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体悟文本之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fa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天空中,尽情享受美,本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既定目标,可如今的语文课堂为了应试普遍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那么如何做到“退耕还农”呢?我认为应该捡拾起“美的碎片”,形成美的场力。
  一、间关莺语花底滑——感受语文的音乐美
  无论是古代诗歌、散文,还是现代诗歌、散文,每个汉字都承载着万种风情。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文字来体会音乐美。古人在《乐记》中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有声、有调、有韵,串在一起,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不要说唱,只须吟诵就可以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来演唱,只是因为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无法再现罢了,但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肯定地说:音乐与语文的整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
  在教学中,我总是带领学生诵读课文。在诵读《赤壁赋》时,带领学生去领悟或整齐对称或错落有致的格律美;在诵读《山居秋暝》时,带领学生以音乐家的敏感去捕捉生命的律动;在诵读《再别康桥》时,带领学生去领悟字里行间跌宕起伏、轻柔舒缓的旋律美。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他们由原来拒绝出声地朗读慢慢爱上了读书。正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感到自己是一个勇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音乐美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项任务,一定要常抓不懈。
  二、月照花林皆似霰——感受语文的绘画美
  “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只有让语文课堂摆脱呆板模式,充盈画面的美感,才能让语文课堂如同“源头活水”充满活力。我们课堂的现状是什么呢?高一高二为了应付考试追赶进度大幅度删减课文,只学“最有用”的,高三为了高考也在追求短期效应,把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文章当成一道道习题,于是课文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同学们在读文章时,仅仅去探求问题而缺乏对文章美的欣赏。其实我们应该“慢慢走,欣赏啊”,带领学生在欣赏画面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中不少诗意的语言本身就可以构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摩诘的诗句俨然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我班学生张雨晴这样描写诗的意境:“一场雨后,那座山愈加秀丽,远方的天际勾勒着丝丝缕缕的云,耳畔风轻抚着绿叶沙沙作响,似一首悠扬的调子,秋就那么悄无声息的近了。夜幕降临,抬头远望,一轮皎洁的月挂在天际,淡淡的月光轻轻地笼罩在那片松林里,静美而又梦幻,树叶间的缝隙将月光梳篦,在软软的土地上留下了一片斑驳,星星点点,静谧笼罩那片松林。终究还是那潺潺的流水声打破了那份寂静,从山上的石缝间流出,叮咚碰着石,泠泠作响,似一首诗那样欢快那样悠扬,流着流着就流进了我的心中。”师生陶醉于这优美的画中,我们感受到王维清净无我的心境,这时,王维画一般的诗,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美的天空中,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到了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了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落日摇情满江树——感受语文的情感美
  “人生语文的基本做法是,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动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写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其目标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活力,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发掘人生潜能,丰富人生智慧,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语文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高中课本、读本上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而且板块性更强,比如“向青春举杯”告诉学生应该珍爱青春、胸怀梦想,“月是故乡明”告诉学生应该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应该探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像山那样思考”告诉学生要将身心沉浸于浩瀚的自然中学会思考;“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则向学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丽……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品悟弥漫在文章中浓浓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学会感恩,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让学生在语文美的天空中幸福地徜徉。
  杜芬,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其他文献
提问环节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关键,在课堂中进行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教师积极交流,对知识点深入辨析,最终切实掌握语文知识。这就需要对提问方式、提问内容进行研究,找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提问模式,强化课堂提问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不足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说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提问方式过于刻板,往往是在教学完一部分知识之后进行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界定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道明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读书积累,聚沙成塔,积淀之后,模仿反刍,信手拈来,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没有积累,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那么我们语文教师该如何做呢?  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陶冶情操,培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由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依据文本,设计导学问题  兴趣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语文学习,当学生对高中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便会自主学习语文,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多媒体网络技术走入了高中语文课堂,多媒体网络技术集图片音频视频文字等为一身,可以极大地调动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与灵魂,它是字形、字音、词义、语法、修辞、逻辑教学的载体,也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也就没有语文教学。因此,了解当前教学对象在阅读方面的兴趣趋向、选择理由、方式和期望,对改进语文阅读教学,使之与时俱进,让学生化其被动为主动,是很有必要的。   一、从一次调查看中专生的阅读特点   笔者在2008年10月24日—29日对本校08级的18
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会写”的“本事”。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模式,使话不会说、情不会抒、大话空话等“毛病”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细查起来,最大的原因还是多年承袭下来的较为封闭的作文教学导致的,不注重学生作文时的“说”,取消了这个重要的“程序”,严重妨碍了口头表达向书面作文的转化,使作文教学难度更大。本人在多年语文教学中,针对作文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炼成阅读与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拿到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圈点批注法就是文言文阅读上“少教多学”的一种尝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
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无“骨气”,少“大气”。不管写什么文章,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事例,材料不充分,不真实,不典型。究其原因,主要是材料匮乏,归根到底是积累颇微,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从何而来?主要得益于平时的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素材积累多,作文内容往往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厚积薄发,取精用宏,写作往往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作为考生,
日记是一种文体,其中记录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教师之所以要鼓励学生写日记,原因在于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能够感受生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写作水平。“微型日记”的特点在于“微”,是指简短的日记。由于小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阶段,他们对很多汉字都不太熟悉,而微型日记对于字数的要求并不高,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往,教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通常会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会让学生背诵大量作文,然后让学生进行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中如何提升效率、如何应对高考,是每名高三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旨在为困惑中的教师同行们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体会,用研究提升效率,以素养应对高考,团队协作,师生协作,温馨备战。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应考的实践提炼并推行了具有我校特色和模式的“三研三时(实)”:课前三研,即研读定方向、研判理学情、研讨找方法;课后三时,即随时反馈、按时反思、及时返还;课上三实,即唯实
有效教学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让高中语文教学真正靠近新课改的要求,它让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从传统的讲授轉变全新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本文就目前高中语文有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浅做分析研究,期盼本文的策略能给同仁以启发。   一、研究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但是我国的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新课程方案的设计,其次是试验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学基层的实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