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大家都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才能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学生喜欢儿歌,而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对学生又具有吸引力。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当学生握笔姿势不规范时,可以用以下儿歌来诱导:"大哥二哥头碰头,三哥轻轻把它托,四哥五哥藏起来。"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2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2.1语言引导。
小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2行为示范。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3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书写认真奖"、"不乱扔纸屑奖"……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总之,小学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的做人,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要常抓不懈。
1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学生喜欢儿歌,而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对学生又具有吸引力。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当学生握笔姿势不规范时,可以用以下儿歌来诱导:"大哥二哥头碰头,三哥轻轻把它托,四哥五哥藏起来。"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2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2.1语言引导。
小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2行为示范。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3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书写认真奖"、"不乱扔纸屑奖"……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总之,小学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的做人,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要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