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校本教研,能促使学校积极审视原有的教研制度,在原有教研制度的基础上,创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从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笔者认为基层学校可以这样开展校本教研。
一、创建“五个平台”,推进校本教研
(一)自我反思平台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教师自觉自愿认真思考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的时候,校本教研才真正落到了实处。但要做到每一位教师。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都能积极进行自我反思,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学校要创建自我反思的平台。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有两种形式。一是学习反思。学校应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教师读书学习,吸取别人的(或专家的)成果、经验充实提高自己。可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通读1—3本专著(包括教育理论或学科教学方面的),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写随笔。学校要利用教师例会开展学习活动,或由校领导、骨干教师开讲座,或由外出学习归来的教师谈体会,或学习精品文章,每月1-2次,逐渐形成习惯。使读书学习反思成为教师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二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反思和探索,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并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所谓教学前反思,是课前准备阶段的反思,它要求教师对自己原有教学经验或曾经遇到过的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目前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重新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但课前教学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这就是接下来的教学反思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可是有些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未能被教师及时发现,或难以当场调控,必须由教师在课后静下心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回忆。对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然后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观念。这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它包括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每个教师都会经历到的。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经常地、自觉地反思。把反思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那么对教师的成长是受益无穷的。这需要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应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后都进行反思,把反思结果简单地用几句话写在备课本上(备课本上事先专门留有空格);每周回忆归纳一次,把这周印象最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文字描述出来,写出较详细的教学反思。教务处应组织督促检查评比,还可择优结集出书。
(二)合作交流平台
形式上可采用:
1 每两人“结对子”。新老教师结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帮一”小组,旨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这是过去传统教研的好做法,现仍应继承发扬。
2 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同进度的教师抽签轮流说课,进行“岗位练兵”,然后集体评议。讨论如何落实课标要求,用好教材,优选教法。
3 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各教研组每一至二周开展一次听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都要承担,轮流进行。
4 学校内开展公开课展示和各种研讨活动。每学期或每学年每位教师都承担一次校级公开课。课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有反思课、尝试课、会诊课、展示课等。要提倡跨学科听课。还可适时举办课改论坛、课题实验研讨活动等。
5 开展校际、片际教研活动。学校应主动联系其他学校和上级教研部门,争取每年举办一次或参加一次较大教研活动。
(三)专业引领平台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引导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的重建。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条件,让教师接受理论指导,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
学校要重视订购有理论价值、有一定深度但又可读性强的书籍和文章。要求教师重点阅读,并结合教学实际谈体会。让教师在自学理论的过程中与大师对话。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专业引领,派教师外出开会,观察观摩学习。请专家到校开讲座、听课评课。上级教研部门也要转变教研方式,要主动深入学校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们共同研究,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课程研究上多加引导。
(四)课题研究平台
课题研究。是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针对某一课题,依据一定构想和目的。有计划地在实施过程中控制教育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原因分析,以此得出实质性结果,用以揭示和认识教育规律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使校本教研有一抓手。学校应要求每个学科都要开展课题研究。要发动全体教师参与。要摒弃课题研究“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难出成果”的畏惧感,要改变过去有的学校仅靠几个科研能人,片面追求高层次课题,为了搞研究而研究。为“达标”装门面的研究状况。应要求教师人人都认真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要引导教师人人都来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总结发展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五)成果展示平台
搭建成果展示平台,目的在于使教师的教研成果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承认。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成功感,进一步激发教师教研的积极性。
学校应定期开展以教学反思、说课、公开课等为内容的教研活动,让教师的成果、才华在校内、校际、片际的教研活动中展示;定期评选优秀论文、举办学术年会或研讨会;定期出版教研专集;积极推荐教师的优秀论文到专业刊物上刊登,在有关的会议上宣传、推广教师的研究成果;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及时把教师的教研成果整理归档,作为评优评先晋级奖励的依据。
二、发挥骨干作用,引领校本教研
开展校本教研,学校要重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
首先是校领导的带头作用。尤其是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应主持建立校本教研的有关组织、平台、机制,主持制订校本教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身体力行,带头开讲座、带头进课堂听课、评课、议课,及时解决实施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其次。要发挥学校教研室、教务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作用,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具体抓好实施工作。
三是发挥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作用,让他们在教研活动中带头“唱戏”,引领教研,轮流坐庄, “逼”其他教师“上梁山”,锻炼其胆量。提高其能力,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好汉”。
(责任编辑 邓诗霞)
一、创建“五个平台”,推进校本教研
(一)自我反思平台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教师自觉自愿认真思考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的时候,校本教研才真正落到了实处。但要做到每一位教师。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都能积极进行自我反思,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学校要创建自我反思的平台。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有两种形式。一是学习反思。学校应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教师读书学习,吸取别人的(或专家的)成果、经验充实提高自己。可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通读1—3本专著(包括教育理论或学科教学方面的),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写随笔。学校要利用教师例会开展学习活动,或由校领导、骨干教师开讲座,或由外出学习归来的教师谈体会,或学习精品文章,每月1-2次,逐渐形成习惯。使读书学习反思成为教师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二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反思和探索,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并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所谓教学前反思,是课前准备阶段的反思,它要求教师对自己原有教学经验或曾经遇到过的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目前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重新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但课前教学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这就是接下来的教学反思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可是有些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未能被教师及时发现,或难以当场调控,必须由教师在课后静下心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回忆。对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然后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观念。这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它包括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每个教师都会经历到的。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经常地、自觉地反思。把反思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那么对教师的成长是受益无穷的。这需要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应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后都进行反思,把反思结果简单地用几句话写在备课本上(备课本上事先专门留有空格);每周回忆归纳一次,把这周印象最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文字描述出来,写出较详细的教学反思。教务处应组织督促检查评比,还可择优结集出书。
(二)合作交流平台
形式上可采用:
1 每两人“结对子”。新老教师结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帮一”小组,旨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这是过去传统教研的好做法,现仍应继承发扬。
2 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同进度的教师抽签轮流说课,进行“岗位练兵”,然后集体评议。讨论如何落实课标要求,用好教材,优选教法。
3 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各教研组每一至二周开展一次听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都要承担,轮流进行。
4 学校内开展公开课展示和各种研讨活动。每学期或每学年每位教师都承担一次校级公开课。课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有反思课、尝试课、会诊课、展示课等。要提倡跨学科听课。还可适时举办课改论坛、课题实验研讨活动等。
5 开展校际、片际教研活动。学校应主动联系其他学校和上级教研部门,争取每年举办一次或参加一次较大教研活动。
(三)专业引领平台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引导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的重建。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条件,让教师接受理论指导,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
学校要重视订购有理论价值、有一定深度但又可读性强的书籍和文章。要求教师重点阅读,并结合教学实际谈体会。让教师在自学理论的过程中与大师对话。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专业引领,派教师外出开会,观察观摩学习。请专家到校开讲座、听课评课。上级教研部门也要转变教研方式,要主动深入学校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们共同研究,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课程研究上多加引导。
(四)课题研究平台
课题研究。是教师在校本教研中针对某一课题,依据一定构想和目的。有计划地在实施过程中控制教育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原因分析,以此得出实质性结果,用以揭示和认识教育规律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使校本教研有一抓手。学校应要求每个学科都要开展课题研究。要发动全体教师参与。要摒弃课题研究“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难出成果”的畏惧感,要改变过去有的学校仅靠几个科研能人,片面追求高层次课题,为了搞研究而研究。为“达标”装门面的研究状况。应要求教师人人都认真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要引导教师人人都来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总结发展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五)成果展示平台
搭建成果展示平台,目的在于使教师的教研成果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承认。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成功感,进一步激发教师教研的积极性。
学校应定期开展以教学反思、说课、公开课等为内容的教研活动,让教师的成果、才华在校内、校际、片际的教研活动中展示;定期评选优秀论文、举办学术年会或研讨会;定期出版教研专集;积极推荐教师的优秀论文到专业刊物上刊登,在有关的会议上宣传、推广教师的研究成果;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及时把教师的教研成果整理归档,作为评优评先晋级奖励的依据。
二、发挥骨干作用,引领校本教研
开展校本教研,学校要重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
首先是校领导的带头作用。尤其是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应主持建立校本教研的有关组织、平台、机制,主持制订校本教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身体力行,带头开讲座、带头进课堂听课、评课、议课,及时解决实施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其次。要发挥学校教研室、教务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作用,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具体抓好实施工作。
三是发挥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作用,让他们在教研活动中带头“唱戏”,引领教研,轮流坐庄, “逼”其他教师“上梁山”,锻炼其胆量。提高其能力,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好汉”。
(责任编辑 邓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