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胎瓷又称“脱胎瓷”“蛋壳瓷”,之所以称 “蛋壳瓷”就是来形容它的薄,胎壁仅有0.5毫米左右,堪与蛋壳媲美。它“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被誉为“天上才有的珍品”。这只是薄胎瓷在外形和制作工艺上的过人之处,而如果在上面再绘上青花的中国水墨画,就更为作品赋予了灵魂,也是中国瓷器与国画艺术最为洽到好处的融合。薄胎、青花,这两项技艺单独拿出来就足以让人咋舌,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更加不易,而金运涛、黄娟夫妇正是这门艺术的创作者。
薄胎瓷制作有配料、拉坯、修坯、绘画、烧制,需经十余道手工工序,每道都不得马虎,道道都体现出艺术家的造诣。修坯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技艺,光是修坯用的工具就有十几件,仅仅修坯刀就有板刀、条刀、挖刀等刀具之分。这道工序是塑造器形,既要表达器物造型的直线、曲线之美,又要考虑到烧制器物的造型重力变化,可以说是起决定意义的环节。
而修坯不仅只把握器皿的外形,对于薄胎瓷来说薄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修坯这一道工艺。胎体越薄就越难修,脆弱的胎体稍不小心就会被碰破,致使前功尽弃;所以修坯时必须一气呵成,屏气凝神一刀而就。金运涛很多时候从修坯车上下来,嘴唇都已变为紫色。其实从艺之初他并没有系统学过拉坯和修坯,他都是白天在师傅那里站着看,晚上回来自己反复练习。不断尝试,锲而不舍,在失败中学习。修坯车飞快转动,就如似箭的时光,他日复一日,直到自己掌握其中的手法和技巧,做出的器皿一个比一个薄,一个比一个线条优美。
下面的工作就是给薄胎瓷赋予灵魂了。黄娟对瓷面做画很有家学渊源,从小就耳濡目染,18岁开始正式研修青花技艺,加之她聪明好学很快就小有所成。如今她已从艺近20年,技艺更是炉火纯青。凭着一颗热爱中华传统艺术的心,黄娟從2010年开始绘制传承的卷轴画,《富春山居图》《晴峦暖翠图》《姑苏繁华图》……一幅幅巨作在瓷器上展开。目前她正在创作的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
创作卷轴画青花作品,并不是依对原有作品进行简单临摹,要考虑到作品的幅面、长度、呈现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对原画作进行艺术再创作。这对于落笔无悔的青花艺术来说,是考验一个艺术家眼力、笔法、创作力的时候。作为一位成熟的艺术家,黄娟对于这些早已融会贯通,起笔就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看着她那专注劲,仿佛已与作品融为一体,就这样她一干就是一整天。创作卷轴画的过程也是考验身体的过程,长期的绘画对体力、视力都有很大的耗损。不到40岁的黄娟,颈椎、腰椎、肩膀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痛;一天工作下来,两眼看周围的事物都是模糊的。
《圓明园四十景》是清代画家整体创作的精品画作,反映了康乾盛世时圆明园的40处重要景观。黄娟希望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把它记录下来,为世人展示那已逝去的美丽;既可以展示优美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抒发自己的惋惜之情。40个景观就要有40件瓷器才可以承载,薄胎瓷成形难,在上面绘制亦难,即使上两项的困难都克服了,烧制时也有烧坏的可能。这40件瓷器黄娟夫妇进行了100多次的尝试才得以完成,对于他们俩的小作坊来说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他们就是凭着一颗对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的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地坚持到了最后。40件瓷器、40个景区,每个都同样精美,就连每件的墨色都保持一致,堪称薄胎瓷中的精品。
画多了,看多了,黄娟在艺术品的滋养中慢慢对于作画有了很多自己的领悟,即使没有起笔,脑海中的山水笔墨已成竹于胸。每当灵感来临的时刻,她总会准确地把它捕捉,记录下来,成为自己宝贵的创作素材。她认为,中国画不只是描绘,它是有灵性的,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既可以安静平淡,又会有激情澎湃,还可能有柔情暖意。观者可以从中阅读到画作的深意,也可以感受到创作者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