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新设计……中学语文教学正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勃勃的生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教学的目标意识和原点意识非常必要,不能盲目跟风、创新。遗憾的是,个别脱离教学一线的教研员和部分教师矫枉过正,把继承当成了落后。
一、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1.课堂教学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的主导地位。
2.综合实践活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
3.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如在读报时间开展“演讲”、“朗读”等口语训练课,以及学生的时文选评课。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精选出自认为较好的文章抄录下来,加上自己精练的点评,每天由一名学生在读报时间登台朗读、评论。所选的文章由课代表收藏,汇集成册,由大家自己命名、写序、设计封面。这样既能促使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评论能力,又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认识已经到位,观念已经转变。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问题不少,最为突出的是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立足于“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让学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促进动态生成;课后要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的统一、习得和学得的统一、探究和接受的统一、自主和引导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促使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四、语文教学的困惑:隐性校园文化的干扰
新课程的实施,非议最多、受到干扰最大的莫过于语文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隐性校园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干扰最不容忽视。所谓隐性校园文化,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影响学生的文化”。它有三个层面:其一是隐性物质文化,包括校内建筑、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内人文景观对学生产生的非预期影响。其二是隐性制度文化,即学校一些不成文的制度以及某些成文制度对学生产生的间接、内隐的影响。三是隐性精神文化,包括三部分:(1)隐蔽的思想观点,如某些领导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教师中心”思想以及“见物不见人”的学校管理思想等;(2)校内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干群关系等;(3)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干部作风和教辅人员作风等。当前不少基层学校甚至某些省市示范高中干群关系不和谐,教辅人员不参加校本培训,对教改不配合,部分校长不懂教育(由乡镇长调任而来,这种情况在县一级学校较普遍,某县五所完中有三所学校的校长由乡镇领导调任而来),对语文教学评头论足、指手画脚(他们听不懂外语、数学等课,只能“听”语文课),对开展语文活动冷嘲热讽,语文教学改革的阻力明显大于其他学科。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有所为的是,争取班主任、教辅人员和家长的配合,力争形成合力。此外似乎无能为力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继承是前提,活动是重点,高效是关键,学法指导是要害,四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如若再能排除隐性校园文化的干扰,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不会失败的。
参考文献
1.巢宗祺《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问答》.《语文建设》,2004年,第4期。
2.《稳当地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民教育》,1953年,第7期。
3.《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
4.廖哲勋 田彗生 著《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p53—54。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教学的目标意识和原点意识非常必要,不能盲目跟风、创新。遗憾的是,个别脱离教学一线的教研员和部分教师矫枉过正,把继承当成了落后。
一、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1.课堂教学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的主导地位。
2.综合实践活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
3.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如在读报时间开展“演讲”、“朗读”等口语训练课,以及学生的时文选评课。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精选出自认为较好的文章抄录下来,加上自己精练的点评,每天由一名学生在读报时间登台朗读、评论。所选的文章由课代表收藏,汇集成册,由大家自己命名、写序、设计封面。这样既能促使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评论能力,又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认识已经到位,观念已经转变。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问题不少,最为突出的是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立足于“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让学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促进动态生成;课后要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的统一、习得和学得的统一、探究和接受的统一、自主和引导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促使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四、语文教学的困惑:隐性校园文化的干扰
新课程的实施,非议最多、受到干扰最大的莫过于语文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隐性校园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干扰最不容忽视。所谓隐性校园文化,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影响学生的文化”。它有三个层面:其一是隐性物质文化,包括校内建筑、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内人文景观对学生产生的非预期影响。其二是隐性制度文化,即学校一些不成文的制度以及某些成文制度对学生产生的间接、内隐的影响。三是隐性精神文化,包括三部分:(1)隐蔽的思想观点,如某些领导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教师中心”思想以及“见物不见人”的学校管理思想等;(2)校内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干群关系等;(3)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干部作风和教辅人员作风等。当前不少基层学校甚至某些省市示范高中干群关系不和谐,教辅人员不参加校本培训,对教改不配合,部分校长不懂教育(由乡镇长调任而来,这种情况在县一级学校较普遍,某县五所完中有三所学校的校长由乡镇领导调任而来),对语文教学评头论足、指手画脚(他们听不懂外语、数学等课,只能“听”语文课),对开展语文活动冷嘲热讽,语文教学改革的阻力明显大于其他学科。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有所为的是,争取班主任、教辅人员和家长的配合,力争形成合力。此外似乎无能为力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继承是前提,活动是重点,高效是关键,学法指导是要害,四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如若再能排除隐性校园文化的干扰,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不会失败的。
参考文献
1.巢宗祺《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问答》.《语文建设》,2004年,第4期。
2.《稳当地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民教育》,1953年,第7期。
3.《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
4.廖哲勋 田彗生 著《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p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