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有必要对现在的作文课做一些调整或者称为改革。此项改革的理论根据是人人皆知的古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因为只有积累深厚,才能左右逢源,一挥而就。具体说来,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点努力:
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吕叔湘先生讲:“学生一学期读它8 0万到100万字不为多。”中学生一学期不读几本书是说不过去的。读书,不单指课本,作文选之类,也应包括各种报纸、杂志、诗歌、散文、小说等,凡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只要不与课堂教学相冲突,都应鼓励学生去读,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同时教导学生注意做笔记、写心得、记日记,这些做法有利于记住、消化所学的内容,并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应该提倡中学生走向社会,去认真体验、观察生活,当然这个提法并不是要求中学生要像成功作家那样,花很多时间去深入体验,而是只需要在闲暇之余在外边留心转转、仔细看看、留神听听,并随时记录下所观所感。还可以在茶余饭后,观看电视新闻,收听电台广播,或在上学路上留心一下广告标牌,对联标语等。这样,日积月累,便会积累下相当的素材。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这些,固然非常重要,且人人都能理解并可接受,或者很多人也都这样做过或正在做着。但我认为,教学应面向绝大多数同学,因此,前面那些理论性的东西要想贯彻到每个同学心中,落实到每个同学的行动上,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必须改革现在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
现在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是每周一篇,时间为两节课。一般上课后,老师先出题目并提出要求,而后学生就开始写作,两节课后交作文。这些做法由来已久,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其不合理性也是明显的。就如前面所说的,学生事先没有任何准备,哪里就能很快成文?针对这一点,我提出如下改革意见:
第一,写作文前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明确要求。给同学们收集、整理材料的机会。如阅读有关资料,观察社会生活,初步练习创作,这样,就不至于当作文课来到时手忙脚乱,胡乱凑合,应付差事。
第二,写作时间不必局限于作文课上。可以允许同学们在作文课前正有创作兴趣时一挥而就而就,程度差一些的,材料准备的不是很充分的,也可允许退后一两天,待材料充分,正有兴趣时再写,这样既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又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三,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做这些复杂工作的时间应放在两节作文课前,作文课前抽一定时间检查学生读了哪些书,积累了哪些材料,做了哪些笔记,观察了哪些人物,收集了哪些事例,每个人或多或少或简或繁都必须有记录。然后用一定时间,让同学们把各自积累的材料在班中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教师可根据同学们的积累材料情况及写作情况,做一些有代表性的、有针对性的评析。经过这样的检查、交流和评析,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及读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第四,在充分积累材料的基础上,注重口头作文,提高说话能力。有这样一些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很充分,平时作文写作也很好,可是一遇到考试,作文又变得枯燥、空洞。究其原因是积累的材料没有被消化、吸收,还没有将记录的材料和所观察到的事实,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成分。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书面作文,更要注重口头作文。可通过讲故事、作演讲等各项语文活动培养同学们的说话能力,这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最终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成立文学社团,开辟第二课堂,借助办手抄报、黑板报及向报社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养成积累作文材料的习惯。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不断探索作文成功之路,阶梯训练,我用过;快速作文,我至今也没有间断使用,它们各自有其生命力,然而,我认为,不管哪种作文训练方式,都要注重积累材料,叶圣陶先生讲:“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不重视读书和观察、积累材料,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匠难为无砖瓦之房。
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吕叔湘先生讲:“学生一学期读它8 0万到100万字不为多。”中学生一学期不读几本书是说不过去的。读书,不单指课本,作文选之类,也应包括各种报纸、杂志、诗歌、散文、小说等,凡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只要不与课堂教学相冲突,都应鼓励学生去读,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同时教导学生注意做笔记、写心得、记日记,这些做法有利于记住、消化所学的内容,并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应该提倡中学生走向社会,去认真体验、观察生活,当然这个提法并不是要求中学生要像成功作家那样,花很多时间去深入体验,而是只需要在闲暇之余在外边留心转转、仔细看看、留神听听,并随时记录下所观所感。还可以在茶余饭后,观看电视新闻,收听电台广播,或在上学路上留心一下广告标牌,对联标语等。这样,日积月累,便会积累下相当的素材。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这些,固然非常重要,且人人都能理解并可接受,或者很多人也都这样做过或正在做着。但我认为,教学应面向绝大多数同学,因此,前面那些理论性的东西要想贯彻到每个同学心中,落实到每个同学的行动上,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必须改革现在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
现在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是每周一篇,时间为两节课。一般上课后,老师先出题目并提出要求,而后学生就开始写作,两节课后交作文。这些做法由来已久,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其不合理性也是明显的。就如前面所说的,学生事先没有任何准备,哪里就能很快成文?针对这一点,我提出如下改革意见:
第一,写作文前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明确要求。给同学们收集、整理材料的机会。如阅读有关资料,观察社会生活,初步练习创作,这样,就不至于当作文课来到时手忙脚乱,胡乱凑合,应付差事。
第二,写作时间不必局限于作文课上。可以允许同学们在作文课前正有创作兴趣时一挥而就而就,程度差一些的,材料准备的不是很充分的,也可允许退后一两天,待材料充分,正有兴趣时再写,这样既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又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三,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做这些复杂工作的时间应放在两节作文课前,作文课前抽一定时间检查学生读了哪些书,积累了哪些材料,做了哪些笔记,观察了哪些人物,收集了哪些事例,每个人或多或少或简或繁都必须有记录。然后用一定时间,让同学们把各自积累的材料在班中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教师可根据同学们的积累材料情况及写作情况,做一些有代表性的、有针对性的评析。经过这样的检查、交流和评析,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及读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第四,在充分积累材料的基础上,注重口头作文,提高说话能力。有这样一些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很充分,平时作文写作也很好,可是一遇到考试,作文又变得枯燥、空洞。究其原因是积累的材料没有被消化、吸收,还没有将记录的材料和所观察到的事实,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成分。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书面作文,更要注重口头作文。可通过讲故事、作演讲等各项语文活动培养同学们的说话能力,这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最终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成立文学社团,开辟第二课堂,借助办手抄报、黑板报及向报社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养成积累作文材料的习惯。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不断探索作文成功之路,阶梯训练,我用过;快速作文,我至今也没有间断使用,它们各自有其生命力,然而,我认为,不管哪种作文训练方式,都要注重积累材料,叶圣陶先生讲:“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不重视读书和观察、积累材料,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匠难为无砖瓦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