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和”文化的主要内涵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和”文化以和谐文化为精髓,蕴含丰富的传统精神魅力,涉及广泛的人文和社会层面。本文立足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生态五个方面,来论述传统“和”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中庸之和、和气致祥、和而不同、和衷共济,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内涵。
  关键词:和谐;“和”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和”最早的概念在甲骨文就有记载,《易经》中说的“保合太和”是将“和”视为吉利祥和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道家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本质上都是指向“和”。《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虽然在理念上不尽不同,但是可以一团和气,尊重彼此,且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这便是和同的概念。《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所讲的是大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选贤能,贤能之人应求诚信和睦。汉代时期,董仲舒发展了“中和”。“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近代,康有为在《大同书》对大同世界这样描绘:“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这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大同社会,人人和谐的向往和诉求。
  一.中庸之和
  在传统思想文化中,“中”与“和”的关系非常紧密。“中”暗含内部联通,上下贯通的意思。“中”的引申意还包括不偏不倚,上下适中。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儒家也提倡运用中庸的方法,主张人们之间应该相互体谅,和睦相处。“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这里将“中和”看成宇宙的基本法则,且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态度也是不偏不倚,适度即可,而非达到极致。同样,董仲舒也倍加推崇“中和”之理。在他看来,“中”是自然运行的机制,而“和”是自然变化的效果。二者是“用”与“功”的关系。因此,“中庸之和”是将和看作天地之道状态。遵循“中”的基本原则,而达到“和”的最终结果,以致个人内心和谐,态度“中庸”而不中立。
  二.和气致祥
  《汉书·刘向传》中说:“和气致祥,乖气致异。”这里的“和”是指和睦、融洽。家庭和睦融洽,方可招致吉祥;不和谐的气氛则招致灾祸。不和谐的气氛则招致灾祸。因而有“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传统“和”文化有完整的思想体系,离不开家庭这个群体的分支。在家庭的社会单元里,“夫唱妇随”“父慈子孝”等,便内化于家庭和睦的尺度之中。因此,家庭的“和气”不仅包括夫妇的和睦,还有对父母的尊敬,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兄弟的支持。家庭和睦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对立可造成家庭破裂的恶果。“和气”,是家庭永续长存的内在原动力。从和气的窗口,透视的是社会和谐的家园的城隅。
  三.和而不同
  有人说,“和”的本质是“和而不同”,的确很有道理。“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教育学等各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能够产生新事物,是万物的根本。“同”就是单一事物的相同,不可能产生新事物。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就是这个道理。《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或曰:“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1],即是说,作为君子和小人的群体特征来看,君子所见略同,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各异,即形式的不同而本质的致和。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是在利益上各执一方,必然引起冲突和矛盾,这种“同”反致“不和”。因此,“和而不同”命题的意义就在于以宽容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百家争鸣和社会万象,通过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来确定文化思想“和”的内核。
  四.和衷共济
  在传统“和”文化当中,“和衷共济”则是传统“和”文化的动力所在。在中国古代,有关文献就从“和衷共济”之义上解释“和”。《辞海》中说:“和谐;协调。如:和衷共济。”衷是“内心”,济是“渡水”。“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这里的“和”指共同、一起。《国语·鲁语下》中说“夫若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或曰:“同寅协恭和衷哉.”这里阐明了在苦难面前,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和衷”的重要性。“和衷共济”之于“和”文化而言,不再是一种前篇一律的状态,而是无以言状的动力。传统“和”文化所昭示的目標,通过“和衷共济”的方式,凝聚力量,团结个体,得以实现。
  五.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是传统“和”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为,人作为自然的一个分支要受到自然的约束。老子将人与天、地、道并称为“域中四大”;而儒家也认为,人与其他自然界的生物相比有更尊贵的地位。但人在万物中的优越性并不代表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作为整体的自然,人异常渺小。基于这种认识,“天人合一”的观点才被提出并长期在中国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处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有一荣俱荣的关系。因此,在“天人合一”的背景之下,人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而盲目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赖以生存的环境,必然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地矛盾。
  因此,传统“和”文化的内涵对现代社会无论是人的发展还是民族和国家的团结都发挥着无可讳言的作用。虽然事物都有两重性,传统“和”文化也有其遗留的弊端。但是,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发展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甄别,一定能焕发出传统“和”文化的巨大光彩。
  注释:
  [1]何晏,论语集解[M].团结出版社,2013,1.
  参考文献:
  [1]杨文霞,中国传统“和”文化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5.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信息产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南疆八桂大地,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进入各行各业、千家万户,IT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信息学的科研与教学力量从弱到强,信息
移动通信行业是目前全球持续增长较快的行业,也是面临挑战和竞争激烈的行业。随着国内移动通信行业新的市场格局的形成以及此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面对的是
新《课标》要求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
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日益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外部优质资源,正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外部竞争环境对
从教十年,当年师傅说的“教师五心”一直做为我的座右铭陪我至今,尤其是在当班主任后对“教师五心”的体会更深。所谓的“教师五心”是指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爱心、细心、信心、耐心、恒心”。  一、教师要具备一颗“爱心”  “爱心”是指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特别是做为职业学校,学生们的各种习惯普遍不好,如果没有一颗爱学生的心,那么同这些学生相处势必会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所以爱心显得尤为重要。有了爱才能包容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不仅是诗人和作家,也是杰出的翻译家。徐志摩翻译过很多诗歌,并且还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理论的独到见解。然而,对于徐志摩的翻译理论,后人仍然知之甚
一、教师应深入挖掘地理教材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教育内容,正在试用的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就是 "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例如:在学习陆地资源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我国资源现状,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内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庄子,是中国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与欣赏之处。众所周知,庄子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继承与发展。并且提出了众多不同于儒、法两家等其他哲学思想派别的独特看法。在留下的传世著作《庄子》中虽然有些偏激与消极之处,但也有很多精妙之处。那么庄子是怎么理解人生天地呢?我
期刊
基层党支部书记一般都经常运用“表扬”这个武器。的确,表扬无论对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还是对搞好一个单位的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 Grassroots Party branch secre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赵彦春教授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学者。不但在语言学方面的造诣颇深,而且在翻译事业上也有一定的建树,为中国翻译领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在外人看来,如果没有深厚的语言基础以及高超的翻译水平,是无法把一部部中文作品翻译成朗朗上口的英文作品的(其中也不乏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这与赵教授极高的学识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