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阶段,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开始阶段。因此,合理的授课手段在小学的课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我国初中、高中时期的学习相比,小学阶段的数学相对简单,但又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抽象性,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技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考过程不严谨,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字: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所以小学生对于一些事物还是可以理解的。而合理的授课手段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学会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碰到的问题。在高年级上课的过程中,上课学习的知识逐渐涉及到很多问题的思考和答复,其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环节中会感到困难,因此,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的现状
小学生害怕学习和解答数学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进行数学测验的时候,学生更有可能会因为这些比较困难的题目而通不过考试,数学题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与其他题目相比较,学生更喜欢简单、步骤较少的问题。但在实践中,教师在授课中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只是盲从地根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记着这些题目的解答步骤。在测验结束后,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时,会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不满意,可能会导致学生讨厌学习数学的情况。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刚进入校园不久,理解性较差,很难接受一些比较困难的知识,解答数学题的方法很单一,如教师不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上课内容,可能会直接增加学生吸收知识的难度。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方法
2.1设置学习情境,加强学w习交流的气氛
新课程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模式。数学教师应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合作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学习。举个例子来说,在小学五六年级数学中涉及和运用到很多解决问题,这些会涉及逻辑性思维和抽象性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抽象问题。此时,教师还需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教会学生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例如,一班一共有五十人,二班的人数应该是一班的百分之八十,一班的人数应该是三班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求三班一共有多少人,老师要指导学生找到题目中的所有条件,并且找出那些条件是能够使用的,帮助学生提升数学逻辑思维。
2.2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小学时期的数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联系在一起。在情景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指引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以此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总共有四十六名学生要去春游。每6个人一辆车,请问需要多少车?46/6=7余4个人。四十六人除以每辆车 6 人,等于 7 辆车,还有 4 人,那最后的四个人怎么办?这样就可以充分让学生的大脑不断思考,余下的学生要做一辆车,所以一共需要8辆车。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把解答问题的过程与自身的生活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更好地掌握处理问题的过程。
2.3 运用画图法加强学生理解
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直接显示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理解知识点。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转换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对问题的理解自然会产生问题,学习质量也不会提高。例如,如果你剪断一根电线,你剪断15% 的电线,然后重新接上6米长的电线,电线就会增长30% 。问问原来的电缆长度是多少米?在本课题中,学生会觉得问题很绕,自己总是想不清楚。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中的问题,用绘画的方法来表达具体的过程。它看起来清晰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6(15% + 30%) = 12(m)。这一过程的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对学习实际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學习效率。
2.4 运用整体法化解难题
在解答题中存在着一些比较混乱的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大脑。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将条件进行分析,以简化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更容易解答。比如,小明喝了1/3的牛奶,然后又加了水。几十分钟后,喝半杯水,然后把杯子装满,喝完整杯。小明是多喝水还是多喝牛奶?当学生明白这个问题时,学生常常感到诧异。这个题目有很多条件,特别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因此,教师可以用整个思路来思考这个问题:小明喝了四次,加了三倍的水,因此,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明喝同样的水和牛奶。
2.5 运用方程法解决难题
使用方程是解决问题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帮助学生理清一些思路,找到题目中的条件关系,开阔自己的思维,让问题快速解决。例如: 修路队要修一条马路,第一周修三分之一的马路,第二周修四分之一的马路,第二周修不到一周的马路,总共要修八公里的马路,马路是多长?如果这个问题是用平时的方法解决的,那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使用方程的话,学生就更容易用方程找到相同的关系。分析方法基本上是从问题的开始出发,逐步推导出需要知道的条件。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在于,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逐步推导出所能得到的结果,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例如: 一辆卡车以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从 a 到 b 需要多少个小时,从 b 到达 a 需要多少个小时?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来解决,效果会更好,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语
问题的解决是数学当中的比较重要的部分,也是上课中最难的地方。它需要教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授课模式,让学生自发的加入到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习惯,进而为增强老师授课的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振民.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探索及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3):50-51.
[2]朱亚飞.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32):54.
[3]李茜,蒋洪,熊应龙,李晓平,罗燕.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04):42-45.
关键字: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所以小学生对于一些事物还是可以理解的。而合理的授课手段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学会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碰到的问题。在高年级上课的过程中,上课学习的知识逐渐涉及到很多问题的思考和答复,其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环节中会感到困难,因此,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的现状
小学生害怕学习和解答数学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进行数学测验的时候,学生更有可能会因为这些比较困难的题目而通不过考试,数学题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与其他题目相比较,学生更喜欢简单、步骤较少的问题。但在实践中,教师在授课中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只是盲从地根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记着这些题目的解答步骤。在测验结束后,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时,会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不满意,可能会导致学生讨厌学习数学的情况。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刚进入校园不久,理解性较差,很难接受一些比较困难的知识,解答数学题的方法很单一,如教师不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上课内容,可能会直接增加学生吸收知识的难度。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方法
2.1设置学习情境,加强学w习交流的气氛
新课程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模式。数学教师应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合作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学习。举个例子来说,在小学五六年级数学中涉及和运用到很多解决问题,这些会涉及逻辑性思维和抽象性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抽象问题。此时,教师还需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教会学生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例如,一班一共有五十人,二班的人数应该是一班的百分之八十,一班的人数应该是三班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求三班一共有多少人,老师要指导学生找到题目中的所有条件,并且找出那些条件是能够使用的,帮助学生提升数学逻辑思维。
2.2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小学时期的数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联系在一起。在情景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指引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以此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总共有四十六名学生要去春游。每6个人一辆车,请问需要多少车?46/6=7余4个人。四十六人除以每辆车 6 人,等于 7 辆车,还有 4 人,那最后的四个人怎么办?这样就可以充分让学生的大脑不断思考,余下的学生要做一辆车,所以一共需要8辆车。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把解答问题的过程与自身的生活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更好地掌握处理问题的过程。
2.3 运用画图法加强学生理解
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直接显示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理解知识点。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转换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对问题的理解自然会产生问题,学习质量也不会提高。例如,如果你剪断一根电线,你剪断15% 的电线,然后重新接上6米长的电线,电线就会增长30% 。问问原来的电缆长度是多少米?在本课题中,学生会觉得问题很绕,自己总是想不清楚。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中的问题,用绘画的方法来表达具体的过程。它看起来清晰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6(15% + 30%) = 12(m)。这一过程的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对学习实际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學习效率。
2.4 运用整体法化解难题
在解答题中存在着一些比较混乱的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大脑。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将条件进行分析,以简化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更容易解答。比如,小明喝了1/3的牛奶,然后又加了水。几十分钟后,喝半杯水,然后把杯子装满,喝完整杯。小明是多喝水还是多喝牛奶?当学生明白这个问题时,学生常常感到诧异。这个题目有很多条件,特别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因此,教师可以用整个思路来思考这个问题:小明喝了四次,加了三倍的水,因此,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明喝同样的水和牛奶。
2.5 运用方程法解决难题
使用方程是解决问题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帮助学生理清一些思路,找到题目中的条件关系,开阔自己的思维,让问题快速解决。例如: 修路队要修一条马路,第一周修三分之一的马路,第二周修四分之一的马路,第二周修不到一周的马路,总共要修八公里的马路,马路是多长?如果这个问题是用平时的方法解决的,那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使用方程的话,学生就更容易用方程找到相同的关系。分析方法基本上是从问题的开始出发,逐步推导出需要知道的条件。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在于,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逐步推导出所能得到的结果,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例如: 一辆卡车以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从 a 到 b 需要多少个小时,从 b 到达 a 需要多少个小时?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来解决,效果会更好,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语
问题的解决是数学当中的比较重要的部分,也是上课中最难的地方。它需要教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授课模式,让学生自发的加入到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习惯,进而为增强老师授课的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振民.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探索及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3):50-51.
[2]朱亚飞.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32):54.
[3]李茜,蒋洪,熊应龙,李晓平,罗燕.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0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