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从六道大方地棋的起源、文化内涵、发展现状及价值意义等角度出发,得出结论:六道大方地棋有着久远的历史,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浓缩版体现;现代化所引起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给六道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大方地棋具有能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做有益补充、教育人们遵守规则秩序等价值意义。
关键词:大方地棋;现代化;冲击
六道大方地棋是盛行于河南东部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棋类游戏,它是这一地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闲暇时节,人们总爱下上几盘“大方”来度过美好时光。这种满含黄土气息的棋类,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豫东这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上,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消烦解闷、带来欢愉。六道大方地棋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汇了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就是这么一种深受当地人们喜爱,蕴含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智力活动,却没有受到当今人们足够的重视。在人们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传统生活方式遭受巨大挑战的现今,六道大方地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1 六道大方地棋释义
顾名思义,六道大方地棋是由纵横各六条线相交组成的方形棋盘,在地上下的一种棋类游戏,其主要流行于河南周口一带,当地人又称之为“大方”、“搁方”等。六道大方地棋是一项雅俗共赏的娱乐项目,它酷似象棋两人对垒,但它更为便利,工具简单,“大方”的棋盘随时随地随手画成,纵横各六道平行线,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大正方形,内含25个小正方形叫“方”,计36个交点是棋子的位置,棋盘一般以搁得下36个棋子,走棋时互不相碰为宜。棋盘只讲究线条清晰平行匀称,构成“大方”,不论棋盘所在地是地坪、桌面、木板或纸片等。“大方”的棋子对等时双方各为18颗,一般相差不会超过对方一半。棋子取材极其简便,“柴火棍儿、坷垃头儿、石子儿、瓦片儿”等都能当棋子,也有部分雅士在用围棋的黑白子代作“大方”棋子的。该棋由两人对弈,分为搁棋、吃子、走棋等步骤,其中又有方、龙、斜、嘴等术语,也有若干规则加以规范。[1]
这就是六道大方地棋,一种充满了浓浓的黄土气息、从来没有登上大雅之堂、蕴含着丰厚的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地棋,但又是一种和围棋形似而神异的高深的智力游戏。
2 六道大方地棋的下棋方法和规则
(1)棋盘
棋盘为六竖六横画成的正方平面格,两方各执一色棋子(可用砖头、瓦片、石子、树棍、树叶等做棋子,能区分彼此即可),落棋于每个交叉点上。
(2)落棋方法
任何一方先落子(为公平起见,一般是双方按盘数交替先落子),放在棋盘的任何位置上均可,双方交替落子。玩家可以摆成几种阵型以赢得多落子的权利。
(3)六道大方地棋的阵型术语
方:在棋盘任何位置的一个格上,组成一个格子的四个点位上全部放上自己的棋子就叫方,可以在组成大方后再落一子。
方
三斜:连续三个棋子串连,而且形成一个斜线,但斜线的两端必须都在棋盘的边线点位上,可以在组成三斜后再落一子。
三斜
四斜:连续四个棋子串连,且形成一个斜线,斜线的两端必须都在棋盘的边线点位上,可以在组成四斜后再落两子。
四斜
五斜:连续五个棋子串连,形成一个斜线,斜线的两端必须都在棋盘的边线点位上,可以在组成五斜后再落三子。
五斜
六斜:连续六个棋子串连,且形成一个斜线,斜线的两端必须都在棋盘的边线点位上,可以在组成六斜后再落四子。
六斜
龙:横或竖六个一样的棋子连成一条线,可以多落三子。
龙
在落子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两个方、斜和方、龙和方、斜和龙等同时形成的情况,此时相应的术语分别叫两方、三/四/五/六斜带一/两方、龙带一/两方、三/四/五/六斜带一/两龙等,组成上述复合阵型情况时,可累加再落相应的子数。
在整个棋盘放满棋子的时候,落最后一子的一方赢取先去除对方一子和先走动棋子的权利,对方也去除对家一子,去除的棋子必须是没有组成任何阵型的棋子。在双方各去除对方一子后,开始走动棋子,走动棋子必须是横平竖直走一格,在走棋过程中不可以让对家没有可走动的棋子,走动棋子是为了形成新的阵型,形成阵型后可以摘除对方的棋子,形成新的相应的阵型后可以摘除对方相应数目的棋子。
(4)游戏输赢
直到一方被摘除全部的棋子。[2]
3 大方溯源
明朝刘基《灵棋经解》序中有“昔者圣人作《易》,以前民用灵棋象易而作也”。“六道‘大方’地棋”是否为灵棋在野?有待考证。据刘振峰(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六道大方申请者)推论,当年鬼谷子隐居之地就在古称颍川,现周口市的商水、淮阳(古项国、陈、楚故地)一带,他由周口三川而引发“六道”,创造了这种棋类。创始之初,是为了推演战场形势,演练捭阖之术。后来苏秦、张仪为其高足后,三人潜心完善,从“六道”而纵横,成就了一代雄才大略。鬼谷子晚年迁居云梦山隐居,为了感谢周口当地农民对他的厚爱,将六道“大方”传播于民间。但农民没有很把这种棋当成事儿,因为从秦以来,周口一带很少安居乐业,所以农民们只有在饿极且无聊之时,才用这种陈胜吴广“辍耕之陇上”的竞技之术消磨时间,暂且忘记饥饿的烦恼和人间的不平。[3]
4 被忽视的“大方”文化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皆以其他六国为谋略之对象,而“大方”亦纵横各六道;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智圆行方”的价值观和“六道‘大方’地棋”简直是形似亦神似。至今中国人仍以“田成方,路成网”、四合大院影壁墙为正统,而这些,简直就是六道“大方”的家庭版、田园版。
两千年来,在豫东乃至中原“大方”盛行区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的社会理念、价值观念、治国之道、家庭伦理等都突出一个“中”字[4],如“中庸之道”、“雄踞中原,以驭四方”、“逐鹿中原”等等,和“大方”的棋谚几乎志同道合:“中不中,占当中”、“得了中间方,(对方)不死(输)也遭殃”,一盘地棋竟然与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密密相连。[5] 5 六道大方地棋的现状
当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可谓是一日千里,社会大环境处在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在此背景下,各种新奇事物层出不穷,传统的事物都在不同程度的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大方地棋也在承受着现代化的冲击,面临着同样的危机。
当今社会的城市化,给大方地棋的传承延续带来了巨大冲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间人员流动的限制被逐渐淡化,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离开农村流向城市,他们在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城市工作、学习、生活,这样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空心村的大量出现。尤其是在大方地棋的盛行区域,因其人口密度大而城市化水平又不高,空心村的现象在这一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为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危机。
现代科学技术给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冲击。现代科技催生了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类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电子类产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地占据着人们的闲暇时间,这就间接地减少了人们参与大方地棋活动的时间,从而为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大方地棋目前的受关注程度不够。专家学者们对有关大方地棋的研究论著寥寥无几,县级以上的大方地棋正规比赛目前还是空白。但令人欣喜的是,两千零九年六月十二日六道大方地棋被正式列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这为今后大方地棋的传承、延续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支持。
6 六道大方地棋的功能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大方地棋虽满含着乡土气息、从未登上过大雅之堂,但却能够历经千百年而不间断的流传至今,说明了其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以及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必要性。
6.1 中原文化的浓缩版体现
大方地棋方方正正的棋盘,不正是中原地区的“田成方,路成网”、“四合院,影壁墙”生产生活方式的浓缩版体现吗。它也从微观方面映射着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智圆行方”的价值观。数千年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理念、治国之道、家庭伦理等思想所突出的“中”字,也能在大方地棋的棋谚中有所体现:“中不中,占当中”、“得了中间方,(对方)不死(输)也遭殃”等。[7]
因此,大方地棋可以看作是中原文化的浓缩版体现,大方地棋的发展有助于人们了解、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原乃至中华文化。
6.2 快节奏现代生活的有益补充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开始步入了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在适应这一变化的同时,许多的现代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冷漠、神经衰弱等[8]。大方地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做有益补充。
首先,大方地棋具有娱乐性。大方地棋是一种闲暇时节的益智游戏,但它对时间、地域几乎没有要求,两个人只要高兴就可以厮杀,倘若旁边再有两三人观战,快乐的气氛便会更显浓烈。
其次,大方地棋具有对弈性。大方地棋是人与人之间对弈的智力活动,它的操作过程其实是两人在既定规则下的心智交流,它可以忽略双方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差别,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最后,大方地棋具有易操作性。大方地棋的操作要求不高,一块平地或平板面、任意可以区分彼此的棋子两个人即可厮杀起来。对初学者而言,它亦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入门培训;初学者只要在熟手对弈的时候观战一段时间,知道了其中的操作程序即可与人对弈。
6.3 遵守规则秩序的教育作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大方地棋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规则秩序,只不过在不同的区域间会略有差异,但大同小异,只要对弈双方协商一致即可。大方地棋在双方对弈的过程中要求彼此遵守规则,同时也要求观战人员“观棋不语真君子”,这无形中也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都要遵守规则秩序;起到了普遍的社会教育意义。
7 拯救六道大方地棋
千百年来,大方地棋都是散落在民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乡野田头世代延续着,时至今日它仍在以这种传统的方式顽强的传承着。但在现今中国的大地上,现代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影响,充斥着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城乡人员流动的高频度趋势,使得多数的村庄在多数时间呈现空心化现象,等等;这些因素都在威胁着大方地棋的传承延续,使其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因此,已经到了我们必须要为大方地棋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7.1 加强挖掘整理研究工作
大方地棋,千百年来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于田头乡野,以民间“言传身教”的形式世代延续至今,但却很少发现专门的文摘典籍、文物古迹等。究其原委,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度不够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拯救大方地棋的首要任务是对古书典籍中,有关大方地棋的记载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对现有流传的大方地棋做文献、影像等形式的记录等。以此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大方地棋。
7.2 举办适当形式的比赛
适当形式的比赛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对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大方地棋比赛的开展,应根据其特点和历来发展演变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比赛的形式,一般应以贴近群众、尊重原生态、规则统一为准则,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大方地棋中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积极参加大方地棋活动的自觉性,为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和广泛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7.3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广播、电视和网络越来越多的占据着人们的空闲时间,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入网络世界,尤其是年轻人,据有关专家预测,这一势头将会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保持并发展下去。因此,可以将大方地棋统一规则,编制成特定的程序,放到网络上供人们益智健脑、娱乐消遣,以此来更好的传承发展大方地棋。
8 结语
六道大方地棋有着久远的历史,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浓缩版体现;现代化所引起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给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大方地棋具有能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做有益补充、教育人们遵守规则秩序等价值意义。而大方地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正在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因此,我们必须立刻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强挖掘整理研究工作、举办适当形式的比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发展等。
参考文献
[1]赵 晏.周口文化.周口晚报,2010年01月26日
关键词:大方地棋;现代化;冲击
六道大方地棋是盛行于河南东部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棋类游戏,它是这一地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闲暇时节,人们总爱下上几盘“大方”来度过美好时光。这种满含黄土气息的棋类,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豫东这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上,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消烦解闷、带来欢愉。六道大方地棋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汇了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就是这么一种深受当地人们喜爱,蕴含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智力活动,却没有受到当今人们足够的重视。在人们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传统生活方式遭受巨大挑战的现今,六道大方地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1 六道大方地棋释义
顾名思义,六道大方地棋是由纵横各六条线相交组成的方形棋盘,在地上下的一种棋类游戏,其主要流行于河南周口一带,当地人又称之为“大方”、“搁方”等。六道大方地棋是一项雅俗共赏的娱乐项目,它酷似象棋两人对垒,但它更为便利,工具简单,“大方”的棋盘随时随地随手画成,纵横各六道平行线,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大正方形,内含25个小正方形叫“方”,计36个交点是棋子的位置,棋盘一般以搁得下36个棋子,走棋时互不相碰为宜。棋盘只讲究线条清晰平行匀称,构成“大方”,不论棋盘所在地是地坪、桌面、木板或纸片等。“大方”的棋子对等时双方各为18颗,一般相差不会超过对方一半。棋子取材极其简便,“柴火棍儿、坷垃头儿、石子儿、瓦片儿”等都能当棋子,也有部分雅士在用围棋的黑白子代作“大方”棋子的。该棋由两人对弈,分为搁棋、吃子、走棋等步骤,其中又有方、龙、斜、嘴等术语,也有若干规则加以规范。[1]
这就是六道大方地棋,一种充满了浓浓的黄土气息、从来没有登上大雅之堂、蕴含着丰厚的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地棋,但又是一种和围棋形似而神异的高深的智力游戏。
2 六道大方地棋的下棋方法和规则
(1)棋盘
棋盘为六竖六横画成的正方平面格,两方各执一色棋子(可用砖头、瓦片、石子、树棍、树叶等做棋子,能区分彼此即可),落棋于每个交叉点上。
(2)落棋方法
任何一方先落子(为公平起见,一般是双方按盘数交替先落子),放在棋盘的任何位置上均可,双方交替落子。玩家可以摆成几种阵型以赢得多落子的权利。
(3)六道大方地棋的阵型术语
方:在棋盘任何位置的一个格上,组成一个格子的四个点位上全部放上自己的棋子就叫方,可以在组成大方后再落一子。
方
三斜:连续三个棋子串连,而且形成一个斜线,但斜线的两端必须都在棋盘的边线点位上,可以在组成三斜后再落一子。
三斜
四斜:连续四个棋子串连,且形成一个斜线,斜线的两端必须都在棋盘的边线点位上,可以在组成四斜后再落两子。
四斜
五斜:连续五个棋子串连,形成一个斜线,斜线的两端必须都在棋盘的边线点位上,可以在组成五斜后再落三子。
五斜
六斜:连续六个棋子串连,且形成一个斜线,斜线的两端必须都在棋盘的边线点位上,可以在组成六斜后再落四子。
六斜
龙:横或竖六个一样的棋子连成一条线,可以多落三子。
龙
在落子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两个方、斜和方、龙和方、斜和龙等同时形成的情况,此时相应的术语分别叫两方、三/四/五/六斜带一/两方、龙带一/两方、三/四/五/六斜带一/两龙等,组成上述复合阵型情况时,可累加再落相应的子数。
在整个棋盘放满棋子的时候,落最后一子的一方赢取先去除对方一子和先走动棋子的权利,对方也去除对家一子,去除的棋子必须是没有组成任何阵型的棋子。在双方各去除对方一子后,开始走动棋子,走动棋子必须是横平竖直走一格,在走棋过程中不可以让对家没有可走动的棋子,走动棋子是为了形成新的阵型,形成阵型后可以摘除对方的棋子,形成新的相应的阵型后可以摘除对方相应数目的棋子。
(4)游戏输赢
直到一方被摘除全部的棋子。[2]
3 大方溯源
明朝刘基《灵棋经解》序中有“昔者圣人作《易》,以前民用灵棋象易而作也”。“六道‘大方’地棋”是否为灵棋在野?有待考证。据刘振峰(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六道大方申请者)推论,当年鬼谷子隐居之地就在古称颍川,现周口市的商水、淮阳(古项国、陈、楚故地)一带,他由周口三川而引发“六道”,创造了这种棋类。创始之初,是为了推演战场形势,演练捭阖之术。后来苏秦、张仪为其高足后,三人潜心完善,从“六道”而纵横,成就了一代雄才大略。鬼谷子晚年迁居云梦山隐居,为了感谢周口当地农民对他的厚爱,将六道“大方”传播于民间。但农民没有很把这种棋当成事儿,因为从秦以来,周口一带很少安居乐业,所以农民们只有在饿极且无聊之时,才用这种陈胜吴广“辍耕之陇上”的竞技之术消磨时间,暂且忘记饥饿的烦恼和人间的不平。[3]
4 被忽视的“大方”文化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皆以其他六国为谋略之对象,而“大方”亦纵横各六道;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智圆行方”的价值观和“六道‘大方’地棋”简直是形似亦神似。至今中国人仍以“田成方,路成网”、四合大院影壁墙为正统,而这些,简直就是六道“大方”的家庭版、田园版。
两千年来,在豫东乃至中原“大方”盛行区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的社会理念、价值观念、治国之道、家庭伦理等都突出一个“中”字[4],如“中庸之道”、“雄踞中原,以驭四方”、“逐鹿中原”等等,和“大方”的棋谚几乎志同道合:“中不中,占当中”、“得了中间方,(对方)不死(输)也遭殃”,一盘地棋竟然与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密密相连。[5] 5 六道大方地棋的现状
当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可谓是一日千里,社会大环境处在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在此背景下,各种新奇事物层出不穷,传统的事物都在不同程度的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大方地棋也在承受着现代化的冲击,面临着同样的危机。
当今社会的城市化,给大方地棋的传承延续带来了巨大冲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间人员流动的限制被逐渐淡化,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离开农村流向城市,他们在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城市工作、学习、生活,这样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空心村的大量出现。尤其是在大方地棋的盛行区域,因其人口密度大而城市化水平又不高,空心村的现象在这一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为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危机。
现代科学技术给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冲击。现代科技催生了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类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电子类产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地占据着人们的闲暇时间,这就间接地减少了人们参与大方地棋活动的时间,从而为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大方地棋目前的受关注程度不够。专家学者们对有关大方地棋的研究论著寥寥无几,县级以上的大方地棋正规比赛目前还是空白。但令人欣喜的是,两千零九年六月十二日六道大方地棋被正式列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这为今后大方地棋的传承、延续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支持。
6 六道大方地棋的功能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大方地棋虽满含着乡土气息、从未登上过大雅之堂,但却能够历经千百年而不间断的流传至今,说明了其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以及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必要性。
6.1 中原文化的浓缩版体现
大方地棋方方正正的棋盘,不正是中原地区的“田成方,路成网”、“四合院,影壁墙”生产生活方式的浓缩版体现吗。它也从微观方面映射着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智圆行方”的价值观。数千年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理念、治国之道、家庭伦理等思想所突出的“中”字,也能在大方地棋的棋谚中有所体现:“中不中,占当中”、“得了中间方,(对方)不死(输)也遭殃”等。[7]
因此,大方地棋可以看作是中原文化的浓缩版体现,大方地棋的发展有助于人们了解、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原乃至中华文化。
6.2 快节奏现代生活的有益补充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开始步入了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在适应这一变化的同时,许多的现代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冷漠、神经衰弱等[8]。大方地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做有益补充。
首先,大方地棋具有娱乐性。大方地棋是一种闲暇时节的益智游戏,但它对时间、地域几乎没有要求,两个人只要高兴就可以厮杀,倘若旁边再有两三人观战,快乐的气氛便会更显浓烈。
其次,大方地棋具有对弈性。大方地棋是人与人之间对弈的智力活动,它的操作过程其实是两人在既定规则下的心智交流,它可以忽略双方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差别,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最后,大方地棋具有易操作性。大方地棋的操作要求不高,一块平地或平板面、任意可以区分彼此的棋子两个人即可厮杀起来。对初学者而言,它亦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入门培训;初学者只要在熟手对弈的时候观战一段时间,知道了其中的操作程序即可与人对弈。
6.3 遵守规则秩序的教育作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大方地棋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规则秩序,只不过在不同的区域间会略有差异,但大同小异,只要对弈双方协商一致即可。大方地棋在双方对弈的过程中要求彼此遵守规则,同时也要求观战人员“观棋不语真君子”,这无形中也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都要遵守规则秩序;起到了普遍的社会教育意义。
7 拯救六道大方地棋
千百年来,大方地棋都是散落在民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乡野田头世代延续着,时至今日它仍在以这种传统的方式顽强的传承着。但在现今中国的大地上,现代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影响,充斥着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城乡人员流动的高频度趋势,使得多数的村庄在多数时间呈现空心化现象,等等;这些因素都在威胁着大方地棋的传承延续,使其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因此,已经到了我们必须要为大方地棋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7.1 加强挖掘整理研究工作
大方地棋,千百年来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于田头乡野,以民间“言传身教”的形式世代延续至今,但却很少发现专门的文摘典籍、文物古迹等。究其原委,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度不够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拯救大方地棋的首要任务是对古书典籍中,有关大方地棋的记载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对现有流传的大方地棋做文献、影像等形式的记录等。以此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大方地棋。
7.2 举办适当形式的比赛
适当形式的比赛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对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大方地棋比赛的开展,应根据其特点和历来发展演变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比赛的形式,一般应以贴近群众、尊重原生态、规则统一为准则,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大方地棋中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积极参加大方地棋活动的自觉性,为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和广泛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7.3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广播、电视和网络越来越多的占据着人们的空闲时间,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入网络世界,尤其是年轻人,据有关专家预测,这一势头将会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保持并发展下去。因此,可以将大方地棋统一规则,编制成特定的程序,放到网络上供人们益智健脑、娱乐消遣,以此来更好的传承发展大方地棋。
8 结语
六道大方地棋有着久远的历史,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浓缩版体现;现代化所引起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给大方地棋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大方地棋具有能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做有益补充、教育人们遵守规则秩序等价值意义。而大方地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正在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因此,我们必须立刻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强挖掘整理研究工作、举办适当形式的比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发展等。
参考文献
[1]赵 晏.周口文化.周口晚报,2010年0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