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看到许多传统课堂所没有的“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高谈阔论,情绪高扬;数学课象物理、化学课一样,做起了实验;学生常制作一些工艺品、小制作等。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如计算能力差、易出错,表达能力不强,思维不严密等等。这些与新课程的要求和课改的目标明显是背道而迟的,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想结合数学课教学,谈谈新课程中的误区及其对策。
误区一、视“教材”为“课标”
《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简称“课标”)是中小学教材编写与初中毕业考试命题的依据,明确指出了“课标”的地位与作用。而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教材的教学内容、具体实例也是按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的。但我在与其他同事交流过程中发现:我们绝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他们在教学时只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将知识点面面俱到,而不敢私自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合理地删除或添加,往往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力度很小或者几乎没有。当遇到某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偏多偏难或内容偏少偏易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有时吃得太饱,而有时又吃不饱的情况。
对策:依据“课标”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
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标”,明确“课标”中的具体要求,要将“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课标”要求与知识点一一对应。对“课标”中有的而教材中没有的要作适当的补充,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要敢于放低难度,对教材中理论性太强而课标中又没作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顺序,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之:要依据“课标”来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误区二、课堂教学就是热闹的活动
当前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一个一个活动的组织、开展。
新课程提出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随意、肤浅的,局限于表面的热闹,缺乏明确的目的,“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这又是我们必须要予以关注的。
对策:抓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向交流”
“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要注重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是注意外在表现方式,应更多地注重内在品质,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设计具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
误区三、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知识都要学生探究
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知识都要学生探究吗?我们在数学课堂中看到,探究活动遍及各个学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过度探究,重探究的形式却无视探究的成效……课堂评价硬性规定讲解不得超过多少分钟,以至于教师不敢讲解,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所以课堂上就让学生一味地做练习、变换方式作题,以求所有问题都在练习自行处理和解决。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
对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就知识的分类来看,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如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和记忆;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与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体验等,这类知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个体性和活动性,不能單靠讲授、告诉的方式为学生掌握,而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占有,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误区四、每天布置的作业不能少
简言之,传统的作业设计与布置模式就是“以练习为中心模式”:“请同学们翻开书本(或者配套练习)第几页,完成第几题”。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只强调了作业中的硬件——“练习”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作业的其他组成部分,把“做作业”与“做练习”简单地画上了等号,这是对初中数学作业的一种肤浅认识。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恰当的作业,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苏霍姆斯基说:“确定以理解和思考教材为目的的那种作业的性质,提高为此目的服务的独立的作业的课题,是具有高度教学艺术的事情。”传统的作业是教师通过“题海”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试题、教学辅助用书等,没有精选,学生很累。创新的作业较少让部分学生感到太抽象、机械和乏味,缺少学科相互联系的题目或衔接“陡坡”太大,让大部分学生高不可攀。
对策:作业量不要多,但需要反思
1、通过作业反思寻找恰当的教学策略
2、通过作业反思促进课外生活的意识回归课堂
3、通过作业反思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误区的几点想法,总之,要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改的真正受益者,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尽量不要出现这些误区,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
误区一、视“教材”为“课标”
《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简称“课标”)是中小学教材编写与初中毕业考试命题的依据,明确指出了“课标”的地位与作用。而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教材的教学内容、具体实例也是按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的。但我在与其他同事交流过程中发现:我们绝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他们在教学时只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将知识点面面俱到,而不敢私自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合理地删除或添加,往往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力度很小或者几乎没有。当遇到某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偏多偏难或内容偏少偏易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有时吃得太饱,而有时又吃不饱的情况。
对策:依据“课标”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
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标”,明确“课标”中的具体要求,要将“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课标”要求与知识点一一对应。对“课标”中有的而教材中没有的要作适当的补充,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要敢于放低难度,对教材中理论性太强而课标中又没作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顺序,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之:要依据“课标”来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误区二、课堂教学就是热闹的活动
当前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一个一个活动的组织、开展。
新课程提出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随意、肤浅的,局限于表面的热闹,缺乏明确的目的,“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这又是我们必须要予以关注的。
对策:抓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向交流”
“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要注重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是注意外在表现方式,应更多地注重内在品质,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设计具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
误区三、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知识都要学生探究
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知识都要学生探究吗?我们在数学课堂中看到,探究活动遍及各个学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过度探究,重探究的形式却无视探究的成效……课堂评价硬性规定讲解不得超过多少分钟,以至于教师不敢讲解,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所以课堂上就让学生一味地做练习、变换方式作题,以求所有问题都在练习自行处理和解决。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
对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就知识的分类来看,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如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和记忆;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与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体验等,这类知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个体性和活动性,不能單靠讲授、告诉的方式为学生掌握,而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占有,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误区四、每天布置的作业不能少
简言之,传统的作业设计与布置模式就是“以练习为中心模式”:“请同学们翻开书本(或者配套练习)第几页,完成第几题”。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只强调了作业中的硬件——“练习”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作业的其他组成部分,把“做作业”与“做练习”简单地画上了等号,这是对初中数学作业的一种肤浅认识。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恰当的作业,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苏霍姆斯基说:“确定以理解和思考教材为目的的那种作业的性质,提高为此目的服务的独立的作业的课题,是具有高度教学艺术的事情。”传统的作业是教师通过“题海”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试题、教学辅助用书等,没有精选,学生很累。创新的作业较少让部分学生感到太抽象、机械和乏味,缺少学科相互联系的题目或衔接“陡坡”太大,让大部分学生高不可攀。
对策:作业量不要多,但需要反思
1、通过作业反思寻找恰当的教学策略
2、通过作业反思促进课外生活的意识回归课堂
3、通过作业反思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误区的几点想法,总之,要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改的真正受益者,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尽量不要出现这些误区,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