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幼小衔接,实质指的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国内外对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国内相关研究
(一)关于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理论
从办学性质来看,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没有统一教材,没有成套的考核条例,办学与教学随意性较强;而小学是义务教育,有严格的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要进行考试、考查;从教学内容看,幼儿园所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小学的教育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的抽象的学科知识;从教学方法看,幼儿园教师多采用归纳法;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由上可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在办学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容易形成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
2.幼儿园与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理论
幼儿园与小学儿童在身体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及语言发展上各有特点。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所形成的教育特点和儿童本身的学习特点相应不同。
(二)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视角和结论
1.家长眼中的观点
研究表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家长应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准备。首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其次,让孩子喜欢上小学;第三,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第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交往能力。
2.幼儿园眼中的观点
很多研究者从幼儿园角度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研究表明在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减小幼小衔接“坡度”:首先,注意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其次,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责任感;最后,开展专门的入学准备工作,如参观小学、进入课堂和小学生一起听课、请小学老师给幼儿介绍小学生行为规范、请小学生来班级和孩子座谈、延长幼儿园上课时间、增加小学低段学习内容等。
3.小学眼中的观点
研究表明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小学的努力。站在小学的立场上,学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小学教师可以经常走访幼儿园;第二,接待幼儿来访;第三,配合家长做好准备工作。
(三)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现状研究
1.关于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庞威(2008)认为我国幼小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办学宗旨上,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小学则过分重视儿童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幼小衔接的特殊情况;第二,在师资力量上,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总体上比较薄弱,“小学化”教育观念严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在课程内容上重“智”轻体、德、美;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识积累,轻身心发展的观念;幼儿园、小学、家长衔接不够。杨晓萍(2008)认为目前对幼小衔接的研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幼小课程衔接中教师的观念有所更新,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2)关于幼小衔接方面的科研较少,各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3)对于由谁来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问题,众说纷纭。可以看出,国内研究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一般只涉及家庭、学校和幼儿园这三个方面的微观系统,较少涉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即中观系统,基本不涉及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特。
2.关于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研究
蔡菡(2007)从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提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幼儿需要了解小学,提高入学成熟水平;第二,幼儿园与小学间需增进了解,加强联系;第三,小学需要为幼儿的到来做好准备。尹芳(2008)认为解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有如下方面:首先,建立幼小教育机构的平等合作关系;其次,推行多方位的幼小衔接措施,如加强幼小沟通、协调幼小课程衔接、优化教师专业素养和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可以看出,提高教师基本素质、加强家园联系及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主要方式。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一)关于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1.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人类发展生态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c Bronfenbrenner)在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于1979年提出的一个儿童发展理论模型,至今对于儿童的发展问题依旧有重要的影响力。该理论强调从个体育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理解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其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2.课程理论
卡干(Kagan)认为“衔接”存在于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但相对于成人而言,幼儿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学习场所的转换对幼儿来说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成人的帮助。若要着手进行衔接活动,可以从哲学一致性、课程的连续性、教学的连贯性及结构的一贯性四个方面分析。
3.其他相关的理论
德国学者Griebel和Niesel认为压力理论(theory of stress)、人生历程中的关键事件理论(theory of critical life event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以及家庭过渡概念(concept of family transition)都是和研究教育体系中过渡的多种需求。另外还有应用符合互动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以及扎根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二)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视角和结论
1.幼儿眼中的小学
从该视角开展的研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幼儿园大班末期幼儿眼中的小学是什么样子;其二是研究刚入小学的幼儿的入学经历和感受。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对于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幼儿的情感是复杂的;第二,幼儿认为学校是以学习而不是以游戏为中心;第三,幼儿提到频率最高的是规则和缺少游戏时间;第四,幼儿对学校的认识包括学习、课间休息、报告和分数等。
2.家长和教師的观点和期望
家长和教师的观点与期望已得到广泛的研究,成果颇丰。Gribel和Nirsel认为,面对开学时的具体工作,家长一方面支持孩子入学,同时他们自身也在发生转变,从一个幼儿家长转变为小学生家长,家庭应对过渡也是一个共同建构的过程。
3.幼儿的个体背景特征对衔接的影响
幼儿的性别、年龄、出生次序、气质、社会技能和家庭背景被认为是影响幼儿入学的因素。澳大利亚研究者Margetts对过渡过程中个个体的背景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幼儿个体特点、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影响幼儿过渡的主要因素。
4.过渡活动对衔接的影响
很多研究者对教师为幼儿迎接小学的挑战与需求做准备而开展的过渡活动进行研究。丹麦学者Brostrom(2002)调查发现幼儿园的过渡活动主要包括:学校邀请幼儿参观课堂和课余活动中心;幼儿园教师与学前班教师关于幼儿的生活与发展召开会议;教师们协同建构幼儿园、学前班和课余活动中心的课程。
综上所述,从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的理论基础看,国内研究者主要依据的是影响幼小衔接问题的外部环境理论来探讨幼小衔接问题,而国外研究者更为看重影响幼小衔接的内部主体因素来探讨幼小衔接的根本问题;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视角看,国内外研究者都从幼儿、幼儿园、小学等角度分析问题;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方法看,观察、问卷和访谈时最为常用的三种方法。同时,我国的幼小衔接针对教师和家长的研究较多,国外从幼儿的视角研究幼儿眼中的小学体现了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幼儿生命体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Bronfenbrenner,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97-123.
[2] Aline-Wendy Dunlop(2003)Bridging Early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in Learning Through Children’s Agency,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 Series No.1,67-86.
[3] Kagan,S.L Moving from here to there:Rethinking continuity and transition in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In B.Spodek & O.Saracho(Ed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1:44-65.
[4] 马以念,谢秀莲,王冬兰.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J] .学前教育研究,1999,1.
[5] 赵艳杰,吕晓.幼小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6] 陈伯璋.九年一贯课程的理念与理论分析.见“九年一贯课程系列”研讨会论文集.国立台北师范学校,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学会.台北市:教研协会,1999:10-18.
[7] 王文乔,杨晓萍.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J].早期教育.2008,6.
[8] 尹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早期教育.2008,6.
一、国内相关研究
(一)关于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理论
从办学性质来看,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没有统一教材,没有成套的考核条例,办学与教学随意性较强;而小学是义务教育,有严格的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要进行考试、考查;从教学内容看,幼儿园所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小学的教育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的抽象的学科知识;从教学方法看,幼儿园教师多采用归纳法;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由上可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在办学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容易形成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
2.幼儿园与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理论
幼儿园与小学儿童在身体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及语言发展上各有特点。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所形成的教育特点和儿童本身的学习特点相应不同。
(二)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视角和结论
1.家长眼中的观点
研究表明,家长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家长应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准备。首先,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作息规律;其次,让孩子喜欢上小学;第三,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第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交往能力。
2.幼儿园眼中的观点
很多研究者从幼儿园角度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研究表明在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减小幼小衔接“坡度”:首先,注意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其次,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责任感;最后,开展专门的入学准备工作,如参观小学、进入课堂和小学生一起听课、请小学老师给幼儿介绍小学生行为规范、请小学生来班级和孩子座谈、延长幼儿园上课时间、增加小学低段学习内容等。
3.小学眼中的观点
研究表明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小学的努力。站在小学的立场上,学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小学教师可以经常走访幼儿园;第二,接待幼儿来访;第三,配合家长做好准备工作。
(三)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现状研究
1.关于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庞威(2008)认为我国幼小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办学宗旨上,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小学则过分重视儿童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幼小衔接的特殊情况;第二,在师资力量上,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总体上比较薄弱,“小学化”教育观念严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在课程内容上重“智”轻体、德、美;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识积累,轻身心发展的观念;幼儿园、小学、家长衔接不够。杨晓萍(2008)认为目前对幼小衔接的研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幼小课程衔接中教师的观念有所更新,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2)关于幼小衔接方面的科研较少,各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3)对于由谁来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问题,众说纷纭。可以看出,国内研究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一般只涉及家庭、学校和幼儿园这三个方面的微观系统,较少涉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即中观系统,基本不涉及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特。
2.关于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研究
蔡菡(2007)从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提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幼儿需要了解小学,提高入学成熟水平;第二,幼儿园与小学间需增进了解,加强联系;第三,小学需要为幼儿的到来做好准备。尹芳(2008)认为解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有如下方面:首先,建立幼小教育机构的平等合作关系;其次,推行多方位的幼小衔接措施,如加强幼小沟通、协调幼小课程衔接、优化教师专业素养和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可以看出,提高教师基本素质、加强家园联系及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主要方式。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一)关于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1.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人类发展生态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c Bronfenbrenner)在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于1979年提出的一个儿童发展理论模型,至今对于儿童的发展问题依旧有重要的影响力。该理论强调从个体育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理解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其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2.课程理论
卡干(Kagan)认为“衔接”存在于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但相对于成人而言,幼儿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学习场所的转换对幼儿来说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成人的帮助。若要着手进行衔接活动,可以从哲学一致性、课程的连续性、教学的连贯性及结构的一贯性四个方面分析。
3.其他相关的理论
德国学者Griebel和Niesel认为压力理论(theory of stress)、人生历程中的关键事件理论(theory of critical life event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以及家庭过渡概念(concept of family transition)都是和研究教育体系中过渡的多种需求。另外还有应用符合互动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以及扎根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二)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视角和结论
1.幼儿眼中的小学
从该视角开展的研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幼儿园大班末期幼儿眼中的小学是什么样子;其二是研究刚入小学的幼儿的入学经历和感受。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对于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幼儿的情感是复杂的;第二,幼儿认为学校是以学习而不是以游戏为中心;第三,幼儿提到频率最高的是规则和缺少游戏时间;第四,幼儿对学校的认识包括学习、课间休息、报告和分数等。
2.家长和教師的观点和期望
家长和教师的观点与期望已得到广泛的研究,成果颇丰。Gribel和Nirsel认为,面对开学时的具体工作,家长一方面支持孩子入学,同时他们自身也在发生转变,从一个幼儿家长转变为小学生家长,家庭应对过渡也是一个共同建构的过程。
3.幼儿的个体背景特征对衔接的影响
幼儿的性别、年龄、出生次序、气质、社会技能和家庭背景被认为是影响幼儿入学的因素。澳大利亚研究者Margetts对过渡过程中个个体的背景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幼儿个体特点、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影响幼儿过渡的主要因素。
4.过渡活动对衔接的影响
很多研究者对教师为幼儿迎接小学的挑战与需求做准备而开展的过渡活动进行研究。丹麦学者Brostrom(2002)调查发现幼儿园的过渡活动主要包括:学校邀请幼儿参观课堂和课余活动中心;幼儿园教师与学前班教师关于幼儿的生活与发展召开会议;教师们协同建构幼儿园、学前班和课余活动中心的课程。
综上所述,从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的理论基础看,国内研究者主要依据的是影响幼小衔接问题的外部环境理论来探讨幼小衔接问题,而国外研究者更为看重影响幼小衔接的内部主体因素来探讨幼小衔接的根本问题;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视角看,国内外研究者都从幼儿、幼儿园、小学等角度分析问题;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方法看,观察、问卷和访谈时最为常用的三种方法。同时,我国的幼小衔接针对教师和家长的研究较多,国外从幼儿的视角研究幼儿眼中的小学体现了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幼儿生命体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Bronfenbrenner,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97-123.
[2] Aline-Wendy Dunlop(2003)Bridging Early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in Learning Through Children’s Agency,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 Series No.1,67-86.
[3] Kagan,S.L Moving from here to there:Rethinking continuity and transition in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In B.Spodek & O.Saracho(Ed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1:44-65.
[4] 马以念,谢秀莲,王冬兰.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J] .学前教育研究,1999,1.
[5] 赵艳杰,吕晓.幼小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6] 陈伯璋.九年一贯课程的理念与理论分析.见“九年一贯课程系列”研讨会论文集.国立台北师范学校,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学会.台北市:教研协会,1999:10-18.
[7] 王文乔,杨晓萍.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J].早期教育.2008,6.
[8] 尹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早期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