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阶段,是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教育工作,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对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多方面入手,帮助儿童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顺利过渡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主要差异;顺利过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186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学前和小学这两个教育阶段,存在着许多相同的特点,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特点。如何平衡学前和小学这两个阶段中,儿童的不同情感反映和身心反映,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解决的。在幼小过渡阶段,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存在于以下几点:首先,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教室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含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第二,学习、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学生参与学习是具有义务性的,是小学阶段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儿童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教师像父母一样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并且参与到幼儿学习、生活各个领域之中,幼儿与教师之间友爱、亲密的关系。而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教学上,对小学生生活方面关心的机会相对少一些,由于这种原因,儿童在入学初期,可能会感到教师的陌生,从而使幼儿的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学习主要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形式开展。而小学的学习则是强调系统性的学习文化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等,这使儿童在刚入学时,会感觉到不适应。针对这些具体的差异,教师要充分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从儿童的身体和思想两方面着手,为儿童营造可以快速适应的氛围,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小有效衔接。
二、多方面入手,帮助儿童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顺利过渡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是当前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要面对的问题,为了实现而且可以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顺利过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幼儿园阶段,教师要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活动,培养儿童可以理解每一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并积极鼓励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规则,并遵守规则,从小树立规则意识,为升入小學后有效适应小学的规则做准备。第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幼儿教师要充分重视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无论是在幼儿园中学习生活,还是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中,都要积极鼓励儿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部分培养幼儿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第三,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让儿童认识到什么是责任感,要经常性的为幼儿设置一些问题,并鼓励儿童去完成,从而培养儿童的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意识。第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生活是培养儿童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地方,例如,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垃圾分类?与此同时,在家庭生活中,还要让儿童学会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妥善地解决矛盾。第五,培养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为了让儿童在小学入学后,可以很快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在幼儿园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儿童的人际关系能力,在授受新教师、新同学方面,可以尽快适应和融入。第六,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儿童告别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生活,相对会面临更多新的环境、新的问题,加之没有幼儿教师的全程陪伴,这其中就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就要重点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使其可以分辨哪些事不能做,会产生危险,尽量远离危险,或者在遇到危险时,如何求救等,从而全面提升儿童的安全意识。第七,加强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面对陌生的环境,难免会让幼儿产生陌生感和不适感,导致幼儿对小学的学习生活产生恐惧。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幼儿教师要尽量营造出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使儿童在对小学生活的认知上产生亲切感,并对小学的学生生活有所向往。而作为家长,也要正确引导幼儿,以平稳的心态对待儿童升入小学这件事儿,家长首先不要为儿童创造出紧张的气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多带着儿童去走一走、看一看,多见一见世面,开拓眼界,帮助儿童从思想上和认识上逐步过渡,从而锻炼之儿童适应学校环境的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当前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要面临的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家长之间要有效联动,积极发挥出各自的力量,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增加儿童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从而帮助儿童完成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有效过渡。
参考文献
[1] 陆丽萍 . 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幼小衔接的经验与启示 [J].教育界,2019,(24):152-153.
[2] 张英娟 . 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的方法途径 [J]. 参花,2019,(15):106-107.
关键词:幼小衔接;主要差异;顺利过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186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学前和小学这两个教育阶段,存在着许多相同的特点,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特点。如何平衡学前和小学这两个阶段中,儿童的不同情感反映和身心反映,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解决的。在幼小过渡阶段,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存在于以下几点:首先,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教室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含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第二,学习、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学生参与学习是具有义务性的,是小学阶段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儿童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教师像父母一样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并且参与到幼儿学习、生活各个领域之中,幼儿与教师之间友爱、亲密的关系。而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教学上,对小学生生活方面关心的机会相对少一些,由于这种原因,儿童在入学初期,可能会感到教师的陌生,从而使幼儿的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学习主要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形式开展。而小学的学习则是强调系统性的学习文化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等,这使儿童在刚入学时,会感觉到不适应。针对这些具体的差异,教师要充分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从儿童的身体和思想两方面着手,为儿童营造可以快速适应的氛围,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小有效衔接。
二、多方面入手,帮助儿童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顺利过渡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是当前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要面对的问题,为了实现而且可以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顺利过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幼儿园阶段,教师要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活动,培养儿童可以理解每一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并积极鼓励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规则,并遵守规则,从小树立规则意识,为升入小學后有效适应小学的规则做准备。第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幼儿教师要充分重视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无论是在幼儿园中学习生活,还是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中,都要积极鼓励儿童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部分培养幼儿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第三,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让儿童认识到什么是责任感,要经常性的为幼儿设置一些问题,并鼓励儿童去完成,从而培养儿童的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意识。第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生活是培养儿童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地方,例如,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垃圾分类?与此同时,在家庭生活中,还要让儿童学会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妥善地解决矛盾。第五,培养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为了让儿童在小学入学后,可以很快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在幼儿园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儿童的人际关系能力,在授受新教师、新同学方面,可以尽快适应和融入。第六,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儿童告别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生活,相对会面临更多新的环境、新的问题,加之没有幼儿教师的全程陪伴,这其中就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就要重点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使其可以分辨哪些事不能做,会产生危险,尽量远离危险,或者在遇到危险时,如何求救等,从而全面提升儿童的安全意识。第七,加强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面对陌生的环境,难免会让幼儿产生陌生感和不适感,导致幼儿对小学的学习生活产生恐惧。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幼儿教师要尽量营造出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使儿童在对小学生活的认知上产生亲切感,并对小学的学生生活有所向往。而作为家长,也要正确引导幼儿,以平稳的心态对待儿童升入小学这件事儿,家长首先不要为儿童创造出紧张的气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多带着儿童去走一走、看一看,多见一见世面,开拓眼界,帮助儿童从思想上和认识上逐步过渡,从而锻炼之儿童适应学校环境的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当前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要面临的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家长之间要有效联动,积极发挥出各自的力量,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增加儿童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从而帮助儿童完成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有效过渡。
参考文献
[1] 陆丽萍 . 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幼小衔接的经验与启示 [J].教育界,2019,(24):152-153.
[2] 张英娟 . 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的方法途径 [J]. 参花,2019,(15):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