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造思维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學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培养 初中学生 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在初中教学中提出创造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自学能力、数学意识、思维品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就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给与学生引导。第三,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5厘米、8厘米、4厘米、3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5、8、4厘米和5、4、3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8、4、3厘米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当选5、8、3厘米小棒时首尾相接但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可以直观的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又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而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就更加清晰了。因此,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黑板(一般为长方形),让学生算一算它的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就能解决问题。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计算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多少?根据初中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心理,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就能根据前面的知识做出如下猜测:1、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2、长边和它的高的积。3、短边和它的高的积等。这时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去想象、去探索。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求知欲,积极性就会提高,思维也就更活跃。教师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更有利于促进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心理,让其产生共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之前选用引例:“一百个和尚一百个馍,大和尚一个吃仨,小和尚仨吃一个,正好吃完,问有几个大和尚几个小和尚?因为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方程,由于例子本身的幽默性、学生本身的好奇心将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寻求解法上,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重要地是加深了他们对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印象以及学好每一个小概念的意义的认识。这样以来学生就更有兴趣来学习这节课,初中生具有极大的创造能力的潜质,只是这种潜质需要不断地激励才能迸发出来。
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求异思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来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根据初中的特点,应在教学时,不能就题论题,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方法去探讨求解,开拓引申,让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可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回顾了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求异。例如:A、B两地相距280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A地开往B地,快车比慢车早到2小时,已知快车速度是慢车速度的1.5倍。求两列火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学生一般都能解答出来,此题解完之后是否就结束了呢?要引导学生自己来思考)教师加以说明:变化时间:快车迟出发1个小时,但比慢车早到30分钟。变化速度:可以变为速度比。化追击相遇:把从A地到B地换成快慢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知识系列领域,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其实对于每一种变换,实际上就是一次创新,进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善于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与肯定。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20475),解答非常麻烦。因此,在教学中不妨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这时倒过来的数字会诱发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循序渐进,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积极创设条件,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之成为适应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富荣.试论数学思维的创造性[J].数学通报.1995年10月.
[2] 王文平.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N].甘肃日报.2008年.
关键词:培养 初中学生 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在初中教学中提出创造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自学能力、数学意识、思维品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就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给与学生引导。第三,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5厘米、8厘米、4厘米、3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5、8、4厘米和5、4、3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8、4、3厘米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当选5、8、3厘米小棒时首尾相接但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可以直观的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又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而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就更加清晰了。因此,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黑板(一般为长方形),让学生算一算它的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就能解决问题。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计算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多少?根据初中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心理,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就能根据前面的知识做出如下猜测:1、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2、长边和它的高的积。3、短边和它的高的积等。这时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去想象、去探索。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求知欲,积极性就会提高,思维也就更活跃。教师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更有利于促进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心理,让其产生共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之前选用引例:“一百个和尚一百个馍,大和尚一个吃仨,小和尚仨吃一个,正好吃完,问有几个大和尚几个小和尚?因为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方程,由于例子本身的幽默性、学生本身的好奇心将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寻求解法上,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重要地是加深了他们对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印象以及学好每一个小概念的意义的认识。这样以来学生就更有兴趣来学习这节课,初中生具有极大的创造能力的潜质,只是这种潜质需要不断地激励才能迸发出来。
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求异思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来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根据初中的特点,应在教学时,不能就题论题,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方法去探讨求解,开拓引申,让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可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回顾了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求异。例如:A、B两地相距280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A地开往B地,快车比慢车早到2小时,已知快车速度是慢车速度的1.5倍。求两列火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学生一般都能解答出来,此题解完之后是否就结束了呢?要引导学生自己来思考)教师加以说明:变化时间:快车迟出发1个小时,但比慢车早到30分钟。变化速度:可以变为速度比。化追击相遇:把从A地到B地换成快慢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知识系列领域,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其实对于每一种变换,实际上就是一次创新,进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善于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与肯定。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20475),解答非常麻烦。因此,在教学中不妨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这时倒过来的数字会诱发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循序渐进,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积极创设条件,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之成为适应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富荣.试论数学思维的创造性[J].数学通报.1995年10月.
[2] 王文平.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N].甘肃日报.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