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是马克思主叉在西方传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一批西方学者和政治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出的自己的看法和研究成果。形成了一阵又一阵的馬克思主义的研究浪潮。集中反映了一批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不满,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了人们从现实中寻求出路的种种探索。列斐伏尔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他揭示了科学理性和消费社会构建起来的现代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内在本质,指出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已经从—种外在的压迫逐渐演化成广种内在的自我迷失。他所提出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关键词:日常生活 异化 批判
列斐伏尔曾是法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1928年参与创办了法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刊物《马克思主义杂志》。1956年提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超越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并以《论证》杂志为阵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思想解释,形成了一个为“新左派”提供理论依据的思想框架。最终因与法共的矛盾加深而被剔除出党。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开创了新的领域,成为众多学者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他强调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领域,一个单另的层面,这一层面有着自己的意义,而且要比其它层面更加突出,因为在他看来,“人”正是在这里“被发现”和“被创造”的。
一、异化的扩张:主体性丧失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不断缓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强烈对抗已变得不再明显,工人阶级日益分化,这一切都似乎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不再尖锐,社会一派和祥。但是在列斐伏尔看来,这种变化并不能说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所受的压迫有所减弱,异化程度有所减轻,相反,资本主义的压迫已经超越了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侵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胞当中,更隐形地表现为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面控制。列斐伏尔指出,现代社会的本质是“消费被控制的官僚制社会”,即资本主义当代的发展和统治的重心已经从生产转向了消费。
“在现代世界里,日常生活已经不再是有着潜在主体性的丰富‘主体’;它已经成为社会组织中一个‘客体’。”表面上,当我们进行物品消费时,我们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愿望随心所欲地进行判断和选择,但实质上,我们的选择是受到广告、电视等宣传媒介的操控,消费者从“主体”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客体”,不自觉地接受了消费意识形态所构建起来的一个异化的日常生活。人们深陷到这个消费的圈套里不能自拔。在消费-望消费一再消费之间循环往复,乐此不疲。由此就造成了人们安于现状、循规蹈矩的一种生活“无意识”的状态,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这种消费异化所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异化的最严重状态就是人作为“主体”丧失了反思能力,表现为一种麻木不仁的自我欺骗。
二、总体性革命: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占有
从客观角度来看,现代日常生活世界是被各种消费体制所操纵的“碎片化”状态与过程。列斐伏尔认为,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解放的因素;它既是人们生活实践的中心,也是总体性革命策源地。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充斥着异化现象,但并没有处于异化的绝对统治之中。因此,要从异化产生的日常生活着手,进行总体性革命,是人重新占有自己的日常生活,成为真正的“主体”。对此,列斐伏尔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总体性革命的策略。首先,在经济革命中,科学技术要服务于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再一次形成经济决定论的模式。因为物质资料的增长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革命的全部目的。其次,在政治革命中,要废除国家并且实行自治。如果仅仅依靠政治革命,那么将会导致这种斯大林式偶像崇拜的国家。在列斐伏尔看来,文化革命是总体性革命的重点,它包括身体革命、空间革命和节日的复兴。列斐伏尔构想从这种总体性革命出发,去打碎禁锢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给人们一种完整性的需求,不再片面化,碎片化。
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现代意义
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我国社会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列斐伏尔也认为日常生活是独立于政治、经济之外的另外一个层面,是社会实践总体中的一个层面,并且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实践。这二者的提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微观的角度强调了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参考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避免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重复一些已知的错误和教训,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其次,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指导意义。物质的追求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际是,对物质的无限追求反而会导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空虚,越来越乏味,产生的各种需要也仅仅是被欲望制造出来的产物。因此,我们要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这样的消费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会使人过度沉醉其中。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提高消费质量,改善消费结构,构建出物质和精神双重消费的和谐消费模式。
关键词:日常生活 异化 批判
列斐伏尔曾是法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1928年参与创办了法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刊物《马克思主义杂志》。1956年提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超越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并以《论证》杂志为阵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思想解释,形成了一个为“新左派”提供理论依据的思想框架。最终因与法共的矛盾加深而被剔除出党。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开创了新的领域,成为众多学者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他强调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领域,一个单另的层面,这一层面有着自己的意义,而且要比其它层面更加突出,因为在他看来,“人”正是在这里“被发现”和“被创造”的。
一、异化的扩张:主体性丧失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不断缓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强烈对抗已变得不再明显,工人阶级日益分化,这一切都似乎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不再尖锐,社会一派和祥。但是在列斐伏尔看来,这种变化并不能说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所受的压迫有所减弱,异化程度有所减轻,相反,资本主义的压迫已经超越了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侵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胞当中,更隐形地表现为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面控制。列斐伏尔指出,现代社会的本质是“消费被控制的官僚制社会”,即资本主义当代的发展和统治的重心已经从生产转向了消费。
“在现代世界里,日常生活已经不再是有着潜在主体性的丰富‘主体’;它已经成为社会组织中一个‘客体’。”表面上,当我们进行物品消费时,我们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愿望随心所欲地进行判断和选择,但实质上,我们的选择是受到广告、电视等宣传媒介的操控,消费者从“主体”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客体”,不自觉地接受了消费意识形态所构建起来的一个异化的日常生活。人们深陷到这个消费的圈套里不能自拔。在消费-望消费一再消费之间循环往复,乐此不疲。由此就造成了人们安于现状、循规蹈矩的一种生活“无意识”的状态,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这种消费异化所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异化的最严重状态就是人作为“主体”丧失了反思能力,表现为一种麻木不仁的自我欺骗。
二、总体性革命: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占有
从客观角度来看,现代日常生活世界是被各种消费体制所操纵的“碎片化”状态与过程。列斐伏尔认为,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解放的因素;它既是人们生活实践的中心,也是总体性革命策源地。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充斥着异化现象,但并没有处于异化的绝对统治之中。因此,要从异化产生的日常生活着手,进行总体性革命,是人重新占有自己的日常生活,成为真正的“主体”。对此,列斐伏尔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总体性革命的策略。首先,在经济革命中,科学技术要服务于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再一次形成经济决定论的模式。因为物质资料的增长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革命的全部目的。其次,在政治革命中,要废除国家并且实行自治。如果仅仅依靠政治革命,那么将会导致这种斯大林式偶像崇拜的国家。在列斐伏尔看来,文化革命是总体性革命的重点,它包括身体革命、空间革命和节日的复兴。列斐伏尔构想从这种总体性革命出发,去打碎禁锢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给人们一种完整性的需求,不再片面化,碎片化。
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现代意义
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我国社会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列斐伏尔也认为日常生活是独立于政治、经济之外的另外一个层面,是社会实践总体中的一个层面,并且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实践。这二者的提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微观的角度强调了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参考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避免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重复一些已知的错误和教训,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其次,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指导意义。物质的追求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际是,对物质的无限追求反而会导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空虚,越来越乏味,产生的各种需要也仅仅是被欲望制造出来的产物。因此,我们要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这样的消费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会使人过度沉醉其中。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提高消费质量,改善消费结构,构建出物质和精神双重消费的和谐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