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巧妙地运用穿插艺术,借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影音等材料或活动片段,从而让枯燥、乏味的口耳相传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能激发其求知欲、探究欲和好奇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一、情境穿插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特定的情境,将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实现思维上的同步,达到全面提升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人格的目的。
教学《孔乙己》一文时,笔者虚拟了场景:以教室代酒店,以讲桌代曲尺形柜台,自己作掌柜,请同学们作酒客。然后让同学们自发扮演孔乙己,依次表演孔乙己怪异的语言及“排”“摸”“罩”等动作。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这个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间就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地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扭曲灵魂和悲惨境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再创能力。
二、转移穿插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或心不在焉时,可以运用转移穿插的方法调拨学生的思维琴弦,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教学节奏更加疏密相间,促进教学活动持续开展。
某教师执教《死海不死》时,上课伊始,学生仍处于课间时的兴奋状态,精力非常分散。于是该师先做了一个实验,让同学们了解盐水比重的概念,进而明白死海“不死”的原因。他把鸡蛋投入了大烧杯,鸡蛋很快便沉入了底,“谁有办法把鸡蛋浮起来?”此时老师问,“拿个酒精灯或电炉来,把蛋煮熟了,也许能浮。”一个同学不是很有把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只能用讲台上可能提供的条件。”该师规定了思考的范围,同学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了大烧杯旁边的那一碟食盐上,不少同学举手,希望到讲台上试一试自己的办法。此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性颇高。
三、拓展穿插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故事情节加以适当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课文《孔乙己》一文的结尾,作者用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去“结案”呢?于是,笔者让学生想象,许多学生结合上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断定孔乙己必死无疑:饥寒过度,暴尸野外。而有部分学生却认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学生武侠剧中惯用的一环——无巧不成书,给人以惊喜,在孔乙己最危难之际,来了个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读书,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风,最终获取功名,且回到原籍做父母官……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鉴于此,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他们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以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激趣穿插
一般说来,课堂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它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拓思路,陶冶情操,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若适时适当穿插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幽默故事或活动,必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的大脑疲劳,使课堂显得更加和谐、活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能主动思考和探究,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及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如教学《竞选州长》时,笔者以故事穿插开始:同学们,我先讲一讲马克·吐温的逸事。他在发表这篇小说后,一天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长霍夫曼。霍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完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了,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同学们也许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我们读一读这篇小说就会更加了解作者小说幽默的语言和卓越的讽刺艺术。这一幽默激趣穿插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趣中促学,学有所获,思有所得。
五、对联穿插
教学文本中的重难点知识时若适当地运用对联穿插,能极大地激活教学,丰富知识,增加趣味,而且還能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把握。
如教学《雷雨》一文,为了鉴赏细节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某教师插入了一个“对对联,赏梅花”的教学环节,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周朴园和鲁侍萍有关‘梅花’”的一段对话:
鲁: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惊愕)梅花?
鲁: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在欣赏品味后,该师有一段激情演讲:“同学们,每次读到这里,我总会怦然心动,一位纯情少女分明从梅花中站起向我走来:侍萍,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你竟然还没有忘记周朴园衬袖上的那朵梅花?是的,她怎能忘记呢?一朵梅花凝聚着她几多纯情,几多梦幻啊?”接着出上联,征对下联。“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味盎然,纷纷应对,全班交流评比之后,他宣布最佳下联:“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随即掌声响起,群情激昂,出色地完成了本环节的教学任务。
总之,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选择恰当的穿插方式来为教学服务,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满怀,就会变得乐学、好学、爱学、趣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一、情境穿插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特定的情境,将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实现思维上的同步,达到全面提升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人格的目的。
教学《孔乙己》一文时,笔者虚拟了场景:以教室代酒店,以讲桌代曲尺形柜台,自己作掌柜,请同学们作酒客。然后让同学们自发扮演孔乙己,依次表演孔乙己怪异的语言及“排”“摸”“罩”等动作。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这个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间就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地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扭曲灵魂和悲惨境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再创能力。
二、转移穿插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或心不在焉时,可以运用转移穿插的方法调拨学生的思维琴弦,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教学节奏更加疏密相间,促进教学活动持续开展。
某教师执教《死海不死》时,上课伊始,学生仍处于课间时的兴奋状态,精力非常分散。于是该师先做了一个实验,让同学们了解盐水比重的概念,进而明白死海“不死”的原因。他把鸡蛋投入了大烧杯,鸡蛋很快便沉入了底,“谁有办法把鸡蛋浮起来?”此时老师问,“拿个酒精灯或电炉来,把蛋煮熟了,也许能浮。”一个同学不是很有把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只能用讲台上可能提供的条件。”该师规定了思考的范围,同学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了大烧杯旁边的那一碟食盐上,不少同学举手,希望到讲台上试一试自己的办法。此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性颇高。
三、拓展穿插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故事情节加以适当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课文《孔乙己》一文的结尾,作者用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去“结案”呢?于是,笔者让学生想象,许多学生结合上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断定孔乙己必死无疑:饥寒过度,暴尸野外。而有部分学生却认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学生武侠剧中惯用的一环——无巧不成书,给人以惊喜,在孔乙己最危难之际,来了个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读书,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风,最终获取功名,且回到原籍做父母官……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鉴于此,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他们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以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激趣穿插
一般说来,课堂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它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拓思路,陶冶情操,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若适时适当穿插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幽默故事或活动,必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的大脑疲劳,使课堂显得更加和谐、活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能主动思考和探究,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及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如教学《竞选州长》时,笔者以故事穿插开始:同学们,我先讲一讲马克·吐温的逸事。他在发表这篇小说后,一天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长霍夫曼。霍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完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了,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同学们也许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我们读一读这篇小说就会更加了解作者小说幽默的语言和卓越的讽刺艺术。这一幽默激趣穿插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趣中促学,学有所获,思有所得。
五、对联穿插
教学文本中的重难点知识时若适当地运用对联穿插,能极大地激活教学,丰富知识,增加趣味,而且還能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把握。
如教学《雷雨》一文,为了鉴赏细节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某教师插入了一个“对对联,赏梅花”的教学环节,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周朴园和鲁侍萍有关‘梅花’”的一段对话:
鲁: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惊愕)梅花?
鲁: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在欣赏品味后,该师有一段激情演讲:“同学们,每次读到这里,我总会怦然心动,一位纯情少女分明从梅花中站起向我走来:侍萍,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你竟然还没有忘记周朴园衬袖上的那朵梅花?是的,她怎能忘记呢?一朵梅花凝聚着她几多纯情,几多梦幻啊?”接着出上联,征对下联。“三十年风风雨雨梅花依旧留清香”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味盎然,纷纷应对,全班交流评比之后,他宣布最佳下联:“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随即掌声响起,群情激昂,出色地完成了本环节的教学任务。
总之,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选择恰当的穿插方式来为教学服务,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满怀,就会变得乐学、好学、爱学、趣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