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并被教师越来越广泛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调查,笔者认为,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层次的问题.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独立思考是小组活动的前提
独立思考是指自主进行的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独立思考是创新的萌芽和基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而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困难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现象,只关注小组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只注重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实质的合作;只听或只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和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甚至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独立方案,使讨论交流流于形式,出现了“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形式,达不到合作的效果.
例如,在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节中,在讨论三角形有两个相等的角和它们对边的关系时,笔者听了两位教师的课,其中一位教师他在教学中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直接让学生按照课本的操作步骤进行小组讨论,在操作中,笔者看到一些学生根本就没动,坐在那儿坐享其成,这样完全违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另一位教师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在提出这个问题后,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按照课本的操作要求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很活跃,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很快得出了结论,接着教师要求他们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已形成的经验和已掌握的思考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及独立思考,在轻松、互动、热闹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应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个体解决问题遇到障碍时,或者苦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或者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在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后,再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开展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才能达到目的,才有实效.
二、构建合理的小组是活动的关键
有时候在听公开课,观摩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但是有的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临时凑合的,缺乏必要的训练.当教师要求学生交流时,学生不能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会合理解决矛盾冲突,像一盘散沙.
笔者在教学中,刚开始时,采用让前后四位学生作为一小组,而后,又采用了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分成一组的形式,但是,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发现效果不是很好,于是笔者又把所带的两个班级(人数各班均55人)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交往能力、个性特征等合理搭配,每组5人,每组男女比例3∶2或2∶3,学习成绩高中低2∶2∶1,小组平均成绩基本持平.组内异质而组间同质,有利于合作和组际竞争.当然,在适当的范围内,尽量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伙伴,便于交流,使小组结构最优化.在合作学习小组确定后,首先对每组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比如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有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展开的,要求小组成员以“小组荣誉”为重,发挥团体合作精神.合作小组成员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务:“记录员”、“督促员”、“发言人”、“负责人”,每周互换职务一次.
比如:在讲有理数加法这一节中,笔者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一位学生在一条南北跑道上,先走了10米,又走了15米,那么他现在在哪个方向,与原来相距多少米?小组合作讨论后,小组汇报员汇报:“有四种情况:(1)两次都北走,则现在在出发点北25米;(2)两次都南走,则现在在出发点南25米;(3)第一次向北走,第二次向南走,则现在在出发点南5米;(4)第一次向南走,第二次向北走,则现在在出发点北5米;前两种情况是所有学生都能想到的,后两种情况是大家讨论的结果.”对他的回答学生们表示赞同.笔者顺势又出一个问题:“你们能用加法把刚才的4种情况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
思考写出算式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课后跟学生交流时,学生是这样说的:“没有组长的帮助,我对这节课的内容不会懂得这么快的.”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生一般表现得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挥.学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协助他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受益匪浅.
在课堂上,笔者尽量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同时,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笔者尽量多走动,多观察倾听,有时也介入到某个小组的探讨中,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会合作,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受益,愉快合作.
三、共同成长是小组活动的目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也是一个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比如在学完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学生在课后小结中这样写:本来我的解法只有一种,但与别人讨论后,我的解法又多了几种,最后在同学们解题中又学会了几种不同的解法.这样,在一节课中,我就了解了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多种解法.
在合作学习中,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同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都能肯定自己,这样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学生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在以前的数学课上,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我总是默默地承受着,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好意思把自己的疑惑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数学的后进生了.自从开始小组讨论后,我的胆子大了,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一个个疑惑被解决了,数学成績也逐渐好了起来,我再也不怕上数学课了,每每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总是进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温馨家庭,在那里,我们可以大胆质疑,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犹如小溪一样自由、快活地奔向大海……”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共成长、同受益,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独立思考是小组活动的前提
独立思考是指自主进行的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独立思考是创新的萌芽和基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而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困难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现象,只关注小组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只注重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实质的合作;只听或只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和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甚至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独立方案,使讨论交流流于形式,出现了“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形式,达不到合作的效果.
例如,在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节中,在讨论三角形有两个相等的角和它们对边的关系时,笔者听了两位教师的课,其中一位教师他在教学中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直接让学生按照课本的操作步骤进行小组讨论,在操作中,笔者看到一些学生根本就没动,坐在那儿坐享其成,这样完全违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另一位教师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在提出这个问题后,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按照课本的操作要求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很活跃,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很快得出了结论,接着教师要求他们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已形成的经验和已掌握的思考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及独立思考,在轻松、互动、热闹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应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个体解决问题遇到障碍时,或者苦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或者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在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后,再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开展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才能达到目的,才有实效.
二、构建合理的小组是活动的关键
有时候在听公开课,观摩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但是有的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临时凑合的,缺乏必要的训练.当教师要求学生交流时,学生不能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会合理解决矛盾冲突,像一盘散沙.
笔者在教学中,刚开始时,采用让前后四位学生作为一小组,而后,又采用了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分成一组的形式,但是,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发现效果不是很好,于是笔者又把所带的两个班级(人数各班均55人)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交往能力、个性特征等合理搭配,每组5人,每组男女比例3∶2或2∶3,学习成绩高中低2∶2∶1,小组平均成绩基本持平.组内异质而组间同质,有利于合作和组际竞争.当然,在适当的范围内,尽量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伙伴,便于交流,使小组结构最优化.在合作学习小组确定后,首先对每组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比如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有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展开的,要求小组成员以“小组荣誉”为重,发挥团体合作精神.合作小组成员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务:“记录员”、“督促员”、“发言人”、“负责人”,每周互换职务一次.
比如:在讲有理数加法这一节中,笔者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一位学生在一条南北跑道上,先走了10米,又走了15米,那么他现在在哪个方向,与原来相距多少米?小组合作讨论后,小组汇报员汇报:“有四种情况:(1)两次都北走,则现在在出发点北25米;(2)两次都南走,则现在在出发点南25米;(3)第一次向北走,第二次向南走,则现在在出发点南5米;(4)第一次向南走,第二次向北走,则现在在出发点北5米;前两种情况是所有学生都能想到的,后两种情况是大家讨论的结果.”对他的回答学生们表示赞同.笔者顺势又出一个问题:“你们能用加法把刚才的4种情况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
思考写出算式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课后跟学生交流时,学生是这样说的:“没有组长的帮助,我对这节课的内容不会懂得这么快的.”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生一般表现得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挥.学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协助他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受益匪浅.
在课堂上,笔者尽量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同时,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笔者尽量多走动,多观察倾听,有时也介入到某个小组的探讨中,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会合作,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受益,愉快合作.
三、共同成长是小组活动的目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也是一个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比如在学完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学生在课后小结中这样写:本来我的解法只有一种,但与别人讨论后,我的解法又多了几种,最后在同学们解题中又学会了几种不同的解法.这样,在一节课中,我就了解了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多种解法.
在合作学习中,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同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都能肯定自己,这样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学生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在以前的数学课上,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我总是默默地承受着,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好意思把自己的疑惑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数学的后进生了.自从开始小组讨论后,我的胆子大了,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一个个疑惑被解决了,数学成績也逐渐好了起来,我再也不怕上数学课了,每每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总是进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温馨家庭,在那里,我们可以大胆质疑,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犹如小溪一样自由、快活地奔向大海……”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共成长、同受益,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