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颍上县古称慎邑,是春秋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曾几何时,受自然条件影响,水患与贫困束缚着颍上的发展。穷则思变,近年来,在“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围绕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的总体部署,颍上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认真分析原因,探求发展规律,顺应自然,趋利避害,大力实施平原绿化,发展生态农业,改造自然环境,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旅游的成功之路。
全域旅游是全国范围内县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全国旅游强县”、“生态文明县城”的目标,要求颍上县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业。2016年颍上成为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2-3年内创建成功,对颍上县域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域旅游的“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而是一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在当前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一、挖掘管子文化,丰富文化内涵,增加旅游魅力。
“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向以文化为主题导向的“文化深度游”
转变,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颍上县历史悠久、人文蔚盛。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建立邑治,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称“颍上”,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古有管鲍之交流传千古,少年甘罗官拜宰相,屠隆治水利国利民。今有最美洗脚妹刘丽捐资助学,中国好人徐义胜火场救人。花鼓灯、端公戏、推剧在江淮大地上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要深挖颍上的历史文化,以管子文化为依托,大打文化牌。管仲的身上有传奇多彩的故事,他是奇才与奇缘的奇妙结合,是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最睿智的改革家。 记载管仲思想的典籍——《管子》博大精深,2000多年来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历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这些经典论述,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颍上县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管子文化的研究力度和开发力度,将管子文化旅游品牌魅力拓展出去,依托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带动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一系列消费的显著作用,最大限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颍上真正成为宜居宜游、绿色生态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二、协调城乡发展,提升乡村旅游,推进空间互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改变偏向城市的传统发展思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能够迎合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圆了都市人心中的绿色梦,同时也丰富了我國生态旅游的内容。旅游资源决定了旅游规划的地位。一方面紧紧依托乡村的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生态这一品牌,宣传生态、保护生态,以生态留客,以环境聚财。比如迪沟竹音寺和生态园、八里河风景区等可以让游客观赏到优美的湿地风光,达到身与心的享受;另一方面依托民俗文化,突出文化这一品牌,宣传文化,以文化聚人。比如王岗镇的淮河风情游等,可以让游客欣赏到颇具淮河风情的淮河锣鼓、花鼓灯等,得到审美的愉悦,精神的享受。最后可以依托农产品开发以休闲农庄为代表的乡村体验游,如耿棚的桃花节,草莓采摘文化节等等,让游客在劳动中获得放松与乐趣。
三、统筹景区建设,景点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发旅游景点必须先有规划,只有
通过科学的规划,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首先,景区规划应突出个性特色原则。可以说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没有特色的景区就没有生机和吸引力,在开发中必须突出特色和品牌,明确品牌就是无形的资产和竞争力。在景区定位、景区主题、景观展示中都要体现其鲜明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目前,颍上县拥有一个5A级风景区,两个4A级风景区,但是不论是5A级的八里河风景区还是4A级的迪沟生态旅游区、五里湖生态湿地,走的都是生态绿色的道路,三者之间在景区定位中存在重复,没有突出各个景区的个性特征。其次,在景区规划中要遵循关联性原则。不同的景区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联系,在八里河看风景,在看风景的同时能让游客得知管仲老街的风貌,在管仲老街购物,在购物的同时又能让游客对明清苑的砖雕、石雕、木雕心生向往,在明清苑品鉴古建筑群的同时又能让游客到休闲农庄放松一下。争取让游客来颍上的游玩由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由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变。最后,景区规划要突出整体性原则。景区的规划设计要从整体上充分考虑社会、自然、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争取在三者中达到最完美的统一。一方面旅游业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能因为旅游开发而破坏了环境,当然也不能因为环境保护而不发展旅游业。因此,在景区规划时要做到社会、自然、经济三者兼顾,优先保护,适度开发。
四、拓展时间功能,突破季节限制,争取全年无淡季
春华秋实,夏种冬藏,一年四季,岁月如歌。颍上县在第101次城市建设暨项目推进会上提出,要建设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丽颍上。颍上地处淮北平原,受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制约,按惯例,冬季是颍上县旅游市场一年中最冷淡的时节,外地团队来游玩的很少,本地市民更是"蛰伏"在家里猫冬。而到了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又会人满为患,人流量极不平均,淡季和旺季的落差很大。如何在冬季吸引游客?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深挖不受季节影响的旅游资源,比如即将建设的中国管园,一年四季都可以参观;花鼓灯随时都能在舞台上表演;购物节一年365天,天天都可以举办等等,让颍上的冬天一样丰富多彩,人流如织。另一方面要注重多样化的营销手段,“没有景区不景气,只有营销部争气”,一到淡季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潜在游客不会再来景区,所以促销不做了,市场开发减少了,经营战略僵化了,其结果就是人流越来越少,业绩越来越低。海尔的张瑞敏曾经说过,“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所以,要改变传统营销思想,树立旅游无淡季的理念,用多种营销手段,让旅游淡季变旅游旺季。
近年来,旅游已逐渐取代煤炭产业成为颍上县的支柱产业。从2014年到2016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由310万人次递增到3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高达 23亿元。“颍上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不仅使颍上成为立足皖北、辐射周边、全国闻名的“管子故里、休闲天堂”,更成为福泽一方的富民惠民产业。打造颍上县域旅游的全域模式,整合时间、空间、历史、文化各种要素,以管子文化为引领,促进产业融合,推进旅游资源全域整合,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优化,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域旅游是全国范围内县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全国旅游强县”、“生态文明县城”的目标,要求颍上县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业。2016年颍上成为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2-3年内创建成功,对颍上县域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域旅游的“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而是一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在当前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一、挖掘管子文化,丰富文化内涵,增加旅游魅力。
“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向以文化为主题导向的“文化深度游”
转变,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颍上县历史悠久、人文蔚盛。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建立邑治,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称“颍上”,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古有管鲍之交流传千古,少年甘罗官拜宰相,屠隆治水利国利民。今有最美洗脚妹刘丽捐资助学,中国好人徐义胜火场救人。花鼓灯、端公戏、推剧在江淮大地上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要深挖颍上的历史文化,以管子文化为依托,大打文化牌。管仲的身上有传奇多彩的故事,他是奇才与奇缘的奇妙结合,是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最睿智的改革家。 记载管仲思想的典籍——《管子》博大精深,2000多年来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历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这些经典论述,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颍上县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管子文化的研究力度和开发力度,将管子文化旅游品牌魅力拓展出去,依托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带动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一系列消费的显著作用,最大限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颍上真正成为宜居宜游、绿色生态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二、协调城乡发展,提升乡村旅游,推进空间互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改变偏向城市的传统发展思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能够迎合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圆了都市人心中的绿色梦,同时也丰富了我國生态旅游的内容。旅游资源决定了旅游规划的地位。一方面紧紧依托乡村的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生态这一品牌,宣传生态、保护生态,以生态留客,以环境聚财。比如迪沟竹音寺和生态园、八里河风景区等可以让游客观赏到优美的湿地风光,达到身与心的享受;另一方面依托民俗文化,突出文化这一品牌,宣传文化,以文化聚人。比如王岗镇的淮河风情游等,可以让游客欣赏到颇具淮河风情的淮河锣鼓、花鼓灯等,得到审美的愉悦,精神的享受。最后可以依托农产品开发以休闲农庄为代表的乡村体验游,如耿棚的桃花节,草莓采摘文化节等等,让游客在劳动中获得放松与乐趣。
三、统筹景区建设,景点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发旅游景点必须先有规划,只有
通过科学的规划,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首先,景区规划应突出个性特色原则。可以说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没有特色的景区就没有生机和吸引力,在开发中必须突出特色和品牌,明确品牌就是无形的资产和竞争力。在景区定位、景区主题、景观展示中都要体现其鲜明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目前,颍上县拥有一个5A级风景区,两个4A级风景区,但是不论是5A级的八里河风景区还是4A级的迪沟生态旅游区、五里湖生态湿地,走的都是生态绿色的道路,三者之间在景区定位中存在重复,没有突出各个景区的个性特征。其次,在景区规划中要遵循关联性原则。不同的景区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联系,在八里河看风景,在看风景的同时能让游客得知管仲老街的风貌,在管仲老街购物,在购物的同时又能让游客对明清苑的砖雕、石雕、木雕心生向往,在明清苑品鉴古建筑群的同时又能让游客到休闲农庄放松一下。争取让游客来颍上的游玩由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由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变。最后,景区规划要突出整体性原则。景区的规划设计要从整体上充分考虑社会、自然、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争取在三者中达到最完美的统一。一方面旅游业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能因为旅游开发而破坏了环境,当然也不能因为环境保护而不发展旅游业。因此,在景区规划时要做到社会、自然、经济三者兼顾,优先保护,适度开发。
四、拓展时间功能,突破季节限制,争取全年无淡季
春华秋实,夏种冬藏,一年四季,岁月如歌。颍上县在第101次城市建设暨项目推进会上提出,要建设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丽颍上。颍上地处淮北平原,受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制约,按惯例,冬季是颍上县旅游市场一年中最冷淡的时节,外地团队来游玩的很少,本地市民更是"蛰伏"在家里猫冬。而到了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又会人满为患,人流量极不平均,淡季和旺季的落差很大。如何在冬季吸引游客?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深挖不受季节影响的旅游资源,比如即将建设的中国管园,一年四季都可以参观;花鼓灯随时都能在舞台上表演;购物节一年365天,天天都可以举办等等,让颍上的冬天一样丰富多彩,人流如织。另一方面要注重多样化的营销手段,“没有景区不景气,只有营销部争气”,一到淡季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潜在游客不会再来景区,所以促销不做了,市场开发减少了,经营战略僵化了,其结果就是人流越来越少,业绩越来越低。海尔的张瑞敏曾经说过,“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所以,要改变传统营销思想,树立旅游无淡季的理念,用多种营销手段,让旅游淡季变旅游旺季。
近年来,旅游已逐渐取代煤炭产业成为颍上县的支柱产业。从2014年到2016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由310万人次递增到3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高达 23亿元。“颍上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不仅使颍上成为立足皖北、辐射周边、全国闻名的“管子故里、休闲天堂”,更成为福泽一方的富民惠民产业。打造颍上县域旅游的全域模式,整合时间、空间、历史、文化各种要素,以管子文化为引领,促进产业融合,推进旅游资源全域整合,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优化,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