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什么?《辞海》中解释为:“所谓教育,广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从事教师工作5年余,我深感教育从来就不是一项急功近利的工作。无论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如果抱着一种功利心去做教育,很难真正做好。
初为教师该做点什么?
还记得初为教师的我带着无知和茫然。小学之于我,还是一个全新的、未解锁的世界,我对它的了解和认识还仅限于小学时候零碎的、模糊的记忆。做学生近20年,也在学校生活了近20年,如今再以另一种方式、另一种身份来到学校时却不知所措。我和学生之间像有一条天然的鸿沟,我说的他们不懂,他们说的我也听不进去。所幸,多年的读书经验让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一种坦然接受的心态和敢于面对的勇气。
于是,我每天利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学生,平时陪他们聊天,和他们一起参加课间游戏活动。我最初做出这样的举动是为了达到了解学生的目的,然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样的交流方式。我越来越喜欢看到他们清澈的眼睛,越来越喜欢听他们言语里的童真童趣,越来越喜欢欣赏他们的言行举止。我看到了他们不同于课堂的另外一面,看到了一个个更立体、更丰富的学生,也因此逐渐走进和了解那一个个小世界。
那时,我的教学任务不多,每天却很忙碌,甚至要加班到很晚。因为几乎每一件事于我都是新鲜而陌生的,我需要去了解、熟悉、尽力做好。我清楚地记得,工作第一年的听课次数很多,大约有几百节,除了听课的收获以外,最大的收获就是以教师的视角对学生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这所学校里的教师满怀善意,他们几乎不需要我提前说明,任由我随时去听课,甚至在下课的时候还会跟我分享一节课的设计思路以及教后反思。每每回想起这些,充溢在心间的是满满的感动和温暖。
阅读让我的成长有了根。当时,一无所知的我得到了很多鼓励和帮助。我入职后读的第一本教育专著是校长推荐并借给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从此我知道了教育是这么丰富,原来一位教师在班级中可以有如此多的作为,这开启了我的教育专著阅读之路。《给教师的建议》《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等书籍逐渐走进了我的世界,在这些优秀的书籍里,我学习着、收获着、成长着。在遇到专业困惑的时候,我经常去书中寻找答案,它们总能带给我启发、思考和指引。
初为教师,多点平和的心态,多和学生在一起,多花些时间学习和积累总是没错的。
优先发展学生还是优先发展自己?
教师是优先发展学生还是优先发展自己?也许这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两者可以同时进行。但是对于我来说,的确是需要面对的问题。我做不到二者兼顾,只能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在一处——我选择了学生。我想,毕竟我有几十年的教师生涯,而学生作为学生的时间是短暂的,每一天对于他们来说都弥足珍贵。所以,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学生身上,去思考怎样做对他们更有帮助,怎样做对于他们更有成效。
于是,我开始专注于班级管理工作。大约花了半年的时间,形成了一个初具模型的班级管理体系。这套体系是我针对班级的学生量身定制的。我依据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了“玩”在熊猫班的班级管理体系,设置了让学生耳目一新的班委制度;创建了班级银行,以班级货币作为评价手段。学生喜欢这些新鲜有趣的事物,实践证明寓教于乐的效果很好。所以,我在之后的日子里对它进行不断优化,让班级的管理方式跟得上学生的成长。
同样需要花费很多力气的还有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作为学校的本质特征,他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个班级同样如此。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带班的第一年,为了建设班级图书角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因为没有实践经验,我只能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推演,在纸上涂涂改改,最终设计了一整套建构班级图书角的高效便捷模式。
从图书角开始,我和学生一起走上了班级共读之路。我看到了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和需要,还有比这更完美的事吗?于是我开始探索,打造班级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课程,建设多层次的“阅读朋友圈”,学生在共读中对阅读的热爱持续升温,在共读中不断成长。几年的时间里,我所带的班级先后获得校“书香之班”、区“书香之班”、市“书香之班”,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提升。在閱读之路上,学生的内在能力、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再后来,我发现优先发展学生的做法也使自己在积淀中成长。它让我的专业成长有了根,也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申报并主持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班本化实践研究”,并有一些相关文章获奖和发表。
5年多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没有实践,再多的理论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再多的努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即使前行的脚步缓慢,但是脚踏实地的感觉很安心。我想,教育不应是一份急功近利的工作,只有静下来、慢下来,只有不断积累和持续努力,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和多花功夫,才能与学生同行,才能与那一颗颗小小的心相遇,才可能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助益。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教师,一级教师)
初为教师该做点什么?
还记得初为教师的我带着无知和茫然。小学之于我,还是一个全新的、未解锁的世界,我对它的了解和认识还仅限于小学时候零碎的、模糊的记忆。做学生近20年,也在学校生活了近20年,如今再以另一种方式、另一种身份来到学校时却不知所措。我和学生之间像有一条天然的鸿沟,我说的他们不懂,他们说的我也听不进去。所幸,多年的读书经验让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一种坦然接受的心态和敢于面对的勇气。
于是,我每天利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学生,平时陪他们聊天,和他们一起参加课间游戏活动。我最初做出这样的举动是为了达到了解学生的目的,然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样的交流方式。我越来越喜欢看到他们清澈的眼睛,越来越喜欢听他们言语里的童真童趣,越来越喜欢欣赏他们的言行举止。我看到了他们不同于课堂的另外一面,看到了一个个更立体、更丰富的学生,也因此逐渐走进和了解那一个个小世界。
那时,我的教学任务不多,每天却很忙碌,甚至要加班到很晚。因为几乎每一件事于我都是新鲜而陌生的,我需要去了解、熟悉、尽力做好。我清楚地记得,工作第一年的听课次数很多,大约有几百节,除了听课的收获以外,最大的收获就是以教师的视角对学生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这所学校里的教师满怀善意,他们几乎不需要我提前说明,任由我随时去听课,甚至在下课的时候还会跟我分享一节课的设计思路以及教后反思。每每回想起这些,充溢在心间的是满满的感动和温暖。
阅读让我的成长有了根。当时,一无所知的我得到了很多鼓励和帮助。我入职后读的第一本教育专著是校长推荐并借给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从此我知道了教育是这么丰富,原来一位教师在班级中可以有如此多的作为,这开启了我的教育专著阅读之路。《给教师的建议》《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等书籍逐渐走进了我的世界,在这些优秀的书籍里,我学习着、收获着、成长着。在遇到专业困惑的时候,我经常去书中寻找答案,它们总能带给我启发、思考和指引。
初为教师,多点平和的心态,多和学生在一起,多花些时间学习和积累总是没错的。
优先发展学生还是优先发展自己?
教师是优先发展学生还是优先发展自己?也许这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两者可以同时进行。但是对于我来说,的确是需要面对的问题。我做不到二者兼顾,只能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在一处——我选择了学生。我想,毕竟我有几十年的教师生涯,而学生作为学生的时间是短暂的,每一天对于他们来说都弥足珍贵。所以,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学生身上,去思考怎样做对他们更有帮助,怎样做对于他们更有成效。
于是,我开始专注于班级管理工作。大约花了半年的时间,形成了一个初具模型的班级管理体系。这套体系是我针对班级的学生量身定制的。我依据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了“玩”在熊猫班的班级管理体系,设置了让学生耳目一新的班委制度;创建了班级银行,以班级货币作为评价手段。学生喜欢这些新鲜有趣的事物,实践证明寓教于乐的效果很好。所以,我在之后的日子里对它进行不断优化,让班级的管理方式跟得上学生的成长。
同样需要花费很多力气的还有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作为学校的本质特征,他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个班级同样如此。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带班的第一年,为了建设班级图书角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因为没有实践经验,我只能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推演,在纸上涂涂改改,最终设计了一整套建构班级图书角的高效便捷模式。
从图书角开始,我和学生一起走上了班级共读之路。我看到了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和需要,还有比这更完美的事吗?于是我开始探索,打造班级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课程,建设多层次的“阅读朋友圈”,学生在共读中对阅读的热爱持续升温,在共读中不断成长。几年的时间里,我所带的班级先后获得校“书香之班”、区“书香之班”、市“书香之班”,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提升。在閱读之路上,学生的内在能力、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再后来,我发现优先发展学生的做法也使自己在积淀中成长。它让我的专业成长有了根,也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申报并主持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班本化实践研究”,并有一些相关文章获奖和发表。
5年多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没有实践,再多的理论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再多的努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即使前行的脚步缓慢,但是脚踏实地的感觉很安心。我想,教育不应是一份急功近利的工作,只有静下来、慢下来,只有不断积累和持续努力,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和多花功夫,才能与学生同行,才能与那一颗颗小小的心相遇,才可能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助益。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