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图景之间的相互作用

来源 :语言研究集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a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论述不同认知图景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它们之间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容性;其次,一个句法结构中会有一个构成成分对该结构格局的形成起主导的作用,由这一成分所激活的认知图景是中心认知图景,与之相对的是非中心认知图景;第三,一个句法结构的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虽然主要是由中心认知图景决定的,但非中心认知图景有时也会起着一定的作用。文章还指出,构式的整体性特点也是认知图景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现。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gnitive landscapes. First, there must be some degree of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m. Secondly, there is a component of a syntactic structure that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The cognitive picture activated by this component is the central one Thirdly, although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mponents of a syntactic structure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central cognitive picture, the non-central cognitive picture sometimes plays a role as well. . The article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ho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s are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gnitive landscapes.
其他文献
控制动词是一种特殊的实义动词,它与受控动词组成一个控制结构,表示主语事物在形成受控动词所述状态之前,还有一个在内部进行酝酿、准备之类活动的过程。控制动词是整个构式
正反同用的反问句,用肯定和否定并列提问的形式表达同一种确定的看法.这类语用现象的存在,说明“命题否定”观存在问题,反问“无疑”和“否定”的运作机制需要澄清.文章讨论
比喻按照认知加工过程可以分为三种,即相似性比喻、同一性比喻和否定性比喻。相似性比喻说明比喻关系中事物的无限接近;同一性比喻说明比喻认知的飞跃发展。否定性比喻,则从
【编者按】本文作者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三期全国优秀小学校长研究班”,在北京师范大学接受了为期一年半的小学校长培训。其间,根据培训计划安排,赴德国访学一个月,并将学习考察情况形成万余字的长篇报告,全面介绍和分析了德国中小教育的现状。由于版面所限,本刊将这篇考察报告分为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学校管理以及小学课程建设三篇,陆续刊载在“域外来风”栏目,以期对我省中小学校建设和发展有所裨益。  在德国,教
语言学研究中“假设”和“假说”是两个虽很基本但学界有时不甚区分的重要概念,施春宏(2015a)对此做了阐释。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语言学理论构建过程中假说的基本论证
文章分析了“何苦”的词汇化和“何苦呢”的标记化过程。“何苦”在词汇化和语法化共同作用下由非句法结构演化为评注性副词,语言表达的主观性是推动“何苦”词汇化的动因,反
杨树翻飞的叶子  杨树翻飞的叶子像一种久违的心情  积雪化尽。杨树叶子从深处飞出来  像一群翠鸟扑腾着翅膀  江堤上,老人推着童车  风筝追赶白云  杨树叶子欣快的碰撞声  有着婴儿和青铜兼具的质地:  清越、柔和,难以言喻  芦 花  芦花开在秋水边  开在枯黄的叶之上  沿着河湾,连绵起伏  仿佛就要燃起来  芦花开在蓝色的有波纹的镜子里  静静的、毫不艳丽地开着  谁能否认这盛开  信  一
期刊
河北万全话存在着一个多功能的后置词“先”。“先”可以用作过去时间标记,具有标状性质,也可以用作过去虚拟标记,具有标句性质。“先”从时间名词发展为过去时间标记,又发展
前一阵在南通台的《新闻大不同》中看到一则新闻:一位母亲不让该上幼儿园的的孩子入学,而是开着房车带着孩子周游全国,这位母亲认为现在的幼儿园孩子学不到什么东西,还不如带着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