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教師,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抒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这是董艳的教育信仰。“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寻找诗意的生活;传播教育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寻找诗意的生活。教育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能够创造美好的生活,更能帮助他人拥有美好的生活。”秉持着“田园诗意生活”教育观,董艳想把教育做得柔软些,放飞想象、大胆创新,“用生命守望教育,在乡村大地上诗意栖居”便是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归宿。
“给乡村孩子不一样的教育”
用诗歌开启每个乡村黎明,以诗歌吟唱生命成长故事,让乡村师生享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06年,董艳走上教师岗位,到异地一所偏僻的村小任教。作为新教师,董艳按部就班地跟随着老教师,规规矩矩地教书育人。2007年,她被学校派出学习,第一次见到城里孩子的学习状态:孩子们在优美的教育环境中快乐地学习,手边有大量的书可以自由阅读。回来后,她追问自己,为什么乡村孩子的学习状况跟自己小时候没多大差别?我们乡村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我在其中又可以做些什么?
董艳自小喜欢阅读,对文字有一种天然的热爱。所以,她想通过阅读来撬动自己教室里的教育变革,给乡村孩子不一样的教育。她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讲故事,写作文时配上图画,把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即使被有的同事嘲笑这不是教学,但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她毅然选择了坚持,把自己的第一届学生从二年级带到了毕业。孩子们也很争气,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方面整体表现非常突出。
2011年,董艳从异乡调回故乡——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因之前在村小一周要上20多节课,嗓子长了息肉需要手术,只得跟学校申请休假。休假期间,她依然舍不得课堂,坚持每周在学校代几节常识课,除了上课,在校的其他时间她几乎都泡在图书室里,大量阅读,积蓄能量。
董艳不断寻找、探索。当她凭着自己仅有的一些对于诗歌的认识,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潺潺的诗意时,董艳第一次被孩子们如痴如醉的状态震惊了。“看着如此沉浸的他们,一种萌动在我的心中滋生——如果给我一个班,我一定从诗歌做起,打开孩子的心扉,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教育。”萌动中许诺,董艳愿在乡土静待花开。
2013年,董艳重新走进教室,成为一(2)班的一分子。她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播撒诗的种子,开启了儿童诗教学。她带着孩子们以读写“乡土儿童诗歌”为主题,在每个黎明诵诗、写诗、说创作小故事、谈吟诵体会……周二集体朗诵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诗,孩子们为诗配画,把诗改成故事;周三她写诗送给孩子们,并引导他们赏析,给诗配画;周四集体作诗,引导孩子们对乡村中的人、事、物等进行挖掘,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乡土情怀;周五习诗,孩子们用一个词、一句话说说本周诗歌之旅的收获,展示个体创作,并讲讲自己的创作故事;周六寄诗,静下来,沉进去,董艳用现象学的方式完成一周诗歌课程的记录,反思教学行为,使课程不断提升。
董艳还时常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田间地头、晒谷场、菜园子、池塘边,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她想让孩子们用从阅读中汲取的知识和能力,来读懂乡村社会,描摹乡村生活。
冬天到了/忙了几个季节的动物们/也该睡一个好觉了/这个时候/我真想种一个大大的太阳/给它们搬过去/让每颗心灵/还有每寸土地/都暖暖的/香香的。
这首让董艳非常感动的小诗,是班里一名叫穆蕊蕊的女生在2018年冬天写的。“这个孩子有一颗柔软的心,她用自己的小诗给予了我们真善美。”董艳欣慰地说。
且思且行,且行且诗。董艳坚信诗歌能够洗涤生命,更能诗意生命。“我并非要做诗人,也并非要我所遇到的孩子成为诗人,我只是想用诗意的语言及诗人浪漫的艺术情调、深邃的哲学视角、虔诚的人文情怀来塑造孩子,使之带着真善美的良好品质走向社会,成为自己,善待他人,更好生活……孩子的方向便是我的方向。”
2020年,孩子们的诗集《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董艳的个人诗集《为你写诗》及以现象学方式书写的课程叙事《寄一片情给乡土》结集成册,成为孩子们的毕业礼物,为他们的生命留下一段美好的印记。
“学生是我心头的一首诗”
在我的心目中,教育应该是一首诗,能够洗涤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孩子也是一首诗,是一首荡涤教师灵魂的诗。
董艳的网名叫“蜗牛为梦想而生”,她想做一只蜗牛,带领孩子们一步一步慢慢成长。在长期引领孩子诵诗、作诗的过程中,董艳逐渐领悟到,孩子不只是孩子。“我给孩子一个‘诗意的场’,孩子就会还我一场‘诗意的享受’!”
一次,董艳带领学生诵读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玲的《桃花的花瓣》时,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老师,‘给了它’,‘开无主’。”
“老师,杜甫说‘桃花一簇开无主’,金子美玲答‘给了它’,好神奇啊!”
“老师,杜甫和金子美玲对话了!”
“老师,老师,他们穿越了吗?”
“老师,我们也和古人对话吧!”
……
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董艳没想到,这样有趣的读写之旅,就在孩子们的好奇中诞生了。
在董艳看来,乡土诗歌不仅是课堂创新的抓手,更是打开乡村孩子生命成长的钥匙。有一件事,即便几年过去了,董艳依然清晰地记得每一个片段、每一处细节。
2017年1月6日,天,不时飘过阵阵细雨,空气中流淌着乡土特有的味道。“老师,小楠写诗了——写《新年》了——”第一节课刚下,学生黄薇薇拿着董艳精心为每个孩子准备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的创作本跑来办公室,激动得小脸通红。
董艳清楚地记得,小楠入学的第一天,她的父母就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孩子有些……行行好,给带着吧,给带着吧!”面对这对苍老夫妻的恳求,董艳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个生命的加入。 “小楠上課时坐不住,更谈不上听讲,上课时就拿着笔在本子上乱画。刚开始诵读儿童诗时,她没什么反应,慢慢地,我发现她能够安静下来了,眼睛盯着课件看。当我播放音乐让孩子们趴在课桌上感受儿童诗的美好时,她也能趴下来、闭上眼睛……”小楠的变化让董艳激动万分,从那以后,每一个黎明,她都会拿出两分钟时间,教小楠读诗。虽然,小楠的朗读是那样地吃力,但她的表情告诉董艳她是喜欢这样的诗歌的。董艳想,或许这也是适合她的教育。
“大姐上,人多了,我就只到是心年来了。没花开了,一文,我就只到是心年来了。”读着那需要费力辨认的蹩脚的文字以及似乎来自地球之外的画面,董艳的心受到了极大震撼,隐隐作痛,泪夺眶而出,她跑到教室一下子抱住了小楠,向她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好似这孩子就是她的。董艳没有想到,近800天1600分钟的累计,竟开启了一个不会计算、不能阅读的孩子那久封在生命深处的智慧,让她提起笔来写自己的生命之诗。那天晚上,董艳流着泪为小楠写下了一篇特别叙事——《我的信心源自你的生命开启》。
“扎根乡村,我心如初”
回顾往昔,我已坚守乡村教育十六年,任时光匆匆,用一颗朴素的心编织了一个诗意的梦,于乡村教育,我心如初。
董艳和孩子们的诗意故事通过媒体报道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一些个人机遇也随之而来。2016年,董艳收到一个来自沿海城市学校的邀请,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学校向她抛来“橄榄枝”。在乡村,毕竟平台有限、资源有限、成长有限,董艳难免有些动心。犹豫再三,她决定在愚人节那天试探一下学生的反应。
“孩子们,我可能就不教你们了,我可能要到别的地方去。”孩子们瞪大眼睛看着她,不敢相信。
董艳又说:“接替我的老师,都给你们找好了。”
这下子,孩子们纷纷哭着跑上来,围住了她,抱住了她。
“董老师,你要到哪里去?”
“董老师,你不是说我们是你的孩子吗?你为什么不要我们?”
“董老师,我不要你走——”
“董老师,你不是说俺们乡村好吗?为什么你要先离开这里?”
……
董艳一下子怔住了。“我是怎么了,走了这些年,怎能忘记当初是为了什么而出发?”回到办公室,趴在桌子上,董艳回想起2007年第一次走出去学习的情景,万千思绪涌上心头。不一会儿,她收到孩子们写来的信和纸条。“看到孩子们写的那些话,我感到特别惭愧。他们的心是那么纯净,我怎能这样试探他们?”董艳调整好情绪,起身回到教室,笑着对孩子们说:“今天是愚人节,老师逗你们的。”然后把“愚人节快乐”几个大字写在了黑板上。孩子们撒娇地说:“董老师你太坏了,我们还以为是真的呢。”孩子们哪里知道其实差点就成了真的。董艳再也不忍心跟他们讲那样的话了。她跟自己说:“不走了,从此再也不走了!”
“我有一个梦,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这个阅读情结挥之不去;我有一个梦,让我的那些乡村孩子沉醉并成长于我的课堂,这个课堂情结挥之不去;我有一个梦,用我手中的笔还有我的心雕刻乡村师生生活,这个写作情结挥之不去;我有一个梦,在乡村教育的蓝天下,和孩子们共读共思共写共同生活,这个共长情结挥之不去。”这些梦牢牢地抓着董艳,她在乡村教育的世界里读、写、思、行、研,写下了5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
站在广阔的稻田边,董艳一次次告诉自己:“我是乡村教师,我应该有把乡村教育做好的担当精神;我做的教育研究是为乡村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从那以后,董艳婉拒了更多更诱人的邀请,坚定着自己的初心,留在了霍邱这片广袤的乡村大地上。
结语
伴随着个人的成长,以及对教育不断深入地理解,董艳的视野逐渐扩大,担当意识日益萌发。当看到自己班里孩子的变化时,她意识到,教学变革不应只在自己的教室里悄悄做,而要让更多孩子接受不一样的教育。于是,她决定携他人同行。
2016年,董艳申请成立了“新教育萤火虫六安分站”。几年来,她带领义工们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阅读推广覆盖了五十多个乡镇、十多个县市,惠及八千多名师生。以文字点燃自己,照亮孩子,温暖大家,作为新教育阅读推广人,董艳在乡村谱写了一曲朴素、幸福的新生命之诗。
“我还能为大家做些什么?”2019年,在董艳的倡议下,在县教研室刘向南老师的帮助与鼓励下,一群乡村教师成立了“六安燎原成长团队”,他们每周写一篇教育叙事,每月共读一本书,以叙事来解读教育,以阅读来成长自己、成全学生。
2020年疫情期间,董艳带领21名义工以“抗击疫情,守护希望”为主题开展了长达40天的线上公益课程“晨诵 共读 说写”,惠及六安市两千多名学生,深受学生喜爱和家长认可。
“做教师最大的善是什么?16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做教师最大的善是成长以及成全。成长,为了更好地成全;成长,为了有能力成全学生获得更好的生命成长,而后去成全他人。如此传承下去,我们的公民素质、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是董艳朴素而真实的心声。
“给乡村孩子不一样的教育”
用诗歌开启每个乡村黎明,以诗歌吟唱生命成长故事,让乡村师生享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06年,董艳走上教师岗位,到异地一所偏僻的村小任教。作为新教师,董艳按部就班地跟随着老教师,规规矩矩地教书育人。2007年,她被学校派出学习,第一次见到城里孩子的学习状态:孩子们在优美的教育环境中快乐地学习,手边有大量的书可以自由阅读。回来后,她追问自己,为什么乡村孩子的学习状况跟自己小时候没多大差别?我们乡村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我在其中又可以做些什么?
董艳自小喜欢阅读,对文字有一种天然的热爱。所以,她想通过阅读来撬动自己教室里的教育变革,给乡村孩子不一样的教育。她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讲故事,写作文时配上图画,把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即使被有的同事嘲笑这不是教学,但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她毅然选择了坚持,把自己的第一届学生从二年级带到了毕业。孩子们也很争气,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方面整体表现非常突出。
2011年,董艳从异乡调回故乡——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因之前在村小一周要上20多节课,嗓子长了息肉需要手术,只得跟学校申请休假。休假期间,她依然舍不得课堂,坚持每周在学校代几节常识课,除了上课,在校的其他时间她几乎都泡在图书室里,大量阅读,积蓄能量。
董艳不断寻找、探索。当她凭着自己仅有的一些对于诗歌的认识,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潺潺的诗意时,董艳第一次被孩子们如痴如醉的状态震惊了。“看着如此沉浸的他们,一种萌动在我的心中滋生——如果给我一个班,我一定从诗歌做起,打开孩子的心扉,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教育。”萌动中许诺,董艳愿在乡土静待花开。
2013年,董艳重新走进教室,成为一(2)班的一分子。她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播撒诗的种子,开启了儿童诗教学。她带着孩子们以读写“乡土儿童诗歌”为主题,在每个黎明诵诗、写诗、说创作小故事、谈吟诵体会……周二集体朗诵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诗,孩子们为诗配画,把诗改成故事;周三她写诗送给孩子们,并引导他们赏析,给诗配画;周四集体作诗,引导孩子们对乡村中的人、事、物等进行挖掘,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乡土情怀;周五习诗,孩子们用一个词、一句话说说本周诗歌之旅的收获,展示个体创作,并讲讲自己的创作故事;周六寄诗,静下来,沉进去,董艳用现象学的方式完成一周诗歌课程的记录,反思教学行为,使课程不断提升。
董艳还时常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田间地头、晒谷场、菜园子、池塘边,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她想让孩子们用从阅读中汲取的知识和能力,来读懂乡村社会,描摹乡村生活。
冬天到了/忙了几个季节的动物们/也该睡一个好觉了/这个时候/我真想种一个大大的太阳/给它们搬过去/让每颗心灵/还有每寸土地/都暖暖的/香香的。
这首让董艳非常感动的小诗,是班里一名叫穆蕊蕊的女生在2018年冬天写的。“这个孩子有一颗柔软的心,她用自己的小诗给予了我们真善美。”董艳欣慰地说。
且思且行,且行且诗。董艳坚信诗歌能够洗涤生命,更能诗意生命。“我并非要做诗人,也并非要我所遇到的孩子成为诗人,我只是想用诗意的语言及诗人浪漫的艺术情调、深邃的哲学视角、虔诚的人文情怀来塑造孩子,使之带着真善美的良好品质走向社会,成为自己,善待他人,更好生活……孩子的方向便是我的方向。”
2020年,孩子们的诗集《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董艳的个人诗集《为你写诗》及以现象学方式书写的课程叙事《寄一片情给乡土》结集成册,成为孩子们的毕业礼物,为他们的生命留下一段美好的印记。
“学生是我心头的一首诗”
在我的心目中,教育应该是一首诗,能够洗涤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孩子也是一首诗,是一首荡涤教师灵魂的诗。
董艳的网名叫“蜗牛为梦想而生”,她想做一只蜗牛,带领孩子们一步一步慢慢成长。在长期引领孩子诵诗、作诗的过程中,董艳逐渐领悟到,孩子不只是孩子。“我给孩子一个‘诗意的场’,孩子就会还我一场‘诗意的享受’!”
一次,董艳带领学生诵读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玲的《桃花的花瓣》时,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老师,‘给了它’,‘开无主’。”
“老师,杜甫说‘桃花一簇开无主’,金子美玲答‘给了它’,好神奇啊!”
“老师,杜甫和金子美玲对话了!”
“老师,老师,他们穿越了吗?”
“老师,我们也和古人对话吧!”
……
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董艳没想到,这样有趣的读写之旅,就在孩子们的好奇中诞生了。
在董艳看来,乡土诗歌不仅是课堂创新的抓手,更是打开乡村孩子生命成长的钥匙。有一件事,即便几年过去了,董艳依然清晰地记得每一个片段、每一处细节。
2017年1月6日,天,不时飘过阵阵细雨,空气中流淌着乡土特有的味道。“老师,小楠写诗了——写《新年》了——”第一节课刚下,学生黄薇薇拿着董艳精心为每个孩子准备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的创作本跑来办公室,激动得小脸通红。
董艳清楚地记得,小楠入学的第一天,她的父母就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孩子有些……行行好,给带着吧,给带着吧!”面对这对苍老夫妻的恳求,董艳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个生命的加入。 “小楠上課时坐不住,更谈不上听讲,上课时就拿着笔在本子上乱画。刚开始诵读儿童诗时,她没什么反应,慢慢地,我发现她能够安静下来了,眼睛盯着课件看。当我播放音乐让孩子们趴在课桌上感受儿童诗的美好时,她也能趴下来、闭上眼睛……”小楠的变化让董艳激动万分,从那以后,每一个黎明,她都会拿出两分钟时间,教小楠读诗。虽然,小楠的朗读是那样地吃力,但她的表情告诉董艳她是喜欢这样的诗歌的。董艳想,或许这也是适合她的教育。
“大姐上,人多了,我就只到是心年来了。没花开了,一文,我就只到是心年来了。”读着那需要费力辨认的蹩脚的文字以及似乎来自地球之外的画面,董艳的心受到了极大震撼,隐隐作痛,泪夺眶而出,她跑到教室一下子抱住了小楠,向她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好似这孩子就是她的。董艳没有想到,近800天1600分钟的累计,竟开启了一个不会计算、不能阅读的孩子那久封在生命深处的智慧,让她提起笔来写自己的生命之诗。那天晚上,董艳流着泪为小楠写下了一篇特别叙事——《我的信心源自你的生命开启》。
“扎根乡村,我心如初”
回顾往昔,我已坚守乡村教育十六年,任时光匆匆,用一颗朴素的心编织了一个诗意的梦,于乡村教育,我心如初。
董艳和孩子们的诗意故事通过媒体报道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一些个人机遇也随之而来。2016年,董艳收到一个来自沿海城市学校的邀请,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学校向她抛来“橄榄枝”。在乡村,毕竟平台有限、资源有限、成长有限,董艳难免有些动心。犹豫再三,她决定在愚人节那天试探一下学生的反应。
“孩子们,我可能就不教你们了,我可能要到别的地方去。”孩子们瞪大眼睛看着她,不敢相信。
董艳又说:“接替我的老师,都给你们找好了。”
这下子,孩子们纷纷哭着跑上来,围住了她,抱住了她。
“董老师,你要到哪里去?”
“董老师,你不是说我们是你的孩子吗?你为什么不要我们?”
“董老师,我不要你走——”
“董老师,你不是说俺们乡村好吗?为什么你要先离开这里?”
……
董艳一下子怔住了。“我是怎么了,走了这些年,怎能忘记当初是为了什么而出发?”回到办公室,趴在桌子上,董艳回想起2007年第一次走出去学习的情景,万千思绪涌上心头。不一会儿,她收到孩子们写来的信和纸条。“看到孩子们写的那些话,我感到特别惭愧。他们的心是那么纯净,我怎能这样试探他们?”董艳调整好情绪,起身回到教室,笑着对孩子们说:“今天是愚人节,老师逗你们的。”然后把“愚人节快乐”几个大字写在了黑板上。孩子们撒娇地说:“董老师你太坏了,我们还以为是真的呢。”孩子们哪里知道其实差点就成了真的。董艳再也不忍心跟他们讲那样的话了。她跟自己说:“不走了,从此再也不走了!”
“我有一个梦,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这个阅读情结挥之不去;我有一个梦,让我的那些乡村孩子沉醉并成长于我的课堂,这个课堂情结挥之不去;我有一个梦,用我手中的笔还有我的心雕刻乡村师生生活,这个写作情结挥之不去;我有一个梦,在乡村教育的蓝天下,和孩子们共读共思共写共同生活,这个共长情结挥之不去。”这些梦牢牢地抓着董艳,她在乡村教育的世界里读、写、思、行、研,写下了5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
站在广阔的稻田边,董艳一次次告诉自己:“我是乡村教师,我应该有把乡村教育做好的担当精神;我做的教育研究是为乡村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从那以后,董艳婉拒了更多更诱人的邀请,坚定着自己的初心,留在了霍邱这片广袤的乡村大地上。
结语
伴随着个人的成长,以及对教育不断深入地理解,董艳的视野逐渐扩大,担当意识日益萌发。当看到自己班里孩子的变化时,她意识到,教学变革不应只在自己的教室里悄悄做,而要让更多孩子接受不一样的教育。于是,她决定携他人同行。
2016年,董艳申请成立了“新教育萤火虫六安分站”。几年来,她带领义工们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阅读推广覆盖了五十多个乡镇、十多个县市,惠及八千多名师生。以文字点燃自己,照亮孩子,温暖大家,作为新教育阅读推广人,董艳在乡村谱写了一曲朴素、幸福的新生命之诗。
“我还能为大家做些什么?”2019年,在董艳的倡议下,在县教研室刘向南老师的帮助与鼓励下,一群乡村教师成立了“六安燎原成长团队”,他们每周写一篇教育叙事,每月共读一本书,以叙事来解读教育,以阅读来成长自己、成全学生。
2020年疫情期间,董艳带领21名义工以“抗击疫情,守护希望”为主题开展了长达40天的线上公益课程“晨诵 共读 说写”,惠及六安市两千多名学生,深受学生喜爱和家长认可。
“做教师最大的善是什么?16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做教师最大的善是成长以及成全。成长,为了更好地成全;成长,为了有能力成全学生获得更好的生命成长,而后去成全他人。如此传承下去,我们的公民素质、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是董艳朴素而真实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