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身体与空间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笛卡儿为近代自然科学明确了新方法,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笛卡儿的形而上学却像一个不可破解的谜团,后人甚至无法确定他的根本立场到底是革命的还是保守的。深入分析比较了笛卡儿与亚里士多德在物质现、空间现上的根本区别之后,本文得出结论:笛卡儿的方法论革命其实包藏了一场深刻的形而上学革命,他重新描画了宇宙图景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重新确定了人的本质、重新赋予了哲学使命,但是,天生胆小谨慎的笛卡儿为了自保而刻意地掩饰自己哲学的革命立场,这才导致他的形而上学像一部难解的密码。
  关键词:物质;广延;空间;形体;身体;心灵
  中图分类号:B51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0)01-0001-11
  
  引言:笛卡儿之谜
  
  笛卡儿的胆小谨慎是有名的,他的座右铭是“要生活得愉快,就得躲起来生活”。在一本他多年随身携带却不肯示众的羊皮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正如喜剧演员刻意遮盖脸上的赧色,便以角色的服装为遮盖,同样,当我登上至今我一直以观众的身份出现的世界舞台的时候,我戴上面具行走。”这表明,笛卡儿一开始就试图伪装自己的真实思想。这样做的结果是,他的思想显得扑朔迷离、矛盾百出。比如后人不断诟病《第一哲学沉思集》里的论证牵强附会,充满逻辑错误,又比如心物二元论的体系以及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与“我思”独立地位之间的明显冲突。这就导致了后人对笛卡儿哲学的评价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其中最引入注目的争论是:笛卡儿到底是激进的反基督教的革命家还是立场坚定的基督教思想的捍卫者?持前一种立场的不仅有保守的天主教思想家,还有那些真正激进的反宗教革命家。笛卡儿去世后13年,罗马把他的著作列为禁书。1680年,耶稣会教士华洛瓦竭力要把他打倒:“笛卡儿先生涉及肉体本质和属性的看法”导致“加尔文关于圣体问题的错误”。1689年,索瓦松的主教于埃先生把笛卡儿比作被火刑处死的异端分子布鲁诺。博絮埃在给于埃的信中说:“我看出在笛卡儿哲学掩盖下正在酝酿一场反教会大战。我看见从它的体内、从它的要素中——按照我的不被人理解的看法——诞生出不止一个异端。”这位先生果然目光犀利,半个世纪之后,异端公然出现。拉美特里写道:“固然笛卡儿有过许多错误。但他毕竟知道动物本性:他第一个完善地证明动物纯粹是机器。……在我看来,这一伟大承认补救了他的一切错误,因为,不管他怎样大唱特唱两种实质的区别,显然,这毕竟只是玩弄手法,只是笔头花招,用来促使神学家们咽下只有他们自己才看不出来、隐藏在一种类比之下的毒药,正是这一强有力的类比,迫使一切学问家和真正有判断力的人们承认:这些骄傲虚弱的生物,与其说是由于‘人’这个称号、不如说是由于傲慢而优异的生物,实质上只是直立爬行的动物、机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制宪议会和国民公会都发布法令,说笛卡儿是他们的先驱,至于他所宣布的宗教信仰,他所写的证明上帝存在的篇章,那都是“笔头花招”罢了。国民公会甚至考虑把他的遗体从教士们手中夺来,从天主教堂迁移至先贤祠,安放在伏尔泰、卢梭和马拉的身旁。圣西门主义者、实证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也自称是笛卡儿的信徒。(2)我们吃惊地发现,虽然天主教士和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彼此是水火不相容,却都视笛卡儿哲学的核心是反基督教思想的唯物主义。可是,另有很多学者对笛卡儿的评价截然相反:维克多,库赞说他是现代唯灵论的奠基人;夏尔。亚当认为他的形而上学的决定因素是观念论;埃谦纳,吉尔松笔下的笛卡儿更是一个中世纪的神学家。面对一个如此纷纭混乱的战场。我们不能不承认笛卡儿的伪装是成功的,他似乎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了一个永不可解的谜团。莫非笛卡儿要用他那数学天才的头脑编制一部密码来愚弄、嘲笑世人?在那本旨在成为受到官方认可的教科书式的著作《哲学原理》的结尾处,笛卡儿居然提到编制密码式的写作艺术。(5)为什么笛卡儿要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还是从他的生平出发开始我们的破译之旅吧。
  
  一、思想与著述的大致历程
  
  虽然笛卡儿的第一部著作《方法谈》问世时他已经年近四十,但实际上他可以算是个少年天才。1618年儿月,与荷兰人贝克曼的偶遇重新激起了笛卡儿对数学的兴趣,并产生了惊人的新发现,1619年3月26日他致信贝克曼说:“想向您老老实实痛快地谈谈我正在构造什么,我想出产什么……是一种可以说是崭新的科学,它可以解决关于任何性质的连续量和不连续量的一切问题……确实,那是无穷无尽的事业,不是单独一个人凭不可思议的野心办得成的。不过,透过我这门科学的谜团。我已瞥见难以名状的光明,凭借它,我想我能驱散最浓密的黑暗。”说出这番豪言壮语的笛卡儿不过23岁。但是,他似乎没有立即开始写书。此后的九年间,他在欧洲各国游历,行踪不定,与知识界名流交谈他的新发现,人们对他的思想感兴趣,怂恿他写出来,却总不见他的著作问世。事实上,笛卡儿在这期间确实写了一些东西,却没有最终完成,这就是后人在他的遗物中找到的《指导心灵的原则》。1628年10月,笛卡儿再次来到荷兰,随后的九个月中他集中精力撰写了一部形而上学的著作。这让人颇为惊奇:迄今为止,并非形而上学、而是数学以及形而下的科学才是笛卡儿的兴趣所在,然而,被人催促了九年他才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了一篇未完稿,却在没有向任何人提及的前提下只花了九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一篇形而上学论文。这让人觉得他快刀斩乱麻般地处理了一个在心中留存很久、不能回避但又不太感兴趣的问题。可惜的是,这部著作没有留下手稿。1629年6月之后,笛卡儿向朋友宣布自己开始了新的写作计划,”‘下了决心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即,整个形而下学。”这部著作就是《论世界》,之后,他撰写了一部关于人的本性的著作,以后被称为《论人》,是《论世界》的续篇。这两部著作贯穿一致的主题是用物质的广延和运动来解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包括人体构成以及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把宇宙以及人体都视为运转精密的机器,
  行事拖沓的笛卡儿还没有来得及誊清他的新作寄给友人,1633年,罗马发生了一件大事,伽利略因撰写《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宣扬哥白尼日心说而被迫身穿悔罪衬衣跪在地上宣布放弃曰心说。这无异于晴空霹雳,几乎把笛卡儿胆儿都吓破:“我大吃一惊,以至于差不多下了决心烧掉我所写的一切,至少不让人看见那些材料。因为我不能想象伽利略仅仅由于大概是想确认地球运动就被定为犯罪……我承认,假如这一学说错误,我的哲学的一切基础也就错了,既然这一学说显然是用那些基础来证明的。这一学说同我的论文的各部分都联系密切,我因而不可能去掉它而不使所剩部分残缺不全。”伽利略事件让笛卡儿整个1634年都处于惊惶而无所事事之中,1635年,他终于下定决心要从手稿中提取一些“不会引起重大争论的材料”,发表一部可以使其仇人恕他无罪而友人也不至于失望的著作。这部著作的总题目是“一种能提高我们的本性至最高完美程度的通用科学的方案”,附:“屈光学,天象,几何学;作者所能选来证明他提出的通用科学之最有趣材料皆阐明得使即便未曾学过的人都能懂 不断地结合或分离,我们不难发现,在恩培多克勒与原子论那里,是两种不同的力量分别决定了形体的存在与消亡,混沌并没有被彻底驱逐,只是退化为恨的力量或虚空,离开了混沌就无法解释形体的消亡。
  纯粹作为解释形成形毁的理论模型,原子论已经相当精致了,但苏格拉底、柏拉图断然拒绝了这种理论,《斐多》中的苏格拉底批评自然哲学在说明某个物体产生、存在或消灭的原因时没有能够说明什么对每件事物都好、什么对一切事物都好,自然哲学没有想到“好”这种包罗万象、团结一切的力量,”他宣称在哲学的次航中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够说明事物存在的原因——理念。此话实在令人费解:理念怎样不同于自然哲学所找到的各种本原从而说明了物体的存在与消亡都是好的?简单地说,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的核心追求是寻找某种统治形体世界的恒常的神圣力量,无论这种力量是一种还是几种、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对于生灭变化的形体世界而言,这种力量都是铁一般的必然力量,它冷酷无情地裁判决定诸形体的生与灭,在强大的命运锁链面前,挣扎反抗非但是徒劳的甚至是愚蠢的,明智的做法只能是平静地接受。自然哲学赋予人类不同于低级生物的理智尊严,帮助人平静优雅地接受自己的命运,但最终没有给人带来任何希望。如果人终归是要死的,如果死了就是消弭于无形,那我们辛苦、忍耐一生又是为了什么?直接说来,苏格拉底是利用了灵魂不朽的理论将希望带到人间:人之为人的本质乃在于人拥有灵魂,人的灵魂和身体完全是异质的,身体和其他的有死者一样会消亡,但人的灵魂却是不朽的,人的灵魂来自那永恒的、完美的、神圣的上界,后来下降了暂时寄居在身体之中,只要它在与身体结合的这些日子里成功地控制了身体的欲望始终追求仰望神圣的上界,那么身体消亡之后灵魂就可以重新返回美好的上界。不过,灵魂不朽不是苏格拉底首创,此前的奥菲斯教、毕达哥拉斯宗教团体都主张灵魂不朽,那么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与之区别何在?宗教神秘主义的核心关注只是个体灵魂的得救,灵魂不朽以及来世期盼都只是帮助人逃避苦难的现实,我们的肉身生存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是不值得关注的,因此宗教神秘主义的灵魂不朽学说培养不出对现实生活的责任与承担。相反,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理论最终服务于建构和谐有序的人类生活,灵魂下降到尘世必须完成尘世的使命才能回到上界复命,因此,灵魂在与身体结合的时日中不能只顾自身洁净而逃避身体,不能终日闭门修炼不理世事,必须始终能够牢牢地掌控身体,让身体老老实实地协助灵魂去从事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神圣事业——努力使尘世生活变得和谐有序。这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将身体以及身体生存于其中的形体世界视为转瞬即逝的过眼烟云而不予理睬,必须寻找到那决定形体世界(当然包括人的身体)的根本力量,并且说明被此种力量决定的身体能够并且应该听从灵魂的命令。在《蒂迈欧》中,柏拉图指出,任何一个有形物体最终都可以说是原始载体接受一定的形式即理念而成的,其中理念是永恒的秩序,是人类理性可以认识的,而原始载体则是混沌无序的,是人类理智最终无法认识的。《蒂迈欧》详细描述了造物主创造宇宙以及人的过程,首先造了一个有灵魂的完美的生命体,以此为模型创造了天体以及不朽的灵魂,再造了一个可朽的球体即人的头颅来安放这个不朽的灵魂,并造了一个身体来支撑这球体,然后在身体中创造了可朽的灵魂,可朽的灵魂当然听命于不朽的灵魂,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牢牢地掌控身体,造物主在创造人的身体的过程中唯一关注的只是怎样让灵魂方便地控制身体,根本没有身体自身运行合理方便的考虑,结合《蒂迈欧》以及《斐多》与《理想国》结尾的两幅宇宙草图,我们可以这样描绘柏拉图的宇宙图景:宇宙是有限的球体,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人那必死的身体决定了人是有限的存在,此世只能呆在肮脏混乱的地球上,但人的灵魂来自美好有序的上界,身体消亡之后灵魂或者堕入地狱受罚或者重返美好的上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图景虽然去掉了柏拉图那里的一切神话色彩因而显得客观、科学、严谨,但根本精神并没有改变。直到近代天文学革命之前,西方主流思想界接受的都是这样一幅宇宙图景,对于人类而言,这是一幅既包含约束惩戒又充满希望温情的宇宙图景:决定形体生存的原则是永恒神圣的理念或形式,组成形体的原始载体或质料所包涵的混沌无序决定了形体的毁灭,人类虽然有一个最终会毁灭的身体,但人的灵魂却来自神圣永恒的上界,与理念同在,只要灵魂在与身体同在的时间里始终追求永恒神圣的理念,那么身体消亡之后灵魂就有望回到上界。
  可以简单地说,在古人那里,形体之消亡是一个最终不可解释的奥秘,于是人类只能回避遗忘死,紧紧抓住生,将决定生存之力量神圣化、永恒化,并构想出来自永恒上界的灵魂。如果整个局面被根本扭转了,如果人类理性能够详细地描述整个形体世界的运动、变化、生灭,进一步描述我们的身体如何与世间诸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各种欲望、情感、意念,最终描画出我们的身体如何受到各种打击一步步衰老直至走向死亡,一句话,如果形体之生与死都不再是奥秘了,人类还需要崇拜仰望那神圣的上界吗?如果人类能够彻底描述生与死的过程甚至可以干涉这一过程了,是不是应该重新构筑宇宙图景、重新划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重新确定人此生的目的与意义、重新赋予哲学使命?
  现在我们来看笛卡儿的物质观如何引发了这一场天崩地裂的革命。笛卡儿的物质观与空间观密不可分。笛卡儿说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即占据空间。”广延意味着沿着长、宽、高三个维度延伸,笛卡儿说:“通常说来,物体的本质不在于它是硬的、重的或有色彩的东西,或者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觉的东西,而只在于它是一个沿着长、宽、高方向延伸的实体。”因此我们的理性可以借助几何学详细地描述物质的形状及其运动变化。那么,“占据空间”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空间呢?笛卡儿说:“除了在我们的思想中,空间或者说内部处所同占据这个空间的物体并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长、宽、高中的同一广延既构成了空间也构成了物体;它们之间的不同仅仅在于:我们将这一特殊广延归属于物体,在每次移动物体时,我们认为它同物体一道改变位置。同时,我们将又如此普遍而模糊地将(广延)也归属于空间,以至于在移动物体所占据的空间时,我们并没有认为我们已移走了那块空间的广延,因为在我们看来同一广延始终在那里,只要它有着同一大小、同一形状而且相对于我们用来确定这一广延位置的外部物体没有改变位置。”“根本没有哲学家所理解的。那种揭示这没有任何(物质性)实体的虚空。而且,很明显宇宙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空间,因为空间或内部处所的广延同物体的广延没有什么不同。仅由此来看,如果一个物体沿着长、宽、高延伸,我们就有理由说它是实体,因为无不可能有广延,对于被认为是虚空的空间,我们的结论相同:即只要空间内有某种广延,那么它里面就必然有某种实体。”没有不同于物质的空间,这一说法有何深意?当代人研究笛卡儿的空间观总是纠缠于他与牛顿空间观的区别,却不深入考察其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反而强调他与亚里士多德一样拒绝虚空。但问题远非如此简单,笛卡儿将物质、广延、空间三者完全等同,明确否认了没有不同于物质的空间本身。 亚里士多德却没有这样做,他将空间定义为处所(topos),某物的处所是该物体的包围者之内界面。必须注意,处所不是物体自身的界限,而是物体的直接包围者的内面,它与物体大小一样,但与物体可以分离,物体被移走了,而处所并未跟着移走,而是停留在原来的位置继续作为另一物体的处所。这种可与物体相分离的处所其实是为物体的位置移动预备了空间,但这很容易导致处所与一切物体相分离从而作为一种独立的背景而存在。但是,亚里士多德巧妙地杜绝了这一可能。他明确地指出,没有空的处所,处所虽然可以离开这个或那个物体而存在,但不能脱离一切物体而独立存在。比如某一容器现在是水的处所,水流出来之后,离开了这一处所,但容器并不是绝对的虚空,而是成为空气的处所。至于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到的许多东西同时处于其中运动的一个共同背景(比如许多人同时在操场上跑步,许多天体同时在天空中运行等等),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共同处所:“我们可以特别的在共同处所和特定处所之间作区分,所有的物体都在共同处所中,而特定处所为每一物体所直接占据。我的意思是,比如,你现在在宇宙中因为你在空气中,而空气在宇宙中,你在空气中因为你在地球上,类似的。你在地球上因为你在这个只包容你的处所中。”这样一来,宇宙处于其中的那个处所就是一个最大的共同处所,万物都可在其中运动,它不是某个具体事物甚至某个天体的特定处所,但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独立自存的空间,它是宇宙的处所。我们忍不住猜想笛卡儿那句“除了在我们的思想中,空间或者说内部处所同占据这个空间的物体并没有什么不同”就是在批评亚里士多德多此一举:明明处所与物体大小相同,并且实际上没有独立于一切物体的处所本身,何必硬是在头脑中将处所与物体相分离呢?
  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随便炮制概念的末流经院哲学家,此中有深意啊!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第一,处所与物体大小完全一样,将物体包围起来;第二,每一物体在宇宙中都有其天然处所,这意味着每一物体在宇宙中都有一处量身定做的、只适合它呆的天然位置,当万物都处于其天然位置时,宇宙就达到其最完美、和谐的状态;第三,宇宙本身有其处所,宇宙的处所成为一个最大的共同处所,将宇宙万物包含其中。所有这些都表明,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一切现实存在的物体都必然有形体有界限,而且其形体是被给定的,是神圣不可改变的。这一结论恰好佐证了上文的说法:亚里士多德将形式视为决定实体之生存的神圣力量。笛卡儿却说,只有无尽延伸的物质世界,根本就没有与物质相分离的所谓空间。大家自然要问:分明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有形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空隙啊,这些空隙不是空间吗?这里的回答是:我们看见一个个有形物体相互分离,于是认定这些有形物体存在于空间之中;但这只是我们眼中的世界;物质世界实际上是一片紧密相联、无尽延伸的物质团,密度高的物质团在我们眼中就是有形的,密度低的则是无形,因此我们眼中的有形物体之间的空隙并不真的就是一无所有的虚空,不过是我们视觉不能直接看见的密度低的物质团而已。这样一来,整个宇宙是无尽延伸的物质,也就是一块块紧密相联、密度不同的物质团,这些物质团在人们眼中就成了各种有形物体,这些物质团彼此相互撞击于是导致有的物质团变大、有的变小,进一步就是有的物质团合并到相邻的物质团中于是消失了,新的物质团又会出现。形体的生与灭不过如此,完全可以借助几何学详细描述。当人类理性透彻把握了有形物体的生灭过程之后,进一步就有可能干涉这个过程,比如延长生的过程,生与死的奥秘已经看破,操纵生死不再是梦想,除了人类自己谁还能成为掌控人类命运的主人?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前所未有的辉煌时刻!难怪1619年11月10日那个夜晚,当笛卡儿发现了这一惊天的秘密之后会狂热不已地连做三个恶梦;难怪他将记录那个梦境的文章命名为“奥林匹卡”。到了1635年,尽管经历了伽利略事件,笛卡儿还是在他的《谈谈方法》中向世人宣布了这一埋藏心中十多年的豪言壮志:“等到我在物理方面获得了一些普遍的看法、并且试用于各种难题的时候,我立即看出这些看法用途很广,跟流行的原理大不相同。因此我认为,如果秘而不宣,那就严重地违犯了社会公律,不是贡献自己的一切为人人谋福利了;因为这些看法使我见到,我们有可能取得一些对人生非常有益的知识,我们可以撇开经院中讲授的那种思辨哲学,凭着这些看法发现一种实践哲学,把火、水、空气、星辰、天宇以及周围一切物体的力量和作用认识得一清二楚,就像熟知什么匠人做什么活一样,然后就可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些力量,成为支配自然界的主人翁了。我们可以指望的,不仅是数不清的技术,使我们毫不费力地享受地球上的各种矿产、各种便利,最主要的是保护健康。健康当然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种幸福,也是其他一切幸福的基础,因为人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身体器官的气质和状况的。如果可以找到一种办法使每一个人都比现在更聪明、更能干,我认为应当到医学里去找……如果我们充分认识了各种疾病的原因,充分认识了自然界向我们提供的一切药物,我们是可以免除无数种身体疾病,甚至可以免除衰老,延年益寿的。”(2)
  生与死的奥秘已经被破解,身体的局限还构成人类的本质局限吗?人类还需要呆在那低贱卑微的月下世界小心翼翼地压抑那些来自身体的隐秘欲望以期身体消亡之后灵魂重升天界吗?哲学的使命还是构筑一个美好和谐的宇宙图景以教人安分守己、蔑视死亡吗?笛卡儿对这一切的回答都是:“不!”第一。整个形体世界包括人的身体都由同样的物质构成(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区分了月上世界与月下世界的构成),都被视为设计精良的机器,每个形体的运动变化以及产生与消亡都可以被透彻了解,那些被视为来自身体的、混乱的、不可理喻的、隐秘而邪恶的各种欲念之产生也是可以被充分了解的,理性无需再像防治洪水猛兽那样对待这些欲念,理性可以在充分把握了身体之运行规律以及各种欲念出现规律之后再有效、温和地调适引导这些欲念,这样就有望让心灵始终处于平静的状态,这就是现代心理学对待情绪欲念的态度。第二,笛卡儿重新构筑了宇宙图景并重新确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他彻底抛弃了自公元前四世纪以来在西方占据主流地位的两球模式的宇宙图景,认为宇宙只是无尽绵延的物质,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常识认定的身体的界限以及身体之外的空间都不具有绝对的实在性,人的身体根本不可能束缚人的心灵,人的心灵超越了空间,心灵不需要呆在所谓的宇宙空间中心来认识宇宙,它可以随意选择坐标原点来描述宇宙,它把坐标点立在哪里,哪里就是宇宙的中心,因此人的心灵是宇宙的灵魂和统治者,心灵在死寂的宇宙中翱翔就好像国王巡视自己的领土一样充满了骄傲。“第三,哲学的作用再不是教人认识并恪守自己的本分,如今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创造一个舒适便利的此世生活,笛卡儿说:“哲学这个名词的意思是研究智慧,所谓智慧指的并不只是处事谨慎,而是精通人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处理生活、保持健康和发明各种技艺。”
  
  结语:破译形而上学密码的密钥
  
  方法论革命能够造福人类,帮助人类获得健康和福利,这是一个高尚的理由,能够被时代接受,即 使谨慎的笛卡儿也敢于像培根那样放胆豪言壮志。然而,方法论革命却隐藏着一场彻底摧毁旧的世界体系的形而上学革命:身体的局限不再构成人类的本质局限,人不再是可怜卑微的被造物,人类的心灵成为宇宙秩序的描画者,人类成为自然的统治者,胆小谨慎的笛卡儿被这样骇人听闻的结论吓得恶梦连连,下定决心终生带着面具伪装自己。他确实这样做了。每一次在他私下或公开完成了方法论著作之后都立即埋头撰写形而上学著作,我们可以推测其目的应该不是表白揭示却是遮掩修饰这个形而上学革命,努力证明自己哲学的根基完全是传统的。“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期望为自己贏得一个安宁的研究环境,所以,每一次,只有在装腔作势地向传统宣布效忠之后,笛卡儿才敢于用自己的新方法建构新世界。这就导致他的形而上学著作如同一部难解的密码。然而,思想家无论怎样刻意掩饰自己那些危险的思想,他总还是要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诉诸文字既是为了掩饰,更多地还是为了表达,如果只是考虑人身安全,沉默更明智。《第一哲学沉思集》在掩饰的同时又要表达,笔者自忖没有彻底解读这本著作的学识,但还是在其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二个沉思中,笛卡儿这样定义人的本质:“严格说来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性。””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在给出这个定义之前,笛卡儿明确拒绝了那个定义。“为什么这样做,笛卡儿的解释是:“因为在这以后,我必须追问什么是动物,什么是有理性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将要从仅仅一个问题上不知不觉地陷入无穷无尽的别的一些更困难、更麻烦的问题上去了,而我不愿意把我剩有的很少时间和闲暇浪费在纠缠像这样一些细节上。”笛卡儿这里似乎在暗示他厌倦了亚里士多德那一套“种加属差”的定义模式,却不肯直说他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根本区别何在。《谈谈方法》第四部分也是表达笛卡儿的形而上学思想,此处人的本质是这样界定的:“我认识了我是一个本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之所以是,并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所以这个我,这个使我成其为我的灵魂,是与形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形体容易认识,即使形体并不是,它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它。”将笛卡儿这几处的表达结合起来,似乎隐约能揣摩出他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归于动物这个种,所谓动物简单地理解就是能活动的形体,而人这类能活动的形体不同于猪、牛等等能活动的形体之处就在于他拥有理性,理性指导其行动。不错,理性使人获得了能力、尊严与希望。然而,有生命的人是不可能脱离身体而存在的,理性或者说灵魂只能寄居于身体之中,而人的身体之构成最终与原始质料脱不了干系,因此身体的局限构成了人此世不可超越的局限。笛卡儿说人的本质只是思想,思想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而存在,即思想独立于身体而存在,再往前一步的结论就是身体的局限不再构成人的本质局限了。然而,笛卡儿绝对不肯明确说出这一形而上学结论。只是在深入细致地比较了笛卡儿与亚里士多德物质观及空间观的本质区别之后,我们才敢得出这一结论。在笛卡儿的自然哲学中隐藏着破译其形而上学密码的密钥。
  附后记:本文初稿完成之后,朋友推荐了朗佩特的《尼采与现时代——解读培根、笛卡儿与尼采》(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笔者惊喜地发现,朗佩特对笛卡儿哲学革命的解读与笔者完全吻合:胆小谨慎的笛卡儿出于自保而努力掩饰車命性的真面目,不过,朗佩特是借助施特劳斯学派的不二法门——显白与隐微的写作手法——细致分析了《方法谈》文本而得出这一结论,笔者却是根据笛卡儿与亚里士多德在物质观、空间观上的根本差别而推导出其哲学的革命性结论,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责任编辑 曾 静
其他文献
摘要:日本国自1950年制定《文化财保护法》以来,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实践方面已取得国际公认的成就。本文通过回顾日本无形文化财保护制度建设的历程,梳理无形文化财指定、认定的程序、标准及其制度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在法规制度和实践成果上的差异,思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与完善的原则和方向。  关键词: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财保护法》;整合性保护;日本
期刊
摘要: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从过去的命令与附庸走向现在的协商与合作的转变已经成为现代政治治理文明的大势所趋,也是区域一体化的要求,走出过去行政区划治理的非合作博弈的困境,探求中央与地方合作博弈新型关系的条件和可能,成为本问题思考的重点。如果能够把政策制定的合法性与政策执行的高效性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放在多次重复博弈的框架中进行博弈,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和论证说明
期刊
摘要:流亡巴黎的德语扰太诗人保尔·策兰是20世纪欧洲乃至西方世界的重要抒情诗人。1959年出版的诗集《语言栅栏》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他以碎裂的语言形态展示恋母和死亡的恒常主题,并全面侵入到句法、韵律和诗学形式之中。诗文碎裂性则根源于那场人性灾难,是诗人内在破裂的诗学外化,是眷恋母亲的禁忌与省略,它摧毁了自歌德、荷尔德林、里尔克以来德意志诗歌语言的流畅性、和谐性与整全性,拆毁了海德格尔形
期刊
摘要:马塞尔·拜尔的《狐蝠》,自声音媒介切入纳粹历史,叙事以双声部交织推进。小说重点塑造了声学家赫尔曼·卡尔瑙作为纳粹罪恶参与者和战后社会中纳粹罪行反思者的形象。由之亦可体察作家在变化了的时代语境中面对纳粹历史时独特的文学处理方式及其意味。  关键词:马塞尔·拜尔;《狐蝠》;声音档案;形式意味  中图分类号:151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1)04-0001-1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从新村选址、空间结构、户型设计和集体生活四个方面简要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新村的规划设计思想。从空间一制度的视角,试图揭示工人新村的建造是一个包含着社会主义国家意志、基层社会组织、城市建设制度的空间化和新村日常生活空间制度化的双重过程。工人新村也成为塑造集体主义生活与确立国家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工人新村;空间结构;制度化;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在中国,有着异常发达的智谋文化传统。起源于战争的智谋文化,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并对法律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国人所崇尚的智谋文化传统,对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构成了扭曲与损害,在本质上与法治的精神相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反法治因素。  关键词:智谋;传统文化;反法治因素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
期刊
摘要:研发人员创造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驱动因素。通过对国内多个城市183名IT企业研发人员的调查,以知识共享为例,对团队规范影响研发人员创造力的中介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团队知识共享规范显著影响研发人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并进一步显著影响研发人员的创造力。  关键词:团队规范;知识共享;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4-0119-
期刊
摘要:18世纪的德国有几百个各自独立的小邦国,这种分裂状态为文学界和学术界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18世纪德国所以能在文学、哲学以及音乐方面跃居欧洲乃至世界的顶峰与此有密切关系。由于分裂。文化成为民族认同的最关键的因素,认同德意志民族是个文化民族,知识界关心的是文化,而不是其他,因而不论文学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不具有功利性质。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民族;非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I516.064 文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从现象学发展史的角度出发,阐明生命现象是现象学研究本身的关键论题,进一步延伸出梅洛一庞蒂的生命现象学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特征,集中探讨对感知、身体、肉体、精神及其相互交错关系的现象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难点,以便恰当评价梅洛-庞蒂的生命现象学的理论贡献及其遗留难题。  关键词:身体;肉体;感知;生命现象学;生活世界  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
期刊
摘要:本论文主要围绕“篇章功能”进行探计。篇章功能研究是篇章语用学领域的研究重点,篇章功能观的提出顺应了语言学的整体发展趋势。本文首先概貌性地介绍了篇章功能观提出的理论背景,然后对德国一些学者的篇章功能分析模式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最后笔者对篇章功能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篇章功能;语用;德国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4—009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