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课程以主动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一种自由的、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地思考、想象、选择、作出决定。同时,为学生安排探究、研讨和创造的时间,提供各种观察实验的器材,使学生有机会进行一系列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科学课程;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课程以主动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一种自由的、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地思考、想象、选择、作出决定。同时,为学生安排探究、研讨和创造的时间,提供各种观察实验的器材,使学生有机会进行一系列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中,仪器室中没有一套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和一套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水槽的数量不能满足分组实验需要。在课前布置学生每组准备大小明显不同带盖的塑料药瓶5个,相同大小的螺母15个,截掉上部收缩部分的5L塑料油桶1个并装上2/3的水。教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些沙子和天平。课堂上我先让每组选择最大的空塑料,盖紧盖子投进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给里面依次装进1个、2个、3个螺母、……,盖紧盖子投进水中,观察它在水中的位置及沉浮。学生观擦出来:随着螺母数的增多,瓶子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加到一定个数时,瓶子下沉。进而分析问题:这个过程中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接着我让学生挑出最小的塑料瓶,装满沙子,盖紧盖子,称出它的质量。然后给剩下的4个瓶装上一些的沙子,连带盖子一起称量,使它与最小塑料瓶质量相等,都盖紧盖子。把5个塑料瓶一起投进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进而分析问题:这5个瓶子什么相同?什么不同?从而得出结论: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动手实验操作,形成科学知识,实验的设计和过程也突出了创新意识。
2.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的意识必须借助于感官和操作实践才能形成,因此科学课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这样科学课堂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教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并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区别。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又如:学生在学习四年级下册《花的构造》一课以前,从平时的生活中,对花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这一课时,学生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大多数植物的花都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部分构成。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花不一定都有这四部构造:黄瓜花有的只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教师给他们讲“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识,学生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要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统一起来。
3.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课的起始阶段一般是先提出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或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提出问题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例如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最后部分,教师出示一瓶雪碧,一瓶桔子汽水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你想研究两瓶汽水的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
(1)我想研究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
(2)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管它叫汽水?
(3)为什么软软塑料瓶裝汽水后变得硬了?
(4)为什么瓶里的汽水不装满?……
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其中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培增,创新欲望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4.引发学生研讨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辩论。小学生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他们爱发言、爱抢着说、爱争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引发学生争论的机会,让学生在争论和辩论中明辩真理。在学生辩论时,教师不是当法官,做裁判,进行简单的评判,而是要引导辩论的双方通过摆事实来明辨是非。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食盐、面粉、高锰酸钾、砂子、白糖等物品,让学生自己动手研究:哪些物品能溶解于水、哪些物品不能溶解于水。实验中,学生就面粉是否溶解于水产生了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我并没有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争辩的双方仔细观察比较:其它物品溶解在水中和面粉溶解在水中的现象相同吗?双方都发现,一般物体溶解于水时都是均匀分散在水中。在此基础上,我又请认为面粉不溶解于水的学生想方法找到证据来证明面粉没有溶解于水。学生通过静置观察,提出:面粉在水中会沉淀,沉淀说明面粉在水中不是均匀分布的。从而得出面粉是不能溶解于水的物品。此时,认为面粉能溶解于水的学生心服口服,不再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
真理越辩越明。争论中,只有事实才能真正使学生口服心服,老师的简单评判只会压抑学生独立思维,不能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却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原来老师是这样说的,我出错的原因是我看法和老师不一样。如果教师经常当“裁判”,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认为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时要尽量符合老师的意图,要尽量猜中老师的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如果真是这样话,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何而谈。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抓住课堂上引发学生争论的因素,让学生真正独立地阐述自己的真实看法,学生创造的火花就会在阐述和辩论中时时闪烁。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主动探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魅力的科学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科学教师责无旁贷。
[关键词]科学课程;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课程以主动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一种自由的、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地思考、想象、选择、作出决定。同时,为学生安排探究、研讨和创造的时间,提供各种观察实验的器材,使学生有机会进行一系列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中,仪器室中没有一套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和一套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水槽的数量不能满足分组实验需要。在课前布置学生每组准备大小明显不同带盖的塑料药瓶5个,相同大小的螺母15个,截掉上部收缩部分的5L塑料油桶1个并装上2/3的水。教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些沙子和天平。课堂上我先让每组选择最大的空塑料,盖紧盖子投进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给里面依次装进1个、2个、3个螺母、……,盖紧盖子投进水中,观察它在水中的位置及沉浮。学生观擦出来:随着螺母数的增多,瓶子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加到一定个数时,瓶子下沉。进而分析问题:这个过程中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接着我让学生挑出最小的塑料瓶,装满沙子,盖紧盖子,称出它的质量。然后给剩下的4个瓶装上一些的沙子,连带盖子一起称量,使它与最小塑料瓶质量相等,都盖紧盖子。把5个塑料瓶一起投进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进而分析问题:这5个瓶子什么相同?什么不同?从而得出结论: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动手实验操作,形成科学知识,实验的设计和过程也突出了创新意识。
2.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的意识必须借助于感官和操作实践才能形成,因此科学课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这样科学课堂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教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并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区别。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又如:学生在学习四年级下册《花的构造》一课以前,从平时的生活中,对花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这一课时,学生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大多数植物的花都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部分构成。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花不一定都有这四部构造:黄瓜花有的只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教师给他们讲“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识,学生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要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统一起来。
3.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课的起始阶段一般是先提出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或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提出问题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例如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最后部分,教师出示一瓶雪碧,一瓶桔子汽水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你想研究两瓶汽水的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
(1)我想研究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
(2)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管它叫汽水?
(3)为什么软软塑料瓶裝汽水后变得硬了?
(4)为什么瓶里的汽水不装满?……
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其中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培增,创新欲望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4.引发学生研讨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辩论。小学生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他们爱发言、爱抢着说、爱争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引发学生争论的机会,让学生在争论和辩论中明辩真理。在学生辩论时,教师不是当法官,做裁判,进行简单的评判,而是要引导辩论的双方通过摆事实来明辨是非。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食盐、面粉、高锰酸钾、砂子、白糖等物品,让学生自己动手研究:哪些物品能溶解于水、哪些物品不能溶解于水。实验中,学生就面粉是否溶解于水产生了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我并没有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争辩的双方仔细观察比较:其它物品溶解在水中和面粉溶解在水中的现象相同吗?双方都发现,一般物体溶解于水时都是均匀分散在水中。在此基础上,我又请认为面粉不溶解于水的学生想方法找到证据来证明面粉没有溶解于水。学生通过静置观察,提出:面粉在水中会沉淀,沉淀说明面粉在水中不是均匀分布的。从而得出面粉是不能溶解于水的物品。此时,认为面粉能溶解于水的学生心服口服,不再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
真理越辩越明。争论中,只有事实才能真正使学生口服心服,老师的简单评判只会压抑学生独立思维,不能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却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原来老师是这样说的,我出错的原因是我看法和老师不一样。如果教师经常当“裁判”,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认为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时要尽量符合老师的意图,要尽量猜中老师的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如果真是这样话,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何而谈。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抓住课堂上引发学生争论的因素,让学生真正独立地阐述自己的真实看法,学生创造的火花就会在阐述和辩论中时时闪烁。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主动探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魅力的科学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科学教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