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审美教育不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目前,某些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有些陈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明显地不符合时代要求。
那么,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呢?笔者认为,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一、 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 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 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凭视觉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 思维得到珍惜。教师应根据《课标》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 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黑格尔说过“想象力是艺术创作中归杰出的本领”,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不等于千篇一律的照葫芦画瓢,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是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现代美术教育不论国内国外在这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如:中央美院吴长江先生从法国回来谈到这样一种情景:在卢浮宫里,每天都有一批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静静地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介绍,评述大师的作品。从美学角度欣赏作品的形式 、风格、技法,不时地听到孩子们说,伦勃朗的自画像太美了,那是拉菲尔的《母与子》属于古典画……,还有同学高兴地问到,那时候画家们的环境学习、生活情景……。又如广州美院李正天先生从关注儿童的审美教育角度,强调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规律,每周日带几十个小学生在美院操场上,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大部分同学在地上画树,但他们又任意增加了太阳、汽车,还有的在天上画上飞机、鱼等图形,随心所欲,千姿百态,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罗恩菲德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以上二例给我们启示: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人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卢浮宫的现象,李正天的教学措施说明:审美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让那些在临摹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与写生、命题画、图案、手工制作等作业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证实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 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三、 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 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经调查表明:中学生背诵一篇欣赏文章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让他们从美学角度谈论一件作品,那是难乎其难。因此,开设欣赏课,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情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安排好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拓展他们的发散思维,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作品表现中。
总之,“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和各种审美创造能力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成果的评价,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浅谈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 的改革》,中国美术教育。
目前,某些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有些陈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明显地不符合时代要求。
那么,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呢?笔者认为,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一、 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 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 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凭视觉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 思维得到珍惜。教师应根据《课标》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 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黑格尔说过“想象力是艺术创作中归杰出的本领”,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不等于千篇一律的照葫芦画瓢,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是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现代美术教育不论国内国外在这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如:中央美院吴长江先生从法国回来谈到这样一种情景:在卢浮宫里,每天都有一批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静静地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介绍,评述大师的作品。从美学角度欣赏作品的形式 、风格、技法,不时地听到孩子们说,伦勃朗的自画像太美了,那是拉菲尔的《母与子》属于古典画……,还有同学高兴地问到,那时候画家们的环境学习、生活情景……。又如广州美院李正天先生从关注儿童的审美教育角度,强调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规律,每周日带几十个小学生在美院操场上,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大部分同学在地上画树,但他们又任意增加了太阳、汽车,还有的在天上画上飞机、鱼等图形,随心所欲,千姿百态,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罗恩菲德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以上二例给我们启示: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人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卢浮宫的现象,李正天的教学措施说明:审美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让那些在临摹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与写生、命题画、图案、手工制作等作业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证实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 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三、 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 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经调查表明:中学生背诵一篇欣赏文章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让他们从美学角度谈论一件作品,那是难乎其难。因此,开设欣赏课,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情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安排好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拓展他们的发散思维,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作品表现中。
总之,“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和各种审美创造能力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成果的评价,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浅谈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 的改革》,中国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