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都有提升。我国于1995年6月20日颁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通知》,《纲要》首先提出到2010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就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纲要》颁布至今已有20年,然而,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不足的问题依然很严峻。这其中必然有学校体育的原因,但是,把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单纯的归结于学校体育显然是不全面的。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人员配置都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个体的体质、兴趣及健康水平的需求。所以需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寻找原因,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提供参考,也能够更好的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关键词】:青少年 体育锻炼 习惯养成。
1.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是从20世纪50-60年代以后逐渐被认识的。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储存和提取的能力,它包括人的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认知能力也是青少年学业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早期研究中,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应用较多的理论是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唤醒理论(Arousal Theory), 该理论是指,执行某项任务的表现与唤醒水平呈现倒U型,也就是说,在到达最佳唤醒水平之前,唤醒水平越高表现越好,而在到达最佳唤醒之后,唤醒水平越高表现则越差[ 温煦.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科学,20151(第35卷):73-82. ]。当时采取该理论的研究者Gabbard和Barton与当今很多家长的想法一致,都认为体育锻炼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从而影响学生课堂表现,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研究者Gabbard和Barton原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实验来证明体育课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政府减少学生的体育课时间,但实验结果却和他们的初衷正好相反。他们的研究对象是106名6年级的学生,过程是让这106名学而思跟别进行20分钟、30分钟、40分钟和50分钟体育锻炼后即可进行数学计算测试。实验结果,50分钟体育锻炼后学生们的数学计算测试成绩不降反升。还有研究发现,6年级学生在30分钟和40分钟不幸后的数学计算测试成绩明显优于20分钟步行之后。另外一些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能有助于青少年提高创造力、缩短反应时。
智商也是早期研究中教授研究者重视的领域之一,它被视为影响青少年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一些最初的研究者希望能够运用体育锻炼干预提高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但实验结果未能证明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随后,一些以普通青少年为受试对象的研究发现,参加1学年每天体育锻炼干预的受试学生并没有比未参加的学生在智力水平上有更大的进步。但另一项研究表明,6周力量训练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智障青少年的智商。由此,有学者认为,一些研究没有发现体育锻炼提升学生智力水平的主要原因是,这些研究采用的智商测试是整体智力水平测试,并不能测量学生在某些认知能力上的改变。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发展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2. 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2.1 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内因
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特征为:1)对所坚持的体育锻炼项目有明确的价值取向;2)对体育锻炼具有主动意识;3)有相对固定的锻炼内容和方式;4)能够保证每周有一定的锻炼时间、次数和强度;5)能不断从体育锻炼中接收到正反馈信息,获得愉快的运动体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6)体育锻炼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方式。所以,我们从青少年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这两方面入手,来分析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内因。
2.1.1 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动力。学生持久的情趣不仅仅来自对某一个活动形式的兴趣,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体育活动本身内在的需要。因为需要是产生兴趣和内在动力的主要原因。其次,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或培养体育锻炼兴趣需要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从运动中体验快乐,得到满足感和荣誉感,而长期缺乏锻炼必然会影响运动技能的提高,从而影响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1.2 体育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而体育锻炼态度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保障。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也可以间接检验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一向对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的调查统计显示:男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两次以上的比例为33.40%,而女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两次以上的比例仅有9.26%,有45.26%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可见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不端正,这也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2.2 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外因
2.2.1 社会环境
我国现代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缺失反映了体育运动观念在我国尚未深入人心,习惯尚未养成。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刘鹏局长提出了“各级财政对于群众体育投入过少”的问题。加之,媒体导向有偏差。1995年我国颁布《体育法》,之后传播媒体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宣传力度,目前,我国各大报纸杂志、電视台、知名网站90%以上都有体育栏目,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体育锻炼习惯。但缺乏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指引作用。 2.2.2 家庭环境
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锻炼习惯也不例外。一项对家长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和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学生家长中,仅有11.4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58.33%的家长表示在中学阶段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但在子女上大学后,却有95.16%的家长表示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和提高成绩之间大部分选择了后者。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没有养成运动习惯,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认知也有欠缺。这不排除升学压力对家长和青少年造成的巨大压力。
2.2.3 学校环境
学校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起到重要作用,但许多学校尤其是中学对学校体育重视不足。一项针对学生展开的对中学阶段学校体育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55.28%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一般,31.03%的学生认为不重视,而认为重视的只占13.69%。这说明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对运动锻炼的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近些年來,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整合以上因素,作者认为: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进一步推行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做到让青少年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基础和保障。 其次,在积极引导青少年的同时,要加强大众传媒的宣传力度,为家长和学校提供正确的引导方向,改变学校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厚的局面。一部分家长虽然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但他们都能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家长可以和青少年共同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不仅能够缓解升学对家庭造成的压力,也能够为家长解决青少年一些突出的问题寻求答案,更能够促进家庭和睦。第三,部分中小学对学校体育重视不足,导致青少年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影响青少年在大学时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及体育运动技能均处在初级阶段。各个高校也应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促进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从“低头族”向阳光体育锻炼转变。最后,青少年体育锻炼需要有坚实的保障,才能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另一方面,使家长、学校对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进行理性的思考,只有观念上的改变,才能为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HILLMAN C H, ERICKSON K I, KRAMER A F. Be smart, exercise your heart: Exercise effects on brain and cognition[J]. Nat Rev Neurosci, 2008,9(1):58-65.
【2】HILLMAN C H, PONTIFEX M B, RAINE L B, et al. The effect of acute treadmill walking on cognition contro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J]. Neurosci, 2009,159(3):1044-1054
【3】TOMPOROWSKI P D, DAVIS C L, NAGLIERI J A. Exercise and children’ s intelligence, cogni 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 Edu psychol Rev, 2008,20(2):111-131.
【4】TOMPOROWSKI P D,LAMBOURNE K, OKUMURA M S.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and children’ s mental function: 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J]. Prev Med,2011,522(sup):S3-S9.
【5】SCHUBERT T W, KOOLE S L. The embodied self: Making a fist enhances men’ s power-related self-conceptions[J]. J Exp Soc Psychol,2009,(45):828-834.
【6】YU C C W, CHAN S, CHENG F,et al. Are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ompatible? Academic achievement conduct,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esteem of Hong Kong Chinese primary school children[J]. Edu Stud,2006,32(4):331-341.
【7】 HOWIE E K, PATE R R.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ldren: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J Sport Health Sci,2012,1(3):160-169.
【8】 YU Z B, HAN S P, CAO X G,,et al. Intelligence in relation to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Obes Rev,2010,11(9):656-670.
【9】 CORDER W O. Effec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the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ducable mentally retarded boys[J]. Except Child,1966,32(6):357-364.
【10】温煦.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科学,20151(第35卷):73-82.
作者简介:姓名:边昕童,性别:男,出生年月:1990.03.06,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 学校:西北民族大学,学校邮编:730070,研究方向:体育舞蹈。
【关键词】:青少年 体育锻炼 习惯养成。
1.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是从20世纪50-60年代以后逐渐被认识的。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储存和提取的能力,它包括人的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认知能力也是青少年学业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早期研究中,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应用较多的理论是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唤醒理论(Arousal Theory), 该理论是指,执行某项任务的表现与唤醒水平呈现倒U型,也就是说,在到达最佳唤醒水平之前,唤醒水平越高表现越好,而在到达最佳唤醒之后,唤醒水平越高表现则越差[ 温煦.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科学,20151(第35卷):73-82. ]。当时采取该理论的研究者Gabbard和Barton与当今很多家长的想法一致,都认为体育锻炼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从而影响学生课堂表现,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研究者Gabbard和Barton原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实验来证明体育课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政府减少学生的体育课时间,但实验结果却和他们的初衷正好相反。他们的研究对象是106名6年级的学生,过程是让这106名学而思跟别进行20分钟、30分钟、40分钟和50分钟体育锻炼后即可进行数学计算测试。实验结果,50分钟体育锻炼后学生们的数学计算测试成绩不降反升。还有研究发现,6年级学生在30分钟和40分钟不幸后的数学计算测试成绩明显优于20分钟步行之后。另外一些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能有助于青少年提高创造力、缩短反应时。
智商也是早期研究中教授研究者重视的领域之一,它被视为影响青少年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一些最初的研究者希望能够运用体育锻炼干预提高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但实验结果未能证明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随后,一些以普通青少年为受试对象的研究发现,参加1学年每天体育锻炼干预的受试学生并没有比未参加的学生在智力水平上有更大的进步。但另一项研究表明,6周力量训练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智障青少年的智商。由此,有学者认为,一些研究没有发现体育锻炼提升学生智力水平的主要原因是,这些研究采用的智商测试是整体智力水平测试,并不能测量学生在某些认知能力上的改变。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发展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2. 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2.1 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内因
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特征为:1)对所坚持的体育锻炼项目有明确的价值取向;2)对体育锻炼具有主动意识;3)有相对固定的锻炼内容和方式;4)能够保证每周有一定的锻炼时间、次数和强度;5)能不断从体育锻炼中接收到正反馈信息,获得愉快的运动体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6)体育锻炼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方式。所以,我们从青少年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这两方面入手,来分析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内因。
2.1.1 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动力。学生持久的情趣不仅仅来自对某一个活动形式的兴趣,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体育活动本身内在的需要。因为需要是产生兴趣和内在动力的主要原因。其次,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或培养体育锻炼兴趣需要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从运动中体验快乐,得到满足感和荣誉感,而长期缺乏锻炼必然会影响运动技能的提高,从而影响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1.2 体育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而体育锻炼态度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保障。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也可以间接检验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一向对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的调查统计显示:男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两次以上的比例为33.40%,而女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两次以上的比例仅有9.26%,有45.26%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可见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不端正,这也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2.2 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外因
2.2.1 社会环境
我国现代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缺失反映了体育运动观念在我国尚未深入人心,习惯尚未养成。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刘鹏局长提出了“各级财政对于群众体育投入过少”的问题。加之,媒体导向有偏差。1995年我国颁布《体育法》,之后传播媒体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宣传力度,目前,我国各大报纸杂志、電视台、知名网站90%以上都有体育栏目,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体育锻炼习惯。但缺乏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指引作用。 2.2.2 家庭环境
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锻炼习惯也不例外。一项对家长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和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学生家长中,仅有11.4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58.33%的家长表示在中学阶段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但在子女上大学后,却有95.16%的家长表示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和提高成绩之间大部分选择了后者。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没有养成运动习惯,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认知也有欠缺。这不排除升学压力对家长和青少年造成的巨大压力。
2.2.3 学校环境
学校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起到重要作用,但许多学校尤其是中学对学校体育重视不足。一项针对学生展开的对中学阶段学校体育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55.28%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一般,31.03%的学生认为不重视,而认为重视的只占13.69%。这说明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对运动锻炼的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近些年來,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整合以上因素,作者认为: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进一步推行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做到让青少年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基础和保障。 其次,在积极引导青少年的同时,要加强大众传媒的宣传力度,为家长和学校提供正确的引导方向,改变学校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厚的局面。一部分家长虽然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但他们都能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家长可以和青少年共同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不仅能够缓解升学对家庭造成的压力,也能够为家长解决青少年一些突出的问题寻求答案,更能够促进家庭和睦。第三,部分中小学对学校体育重视不足,导致青少年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影响青少年在大学时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及体育运动技能均处在初级阶段。各个高校也应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促进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从“低头族”向阳光体育锻炼转变。最后,青少年体育锻炼需要有坚实的保障,才能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另一方面,使家长、学校对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进行理性的思考,只有观念上的改变,才能为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HILLMAN C H, ERICKSON K I, KRAMER A F. Be smart, exercise your heart: Exercise effects on brain and cognition[J]. Nat Rev Neurosci, 2008,9(1):58-65.
【2】HILLMAN C H, PONTIFEX M B, RAINE L B, et al. The effect of acute treadmill walking on cognition contro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J]. Neurosci, 2009,159(3):1044-1054
【3】TOMPOROWSKI P D, DAVIS C L, NAGLIERI J A. Exercise and children’ s intelligence, cogni 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 Edu psychol Rev, 2008,20(2):111-131.
【4】TOMPOROWSKI P D,LAMBOURNE K, OKUMURA M S.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and children’ s mental function: 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J]. Prev Med,2011,522(sup):S3-S9.
【5】SCHUBERT T W, KOOLE S L. The embodied self: Making a fist enhances men’ s power-related self-conceptions[J]. J Exp Soc Psychol,2009,(45):828-834.
【6】YU C C W, CHAN S, CHENG F,et al. Are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ompatible? Academic achievement conduct,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esteem of Hong Kong Chinese primary school children[J]. Edu Stud,2006,32(4):331-341.
【7】 HOWIE E K, PATE R R.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ldren: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J Sport Health Sci,2012,1(3):160-169.
【8】 YU Z B, HAN S P, CAO X G,,et al. Intelligence in relation to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Obes Rev,2010,11(9):656-670.
【9】 CORDER W O. Effec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the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ducable mentally retarded boys[J]. Except Child,1966,32(6):357-364.
【10】温煦.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科学,20151(第35卷):73-82.
作者简介:姓名:边昕童,性别:男,出生年月:1990.03.06,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 学校:西北民族大学,学校邮编:730070,研究方向:体育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