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课程改革到呼声也越来越高涨来,轮廓也越来越清晰,而老师们也由以前的看看、瞧瞧变成了实践者,亲自投入成为主角,该如何把好方向,减少失误,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必须思考到问题。以人为本是课改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全方位发展学生的特长是课改始终不渝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是课改成败的关键,随课改乘风破浪,是本人对于课改一些基本认识和思考及实践。
关键词:课改; 以人为本; 特长; 体验
如果说在课改初期我们对课改的认识还有些模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感到课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而老师也由以前的看看、瞧瞧变成了主角,彻底被绑在课改这架战车上。有时想停、想歇,但似乎身不由己。既然如此,不如就把好方向,随课改乘风破浪。
课改,我们在这条路上究竟还要走多长?课改不允许有失败,那么允不允许有失误?如果允许的话,那么我们该把失误率降到百分之几?同时感触最深的就是责任太重、压力太大。我常思考,有时走几步再回过头来想一下也许很有必要,现就近期我在课改方面的所做所感做一简要陈述。
一、以人为本是课改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
课改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国家输送有用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作为人的自然性,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让他们乐学乐干,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长的乐趣,因此教师的引导很重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心理,因人论教。
在我任教的班级,不论在授课方面还是班级活动方面,一般由我来引发,剩下的工作就由学生来完成。例如,前一阵校风筝比赛,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几乎没几个人做,比赛又迫在眉睫,我首先采用强制手段,必须完成前面我规定的一个小组一个风筝的任务,否则没有完成的小组罚写一篇作文,我的想法是既然你不愿动手做,那么就动手写吧。同时我又跟任课老师商量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做风筝。我的本意不在罚,而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的态度,既然老师布置任务了,学生就必须完成。老师布置了不干,那是态度问题。二是树立信心,我想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动手。在我的强制要求下学生做了六个风筝,上天的有三个,其中一个居然很高,学生都很兴奋,没想到自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得风筝居然能飞那么高,当我再次要求全班同学发挥集体智慧再做几个的时候,学生表现得很主动很积极。在前面的尝试过程中他们尝到了甜头,我不敢保证这后面几个能飞多高,但我知道参与的这个过程就很美,一练技术,二增强班级凝聚力,三丰富体验,哪怕是失败的体验,由此我得出结论,在没有尝试之前,永远都不要说我不行,在尝试之后永远都要说我收获了,哪怕是失败的教训。
二、全方位发展学生的特长是课改始终不渝的主旋律
课改,课改是不是仅是改改上课的形式,我的看法是否定的。课改应该是全方位的,应该涉及学生成长领域的方方面面,由此我在开学初,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只要是任课老师说到的,我都给予有力的支持。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反映到,对于是否参加学校的科技小组非常犹豫,我给他下的评语是“机会是转瞬即逝的,把握一切发展自己的机会。”另一名同学反映,非常羡慕别人参加科技小组,于是我找赵山老师商量,吸收它作为小组成员。开学一个月以来,我班有参加科技小组的,有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参加本班的诗朗诵的,现在又在备战参加市的风筝比赛。在这段时间内每人还出了一期以歌颂黄河为主题的手抄报。当有的学生产生这些活动会影响学习的想法时,我极力给予纠正,在我看来,这些活动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课改所需要的吧。当学生因一些活动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时,我告诉他们平衡也是一种能力,合理地安排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搞好活动,这其实就是能力强的表现。“人各有所长”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表现不同兴趣和能力,让我更多的了解和思考他们,我应该“因材施教”,老祖宗所留下的许多方法也是非常实用的。由此也引发我的思考,课改离不开传统,课改也应该是传统教学的扬弃和发展,吸收一切有利学生身心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心智。
三、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是课改成败的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常常是为了完成课堂任务,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事实,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悲哀地发现,在许多方面,一些旧的,束缚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时常在我身上发生,有时我过于重视一节课内容的完整,忽略他们的体验,为讲课而讲课,为完成任务而上课,明白这一点后,我及时做了调整,哪怕课上的慢些,也要让学生切实有所获,重视他们的体验,唤醒他们内心沉睡的激情。例如,在我执教的《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这几课时我进行了调整,我先不讲而是在预习和足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感受,初读的感受,我想,以前一上课就分析,会把一篇很美,很完整的东西分析的支离破碎,而且这样的“引”类似老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陷阱,让学生往里面跳,其实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来看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通过这几课的尝试,我忽然发现学生比我想象中的好。例如在《土地的誓言》一文的教学中,通过课前早读,我范读,学生读,几遍读下来后,我让学生体验一下作者情感,令我意外的是我想说的,甚至有的我没有说的,学生都能体验出来。我想,以前自己有些小瞧他们。这同时也给我一个警示: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千万不要代替。
在授课形式方面,我在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中采取了尝试性教法,由我和学生共同主持,听课老师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想,他们都能提出自己苦恼的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坦诚相见,其乐融融,两位听课的老师也由此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铃声响了,师生仍然意犹未尽。我想这是因为我们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唤醒了他们内心的压抑已久的东西,这时上课已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学生内心体验的一种需要。我常思考,其实在课改的过程中师生都在共同成长。
当然,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困惑和问题:比如老觉得时间不够,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这需要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探究,把课改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课改; 以人为本; 特长; 体验
如果说在课改初期我们对课改的认识还有些模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感到课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而老师也由以前的看看、瞧瞧变成了主角,彻底被绑在课改这架战车上。有时想停、想歇,但似乎身不由己。既然如此,不如就把好方向,随课改乘风破浪。
课改,我们在这条路上究竟还要走多长?课改不允许有失败,那么允不允许有失误?如果允许的话,那么我们该把失误率降到百分之几?同时感触最深的就是责任太重、压力太大。我常思考,有时走几步再回过头来想一下也许很有必要,现就近期我在课改方面的所做所感做一简要陈述。
一、以人为本是课改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
课改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国家输送有用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作为人的自然性,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让他们乐学乐干,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长的乐趣,因此教师的引导很重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心理,因人论教。
在我任教的班级,不论在授课方面还是班级活动方面,一般由我来引发,剩下的工作就由学生来完成。例如,前一阵校风筝比赛,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几乎没几个人做,比赛又迫在眉睫,我首先采用强制手段,必须完成前面我规定的一个小组一个风筝的任务,否则没有完成的小组罚写一篇作文,我的想法是既然你不愿动手做,那么就动手写吧。同时我又跟任课老师商量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做风筝。我的本意不在罚,而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的态度,既然老师布置任务了,学生就必须完成。老师布置了不干,那是态度问题。二是树立信心,我想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动手。在我的强制要求下学生做了六个风筝,上天的有三个,其中一个居然很高,学生都很兴奋,没想到自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得风筝居然能飞那么高,当我再次要求全班同学发挥集体智慧再做几个的时候,学生表现得很主动很积极。在前面的尝试过程中他们尝到了甜头,我不敢保证这后面几个能飞多高,但我知道参与的这个过程就很美,一练技术,二增强班级凝聚力,三丰富体验,哪怕是失败的体验,由此我得出结论,在没有尝试之前,永远都不要说我不行,在尝试之后永远都要说我收获了,哪怕是失败的教训。
二、全方位发展学生的特长是课改始终不渝的主旋律
课改,课改是不是仅是改改上课的形式,我的看法是否定的。课改应该是全方位的,应该涉及学生成长领域的方方面面,由此我在开学初,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只要是任课老师说到的,我都给予有力的支持。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反映到,对于是否参加学校的科技小组非常犹豫,我给他下的评语是“机会是转瞬即逝的,把握一切发展自己的机会。”另一名同学反映,非常羡慕别人参加科技小组,于是我找赵山老师商量,吸收它作为小组成员。开学一个月以来,我班有参加科技小组的,有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参加本班的诗朗诵的,现在又在备战参加市的风筝比赛。在这段时间内每人还出了一期以歌颂黄河为主题的手抄报。当有的学生产生这些活动会影响学习的想法时,我极力给予纠正,在我看来,这些活动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课改所需要的吧。当学生因一些活动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时,我告诉他们平衡也是一种能力,合理地安排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搞好活动,这其实就是能力强的表现。“人各有所长”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表现不同兴趣和能力,让我更多的了解和思考他们,我应该“因材施教”,老祖宗所留下的许多方法也是非常实用的。由此也引发我的思考,课改离不开传统,课改也应该是传统教学的扬弃和发展,吸收一切有利学生身心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心智。
三、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是课改成败的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常常是为了完成课堂任务,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事实,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悲哀地发现,在许多方面,一些旧的,束缚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时常在我身上发生,有时我过于重视一节课内容的完整,忽略他们的体验,为讲课而讲课,为完成任务而上课,明白这一点后,我及时做了调整,哪怕课上的慢些,也要让学生切实有所获,重视他们的体验,唤醒他们内心沉睡的激情。例如,在我执教的《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这几课时我进行了调整,我先不讲而是在预习和足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感受,初读的感受,我想,以前一上课就分析,会把一篇很美,很完整的东西分析的支离破碎,而且这样的“引”类似老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陷阱,让学生往里面跳,其实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来看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通过这几课的尝试,我忽然发现学生比我想象中的好。例如在《土地的誓言》一文的教学中,通过课前早读,我范读,学生读,几遍读下来后,我让学生体验一下作者情感,令我意外的是我想说的,甚至有的我没有说的,学生都能体验出来。我想,以前自己有些小瞧他们。这同时也给我一个警示: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千万不要代替。
在授课形式方面,我在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中采取了尝试性教法,由我和学生共同主持,听课老师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想,他们都能提出自己苦恼的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坦诚相见,其乐融融,两位听课的老师也由此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铃声响了,师生仍然意犹未尽。我想这是因为我们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唤醒了他们内心的压抑已久的东西,这时上课已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学生内心体验的一种需要。我常思考,其实在课改的过程中师生都在共同成长。
当然,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困惑和问题:比如老觉得时间不够,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这需要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探究,把课改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