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深刻阐述了农民运动和农民革命斗争问题,在革命时期有正确的指导意义,在现代化建设中也有值得汲取的思想。
关键词: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造》 农民问题 “得农民者得天下”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篇文章,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同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发展动态,是毛泽东早期最著名的文章之一。通过对此报告的认真研读和相关书籍的学习,我对毛泽东对于农民问题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深感“得农民者得天下”,认为这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我是农民的儿子”①
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毛泽东却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毛泽东打天下为的是“人民”,紧紧团结和依靠的却是“农民”,一个长期受深重剥削和压迫的阶级。
1893年,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上屋场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其父毛顺生精明强干,通过艰辛劳动,由贫农转变为富农;其母文七妹乐善好施,关爱农民。少年毛泽东当过专职农民,深切体会到农民的质朴和艰辛,深深同情受到剥削压迫的贫苦农民。
家庭氛围和亲身实践使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②始终将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能否最终胜利的决定性问题来对待。是“农民的儿子”这一普通身份,为毛泽东正确革命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写于1927年3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第一篇关于农民运动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文献,是农民革命运动的伟大纲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正确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解放才有中国的解放。党在毛泽东的指引下取得了农民,所以历史选择了这个伟大而正确的党。党取得了农民,取得了胜利。所以,得农民者得天下。
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北伐战争后,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迅猛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于是,土豪劣绅、国民党右派等反动势力极力攻击农民运动,并诬蔑为“痞子运动”“惰农运动”,总之“糟得很”。同时,中共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被吓倒,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革命同盟军,指责农运“过火”,并在“十二月会议”中作出错误决议。至此,农民问题和农民运动问题就成为当时革命同反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中心问题,成为整个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这是此报告的写作背景。
为了答复和回击党内党外对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革命斗争的攻击和责难,并制定正确解决农民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忍受极大委屈,毅然返湘继续从事农民运动,并且充分发挥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在湘五县进行了历时32天、行程一千四百多华里的实地考察调研,于1927年3月完成这份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力驳非议。
农民运动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毛泽东以他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反将一军”:“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这份报告驳立结合,逻辑严密,下笔有力地为农运“平反”,还其真正的历史面貌和地位。
我将这份两万多字、由八个章节组成的报告概括提炼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正面批驳反动势力对其为“痞子运动”“惰农运动”的诬蔑。面对反动势力“糟得很”的全盘否定,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③还原了农民运动“好得很”的真面貌。
第二,有创见地提出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农民革命武装,以及武装全体农民的主张,并且明确强调了无产阶级掌握农民运动领导权的重要意义。中国农民在政治态度上有双重性:顺从与抗争。逆来顺受的极致就是反抗——“凡是反抗最力、乱子闹得最大的地方,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为恶最甚的地方”。④农民反抗的结果要得到巩固,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力量,从组织、制度上翻身作主,如建立农民协会、革命民众团体、农民学校、合作社等组织。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必须抓住时机,实现对农民的绝对领导,并明确表态:党要“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更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⑤
第三,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科学地分析了农民阶级的各个阶层的经济政治状况,论证了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毛泽东将农民阶级清楚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着重分析“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
第四,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相信和依靠群众、动手发动群众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群众观点。第八章节《十四件大事》,以大量翔实生动的事实展现农会领导农民运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肯定农民群众在革命中不可磨灭的作用,体现了群众观点。
通过对报告的概括提炼,我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的思想和论述。此文奠定了毛泽东在党内农民问题上的权威地位,是毛泽东第一次在正面立场深刻阐述农民运动、农民革命斗争的文章,贯穿了毛泽东较为完整和深刻的对农民阶级、农民革命斗争的基本军事思想,及时纠正了党在国民革命时期在革命路线、革命力量上的错误认识,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路线的形成做好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为党和革命的最终胜利开辟了道路。
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写作方法
1.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充分运用。在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鲜明的阶级分析思想,对农民阶级中的各个阶层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了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进而提出拥护农民运动、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的新观点。他明确指出:富农对革命的态度“始终是消极的”,中农对革命的态度是“游移的”,而在“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主要的力量是贫农”,他们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这一分析方法贯穿全文,使得全文条理清晰,逻辑缜密。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充分践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在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来的,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革命中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利用串门、走亲、访友等形式,广泛接触群众,深入贫苦农民的家庭,对韶山地区农村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农民的革命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很多调查笔记。实地考察调研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也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如三下乡活动。
四、我看中国农民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农民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勇气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默默牺牲。毛泽东打天下离不开农民,是“小米加步枪”的农民牺牲自己为军队开道,是勇敢智慧的农民充当地道战主力给鬼子设下埋伏。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农民是革命的同盟军,是革命的先锋。革命年代农民不怕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默默流血牺牲,是一个值得铭记和崇敬的群体。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农民依然是改革先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实践出来的。后来,农民离开农村,开始了充满辛酸血泪的“包围城市——向城市远征”。他们默默承受歧视、不公正待遇,形成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继续前进在中国大道上。这个朴实的群体,目前仍处于社会发展的弱势,近年来党和国家也深刻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连续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这也是借鉴和延续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
可见,《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提出的农民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学习。得农民者得天下——只有切实维护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走得更平坦、更长远。
注释:
①孔祥涛.毛泽东家风.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23.
②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月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339.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15.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17.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13.
参考文献:
[1]张万禄.毛泽东的道路(1921-1935)[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夏远生,马娜.毛泽东的三湘情结(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孙克信,于良华,佟玉琨,徐素华.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简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汤安中.读不懂农民,读不懂中国[M].改革出版社,1997.
[5]孔祥涛.毛泽东家风[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造》 农民问题 “得农民者得天下”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篇文章,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同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发展动态,是毛泽东早期最著名的文章之一。通过对此报告的认真研读和相关书籍的学习,我对毛泽东对于农民问题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深感“得农民者得天下”,认为这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我是农民的儿子”①
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毛泽东却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毛泽东打天下为的是“人民”,紧紧团结和依靠的却是“农民”,一个长期受深重剥削和压迫的阶级。
1893年,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上屋场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其父毛顺生精明强干,通过艰辛劳动,由贫农转变为富农;其母文七妹乐善好施,关爱农民。少年毛泽东当过专职农民,深切体会到农民的质朴和艰辛,深深同情受到剥削压迫的贫苦农民。
家庭氛围和亲身实践使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②始终将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能否最终胜利的决定性问题来对待。是“农民的儿子”这一普通身份,为毛泽东正确革命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写于1927年3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第一篇关于农民运动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文献,是农民革命运动的伟大纲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正确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解放才有中国的解放。党在毛泽东的指引下取得了农民,所以历史选择了这个伟大而正确的党。党取得了农民,取得了胜利。所以,得农民者得天下。
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北伐战争后,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迅猛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于是,土豪劣绅、国民党右派等反动势力极力攻击农民运动,并诬蔑为“痞子运动”“惰农运动”,总之“糟得很”。同时,中共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被吓倒,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革命同盟军,指责农运“过火”,并在“十二月会议”中作出错误决议。至此,农民问题和农民运动问题就成为当时革命同反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中心问题,成为整个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这是此报告的写作背景。
为了答复和回击党内党外对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革命斗争的攻击和责难,并制定正确解决农民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忍受极大委屈,毅然返湘继续从事农民运动,并且充分发挥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在湘五县进行了历时32天、行程一千四百多华里的实地考察调研,于1927年3月完成这份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力驳非议。
农民运动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毛泽东以他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反将一军”:“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这份报告驳立结合,逻辑严密,下笔有力地为农运“平反”,还其真正的历史面貌和地位。
我将这份两万多字、由八个章节组成的报告概括提炼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正面批驳反动势力对其为“痞子运动”“惰农运动”的诬蔑。面对反动势力“糟得很”的全盘否定,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③还原了农民运动“好得很”的真面貌。
第二,有创见地提出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农民革命武装,以及武装全体农民的主张,并且明确强调了无产阶级掌握农民运动领导权的重要意义。中国农民在政治态度上有双重性:顺从与抗争。逆来顺受的极致就是反抗——“凡是反抗最力、乱子闹得最大的地方,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为恶最甚的地方”。④农民反抗的结果要得到巩固,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力量,从组织、制度上翻身作主,如建立农民协会、革命民众团体、农民学校、合作社等组织。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必须抓住时机,实现对农民的绝对领导,并明确表态:党要“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更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⑤
第三,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科学地分析了农民阶级的各个阶层的经济政治状况,论证了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毛泽东将农民阶级清楚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着重分析“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
第四,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相信和依靠群众、动手发动群众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群众观点。第八章节《十四件大事》,以大量翔实生动的事实展现农会领导农民运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肯定农民群众在革命中不可磨灭的作用,体现了群众观点。
通过对报告的概括提炼,我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的思想和论述。此文奠定了毛泽东在党内农民问题上的权威地位,是毛泽东第一次在正面立场深刻阐述农民运动、农民革命斗争的文章,贯穿了毛泽东较为完整和深刻的对农民阶级、农民革命斗争的基本军事思想,及时纠正了党在国民革命时期在革命路线、革命力量上的错误认识,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路线的形成做好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为党和革命的最终胜利开辟了道路。
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写作方法
1.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充分运用。在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鲜明的阶级分析思想,对农民阶级中的各个阶层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了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进而提出拥护农民运动、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的新观点。他明确指出:富农对革命的态度“始终是消极的”,中农对革命的态度是“游移的”,而在“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主要的力量是贫农”,他们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这一分析方法贯穿全文,使得全文条理清晰,逻辑缜密。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充分践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在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来的,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革命中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利用串门、走亲、访友等形式,广泛接触群众,深入贫苦农民的家庭,对韶山地区农村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农民的革命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很多调查笔记。实地考察调研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也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如三下乡活动。
四、我看中国农民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农民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勇气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默默牺牲。毛泽东打天下离不开农民,是“小米加步枪”的农民牺牲自己为军队开道,是勇敢智慧的农民充当地道战主力给鬼子设下埋伏。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农民是革命的同盟军,是革命的先锋。革命年代农民不怕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默默流血牺牲,是一个值得铭记和崇敬的群体。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农民依然是改革先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实践出来的。后来,农民离开农村,开始了充满辛酸血泪的“包围城市——向城市远征”。他们默默承受歧视、不公正待遇,形成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继续前进在中国大道上。这个朴实的群体,目前仍处于社会发展的弱势,近年来党和国家也深刻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连续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这也是借鉴和延续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
可见,《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提出的农民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学习。得农民者得天下——只有切实维护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走得更平坦、更长远。
注释:
①孔祥涛.毛泽东家风.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23.
②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月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339.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15.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17.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13.
参考文献:
[1]张万禄.毛泽东的道路(1921-1935)[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夏远生,马娜.毛泽东的三湘情结(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孙克信,于良华,佟玉琨,徐素华.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简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汤安中.读不懂农民,读不懂中国[M].改革出版社,1997.
[5]孔祥涛.毛泽东家风[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