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比对方志等资料,贵州重要历史文献《南征日记》的作者除了李椅,当还有他的儿子李承宠等人。李椅生卒年为康熙三十二年至乾隆二年,即1693—1737年,属猴,享年四十四岁,身跨康乾雍三朝。李椅为山东省海阳县人,祖籍却是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虎头村,祖父乃顺康时期名臣李赞元,父亲乃李思峤,兄弟李榖、李桐,有两个儿子李承宠、李承武。李椅在平息贵州苗民起义时,革新基层兵制,还留有重要的文獻《进寨条议稿》。李椅去世后,《南征日记》被李家整理保存。学界需要重视这部珍贵的历史文献。
关键词:方志 李椅 家世 生平 日记
中图分类号:K24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7)04-122-126
《南征日记》又称《援黔纪事》,是研究清代前中期贵州苗民起义、改土归流等诸多历史事件的非常重要的文献。《南征日记》的资料基础,来自于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年期间,清廷将领在平息苗民起义过程中,所存留的谕旨、塘报、信函、家书、口供、调查记录以及个人的日记等,是非常罕见而又异常珍贵的历史文献。《南征日记》几乎每天都有记录,广泛而详细,涉及当时苗民起义过程中的天气演变、中下层清军具体的调兵作战、基层清军的生活常态、军政汉苗复杂的人际互动、战争前后苗疆的演变等,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鲜活详细的史料,是研究清代以及近现代军事史、民族史和贵州史等方面绕不开的文献,需要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比如《南征日记》所提到战争中清军大肆抓囚苗民起义军的妻女,造成苗疆的贫弱残破,就是研究贵州川贩问题的重要背景。但是目前贵州川贩研究的论著,却很少提及这部书,诚为缺憾1。
笔者认为《南征日记》在军政等方面的价值,可以与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日记》相媲美。但类似于《曾国藩日记》详细记录清代中下层军政生态的日记,在晚清并不罕见。而目前在清代中期认前的史料中,学界多见督抚以上的奏折谕旨朱批,非常少见中下层军政官员的日记笔记等,要想再找出类似《南征日记》如此详细的军政史料,是很困难。然而这部优秀的文献,并没有被学界认真地校注考辨和充分研究,以致《南征日记》直到现在仍存在很多疑难点。其中《南征日记》的作者问题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目前学界多认为该日记的作者是湖南九溪协副将李椅2。也有学者指出该日记的实际作者可能是李椅之子,但也并未查清楚其子到底是谁1。有关李椅的家世和生平活动,研究甚少,以致我们对李椅所知不多,非常不利于加深对这部日记和古州苗民起义的认识。为此笔者搜集相关史料,意图大体弄清楚李椅的家世和生平活动,然后进一步考证《南征日记》的真实作者问题,也补充一些相关稀见史料,以供学界指正。
一、李椅的家世生平
目前被学界所知有关李椅事迹的文献,主要包括《乾隆贵州通志》《光绪湖南通志》《光绪山东通志》。这些文献记载:李椅,字楚材,山东海阳人,武进士,当过雍乾之际的湖南九溪镇副将,参与过平息古州苗民起义,因功擢湖南襄阳镇总兵。通过对比辽宁省所藏原本《南征日记》的具体内容,可知该日记的主人公和主要作者确系李椅。但是《南征日记》雍正十三年闰四月十七日一条却说:“先大人发九溪援黔师。”清代“先大人”的称呼是对亡父的尊称。毛爱梅认为《南征日记》的作者应该并非李椅一个人,还包括李椅之子。2这比其他直接说该作者只是李椅的学者要全面。我同意毛的看法,尽管她没有指出李椅之子到底是谁。
但除此之外,以上史料并无李椅多少家世信息,给人留下许多疑问。比如李椅的生卒年是什么?其祖籍是否就是山东?李椅的父母后代如何?李椅何时考中武进士、当上副将和总兵?李椅家族与《南征日记》的关系到底如何?等等。通过查找,笔者有幸在清刻本《乾隆海阳县志》和《光绪海阳县续志》中找到了有关李椅更多的史料,有利于对以上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李椅的家世谱系
1、祖父辈。根据两部《海阳县志》记载,李椅属于山东海阳当时显赫一时的李氏家族。祖父乃是顺治、康熙朝的名臣李赞元,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虎头村,先后任山东道御史、巡城御史、两淮巡盐御史、户科给事中、大理寺正卿、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多有建树,被时人称道。李赞元奏言刚直不讳,被顺治帝赞为“真御史”,有《滴翠园集》传世。李赞元治家较严,且儿子众多,是海阳一带的望族3。其子有李思峤,妻蓝氏,能文能武,善骑射,廪贡生,候补知县,对李椅从军产生了影响。李思峤就是李椅的生父,因李椅军功追赠荣禄大夫4。可见,清代海阳李氏家族是由祖辈李赞元打下的家业,父辈在其影响下多有考中进士或被恩荫,文名较盛,为李椅的崛起提供了家族背景。
2、兄弟辈。据《光绪海阳县志》记载,李椅的兄弟至少三个,论辈分排行第二,官至湖南襄阳镇总兵。长兄李榖,官至江苏知县,精书法文章,子李承祖。三弟为李桐,雍正进士,官至按察使副使5。不过三兄弟基本上都是“中年相继逝世”,可谓英年早逝。经几处对较,方志所记李椅的字、籍贯和官职是可信的。
3、亲子辈。据《光绪海阳县续志》记载,李椅和妻子王氏,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承宠,次子李承武,因李椅军功恩荫监生6。但李椅的两个儿子并不如其父那么有出息,在目前笔者所见的资料中,信息少得可怜。
李椅去世后,其长子李承宠专门请海阳名士、李椅生前同邑同试好友鞠濂,为其作传《襄阳总镇李楚材传》。该传记注明:“湖南九溪副总兵李公劳绩尤著……时湖南傜苗蠢动,公又讨平之……初雍正十三年春,黔省古州之高表八妹及丹江、台拱之交乌交歪各寨,生苗造言纠众破两营,攻陷四县一州,其势甚张……公奉调将湖兵八百由梁上八弓援柳罗汛……”可见李椅确实参与过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年间的平息古州苗民起义事件1。这篇同时代人所做的传记,为论证李椅参与平息贵州省古州苗民起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也是研究《南征日记》非常重要的背景材料2。
(二)李椅的生平事略
1、生卒年。这个问题一直不清楚。李椅的卒年在乾隆二年(1737年),在《乾隆海阳县志》和《清实录》中有明确的记载。其中鞠濂《襄阳总镇李楚材传》对李椅的卒年记载地较为详细:“公(李椅)自深入深山即患腹疾,及抵绥宁病日笃,扶病筹军务,夜尝起坐或持杖巡帐外者数矣,旋师至城步行营,遂不起。乾隆二年七月一日也。”3《清实录》载,乾隆二年十一月,乾隆帝以“湖广襄阳镇总兵”的规格给李椅祭葬4。而据《襄阳总镇李楚材传》载:“其卒也,年仅四十有四岁。”可知,李椅的生年当是1693年,即康熙三十二年,生肖属猴。乾隆朝官员履历档案中的李椅履历中曾言其雍正六年(1728年)时三十五岁,可见其生年确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5。故李椅的生平年限在康熙三十二年至乾隆二年,即1693—1737年,享年四十四岁,身跨康乾雍三朝。但有些方志如《山东新志》言李椅于“乾隆十三年”奉调率兵入黔平息苗民,当属谬误6。 2、基本履历。据《乾隆海阳县志》和《襄阳总镇李楚材传》,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约十九岁的李椅在武乡试中考中甲午科举人。一年后即康熙乙未年(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约二十岁的青年李椅又在北京武会试考中武进士,算得上年少得志7。据《襄阳总镇李楚材传》,他中了武进士后,不久就被“拔置侍卫,历任前职”,在北京当侍卫,但目前未见他在此期间有什么显赫事迹。又据乾隆朝李椅简要履历档案记载,雍正改元后,李椅于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调补圆明园守备,六年(1728年)九月补授直隶省大沽营游击。雍正帝对他的总体评价是:“人明白,像何焯,将来有出息,中上。”8据《光绪湖南通志》,在雍正后期,皇帝又将他外放提拔成湖南九溪协副将9。不久古州苗民起义爆发,使距离较近的李椅终于迎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乾隆元年(1736年)十一月,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李椅,凭借平息苗民的战功,被新即位的乾隆帝赏识,进而提拔成湖广襄阳镇总兵10。但是他因为在战争中身染重病,当了不到一年的总兵,就于乾隆二年病逝军营,匆匆走完了一生。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李椅约二十岁走出山东海阳老家,北上京城通过科举考中了武进士的功名。年少得志的他可能想有所大作为,但是没想到康熙朝后期在北京干侍卫一窝就将近十年,估计是在京城没有什么有力的后台,基本没有什么作为。但是雍正帝上台后,赏识李椅,对其逐步历练外调提拔,使其命运真正发生了转折。其一生的巅峰功名以及亲友的恩荫皆是他当湖南九溪副将,与古州苗民作战时期得来。不过湖南九溪气候湿热,也有当时北方人谈虎色变的“瘴气”,故九溪副将一职对他这个北方汉子来讲,不是什么肥缺。从日记和传记就可看出,他在湘黔经常生病,过得并不愉快。但是他在与古州苗民作战过程中,仍然努力筹划,身先士卒,最后打出总兵的要职。但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李椅当然是双手沾满苗族人民鲜血的刽子手,故其人生轨迹和功名带有深深的历史局限性,也应当受到历史正义的批判。
二、李家与《南征日记》的作者问题及稀见贵州苗民起义文献
(一)《南征日记》的完整作者。这份日记是谁整理的呢?李椅的日记,一直记到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准确说也就是李椅去世的前一天。七月一日去世前的李椅,一直忙着处理军队和平苗的善后事宜,而个人的交际应酬书信往返也是应接不暇,更何况当时他还疾病缠身,是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两天,就把自己三年间众多的日记、书信、塘报、禀帖以及家书一一整理,甚至完整誊抄的。细心的学者会发现,该日记前后经常有完整的往返书信和禀帖乃至塘报内容,而且字体相对工整,并不潦草。但须知古今人物写日记,以简要为主,非常少见连续完整抄录信报的,即便要涉及信报内容,也会大大浓缩,也不会工整地全部抄录。如此详细的记述方式,与李椅之前简要的日记记述相比,显得格外突兀。再据《襄阳总镇李楚材传》载:“公长子庠生承宠请为之传。”可知李椅死后,李承宠作为家中长子,承担起了祭葬的主要责任。故综合以上信息,笔者认为:1、李椅生前在军队中的所记日记,实际上比现在学界所见的《南征日记》要少得多,至少其间日记中所涉及的信函、塘报、禀帖等内容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此完整详细;2、李椅六月二十九日记完人生最后一篇日记后,仅隔一天就于七月一日突然病逝,是没有充分时间整理自己的日记和信报的;3、真相当是李椅的遗物后被其子李承宠等人接收,而李承宠等李家人在李椅的遗物中发现了李椅的日记和众多的战时信报,睹物思人,然后开始有计划地整理编排李椅生前的日记和信报,把与日记紧密相关的信报,也一并誊抄进去。故整理添加誊抄者至少包括其子李承宠。4、这份日记当是李承宠等人在乾隆年间整理而成。所以,这份日记的作者绝对不是李椅一个人,准确地表达方式应该是“李椅著,李承宠等整理”,或者“李椅等编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椅儿子乃至亲友在整理和保存这份日记的过程中,绝对功不可没,否则也不会为后世留下这么珍贵的文献。
(二)稀见贵州苗民起义文献。笔者在《乾隆海阳县志》中发现了李椅一篇奏稿《进寨条议稿》1,未见《南征日记》及其它相关贵州苗民起义的资料有收录。这篇文献是李椅家人提供而被增选在县志中的,以显示李椅的多谋善战。这对研究李椅乃至清军平息苗民起义的军事思想和排兵布阵,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与《南征日记》相互对照。它突出反映了清前期基层军队的一些问题以及李椅在戰时随机应变,将基层的行伍制度临机调整成“二三制”(火兵正兵比例2:3),将作战正兵和勤务兵分门别类,有机结合临敌作战和勤务防备,以便各司其职,大幅度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作战效率,防止军装、安营扎寨等勤务工作拖累全营的效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二,李椅敢于直斥军队的一些不良体制障碍,积极为前线作战官兵谋福利,主张战时为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应当暂时抛弃以骑射为核心的旧军功考核标准,因地制宜,因材器使,重点奖励提拔那些“历练服苦、轻足善走之兵,依次擢用”,为适应攀爬攻寨还要特别设立“步将”,防止“有实在技艺娴熟汉仗可观,因不能骑射,虽至终身不得一职”。可见,在其手下而言,李椅也算得上一位求真务实、体恤下情的好领导。故李椅去世之后,曾与他共患难的湖南省上下级“无不扼腕欷歔怆然”。我认为李椅所部能屡立战功,与李椅本人治军有方、体恤下情、部下用命是分不开的。而从《南征日记》和这篇文献来看,喜欢因地制宜和刚柔并用的李椅确实是苗民起义军的劲敌。现将该文献整理如下:
进寨条议稿 李 椅
伏查本朝兵制超越千古,毋庸更添末议。但每见出兵甚是累赘,固系承平日久,兵鲜折冲御侮,亦因军装携带多无定制故也。精兵轻骑,当量现用什物器具,其余辎重,原备军前应用,须酌远近久暂,各令包裹号记,另行押运,行营毋令众兵于途日事捡动纷繁。至现用什物器具,若令人夫运送,未免滋扰,更恐不能随机应时。以愚职见,每幕五人,不论马步,均以三名为正兵,二名为火兵。行军以二火兵裹带帐房锣锅及现用什物器具干炒等项,三正兵配械入队。如兵五百名,使火兵二百名,裹带前行扎营;正兵二百名相继在后,入敌境间队而行,共相保护;所有辎重,官给人夫驮载一起运送,令正兵一百保护押行,下营将辎重归于中营,均幕堆积。 对敌时,以正兵二百,火兵一百备战。火兵各带板斧一把、解手刀一把、齐眉棍一根、手绳一条、搭包一条,内带干炒解渴之物,在队后压阵、割去首级。留正兵一百,火兵一百守营备替。下营汲樵炊爨,俱火兵事,须择结实能服苦者充当,别项器械不必携带。于每队五十人内,抽出二人,一百队一副大旗执金鼓领压阵,火兵二十人在队后稽查勇怯。平时,百总管队则令专管支放粮草,查点军器,带领火兵安设营下寨。
原系因地制宜,南北风气平易之不同,内地口外苗疆行营驻扎久暂之各异,其势固难拘定,然总之不过相达形势,近水草勿犯兵家之忌。出门如见大敌,故不得因无事而稍懈,不战而屈人之兵,更不得以好事而喜功。度兵丁之多寡,量器械之长短,布置适宜,谨慎防范。牧马汲樵先事绸缪,明号暗号各出心裁,临时密发,勿令敌知号令,严肃动止有则,侦探伏路机务预知。将士一心,甘苦与共。兵不厌诈,待兵须诚,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动出万全,勿恃必胜,先立不败。
再,苗疆地方,应请设立步将。如打寨攻屯,俱系悬崖蹭蹬,既不堪乘马,而乘马日久之官弁又不能蹑险先登以率士卒,彼虽有勇往之志而力不从心。何如选用历练服苦轻足善走之兵,依次擢用。既可因地制宜,更可藉以鼓励兵丁。如鸟枪藤牌等兵,即有实在技艺娴熟汉仗可观,因不能骑射,虽至终身不得一职。何不弃其所短,而用其所长?如水师官正,不必独责其骑射也。因材器使,原期实用,况当圣主立贤无方之时,更宜急切陈之。
Studies about the Author of Nan Zheng Ri Ji
Li Bin
Abstract: The author of Nan Zheng Ri Ji should include Li Chengchong besides Li Yi. The year of birth and death of Li Yi is 1693-1737 . His lifetime is 44,and the land of his ancestor is Hutou village in Anxi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 but he had lived in Haiyang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 since Qing dynasty. His grandfather and father are Li Zanyuan and Li Siqiao who lived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Shunzhi and Kangxi, who were famous people at that time. He had two sons who were Li Chengchong and Li Chengwu, and he had two brothers who were Li Gu and Li Tong. Li Yi not only reformed the basic military system, acted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but also wrote an important document Jin Zhai Tiao Yi Gao.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 historical document.
Keywords: county annals;Li Yi;family;lifetime;diary
责任编辑:黄万机
1 比如哈恩忠:《略论雍正年间清政府对贵州贩卖人口的整饬—以鄂尔泰打击川贩为中心》,《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张中奎:《论清代前期贵州苗疆人口贩卖屡禁不止的原因》,《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张珊:《鄂尔泰对西南地区“汉奸”的认识及处理》,《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第4期。
2 王钟翰主编:《历代日记丛钞提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61-62页。杨德芳点校版《南征日记》之《点校说明》,见《续黔南丛书》第七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
1 《南征日记》,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参见毛爱梅的《南征日记出版说明》。
2 《南征日记》雍正十三年闰四月二十六日。《南征日记》,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参见毛爱梅的《南征日记出版说明》。辽宁省图书馆所藏《南征日记》,乃清抄本,内容与目前所见影印本基本相同,只不过字迹不如原本清晰。
3 [清]包桂纂修:《乾隆海阳县志》,乾隆七年刻本,卷六·人物·李赞元传,第14-15页。[清]王敬勋、李尔梅、王兆腾修纂:《光绪海阳县续志》,光绪六年刻本,卷六·传·国史馆名臣列传·李赞元,第19-23页。以下注释下简称《乾隆海阳县志》为《县志》,简称《光绪海阳县续志》为《续志》,不再赘述。
4 《县志》卷六·人物·李思峤传,第19页。《县志》卷七·艺文·鞠濂《襄阳总镇李楚材传》,第43页。《续志》卷四·封荫·李思峤,第27页。
5《续志》卷五·人物·李承祖,第19页。
6 《续志》卷四·荫袭,第40页。
1《县志》卷七·艺文·鞠濂《襄阳总镇李楚材传》,第39-43页。
2 有关古州苗民起义的情况和史料,可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86-271页。
3 《县志》卷七·艺文·鞠濂《襄阳总镇李楚材传》,第43页。
4 《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版,卷五十六,第922頁。
5 泰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一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56页。
6 参见杨德芳点校版《南征日记》之《点校说明》,见《续黔南丛书》第七辑,2014年。
7 《县志》卷五·科贡,第19-22页。
8 李椅履历,参见泰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一册,第356页。
9 [清]李翰章等修纂:《(光绪)湖南通志》,卷一三一,参见《续修四库全书·六六四·史部·地理类·(光绪)湖南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9页。
10 《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一册,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版,卷三十一,第627页。
1《县志》卷七·艺文·李椅《进寨条议稿》,第5-8页。
关键词:方志 李椅 家世 生平 日记
中图分类号:K24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7)04-122-126
《南征日记》又称《援黔纪事》,是研究清代前中期贵州苗民起义、改土归流等诸多历史事件的非常重要的文献。《南征日记》的资料基础,来自于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年期间,清廷将领在平息苗民起义过程中,所存留的谕旨、塘报、信函、家书、口供、调查记录以及个人的日记等,是非常罕见而又异常珍贵的历史文献。《南征日记》几乎每天都有记录,广泛而详细,涉及当时苗民起义过程中的天气演变、中下层清军具体的调兵作战、基层清军的生活常态、军政汉苗复杂的人际互动、战争前后苗疆的演变等,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鲜活详细的史料,是研究清代以及近现代军事史、民族史和贵州史等方面绕不开的文献,需要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比如《南征日记》所提到战争中清军大肆抓囚苗民起义军的妻女,造成苗疆的贫弱残破,就是研究贵州川贩问题的重要背景。但是目前贵州川贩研究的论著,却很少提及这部书,诚为缺憾1。
笔者认为《南征日记》在军政等方面的价值,可以与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日记》相媲美。但类似于《曾国藩日记》详细记录清代中下层军政生态的日记,在晚清并不罕见。而目前在清代中期认前的史料中,学界多见督抚以上的奏折谕旨朱批,非常少见中下层军政官员的日记笔记等,要想再找出类似《南征日记》如此详细的军政史料,是很困难。然而这部优秀的文献,并没有被学界认真地校注考辨和充分研究,以致《南征日记》直到现在仍存在很多疑难点。其中《南征日记》的作者问题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目前学界多认为该日记的作者是湖南九溪协副将李椅2。也有学者指出该日记的实际作者可能是李椅之子,但也并未查清楚其子到底是谁1。有关李椅的家世和生平活动,研究甚少,以致我们对李椅所知不多,非常不利于加深对这部日记和古州苗民起义的认识。为此笔者搜集相关史料,意图大体弄清楚李椅的家世和生平活动,然后进一步考证《南征日记》的真实作者问题,也补充一些相关稀见史料,以供学界指正。
一、李椅的家世生平
目前被学界所知有关李椅事迹的文献,主要包括《乾隆贵州通志》《光绪湖南通志》《光绪山东通志》。这些文献记载:李椅,字楚材,山东海阳人,武进士,当过雍乾之际的湖南九溪镇副将,参与过平息古州苗民起义,因功擢湖南襄阳镇总兵。通过对比辽宁省所藏原本《南征日记》的具体内容,可知该日记的主人公和主要作者确系李椅。但是《南征日记》雍正十三年闰四月十七日一条却说:“先大人发九溪援黔师。”清代“先大人”的称呼是对亡父的尊称。毛爱梅认为《南征日记》的作者应该并非李椅一个人,还包括李椅之子。2这比其他直接说该作者只是李椅的学者要全面。我同意毛的看法,尽管她没有指出李椅之子到底是谁。
但除此之外,以上史料并无李椅多少家世信息,给人留下许多疑问。比如李椅的生卒年是什么?其祖籍是否就是山东?李椅的父母后代如何?李椅何时考中武进士、当上副将和总兵?李椅家族与《南征日记》的关系到底如何?等等。通过查找,笔者有幸在清刻本《乾隆海阳县志》和《光绪海阳县续志》中找到了有关李椅更多的史料,有利于对以上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李椅的家世谱系
1、祖父辈。根据两部《海阳县志》记载,李椅属于山东海阳当时显赫一时的李氏家族。祖父乃是顺治、康熙朝的名臣李赞元,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虎头村,先后任山东道御史、巡城御史、两淮巡盐御史、户科给事中、大理寺正卿、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多有建树,被时人称道。李赞元奏言刚直不讳,被顺治帝赞为“真御史”,有《滴翠园集》传世。李赞元治家较严,且儿子众多,是海阳一带的望族3。其子有李思峤,妻蓝氏,能文能武,善骑射,廪贡生,候补知县,对李椅从军产生了影响。李思峤就是李椅的生父,因李椅军功追赠荣禄大夫4。可见,清代海阳李氏家族是由祖辈李赞元打下的家业,父辈在其影响下多有考中进士或被恩荫,文名较盛,为李椅的崛起提供了家族背景。
2、兄弟辈。据《光绪海阳县志》记载,李椅的兄弟至少三个,论辈分排行第二,官至湖南襄阳镇总兵。长兄李榖,官至江苏知县,精书法文章,子李承祖。三弟为李桐,雍正进士,官至按察使副使5。不过三兄弟基本上都是“中年相继逝世”,可谓英年早逝。经几处对较,方志所记李椅的字、籍贯和官职是可信的。
3、亲子辈。据《光绪海阳县续志》记载,李椅和妻子王氏,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承宠,次子李承武,因李椅军功恩荫监生6。但李椅的两个儿子并不如其父那么有出息,在目前笔者所见的资料中,信息少得可怜。
李椅去世后,其长子李承宠专门请海阳名士、李椅生前同邑同试好友鞠濂,为其作传《襄阳总镇李楚材传》。该传记注明:“湖南九溪副总兵李公劳绩尤著……时湖南傜苗蠢动,公又讨平之……初雍正十三年春,黔省古州之高表八妹及丹江、台拱之交乌交歪各寨,生苗造言纠众破两营,攻陷四县一州,其势甚张……公奉调将湖兵八百由梁上八弓援柳罗汛……”可见李椅确实参与过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年间的平息古州苗民起义事件1。这篇同时代人所做的传记,为论证李椅参与平息贵州省古州苗民起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也是研究《南征日记》非常重要的背景材料2。
(二)李椅的生平事略
1、生卒年。这个问题一直不清楚。李椅的卒年在乾隆二年(1737年),在《乾隆海阳县志》和《清实录》中有明确的记载。其中鞠濂《襄阳总镇李楚材传》对李椅的卒年记载地较为详细:“公(李椅)自深入深山即患腹疾,及抵绥宁病日笃,扶病筹军务,夜尝起坐或持杖巡帐外者数矣,旋师至城步行营,遂不起。乾隆二年七月一日也。”3《清实录》载,乾隆二年十一月,乾隆帝以“湖广襄阳镇总兵”的规格给李椅祭葬4。而据《襄阳总镇李楚材传》载:“其卒也,年仅四十有四岁。”可知,李椅的生年当是1693年,即康熙三十二年,生肖属猴。乾隆朝官员履历档案中的李椅履历中曾言其雍正六年(1728年)时三十五岁,可见其生年确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5。故李椅的生平年限在康熙三十二年至乾隆二年,即1693—1737年,享年四十四岁,身跨康乾雍三朝。但有些方志如《山东新志》言李椅于“乾隆十三年”奉调率兵入黔平息苗民,当属谬误6。 2、基本履历。据《乾隆海阳县志》和《襄阳总镇李楚材传》,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约十九岁的李椅在武乡试中考中甲午科举人。一年后即康熙乙未年(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约二十岁的青年李椅又在北京武会试考中武进士,算得上年少得志7。据《襄阳总镇李楚材传》,他中了武进士后,不久就被“拔置侍卫,历任前职”,在北京当侍卫,但目前未见他在此期间有什么显赫事迹。又据乾隆朝李椅简要履历档案记载,雍正改元后,李椅于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调补圆明园守备,六年(1728年)九月补授直隶省大沽营游击。雍正帝对他的总体评价是:“人明白,像何焯,将来有出息,中上。”8据《光绪湖南通志》,在雍正后期,皇帝又将他外放提拔成湖南九溪协副将9。不久古州苗民起义爆发,使距离较近的李椅终于迎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乾隆元年(1736年)十一月,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李椅,凭借平息苗民的战功,被新即位的乾隆帝赏识,进而提拔成湖广襄阳镇总兵10。但是他因为在战争中身染重病,当了不到一年的总兵,就于乾隆二年病逝军营,匆匆走完了一生。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李椅约二十岁走出山东海阳老家,北上京城通过科举考中了武进士的功名。年少得志的他可能想有所大作为,但是没想到康熙朝后期在北京干侍卫一窝就将近十年,估计是在京城没有什么有力的后台,基本没有什么作为。但是雍正帝上台后,赏识李椅,对其逐步历练外调提拔,使其命运真正发生了转折。其一生的巅峰功名以及亲友的恩荫皆是他当湖南九溪副将,与古州苗民作战时期得来。不过湖南九溪气候湿热,也有当时北方人谈虎色变的“瘴气”,故九溪副将一职对他这个北方汉子来讲,不是什么肥缺。从日记和传记就可看出,他在湘黔经常生病,过得并不愉快。但是他在与古州苗民作战过程中,仍然努力筹划,身先士卒,最后打出总兵的要职。但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李椅当然是双手沾满苗族人民鲜血的刽子手,故其人生轨迹和功名带有深深的历史局限性,也应当受到历史正义的批判。
二、李家与《南征日记》的作者问题及稀见贵州苗民起义文献
(一)《南征日记》的完整作者。这份日记是谁整理的呢?李椅的日记,一直记到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准确说也就是李椅去世的前一天。七月一日去世前的李椅,一直忙着处理军队和平苗的善后事宜,而个人的交际应酬书信往返也是应接不暇,更何况当时他还疾病缠身,是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两天,就把自己三年间众多的日记、书信、塘报、禀帖以及家书一一整理,甚至完整誊抄的。细心的学者会发现,该日记前后经常有完整的往返书信和禀帖乃至塘报内容,而且字体相对工整,并不潦草。但须知古今人物写日记,以简要为主,非常少见连续完整抄录信报的,即便要涉及信报内容,也会大大浓缩,也不会工整地全部抄录。如此详细的记述方式,与李椅之前简要的日记记述相比,显得格外突兀。再据《襄阳总镇李楚材传》载:“公长子庠生承宠请为之传。”可知李椅死后,李承宠作为家中长子,承担起了祭葬的主要责任。故综合以上信息,笔者认为:1、李椅生前在军队中的所记日记,实际上比现在学界所见的《南征日记》要少得多,至少其间日记中所涉及的信函、塘报、禀帖等内容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此完整详细;2、李椅六月二十九日记完人生最后一篇日记后,仅隔一天就于七月一日突然病逝,是没有充分时间整理自己的日记和信报的;3、真相当是李椅的遗物后被其子李承宠等人接收,而李承宠等李家人在李椅的遗物中发现了李椅的日记和众多的战时信报,睹物思人,然后开始有计划地整理编排李椅生前的日记和信报,把与日记紧密相关的信报,也一并誊抄进去。故整理添加誊抄者至少包括其子李承宠。4、这份日记当是李承宠等人在乾隆年间整理而成。所以,这份日记的作者绝对不是李椅一个人,准确地表达方式应该是“李椅著,李承宠等整理”,或者“李椅等编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椅儿子乃至亲友在整理和保存这份日记的过程中,绝对功不可没,否则也不会为后世留下这么珍贵的文献。
(二)稀见贵州苗民起义文献。笔者在《乾隆海阳县志》中发现了李椅一篇奏稿《进寨条议稿》1,未见《南征日记》及其它相关贵州苗民起义的资料有收录。这篇文献是李椅家人提供而被增选在县志中的,以显示李椅的多谋善战。这对研究李椅乃至清军平息苗民起义的军事思想和排兵布阵,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与《南征日记》相互对照。它突出反映了清前期基层军队的一些问题以及李椅在戰时随机应变,将基层的行伍制度临机调整成“二三制”(火兵正兵比例2:3),将作战正兵和勤务兵分门别类,有机结合临敌作战和勤务防备,以便各司其职,大幅度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作战效率,防止军装、安营扎寨等勤务工作拖累全营的效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二,李椅敢于直斥军队的一些不良体制障碍,积极为前线作战官兵谋福利,主张战时为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应当暂时抛弃以骑射为核心的旧军功考核标准,因地制宜,因材器使,重点奖励提拔那些“历练服苦、轻足善走之兵,依次擢用”,为适应攀爬攻寨还要特别设立“步将”,防止“有实在技艺娴熟汉仗可观,因不能骑射,虽至终身不得一职”。可见,在其手下而言,李椅也算得上一位求真务实、体恤下情的好领导。故李椅去世之后,曾与他共患难的湖南省上下级“无不扼腕欷歔怆然”。我认为李椅所部能屡立战功,与李椅本人治军有方、体恤下情、部下用命是分不开的。而从《南征日记》和这篇文献来看,喜欢因地制宜和刚柔并用的李椅确实是苗民起义军的劲敌。现将该文献整理如下:
进寨条议稿 李 椅
伏查本朝兵制超越千古,毋庸更添末议。但每见出兵甚是累赘,固系承平日久,兵鲜折冲御侮,亦因军装携带多无定制故也。精兵轻骑,当量现用什物器具,其余辎重,原备军前应用,须酌远近久暂,各令包裹号记,另行押运,行营毋令众兵于途日事捡动纷繁。至现用什物器具,若令人夫运送,未免滋扰,更恐不能随机应时。以愚职见,每幕五人,不论马步,均以三名为正兵,二名为火兵。行军以二火兵裹带帐房锣锅及现用什物器具干炒等项,三正兵配械入队。如兵五百名,使火兵二百名,裹带前行扎营;正兵二百名相继在后,入敌境间队而行,共相保护;所有辎重,官给人夫驮载一起运送,令正兵一百保护押行,下营将辎重归于中营,均幕堆积。 对敌时,以正兵二百,火兵一百备战。火兵各带板斧一把、解手刀一把、齐眉棍一根、手绳一条、搭包一条,内带干炒解渴之物,在队后压阵、割去首级。留正兵一百,火兵一百守营备替。下营汲樵炊爨,俱火兵事,须择结实能服苦者充当,别项器械不必携带。于每队五十人内,抽出二人,一百队一副大旗执金鼓领压阵,火兵二十人在队后稽查勇怯。平时,百总管队则令专管支放粮草,查点军器,带领火兵安设营下寨。
原系因地制宜,南北风气平易之不同,内地口外苗疆行营驻扎久暂之各异,其势固难拘定,然总之不过相达形势,近水草勿犯兵家之忌。出门如见大敌,故不得因无事而稍懈,不战而屈人之兵,更不得以好事而喜功。度兵丁之多寡,量器械之长短,布置适宜,谨慎防范。牧马汲樵先事绸缪,明号暗号各出心裁,临时密发,勿令敌知号令,严肃动止有则,侦探伏路机务预知。将士一心,甘苦与共。兵不厌诈,待兵须诚,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动出万全,勿恃必胜,先立不败。
再,苗疆地方,应请设立步将。如打寨攻屯,俱系悬崖蹭蹬,既不堪乘马,而乘马日久之官弁又不能蹑险先登以率士卒,彼虽有勇往之志而力不从心。何如选用历练服苦轻足善走之兵,依次擢用。既可因地制宜,更可藉以鼓励兵丁。如鸟枪藤牌等兵,即有实在技艺娴熟汉仗可观,因不能骑射,虽至终身不得一职。何不弃其所短,而用其所长?如水师官正,不必独责其骑射也。因材器使,原期实用,况当圣主立贤无方之时,更宜急切陈之。
Studies about the Author of Nan Zheng Ri Ji
Li Bin
Abstract: The author of Nan Zheng Ri Ji should include Li Chengchong besides Li Yi. The year of birth and death of Li Yi is 1693-1737 . His lifetime is 44,and the land of his ancestor is Hutou village in Anxi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 but he had lived in Haiyang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 since Qing dynasty. His grandfather and father are Li Zanyuan and Li Siqiao who lived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Shunzhi and Kangxi, who were famous people at that time. He had two sons who were Li Chengchong and Li Chengwu, and he had two brothers who were Li Gu and Li Tong. Li Yi not only reformed the basic military system, acted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but also wrote an important document Jin Zhai Tiao Yi Gao.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 historical document.
Keywords: county annals;Li Yi;family;lifetime;diary
责任编辑:黄万机
1 比如哈恩忠:《略论雍正年间清政府对贵州贩卖人口的整饬—以鄂尔泰打击川贩为中心》,《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张中奎:《论清代前期贵州苗疆人口贩卖屡禁不止的原因》,《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张珊:《鄂尔泰对西南地区“汉奸”的认识及处理》,《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第4期。
2 王钟翰主编:《历代日记丛钞提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61-62页。杨德芳点校版《南征日记》之《点校说明》,见《续黔南丛书》第七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
1 《南征日记》,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参见毛爱梅的《南征日记出版说明》。
2 《南征日记》雍正十三年闰四月二十六日。《南征日记》,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参见毛爱梅的《南征日记出版说明》。辽宁省图书馆所藏《南征日记》,乃清抄本,内容与目前所见影印本基本相同,只不过字迹不如原本清晰。
3 [清]包桂纂修:《乾隆海阳县志》,乾隆七年刻本,卷六·人物·李赞元传,第14-15页。[清]王敬勋、李尔梅、王兆腾修纂:《光绪海阳县续志》,光绪六年刻本,卷六·传·国史馆名臣列传·李赞元,第19-23页。以下注释下简称《乾隆海阳县志》为《县志》,简称《光绪海阳县续志》为《续志》,不再赘述。
4 《县志》卷六·人物·李思峤传,第19页。《县志》卷七·艺文·鞠濂《襄阳总镇李楚材传》,第43页。《续志》卷四·封荫·李思峤,第27页。
5《续志》卷五·人物·李承祖,第19页。
6 《续志》卷四·荫袭,第40页。
1《县志》卷七·艺文·鞠濂《襄阳总镇李楚材传》,第39-43页。
2 有关古州苗民起义的情况和史料,可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上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86-271页。
3 《县志》卷七·艺文·鞠濂《襄阳总镇李楚材传》,第43页。
4 《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版,卷五十六,第922頁。
5 泰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一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56页。
6 参见杨德芳点校版《南征日记》之《点校说明》,见《续黔南丛书》第七辑,2014年。
7 《县志》卷五·科贡,第19-22页。
8 李椅履历,参见泰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一册,第356页。
9 [清]李翰章等修纂:《(光绪)湖南通志》,卷一三一,参见《续修四库全书·六六四·史部·地理类·(光绪)湖南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9页。
10 《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一册,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版,卷三十一,第627页。
1《县志》卷七·艺文·李椅《进寨条议稿》,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