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与创新发展辩证关系的揭示,指出解放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撑作用、破解难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以及创新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定位。
【关键词】理论基点现实基础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45-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是当前国家和全社会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放思想、破解难题、创新发展统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前提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思想的解放为统领,立足于解决历史和现阶级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难题,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各类矛盾,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进社会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排除认识主体的保守性和被动性,才能摆脱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的消极状态,从而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性和能动地改造世界。解放思想是统一认识的过程,也是敢“破”善“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思想的不断更新,难题的不断解决,推动社会整体和个人创造力不断迸发,更加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解放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人的思想观念于其行动具有先导功能。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每一次技术革新,每一次理论的确立与突破都是人类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中外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后,要永葆这种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不断地清除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积淀而形成的某些僵化的体制和制度,这需要社会主体因素不断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不断冲破墨守成规思维方式的羁绊。因此,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的革新为先导。
建立在工业生产力和发达的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取代。在现代社会,秩序的生产不仅不以对思想的控制为前提,反而以思想的解放为条件。我国的改革开放在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也解放了人,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为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了宽松的社会体制环境。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任何重大的历史变革都不能没有思想解放的旗帜引领。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建立,党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重大发展,无不是伴随着思想的大解放;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解放思想,使我们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解放思想,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应对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形成的困难和压力;解放思想,科学把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有力解决社会转型、体制变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因此,解放思想是我党过去事业成功的根本动力,也是继续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坚持理论性。也就是说,要先在理论上搞清是非问题。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实践上的坚定。继续解放思想不是空对空,不是只喊口号,而是要真正做到见实效。继续解放思想的普适性,要解决的是具有共性的一些问题。继续解放思想的特色性,要解决的是具有个性的一些问题。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坚持继承性。在继承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性。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解放思想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一样。对于过去解放思想的经验只能借鉴,采取“扬弃”的态度,而不能照抄照搬。
实现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的统一是解放思想的初级价值,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正确的认识落实到实践中去,从而推动工作发展,是解放思想最高价值和最终目的。解放思想的落脚点不是外在和人为设定的,相反,它是主体实践活动本身提出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一个正确的思想理论一旦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一个错误的理论,一种僵化了的思想,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民,束缚人民,成为影响社会进步的惰性力量。解放思想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社会分配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持续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解决各种问题,克服各种困难,冲破各种阻力。
二、破解难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复杂性与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有限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具有不确定性、不完全性与近似性,因而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到底是否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是决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具体到改革来说,改革纲领的不完善性及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不适应性,需要给在改革中的人们提供各种试验性保障,以冲破长期禁锢他们头脑的传统意识和思维模式。
任何思想与理论总是建立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观念性反映。而认识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思想理论一旦形成,就有着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其赖以产生的社会状况与时代背景却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受其指导和影响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演进中。于是,思想理论的“稳定性”、“独立性”、“能动性”与时代“变动性”、实践“演进性”形成了矛盾。因此,要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及时调整我们的思想观念,使之从不适应实践要求的各种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正如胡锦涛所讲:“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努力使自己的认识和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同发展变化了的客观情况相适应,决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形式是由量变到质变、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实践和历史发展形式的片面性造成了人们思想意识的片面性、阶段性和局限性。这种片面性、阶段性和局限性以定势思维的形式存在于已有的思想范畴之中,主宰和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成为一种“客观的思维形式”。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实践对象和范围的不断扩张,随着实践手段的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实践提供的大量新信息都不能为这些思想范畴所统帅,从而导致这些新的信息只能以“问题”、“矛盾”、“背理”、“悖论”等形式表现出来。实践反思的过程就是对原有理论的补充、修正、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解构”和建构的历史活动。原有的理论原则被“扬弃”,并形成新的理论原则、规律和规则,构成新的理论体系。这种新的理论体系不仅能使原有的历史课题得到解决,而且能够解释、解决在新的实践活动中所面临的新问题。
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建立新体制,解决新问题。改革是一个深刻的利益调整过程,现有政治体制的完善程度、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程度、权力利益的再分配程度以及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承受程度等诸多变量的影响,都使改革的成败充满了不确定性。为了避免盲目决策所带来的高额成本和风险,根据其现实目标所做出的有限度的、稳妥的决策,并在保持决策的连续性的前提下,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既定决策进行调整。这样,就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人们对改革的承受程度有效地统一起来了,使人们对改革有一个学习与适应的过程,以利于社会的平稳转型。
三、创新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定位
创新的哲学基础,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无限性,人类实践和认识过程的无限性,转化为方法论层面,反映到思维领域,必然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每前进一步都可能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而且许多问题和挑战没有现成答案和成功经验可借鉴。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以敏锐的眼光、无畏的精神进行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尝试的过程虽然曲折和艰难,但其价值却十分珍贵。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解放思想不仅需要激情和勇气,更需要理性和智慧,要求敢闯敢干,需要敢为人先,但绝不是鼓励蛮干、瞎闯,而是本着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全面论证、辩证分析、科学决策为前提。
改革开放虽然已三十年了,但是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从僵化的模式和陈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从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转换,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真正完成这场深刻的革命,全社会必须实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的历程必然是艰难而又漫长的,只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而逐步完成。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实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由于人们的认识常常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受到客观发展过程的影响,原先制定的方针政策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偏差、出现不符合实际的情况,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有可能出现。从认识论上讲,这些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及时寻“适”,及时进行完善、修正和调整,才能减少工作中的损失。寻“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兼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就必须尊重实践、勤于总结、善于借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的是人们对精神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对发展中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反映强烈,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大期待。要把我们的思想既从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解上解放出来,又从对源于西方的一些片面的错误理论和政策主张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有针对性地继续解放思想。注重拓宽思维角度,分清轻重缓急,辨析矛盾主次,在统筹中兼顾各方,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重点。变机械跟上型思维为主动创新型思维,善于多方位、多层面、多向度、多变量地思考问题、研判形势,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中作出科学判断。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消除和克服一切不符合、不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观念、理论、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就要求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放眼长远,兼顾各方,既注意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善于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综合处置,协调推进。
改革开放的层次越来越深入,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难题也就会越来越艰难。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以开拓创新的勇气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继续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引领生产力发展,激发和谐社会的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谱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理论基点现实基础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45-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是当前国家和全社会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放思想、破解难题、创新发展统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前提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思想的解放为统领,立足于解决历史和现阶级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难题,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各类矛盾,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进社会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排除认识主体的保守性和被动性,才能摆脱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的消极状态,从而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性和能动地改造世界。解放思想是统一认识的过程,也是敢“破”善“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思想的不断更新,难题的不断解决,推动社会整体和个人创造力不断迸发,更加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解放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人的思想观念于其行动具有先导功能。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每一次技术革新,每一次理论的确立与突破都是人类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中外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后,要永葆这种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不断地清除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积淀而形成的某些僵化的体制和制度,这需要社会主体因素不断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不断冲破墨守成规思维方式的羁绊。因此,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的革新为先导。
建立在工业生产力和发达的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取代。在现代社会,秩序的生产不仅不以对思想的控制为前提,反而以思想的解放为条件。我国的改革开放在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也解放了人,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为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了宽松的社会体制环境。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任何重大的历史变革都不能没有思想解放的旗帜引领。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建立,党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重大发展,无不是伴随着思想的大解放;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解放思想,使我们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解放思想,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应对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形成的困难和压力;解放思想,科学把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有力解决社会转型、体制变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因此,解放思想是我党过去事业成功的根本动力,也是继续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坚持理论性。也就是说,要先在理论上搞清是非问题。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实践上的坚定。继续解放思想不是空对空,不是只喊口号,而是要真正做到见实效。继续解放思想的普适性,要解决的是具有共性的一些问题。继续解放思想的特色性,要解决的是具有个性的一些问题。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坚持继承性。在继承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性。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解放思想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一样。对于过去解放思想的经验只能借鉴,采取“扬弃”的态度,而不能照抄照搬。
实现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的统一是解放思想的初级价值,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正确的认识落实到实践中去,从而推动工作发展,是解放思想最高价值和最终目的。解放思想的落脚点不是外在和人为设定的,相反,它是主体实践活动本身提出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一个正确的思想理论一旦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一个错误的理论,一种僵化了的思想,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民,束缚人民,成为影响社会进步的惰性力量。解放思想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社会分配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持续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解决各种问题,克服各种困难,冲破各种阻力。
二、破解难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复杂性与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有限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具有不确定性、不完全性与近似性,因而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到底是否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是决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具体到改革来说,改革纲领的不完善性及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不适应性,需要给在改革中的人们提供各种试验性保障,以冲破长期禁锢他们头脑的传统意识和思维模式。
任何思想与理论总是建立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观念性反映。而认识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思想理论一旦形成,就有着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其赖以产生的社会状况与时代背景却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受其指导和影响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演进中。于是,思想理论的“稳定性”、“独立性”、“能动性”与时代“变动性”、实践“演进性”形成了矛盾。因此,要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及时调整我们的思想观念,使之从不适应实践要求的各种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正如胡锦涛所讲:“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努力使自己的认识和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同发展变化了的客观情况相适应,决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形式是由量变到质变、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实践和历史发展形式的片面性造成了人们思想意识的片面性、阶段性和局限性。这种片面性、阶段性和局限性以定势思维的形式存在于已有的思想范畴之中,主宰和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成为一种“客观的思维形式”。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实践对象和范围的不断扩张,随着实践手段的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实践提供的大量新信息都不能为这些思想范畴所统帅,从而导致这些新的信息只能以“问题”、“矛盾”、“背理”、“悖论”等形式表现出来。实践反思的过程就是对原有理论的补充、修正、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解构”和建构的历史活动。原有的理论原则被“扬弃”,并形成新的理论原则、规律和规则,构成新的理论体系。这种新的理论体系不仅能使原有的历史课题得到解决,而且能够解释、解决在新的实践活动中所面临的新问题。
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建立新体制,解决新问题。改革是一个深刻的利益调整过程,现有政治体制的完善程度、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程度、权力利益的再分配程度以及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承受程度等诸多变量的影响,都使改革的成败充满了不确定性。为了避免盲目决策所带来的高额成本和风险,根据其现实目标所做出的有限度的、稳妥的决策,并在保持决策的连续性的前提下,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既定决策进行调整。这样,就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人们对改革的承受程度有效地统一起来了,使人们对改革有一个学习与适应的过程,以利于社会的平稳转型。
三、创新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定位
创新的哲学基础,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无限性,人类实践和认识过程的无限性,转化为方法论层面,反映到思维领域,必然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每前进一步都可能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而且许多问题和挑战没有现成答案和成功经验可借鉴。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以敏锐的眼光、无畏的精神进行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尝试的过程虽然曲折和艰难,但其价值却十分珍贵。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解放思想不仅需要激情和勇气,更需要理性和智慧,要求敢闯敢干,需要敢为人先,但绝不是鼓励蛮干、瞎闯,而是本着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全面论证、辩证分析、科学决策为前提。
改革开放虽然已三十年了,但是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从僵化的模式和陈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从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转换,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真正完成这场深刻的革命,全社会必须实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的历程必然是艰难而又漫长的,只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而逐步完成。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实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由于人们的认识常常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受到客观发展过程的影响,原先制定的方针政策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偏差、出现不符合实际的情况,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有可能出现。从认识论上讲,这些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及时寻“适”,及时进行完善、修正和调整,才能减少工作中的损失。寻“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兼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就必须尊重实践、勤于总结、善于借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的是人们对精神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对发展中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反映强烈,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大期待。要把我们的思想既从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解上解放出来,又从对源于西方的一些片面的错误理论和政策主张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有针对性地继续解放思想。注重拓宽思维角度,分清轻重缓急,辨析矛盾主次,在统筹中兼顾各方,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重点。变机械跟上型思维为主动创新型思维,善于多方位、多层面、多向度、多变量地思考问题、研判形势,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中作出科学判断。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消除和克服一切不符合、不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观念、理论、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就要求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放眼长远,兼顾各方,既注意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善于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综合处置,协调推进。
改革开放的层次越来越深入,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难题也就会越来越艰难。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以开拓创新的勇气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继续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引领生产力发展,激发和谐社会的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