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农民者得天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fez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深刻阐述了农民运动和农民革命斗争问题,在革命时期有正确的指导意义,在现代化建设中也有值得汲取的思想。
  关键词: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造》 农民问题 “得农民者得天下”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篇文章,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同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发展动态,是毛泽东早期最著名的文章之一。通过对此报告的认真研读和相关书籍的学习,我对毛泽东对于农民问题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深感“得农民者得天下”,认为这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我是农民的儿子”①
  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毛泽东却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毛泽东打天下为的是“人民”,紧紧团结和依靠的却是“农民”,一个长期受深重剥削和压迫的阶级。
  1893年,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上屋场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其父毛顺生精明强干,通过艰辛劳动,由贫农转变为富农;其母文七妹乐善好施,关爱农民。少年毛泽东当过专职农民,深切体会到农民的质朴和艰辛,深深同情受到剥削压迫的贫苦农民。
  家庭氛围和亲身实践使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②始终将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能否最终胜利的决定性问题来对待。是“农民的儿子”这一普通身份,为毛泽东正确革命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写于1927年3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第一篇关于农民运动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文献,是农民革命运动的伟大纲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正确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解放才有中国的解放。党在毛泽东的指引下取得了农民,所以历史选择了这个伟大而正确的党。党取得了农民,取得了胜利。所以,得农民者得天下。
  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北伐战争后,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迅猛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于是,土豪劣绅、国民党右派等反动势力极力攻击农民运动,并诬蔑为“痞子运动”“惰农运动”,总之“糟得很”。同时,中共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被吓倒,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革命同盟军,指责农运“过火”,并在“十二月会议”中作出错误决议。至此,农民问题和农民运动问题就成为当时革命同反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中心问题,成为整个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这是此报告的写作背景。
  为了答复和回击党内党外对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革命斗争的攻击和责难,并制定正确解决农民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忍受极大委屈,毅然返湘继续从事农民运动,并且充分发挥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在湘五县进行了历时32天、行程一千四百多华里的实地考察调研,于1927年3月完成这份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力驳非议。
  农民运动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毛泽东以他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反将一军”:“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这份报告驳立结合,逻辑严密,下笔有力地为农运“平反”,还其真正的历史面貌和地位。
  我将这份两万多字、由八个章节组成的报告概括提炼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正面批驳反动势力对其为“痞子运动”“惰农运动”的诬蔑。面对反动势力“糟得很”的全盘否定,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③还原了农民运动“好得很”的真面貌。
  第二,有创见地提出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农民革命武装,以及武装全体农民的主张,并且明确强调了无产阶级掌握农民运动领导权的重要意义。中国农民在政治态度上有双重性:顺从与抗争。逆来顺受的极致就是反抗——“凡是反抗最力、乱子闹得最大的地方,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为恶最甚的地方”。④农民反抗的结果要得到巩固,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力量,从组织、制度上翻身作主,如建立农民协会、革命民众团体、农民学校、合作社等组织。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必须抓住时机,实现对农民的绝对领导,并明确表态:党要“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更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⑤
  第三,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科学地分析了农民阶级的各个阶层的经济政治状况,论证了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毛泽东将农民阶级清楚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着重分析“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
  第四,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相信和依靠群众、动手发动群众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群众观点。第八章节《十四件大事》,以大量翔实生动的事实展现农会领导农民运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肯定农民群众在革命中不可磨灭的作用,体现了群众观点。
  通过对报告的概括提炼,我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的思想和论述。此文奠定了毛泽东在党内农民问题上的权威地位,是毛泽东第一次在正面立场深刻阐述农民运动、农民革命斗争的文章,贯穿了毛泽东较为完整和深刻的对农民阶级、农民革命斗争的基本军事思想,及时纠正了党在国民革命时期在革命路线、革命力量上的错误认识,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路线的形成做好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为党和革命的最终胜利开辟了道路。
  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写作方法
  1.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充分运用。在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鲜明的阶级分析思想,对农民阶级中的各个阶层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了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进而提出拥护农民运动、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的新观点。他明确指出:富农对革命的态度“始终是消极的”,中农对革命的态度是“游移的”,而在“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主要的力量是贫农”,他们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这一分析方法贯穿全文,使得全文条理清晰,逻辑缜密。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充分践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在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来的,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革命中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利用串门、走亲、访友等形式,广泛接触群众,深入贫苦农民的家庭,对韶山地区农村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农民的革命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很多调查笔记。实地考察调研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也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如三下乡活动。
  四、我看中国农民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农民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勇气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默默牺牲。毛泽东打天下离不开农民,是“小米加步枪”的农民牺牲自己为军队开道,是勇敢智慧的农民充当地道战主力给鬼子设下埋伏。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农民是革命的同盟军,是革命的先锋。革命年代农民不怕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默默流血牺牲,是一个值得铭记和崇敬的群体。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农民依然是改革先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实践出来的。后来,农民离开农村,开始了充满辛酸血泪的“包围城市——向城市远征”。他们默默承受歧视、不公正待遇,形成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继续前进在中国大道上。这个朴实的群体,目前仍处于社会发展的弱势,近年来党和国家也深刻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连续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这也是借鉴和延续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
  可见,《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提出的农民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学习。得农民者得天下——只有切实维护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走得更平坦、更长远。
  
  注释:
  ①孔祥涛.毛泽东家风.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23.
  ②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月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339.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15.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17.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13.
  
  参考文献:
  [1]张万禄.毛泽东的道路(1921-1935)[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夏远生,马娜.毛泽东的三湘情结(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孙克信,于良华,佟玉琨,徐素华.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简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汤安中.读不懂农民,读不懂中国[M].改革出版社,1997.
  [5]孔祥涛.毛泽东家风[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朱载堉异径管律的研究已进行多年,有许多结论大相径庭。因而在对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应用取舍方面更应该以实践为标准,寻找可靠的证据支持。针对徐飞和刘存侠研究中一些不够有说服力的看法,本文作者将与之商榷。  关键词: 朱载堉 异径管律 管口校正数    众所周知,全世界第一个发现并实践了“十二平均律”的人是明代伟大的音乐家朱载堉。他不仅从理论上发明了被他称之为“新法密率”的“十二平均律”,而且
摘 要: 本文主要结合古希腊后期历史和作者的意图来深入探讨《美狄亚》悲剧性的根源,即早期人类对情欲不加节制的恶果,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节制的理性的情欲对当时古希腊人民的意义以及对当代人类的意义。  关键词: 《美狄亚》 情欲 节制    一    在西方人的眼中,人类的不幸大概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谓“天灾”,二谓“人祸”。所谓天灾是指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后,宙斯为了惩罚人类,派美女潘多拉带礼品盒
摘 要: 民国时期一份湖南省教育厅督学的教育视察报告,呈现了当时省级教育督学对一所私立中学的视察过程,反映了该中学教育教学各方面的状况,以及督学对此的价值判断。深入分析,可见抗战期间湖南中等教育的发展、湖南教育主管部门为之付出的努力。湖南教育在艰苦的抗战期间所创造的辉煌,与当时主政湖南的官员群体的个体素质密切相关。  关键词: 抗战期间 湖南教育 督学 视察    前段时间,我在整理湖南近现代名校
摘 要: 本文从文明和逃离两个角度出发,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描述的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南方社会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哈克历险途中遇到的人物和事件的分析,重新解读了当时美国社会所谓的文明;通过对哈克内心成长蜕变过程的描写,揭露了作者书中传达的逃离文明的思想。  关键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文明 逃离    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朗霍恩·克莱门斯,是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岸成长起来的美国现实主义
摘 要: 企业如果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奉行“快乐哲学”,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就能使组织与个人获得双赢。  关键词: 快乐哲学 组织 个人 双赢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心理感受。懂得快乐、善于快乐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气魄。哲学是什么?简单来说,哲学研究就是在抽象的层面上反思世界、人生及思维之种种问题。企业如果让员工在快乐中迸发热情和灵感,火种般点亮智慧之灯,获得不
展览时间:2007年11月14日-2007年11月22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虞山深秀,尚湖明净,鱼米富庶,文化昌盛,自古以来,就是历代书画艺术家生活和创作理想的环境,可谓人杰地灵。自先贤言子道启东南、文开吴会以来,读书、著述在常熟渐成风尚,自唐至清,共涌现483名进士,其中状元8名,榜眼3名,探花4名,文章魁首累世不绝;琴棋书画、诗文曲赋等诸
摘 要: “客”被认为是温州方言的一个典型词缀。不少学者直接从温州方言中的“客”族词角度进行语料分析进而得出结论,鲜有人从古汉语的角度来论证。故本文作者尝试用穷举法对古汉语中“客”族词进行归类分析,阐释古汉语中“客”的类词缀存在状况,继而证明“客”词缀存在的可能。  关键词: 温州方言 “客”族词 词缀 古汉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新新语言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少新语族的出现更是引
摘 要: 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读说结合、说写结合、说写与生活相结合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指出让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必然会相应地提高。  关键词: 口语交际 习作教学 有效整合    “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叶圣陶)是“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课”的核心理念。只有整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习作才不是单纯的课上命题、指导,学生叙写这
摘 要: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余华的文学创作深受卡夫卡的启发。卡夫卡对生存的思考诱发了他自己的生存思考,他的痛苦绝望与卡夫卡西方式的情绪一拍即合,异曲同工。表现在具体作品中,两人都超越了生活的表象,揭示了困惑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本文将从文本形式、主题思想和创作观三方面阐释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余华 卡夫卡 文本形式 主题 创作观    余华是一位写作数量不多,然而质量很高的当代
摘要: 《论语·述而》十五章“夫子为卫君”历来注解争议纷纭,学者的焦点多集中于父子争国和兄弟让国的伦理、政治的类比之中,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解读方向值得商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孔子在当时的政治处境。  关键词: 《论语·述而》 孔子 仁    由于时空的久远,我们往往很难直接面对经典,而只能借助前人的注解,触摸经典的经脉,感受古人的血气和脉动。然而历代注解多矣,而且很多地方见解纷呈,有些更是立场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