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课例阐述在现代教育理念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问题引导”教学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提出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问题引导;问题情景;课堂教学多媒体
现代教育把知识看做一种过程,它除了关心所传授知识的教学外,更关心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所以重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情景的创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周围多种媒体资源,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己获得的,其核心的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问题引导”教学就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教师借助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资源,通过知识网络建构方式,提出和解决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实现科学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是指暂时还不能达到的目标。它并非与问句等同。例如:当学生学习浮力知识时,如果问学生:“将一铁块放入水里时,它将沉入水底还是浮出水面?”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铁块将沉入水底。”如果问学生:“铁块放人水里将下沉,但用铁块做成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则无法立即作出回答。两个问旬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具有问题性,后者具有问题性。只有具有问题性的问句才称得上是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景。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引导”?以“动量动量定理”一节的课堂教学片断为例:
1 问题一(实验演示并思考)
使—个鸡蛋从某一高度处自由下落,当它落在地板上时,就会破碎。如果在地板上放一块较厚的海绵软垫,再使另一个鸡蛋从同一高度处自由下落,它不一定会破碎。这是为什么?能否ANNA:加以解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学习“动量动量定理”这一节内容。
(以真实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2 问题二(动手实验并讨论交流)
以下四种方案,哪一种方案最易(或最不易)把瓶子打下桌面?
(1)速度小的粉笔头。
(2)速度大的粉笔头。
(3)速度小的石头。
(4)速度大的石头。
这说明物体的碰撞能力与什么有关?(物体的速度和质量)
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支持这个问题结论的其他例子?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问题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问题中有关物理意义的构建。) 如果方案(2)中的口,=2m/s,m=5g;方案(3)中的v=0.5m/s,m,=30g。哪一个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呢?怎么判断?
(这是一个有弹性的问题,它的作用不但是激发兴趣,而且是这部分教学过程的网络线索。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制约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新物理量——动量的含义和运算的理解,在动量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和应用了科学的归纳方法。)
3 问题三(联想思考并讨论交流)
大家都骑过自行车,骑自行车时,有以下四种方法,哪一种方法可以使自行车最后跑得最快(或最慢)?
(1)用小力蹬0.5s;(2)用小力蹬5s;
(3)用大力蹬0.5s;(4)用大力N5s。
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时间)
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支持这个结论的其他例子?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问题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问题中有关物理意义的构建。)
如果方法(2)中F=10N,t=5s;方法(3)中F,=80N,l=0.5s。哪一个效果会更好一些呢?如何判断?
(类比前面动量概念的引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制约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新物理量——冲量的含义和运算的理解,在冲量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和应用了科学的归纳方法。)
4 问题四(动手推导并讨论交流)
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作用在物体上力的冲量和物体的动量有关系?(讨论交流)
具体什么关系?(动手推导)
设质量为m的物体在外力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由口,变为v证明:Ft=mv,-mv。
(通过学生自己对动量定理的推导,使学生了解和加深对动量定理内容和形式的感知,形成对动量定理意义的初步建构)
针对以上课例,在“问题引导”教学中,应充分关注三个方面:
1 充分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与思考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没有引导学生深层地思考就急于将结果告诉学生,学生的兴奋点不能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定势”与“惰性”状态,导致了有时“启面不发”的尴尬局面。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贯穿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引发思考,从而构建起知识结构网络,这就是用问题来引导教学。
“问题引导”教学要通过问题情景,形成主线,创设能一步一步引发学生作深一层,更深一层的不断思考的问题,形成“问题串”的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在“思考”、“猜想”、“欲望”、“冲突”等高度的“注意”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2 充分给予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尝试和经历
教学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参与和实践来感悟科学的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做给学生看、讲给学生听,还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自身经历观察和探究。
很多物理知识是通过归纳和理论推导的,但仅通过讲授为主的归纳法和讲解式的引入概念与规律显然是不够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自身参与的归纳和推导训练。这是因为让学生反复尝试和经历有指导的归纳和推导过程是物理教学中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学习科学方法的主要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充分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感悟和体验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必须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必须在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获得意义的建构。
所以,教师不应将学生看成一张可以任意地被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是一个空的可以任意地被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用主观的意识来创设问题情景,而应该注意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新的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景,在感悟和体验中帮助学生进行物理意义的建构。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如能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概括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1 多媒体ppt课件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ppt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要留有空间让学生思考和笔记,并要避免用课件代替板书的倾向。
利用多媒体ppt课件进行动态模拟,如“动量动量定理”一节中,问题一:鸡蛋从某一高度处自由下落,落入地板和海绵软垫;问题二:粉笔头和石头碰撞瓶子;问题三:人用力蹬车;采用慢动作重复展现并配有音响,效果很好。
在多媒体ppt课件的动态模拟中,应特别注意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以动手操作、实验事实为依据,课件的动态模拟仅为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替代实验的事实,应在师生演示或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课件的动态模拟展示。
2 多媒体网页(单元)课件的应用
将课件制成网页(单元)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增强师生的互动,有利于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并可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如“动量动量定理”一节中,网页中可设有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推导论证、相关链接等。
3 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应用
(1)在课堂上播放师生课前实地拍摄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这些课程资源是师生亲手制作的,更有新鲜感和亲切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和状态。
(2)利用网络上一些比较新颖的相关图片或短片资料,创设问题情景。新颖的、高科技的信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4 多媒体先进技术的应用
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并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处理物理数据,是物理教学发展的趋势。在有的物理问题情景中,物理数据变化连续并较多,在“问题引导”教学中需要利用各种传感器(如:声音传感、力传感、运动传感、热传感、光传感等),将非电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转化为图象形式,形象而且直观。
参考文献:
[1]廖柏琴,物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梁树森,张晓灵,王文莲,解决社会生活情景问题的思维过程及特点[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3).
关键词:问题引导;问题情景;课堂教学多媒体
现代教育把知识看做一种过程,它除了关心所传授知识的教学外,更关心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所以重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情景的创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周围多种媒体资源,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己获得的,其核心的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问题引导”教学就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教师借助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资源,通过知识网络建构方式,提出和解决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实现科学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是指暂时还不能达到的目标。它并非与问句等同。例如:当学生学习浮力知识时,如果问学生:“将一铁块放入水里时,它将沉入水底还是浮出水面?”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铁块将沉入水底。”如果问学生:“铁块放人水里将下沉,但用铁块做成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则无法立即作出回答。两个问旬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具有问题性,后者具有问题性。只有具有问题性的问句才称得上是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景。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引导”?以“动量动量定理”一节的课堂教学片断为例:
1 问题一(实验演示并思考)
使—个鸡蛋从某一高度处自由下落,当它落在地板上时,就会破碎。如果在地板上放一块较厚的海绵软垫,再使另一个鸡蛋从同一高度处自由下落,它不一定会破碎。这是为什么?能否ANNA:加以解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学习“动量动量定理”这一节内容。
(以真实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2 问题二(动手实验并讨论交流)
以下四种方案,哪一种方案最易(或最不易)把瓶子打下桌面?
(1)速度小的粉笔头。
(2)速度大的粉笔头。
(3)速度小的石头。
(4)速度大的石头。
这说明物体的碰撞能力与什么有关?(物体的速度和质量)
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支持这个问题结论的其他例子?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问题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问题中有关物理意义的构建。) 如果方案(2)中的口,=2m/s,m=5g;方案(3)中的v=0.5m/s,m,=30g。哪一个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呢?怎么判断?
(这是一个有弹性的问题,它的作用不但是激发兴趣,而且是这部分教学过程的网络线索。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制约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新物理量——动量的含义和运算的理解,在动量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和应用了科学的归纳方法。)
3 问题三(联想思考并讨论交流)
大家都骑过自行车,骑自行车时,有以下四种方法,哪一种方法可以使自行车最后跑得最快(或最慢)?
(1)用小力蹬0.5s;(2)用小力蹬5s;
(3)用大力蹬0.5s;(4)用大力N5s。
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时间)
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支持这个结论的其他例子?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问题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问题中有关物理意义的构建。)
如果方法(2)中F=10N,t=5s;方法(3)中F,=80N,l=0.5s。哪一个效果会更好一些呢?如何判断?
(类比前面动量概念的引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制约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新物理量——冲量的含义和运算的理解,在冲量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和应用了科学的归纳方法。)
4 问题四(动手推导并讨论交流)
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作用在物体上力的冲量和物体的动量有关系?(讨论交流)
具体什么关系?(动手推导)
设质量为m的物体在外力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由口,变为v证明:Ft=mv,-mv。
(通过学生自己对动量定理的推导,使学生了解和加深对动量定理内容和形式的感知,形成对动量定理意义的初步建构)
针对以上课例,在“问题引导”教学中,应充分关注三个方面:
1 充分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与思考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没有引导学生深层地思考就急于将结果告诉学生,学生的兴奋点不能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定势”与“惰性”状态,导致了有时“启面不发”的尴尬局面。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贯穿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引发思考,从而构建起知识结构网络,这就是用问题来引导教学。
“问题引导”教学要通过问题情景,形成主线,创设能一步一步引发学生作深一层,更深一层的不断思考的问题,形成“问题串”的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在“思考”、“猜想”、“欲望”、“冲突”等高度的“注意”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2 充分给予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尝试和经历
教学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参与和实践来感悟科学的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做给学生看、讲给学生听,还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自身经历观察和探究。
很多物理知识是通过归纳和理论推导的,但仅通过讲授为主的归纳法和讲解式的引入概念与规律显然是不够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自身参与的归纳和推导训练。这是因为让学生反复尝试和经历有指导的归纳和推导过程是物理教学中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学习科学方法的主要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充分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感悟和体验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必须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必须在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获得意义的建构。
所以,教师不应将学生看成一张可以任意地被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是一个空的可以任意地被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用主观的意识来创设问题情景,而应该注意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新的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景,在感悟和体验中帮助学生进行物理意义的建构。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如能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概括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1 多媒体ppt课件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ppt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要留有空间让学生思考和笔记,并要避免用课件代替板书的倾向。
利用多媒体ppt课件进行动态模拟,如“动量动量定理”一节中,问题一:鸡蛋从某一高度处自由下落,落入地板和海绵软垫;问题二:粉笔头和石头碰撞瓶子;问题三:人用力蹬车;采用慢动作重复展现并配有音响,效果很好。
在多媒体ppt课件的动态模拟中,应特别注意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以动手操作、实验事实为依据,课件的动态模拟仅为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替代实验的事实,应在师生演示或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课件的动态模拟展示。
2 多媒体网页(单元)课件的应用
将课件制成网页(单元)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增强师生的互动,有利于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并可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如“动量动量定理”一节中,网页中可设有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推导论证、相关链接等。
3 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应用
(1)在课堂上播放师生课前实地拍摄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这些课程资源是师生亲手制作的,更有新鲜感和亲切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和状态。
(2)利用网络上一些比较新颖的相关图片或短片资料,创设问题情景。新颖的、高科技的信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4 多媒体先进技术的应用
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并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处理物理数据,是物理教学发展的趋势。在有的物理问题情景中,物理数据变化连续并较多,在“问题引导”教学中需要利用各种传感器(如:声音传感、力传感、运动传感、热传感、光传感等),将非电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转化为图象形式,形象而且直观。
参考文献:
[1]廖柏琴,物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梁树森,张晓灵,王文莲,解决社会生活情景问题的思维过程及特点[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