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犹太民族的可见艺术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犹太艺术与其显赫的盛名存在一种令人困惑的不对称:一边是丰富的思想宝库,另一边却是寥寥可数的艺术珍品。这与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佛教等纷繁多样的艺术呈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文试图通过从犹太民族独有的“看”的方式来为这种不对称寻找合理的答案,同时据此对当今如火如荼的消费文化进行反思。
一、犹太艺术:无形与具象的矛盾
犹太民族是一个羞于谈艺术呈现的民族,除了屈指可数的艺术珍品外,即便在大家熟知的世界艺术宝库中不乏众多的犹太血统艺术精英,我们也不便把“犹太艺术家”的称号交到他们手中,因为艺术家本人不会情愿这样做,毕沙罗、夏加尔、莫迪里亚尼、苏廷、列维坦莫不如是。犹太教似乎成了世界上唯一羞于“具象”的宗教。而这都源于犹太教教义。犹太教教义摩西十诫第二条说:“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和水中的百物。”对于犹太教信徒而言,耶和华是无形的。制造有形之物是种破坏,也是种禁忌。正因为此,几乎所有犹太学研究在论及犹太民族艺术领域的贡献时不仅言简意赅,甚至还表现得“理屈词穷”。因为这个严格遵守与上帝立约事实的民族从骨子里接受上帝对他们的训诫。犹太人不被允许建造偶像,而且越来越趋向于摆脱具体形象,向无形和抽象进军。
然而如冯·奥格登·沃格特在《艺术与宗教》中所说:“宗教与艺术具有相同的渊源、相同的题材和相同的内在体验。宗教与艺术两者在其被有意识地视为人类的不同兴趣之前,不外是一个事物或同一事物。”在犹太教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并非没有艺术创造,只不过它的教义要求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内敛隐秘的。当记载着系统犹太文化规范的“律法书”——《托拉》,也称为《摩西五经》——的教理必须要具体呈现以及宗教仪式需要具体化时,生动、图像化的东西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虔诚的宗教同时产生。绘有花纹图案的器具、特定的形体动作、出现在犹太典籍中的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具象绘画、造型特殊的七枝台灯、大卫星、犹太会堂中的约柜和各种圣器上的鸟兽花草等进入宗教仪式,成为其并不多见的艺术创造。这种艺术创造乃是“有形”的事物与强调“无形”的教义宗旨的综合体。一方面它有着艺术品的外在呈现,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遵循严格的“无形”,所以犹太艺术的表现形式就像它的犹太会堂一样,是不起眼的外表与富丽堂皇的内在于一身的结合体,构成了一种有趣的艺术冲突。文化学者顾晓明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犹太文化意象的“无形和抽象”与“生动的图像化”的悖论,这就是犹太艺术的典型特征,也是其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犹太艺术与犹太人独特的“看”法
考量犹太艺术独特的呈现形式及其原因是个浩瀚的工程,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尝试从犹太民族独特“看”世界的方式来为这种悖论寻找一种合理性。如学者周宪所言:“眼睛是我们通向世界的桥梁,视线与图像的关系就是人的生存关系。”犹太民族独特的“看”法与其独特的艺术呈现恰恰构成了犹太民族的生存关系,并直接导致了犹太文化精神的特殊性和另类的感觉。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直观依据和意义所在,犹太艺术既体现了犹太人自身的视觉,又表现为犹太人通过被看而感觉到自身(注定要被注视),这种看与被看融合成为同一过程。正是在这种看与被看的过程中,犹太民族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呈现和民族文化。
那么这样的一种注视是什么样的“看”,“看”的结果对犹太民族文化的影响何在?综合对犹太艺术呈现的理解,犹太民族在理解犹太教义、民族历史以及外在世界上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觉。
首先是“投射之看”。犹太民族特别重视经典文献的阅读,犹太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实行终身教育的人,也是最早进入“读图时代”的民族。在大量的犹太典籍中,具象化的图画被放在书的页眉和页脚处供读者观看,这些图画多数是犹太人根据该章节描述的历史故事情节所绘。以这一方式,犹太人获得了教育启蒙。这种具象的教育方式被冯·奥格登·沃格特认为是“包含了永恒的美的内容”。对典籍的阐释用到了图画的形式实际上体现了犹太人独特的眼光,这种看的方式是一种直观投射,是犹太《摩西五经》中历史故事在犹太人心中的直接投射,这既是犹太人的主动需要,也体现了绘画与作者(拉比和先知以及犹太民众)之间看的互动。图画形式在犹太圣经教育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它促成了犹太人关于美态、真理、天才、文明以及品味的理解。在犹太人的观念中,往昔不再因神秘而模糊不清,而成为犹太人采取行动、从中提取结论的源泉。
其次是“抽象之看”。犹太人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是宗教性的,它的“看”法不可避免在某些艺术造型上表现为抽象形态。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摆放在犹太会堂中的七枝台灯,它是古代犹太国和现代以色列国的象征徽号,灯台由七个烛柱构成,两旁略矮的六枝代表上帝六天创世,中间高的一枝象征着圣安息日。犹太人对数字“7”的抽象意义以及对其进行形而上、符码化的行为其实就是反映了犹太视线的隐喻和象征意味。
犹太的视觉在本能上是要产生投射,然而在更多带有“不可见”性质的领域,譬如上帝的形象、犹太性质的代表器物上,看的隐喻性和抽象性就凸现出来,代表上帝的“约柜”、代表YHWH的大卫之星,以及代表犹太语言的希伯莱文的造型,都是“抽象之看”。这种抽象隐喻的目光其实反映了犹太人用具象之物生产犹太性概念的过程,一些普遍的、共同的规则和惯例被蚀刻为灯台、约柜、圣幕、会堂、甚至节日仪式上永不磨灭的犹太性概念。与此同时,这种抽象隐喻的目光也是犹太神秘主义整合宗教和世俗各种复杂虚幻、非理性、非逻辑因素的显现,蕴含了犹太生活的大众情感和情感方式。因而,犹太的这种“看”的方式是典型犹太特征的,是犹太人无论在内部宗教世界还是外部世俗世界都一以贯之看待事物的方式。
再次就是“隐藏之看”。在犹太艺术中表现为经受了苦难的犹太人一直想方设法试图隐藏自己的身份,以使外界看不到它。由于祖先希伯莱人的流动性和历史上的流散,至现代犹太人遭受到来自外部的大屠杀和清洗的苦难,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犹太人的视线被其自身蒙蔽了,外部世界所见到的只是混同和融合,而在犹太内部这种视线才真正显露。以犹太会堂的表现形式为例,犹太会堂是圣殿被毁以后犹太社团对经卷学习和对民族主神颂扬的实际中心,是犹太成员联系的纽带。而犹太人建造的会堂外形全部是根据犹太人所在国的样式建造,样式小巧朴素而不易被人察觉,根本不像基督教堂顶部树立大型十字架或是伊斯兰教堂有圆形的尖顶代表身份,它所有的犹太特征完全显示在实际的会堂内部。根据廖旸编著《犹太艺术》一书介绍,大部分的犹太会堂内部都采用贵重的金银镶嵌,布置奢华与外部的朴素形成鲜明的对比,会堂中往往有个叫做bimah的地方,行圣事的犹太人在此坐成一排,面朝耶路撒冷。除此以外,在顾晓明的《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一书中也介绍到,在不为外人知晓的犹太居室里,其门上都贴有写着经文的mezuzah,有的还在朝耶路撒冷的墙上钉有图画或标记,人们进出之时,或用手触,或用嘴吻mezuzah。犹太人的这种视觉惶恐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犹太艺术的呈现形式,犹太艺术以一种不是本真的外在形式显现在世界之中,这种隐藏欲望的眼光是犹太人被迫采取的一种“看”的方式,这种看的方式由于不能直接地表达自身的意图,间接导致了犹太内部的精神分离,很多年轻的犹太成员在离散的状态下逐渐与外部世界融合,而与保守的犹太教规渐行渐远,成为当今犹太民族碰到的最大危机。
三、启示
通过对犹太艺术的视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尽管犹太人“看”的方式很独特,但是不论它是投射式的、抽象式的,还是隐藏式的,它的视线最终还是犹太文化的产物,与它的律法书相符相合。犹太人看什么和怎么看,对什么目不转睛,对什么视若无睹,都受制于自己所属的律法书,也就是它的宗教文化系统。例如《摩西十诫》里说:“耶和华是无形的”,那么“看见”、“看”、“望”在被用于上帝时,犹太人就蒙蔽了双眼,这时的“看见”、“看”、“望”转而变成了“理智的把握,决不是指眼睛的看到”。所以对于“看”的分析不能脱离看的对象所属的文化系统,法国理论家罗兰·巴尔特在分析形象的文化意义时也认为要理解形象的这些含义必须依赖于文化历史语境和个人特殊的体验与认识,他认为对形象意义的理解要“依赖这一形象的文化历史语境和观赏者对那些环境的体验和认识——也就是这一形象对于他们的所有个人和社会意义。”那么这种结论与如今方兴未艾的视觉文化是不是有相互矛盾之处?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形象充斥的世界,面对越来越多的图画以及越来越多的文化融合,有些人为之叫好,认为视觉文化是人类基于生存发展的目的对视觉依赖、对图象需求的结果,视觉文化的发展将使视觉成为最主要的感受、拥有、享受生活的方式,它会开创一个全新的“读图时代”和“景观社会”;也有人对之痛心疾首,认为这种现象导致了科学的异化、技术的暴政以及消费社会的物欲横流。
事实上,尽管视觉或形象具有发生学上的优先性,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它可以超越对象对主体的限制来把握事物。但是人类对于视觉需求的根本出发点还是取决于认知世界,而认知世界如果需要从视觉的角度入手,特别是涉及具体的文化领域时,就一定要具备两点:首先是观者要具有对观察物及其作者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次观者的联想和推断要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否则就是乱话三千,真理很难得到证明。
犹太艺术的稀缺并没有很大影响犹太民族的发展,仍然有很多优秀的犹太思想家在理论上不断丰富犹太教,用不断经过重新阐释、不断有新的事物注入犹太教来推动犹太民族向前发展。它的经验告诉我们,视觉可以给人带来直接的感观冲击,但是真正可以感动你、影响你的还是隐含在图像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真理,因而一些人把赫拉克利特说过的“眼睛是比耳朵更精确的证人”理解为强调视觉的独占性、把海德格尔说的“所谓真理就是‘解蔽’,就是使存在自身显现出来或开启”理解为被看见都可能是没有完全展开作者的原意。
当下,视觉文化的发展事实上与商品消费密切相关,消费是当前视觉文化发展的动力,由市场带动的视觉文化固然可能对人类的现实生活带来好影响,但也可能导致文化的退步,毕竟依赖市场而又缺乏文化根基的视觉文化产品实在太多了。通过对犹太民族看的解析到犹太艺术的具体呈现,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视觉文化不过是从“看”的维度呈现文化,其背后的动力在于求知,在于人生存的意义。它的获得可以通过口传、耳听、眼看各种方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而所谓的一些学者放言“读图时代”会给人类带来全新体验,为文化成为消费、成为卖点鼓吹不过是对视觉文化的过度渲染。
参考文献:
[1]保罗·韦斯,冯·奥格登·沃格特. 宗教与艺术[M]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出埃及记20:4,转引自刘洪一. 犹太精神——犹太文化的内涵和表征[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周宪.视线的文化意义[J] . 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4]顾晓鸣. 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 [M] .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5]顾晓鸣. 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 [M] .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6]迈蒙尼德. 迷途指津[M],第1篇、第50章. 转引自傅有德等. 现代犹太哲学[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美]玛利塔·斯特肯莉莎·卡特赖特. 看的实践:形象、权力和政治作者(节选)[J] . 周韵译. 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8]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C] . 上海:三联书店,1996.
(作者简介:秦莉(1977-)山西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部, 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史。)
一、犹太艺术:无形与具象的矛盾
犹太民族是一个羞于谈艺术呈现的民族,除了屈指可数的艺术珍品外,即便在大家熟知的世界艺术宝库中不乏众多的犹太血统艺术精英,我们也不便把“犹太艺术家”的称号交到他们手中,因为艺术家本人不会情愿这样做,毕沙罗、夏加尔、莫迪里亚尼、苏廷、列维坦莫不如是。犹太教似乎成了世界上唯一羞于“具象”的宗教。而这都源于犹太教教义。犹太教教义摩西十诫第二条说:“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和水中的百物。”对于犹太教信徒而言,耶和华是无形的。制造有形之物是种破坏,也是种禁忌。正因为此,几乎所有犹太学研究在论及犹太民族艺术领域的贡献时不仅言简意赅,甚至还表现得“理屈词穷”。因为这个严格遵守与上帝立约事实的民族从骨子里接受上帝对他们的训诫。犹太人不被允许建造偶像,而且越来越趋向于摆脱具体形象,向无形和抽象进军。
然而如冯·奥格登·沃格特在《艺术与宗教》中所说:“宗教与艺术具有相同的渊源、相同的题材和相同的内在体验。宗教与艺术两者在其被有意识地视为人类的不同兴趣之前,不外是一个事物或同一事物。”在犹太教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并非没有艺术创造,只不过它的教义要求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内敛隐秘的。当记载着系统犹太文化规范的“律法书”——《托拉》,也称为《摩西五经》——的教理必须要具体呈现以及宗教仪式需要具体化时,生动、图像化的东西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虔诚的宗教同时产生。绘有花纹图案的器具、特定的形体动作、出现在犹太典籍中的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具象绘画、造型特殊的七枝台灯、大卫星、犹太会堂中的约柜和各种圣器上的鸟兽花草等进入宗教仪式,成为其并不多见的艺术创造。这种艺术创造乃是“有形”的事物与强调“无形”的教义宗旨的综合体。一方面它有着艺术品的外在呈现,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遵循严格的“无形”,所以犹太艺术的表现形式就像它的犹太会堂一样,是不起眼的外表与富丽堂皇的内在于一身的结合体,构成了一种有趣的艺术冲突。文化学者顾晓明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犹太文化意象的“无形和抽象”与“生动的图像化”的悖论,这就是犹太艺术的典型特征,也是其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犹太艺术与犹太人独特的“看”法
考量犹太艺术独特的呈现形式及其原因是个浩瀚的工程,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尝试从犹太民族独特“看”世界的方式来为这种悖论寻找一种合理性。如学者周宪所言:“眼睛是我们通向世界的桥梁,视线与图像的关系就是人的生存关系。”犹太民族独特的“看”法与其独特的艺术呈现恰恰构成了犹太民族的生存关系,并直接导致了犹太文化精神的特殊性和另类的感觉。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直观依据和意义所在,犹太艺术既体现了犹太人自身的视觉,又表现为犹太人通过被看而感觉到自身(注定要被注视),这种看与被看融合成为同一过程。正是在这种看与被看的过程中,犹太民族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呈现和民族文化。
那么这样的一种注视是什么样的“看”,“看”的结果对犹太民族文化的影响何在?综合对犹太艺术呈现的理解,犹太民族在理解犹太教义、民族历史以及外在世界上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觉。
首先是“投射之看”。犹太民族特别重视经典文献的阅读,犹太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实行终身教育的人,也是最早进入“读图时代”的民族。在大量的犹太典籍中,具象化的图画被放在书的页眉和页脚处供读者观看,这些图画多数是犹太人根据该章节描述的历史故事情节所绘。以这一方式,犹太人获得了教育启蒙。这种具象的教育方式被冯·奥格登·沃格特认为是“包含了永恒的美的内容”。对典籍的阐释用到了图画的形式实际上体现了犹太人独特的眼光,这种看的方式是一种直观投射,是犹太《摩西五经》中历史故事在犹太人心中的直接投射,这既是犹太人的主动需要,也体现了绘画与作者(拉比和先知以及犹太民众)之间看的互动。图画形式在犹太圣经教育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它促成了犹太人关于美态、真理、天才、文明以及品味的理解。在犹太人的观念中,往昔不再因神秘而模糊不清,而成为犹太人采取行动、从中提取结论的源泉。
其次是“抽象之看”。犹太人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是宗教性的,它的“看”法不可避免在某些艺术造型上表现为抽象形态。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摆放在犹太会堂中的七枝台灯,它是古代犹太国和现代以色列国的象征徽号,灯台由七个烛柱构成,两旁略矮的六枝代表上帝六天创世,中间高的一枝象征着圣安息日。犹太人对数字“7”的抽象意义以及对其进行形而上、符码化的行为其实就是反映了犹太视线的隐喻和象征意味。
犹太的视觉在本能上是要产生投射,然而在更多带有“不可见”性质的领域,譬如上帝的形象、犹太性质的代表器物上,看的隐喻性和抽象性就凸现出来,代表上帝的“约柜”、代表YHWH的大卫之星,以及代表犹太语言的希伯莱文的造型,都是“抽象之看”。这种抽象隐喻的目光其实反映了犹太人用具象之物生产犹太性概念的过程,一些普遍的、共同的规则和惯例被蚀刻为灯台、约柜、圣幕、会堂、甚至节日仪式上永不磨灭的犹太性概念。与此同时,这种抽象隐喻的目光也是犹太神秘主义整合宗教和世俗各种复杂虚幻、非理性、非逻辑因素的显现,蕴含了犹太生活的大众情感和情感方式。因而,犹太的这种“看”的方式是典型犹太特征的,是犹太人无论在内部宗教世界还是外部世俗世界都一以贯之看待事物的方式。
再次就是“隐藏之看”。在犹太艺术中表现为经受了苦难的犹太人一直想方设法试图隐藏自己的身份,以使外界看不到它。由于祖先希伯莱人的流动性和历史上的流散,至现代犹太人遭受到来自外部的大屠杀和清洗的苦难,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犹太人的视线被其自身蒙蔽了,外部世界所见到的只是混同和融合,而在犹太内部这种视线才真正显露。以犹太会堂的表现形式为例,犹太会堂是圣殿被毁以后犹太社团对经卷学习和对民族主神颂扬的实际中心,是犹太成员联系的纽带。而犹太人建造的会堂外形全部是根据犹太人所在国的样式建造,样式小巧朴素而不易被人察觉,根本不像基督教堂顶部树立大型十字架或是伊斯兰教堂有圆形的尖顶代表身份,它所有的犹太特征完全显示在实际的会堂内部。根据廖旸编著《犹太艺术》一书介绍,大部分的犹太会堂内部都采用贵重的金银镶嵌,布置奢华与外部的朴素形成鲜明的对比,会堂中往往有个叫做bimah的地方,行圣事的犹太人在此坐成一排,面朝耶路撒冷。除此以外,在顾晓明的《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一书中也介绍到,在不为外人知晓的犹太居室里,其门上都贴有写着经文的mezuzah,有的还在朝耶路撒冷的墙上钉有图画或标记,人们进出之时,或用手触,或用嘴吻mezuzah。犹太人的这种视觉惶恐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犹太艺术的呈现形式,犹太艺术以一种不是本真的外在形式显现在世界之中,这种隐藏欲望的眼光是犹太人被迫采取的一种“看”的方式,这种看的方式由于不能直接地表达自身的意图,间接导致了犹太内部的精神分离,很多年轻的犹太成员在离散的状态下逐渐与外部世界融合,而与保守的犹太教规渐行渐远,成为当今犹太民族碰到的最大危机。
三、启示
通过对犹太艺术的视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尽管犹太人“看”的方式很独特,但是不论它是投射式的、抽象式的,还是隐藏式的,它的视线最终还是犹太文化的产物,与它的律法书相符相合。犹太人看什么和怎么看,对什么目不转睛,对什么视若无睹,都受制于自己所属的律法书,也就是它的宗教文化系统。例如《摩西十诫》里说:“耶和华是无形的”,那么“看见”、“看”、“望”在被用于上帝时,犹太人就蒙蔽了双眼,这时的“看见”、“看”、“望”转而变成了“理智的把握,决不是指眼睛的看到”。所以对于“看”的分析不能脱离看的对象所属的文化系统,法国理论家罗兰·巴尔特在分析形象的文化意义时也认为要理解形象的这些含义必须依赖于文化历史语境和个人特殊的体验与认识,他认为对形象意义的理解要“依赖这一形象的文化历史语境和观赏者对那些环境的体验和认识——也就是这一形象对于他们的所有个人和社会意义。”那么这种结论与如今方兴未艾的视觉文化是不是有相互矛盾之处?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形象充斥的世界,面对越来越多的图画以及越来越多的文化融合,有些人为之叫好,认为视觉文化是人类基于生存发展的目的对视觉依赖、对图象需求的结果,视觉文化的发展将使视觉成为最主要的感受、拥有、享受生活的方式,它会开创一个全新的“读图时代”和“景观社会”;也有人对之痛心疾首,认为这种现象导致了科学的异化、技术的暴政以及消费社会的物欲横流。
事实上,尽管视觉或形象具有发生学上的优先性,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它可以超越对象对主体的限制来把握事物。但是人类对于视觉需求的根本出发点还是取决于认知世界,而认知世界如果需要从视觉的角度入手,特别是涉及具体的文化领域时,就一定要具备两点:首先是观者要具有对观察物及其作者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次观者的联想和推断要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否则就是乱话三千,真理很难得到证明。
犹太艺术的稀缺并没有很大影响犹太民族的发展,仍然有很多优秀的犹太思想家在理论上不断丰富犹太教,用不断经过重新阐释、不断有新的事物注入犹太教来推动犹太民族向前发展。它的经验告诉我们,视觉可以给人带来直接的感观冲击,但是真正可以感动你、影响你的还是隐含在图像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真理,因而一些人把赫拉克利特说过的“眼睛是比耳朵更精确的证人”理解为强调视觉的独占性、把海德格尔说的“所谓真理就是‘解蔽’,就是使存在自身显现出来或开启”理解为被看见都可能是没有完全展开作者的原意。
当下,视觉文化的发展事实上与商品消费密切相关,消费是当前视觉文化发展的动力,由市场带动的视觉文化固然可能对人类的现实生活带来好影响,但也可能导致文化的退步,毕竟依赖市场而又缺乏文化根基的视觉文化产品实在太多了。通过对犹太民族看的解析到犹太艺术的具体呈现,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视觉文化不过是从“看”的维度呈现文化,其背后的动力在于求知,在于人生存的意义。它的获得可以通过口传、耳听、眼看各种方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而所谓的一些学者放言“读图时代”会给人类带来全新体验,为文化成为消费、成为卖点鼓吹不过是对视觉文化的过度渲染。
参考文献:
[1]保罗·韦斯,冯·奥格登·沃格特. 宗教与艺术[M]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出埃及记20:4,转引自刘洪一. 犹太精神——犹太文化的内涵和表征[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周宪.视线的文化意义[J] . 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4]顾晓鸣. 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 [M] .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5]顾晓鸣. 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 [M] .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6]迈蒙尼德. 迷途指津[M],第1篇、第50章. 转引自傅有德等. 现代犹太哲学[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美]玛利塔·斯特肯莉莎·卡特赖特. 看的实践:形象、权力和政治作者(节选)[J] . 周韵译. 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8]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C] . 上海:三联书店,1996.
(作者简介:秦莉(1977-)山西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部, 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