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临床应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的临床症状及改善肝功能的的效果。方法:采用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以右胁肋部疼痛不适、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为主症的临床表现情况,同时监测肝功能及乙肝表面抗原的变化情况。结果: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总有效率80%。结论:逍遥散加减治疗以右胁肋部疼痛不适、脘腹胀满等为主症及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效果显著,同时患者接受治疗后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病症减少复发。结果表明,逍遥散加减治疗此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逍遥散;临床应用;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63-01
《内经》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又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生理上,肝依五行关系而克脾土,在病理情况下就可以乘脾。临床上,无论急性或慢性肝炎都有一个肝病及脾的病理过程,使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妨碍,而产生一系列肝郁脾虚的临床证候,如食欲差、乏力、腹胀、便溏等,甚至因脾虚水湿凝聚而发为水臌,湿与热合发为黄疸,这些症状都是肝病及脾引起的病理反映,所以李冠仙提到:“肝气一功,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泄”,即乘,是说肝病极容易、也较快地对脾产生病理影响。 邹良材邹老也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与脾胃最为密切,甚至可以说实际上病是从脾胃而起。脾胃失健则运化无权,湿邪易生,进而伤及用气,而脾虚则肝木乘侮,即可见肝脾同病。其关系是脾病始发在先,肝病继见于后,病机多属土虚而木侮或土壅而木郁,最后则可因土败木贼而延为臌胀重证。依据此理,自从2011年以来,我们以疏肝健脾法来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方药选逍遥散加减,取得一定疗效,现将完整的60病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现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60例病人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20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42.2岁,病程8月—12年,全部病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2 临床症状
60例患者均有右胁肋部(肝区)疼痛(隐痛、胀痛或刺痛)不适,脘腹胀满,纳差,倦怠乏力,呃逆或嗳气,小便黄或正常,大便不调。
1.3 体征
面色晦暗,可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腹部无压痛,肝脾肿大或正常,
1.4 实验室检查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HBeAg、HBcAb陽性者36例、HBsAg、HBeAg、HBcAb阳性者22例; HBsAg、HBcAb阳性者2例;其中HBV-DNA阳性者46例; 所有病例ALT均小于80U/L;总胆红素小于34ummol\l,A\G基本正常。
2 治疗方法
以逍遥散为主加味治疗,基本方:柴胡9g,茯苓12g,炒白术12g,白芍10g,陈皮9g,丹参20g,赤芍20g,香附15g,枳壳15g,上药水煎取汁,每日一剂,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口服。半月月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
辨证加减:若脾虚甚者加炙黄芪20g、党参20g;阴虚甚者加枸杞15g、黄精12g、牛膝12g;气滞甚者加木香10g、元胡15g;血瘀者加红花15g、桃仁12g、泽兰12g或水蛭3g,胁痛甚者加川楝子10g;大便干者加生大黄后下6g、麻仁30g、莱菔子30g;伤食者加鸡内金15g、焦三仙各15g。
3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21例(35%,主要症状如右胁肋部疼痛不适、脘腹胀满、倦怠乏力消失,面色晦暗改善明显,肝脾肿大稳定,肝功能恢复正常,但HBsAg阳性持续存在,以上各项保持一年以上);好转32例(53.33%,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或缓解,肝功能各项指标接近正常值,HBsAg滴度下降不明显,);无效7例(11.66%,主要症状与治疗前相同或加重)。
4 讨论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辩证多属肝脾不和,夹湿热内蕴,日久难愈,正如《金贵要略》所云:“见肝之病,治病传脾,当先实脾”,根据这一古训,我们选择逍遥散加减, 以疏肝健脾为法,肝气得疏,脾运得复,肝脾之功能自然转为协调,方中选用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既解决当务之急,又从根本入手,茯苓、白术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丹参、赤芍活血凉血化瘀,陈皮行气去湿,香附、枳壳理气止痛。诸药合用,有健脾扶正不滞邪,疏肝解郁而不伤正的特点。且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认为,柴胡有保肝、利胆、抑制肝炎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茯苓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丹参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对多种因素所致的肝损伤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香附、枳壳有松弛胃肠平滑肌的作用。总之,该方对改善肝脏循环,恢复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消除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作者简介:
李建树(1975-)男,硕士学位,主治医师。
【关键词】逍遥散;临床应用;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63-01
《内经》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又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生理上,肝依五行关系而克脾土,在病理情况下就可以乘脾。临床上,无论急性或慢性肝炎都有一个肝病及脾的病理过程,使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妨碍,而产生一系列肝郁脾虚的临床证候,如食欲差、乏力、腹胀、便溏等,甚至因脾虚水湿凝聚而发为水臌,湿与热合发为黄疸,这些症状都是肝病及脾引起的病理反映,所以李冠仙提到:“肝气一功,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泄”,即乘,是说肝病极容易、也较快地对脾产生病理影响。 邹良材邹老也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与脾胃最为密切,甚至可以说实际上病是从脾胃而起。脾胃失健则运化无权,湿邪易生,进而伤及用气,而脾虚则肝木乘侮,即可见肝脾同病。其关系是脾病始发在先,肝病继见于后,病机多属土虚而木侮或土壅而木郁,最后则可因土败木贼而延为臌胀重证。依据此理,自从2011年以来,我们以疏肝健脾法来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方药选逍遥散加减,取得一定疗效,现将完整的60病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现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60例病人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20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42.2岁,病程8月—12年,全部病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2 临床症状
60例患者均有右胁肋部(肝区)疼痛(隐痛、胀痛或刺痛)不适,脘腹胀满,纳差,倦怠乏力,呃逆或嗳气,小便黄或正常,大便不调。
1.3 体征
面色晦暗,可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腹部无压痛,肝脾肿大或正常,
1.4 实验室检查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HBeAg、HBcAb陽性者36例、HBsAg、HBeAg、HBcAb阳性者22例; HBsAg、HBcAb阳性者2例;其中HBV-DNA阳性者46例; 所有病例ALT均小于80U/L;总胆红素小于34ummol\l,A\G基本正常。
2 治疗方法
以逍遥散为主加味治疗,基本方:柴胡9g,茯苓12g,炒白术12g,白芍10g,陈皮9g,丹参20g,赤芍20g,香附15g,枳壳15g,上药水煎取汁,每日一剂,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口服。半月月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
辨证加减:若脾虚甚者加炙黄芪20g、党参20g;阴虚甚者加枸杞15g、黄精12g、牛膝12g;气滞甚者加木香10g、元胡15g;血瘀者加红花15g、桃仁12g、泽兰12g或水蛭3g,胁痛甚者加川楝子10g;大便干者加生大黄后下6g、麻仁30g、莱菔子30g;伤食者加鸡内金15g、焦三仙各15g。
3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21例(35%,主要症状如右胁肋部疼痛不适、脘腹胀满、倦怠乏力消失,面色晦暗改善明显,肝脾肿大稳定,肝功能恢复正常,但HBsAg阳性持续存在,以上各项保持一年以上);好转32例(53.33%,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或缓解,肝功能各项指标接近正常值,HBsAg滴度下降不明显,);无效7例(11.66%,主要症状与治疗前相同或加重)。
4 讨论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辩证多属肝脾不和,夹湿热内蕴,日久难愈,正如《金贵要略》所云:“见肝之病,治病传脾,当先实脾”,根据这一古训,我们选择逍遥散加减, 以疏肝健脾为法,肝气得疏,脾运得复,肝脾之功能自然转为协调,方中选用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既解决当务之急,又从根本入手,茯苓、白术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丹参、赤芍活血凉血化瘀,陈皮行气去湿,香附、枳壳理气止痛。诸药合用,有健脾扶正不滞邪,疏肝解郁而不伤正的特点。且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认为,柴胡有保肝、利胆、抑制肝炎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茯苓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丹参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对多种因素所致的肝损伤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香附、枳壳有松弛胃肠平滑肌的作用。总之,该方对改善肝脏循环,恢复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消除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作者简介:
李建树(1975-)男,硕士学位,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