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错题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成长的最好手段,只有在错题之中,学生才能发现自己能力的不足之处以及知识上的短板。一般而言,学生发生错题除了心理上的主观原因外,更多的是知识方面以及技巧方面的不足,包括概念的相互混淆、对规律掌握不牢、阅读理解能力差、计算能力不熟练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收集错题并对错误进行具体分类,解决学生概念混乱、规律掌握不牢等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掌握正确解题技巧,最终克服学生怕错题、怕改过的心理,引导他们养成时时回顾错误,时时纠正错误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错题分析 教学探究
1. 小学数学解题错误成因分析
1.1知识方面的原因
知识问题主要指的是因为对数学课本知识掌握不充分所导致的多种概念相互混淆、数学公理掌握不牢等问题。
首先是概念相互混淆。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特征,小学生抽象分析能力较弱,导致其极容易对一些相近概念产生混淆,由此在做题时出现错误。具体表现为对概念的外延认识不清,将不属于概念的具体对象纳入概念之中,对概念的内涵认识不清,将其他相似概念归属于该概念的子概念。例如判断题:周角是一条射线。在课本上,我们一般用一条射线表示周角,但是实际上,周角是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学生错误地将射线纳入周角的外延中。
其次是对规律掌握不牢。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固有规律掌握不纯熟,不懂得如何对数学规律进行熟练的运用,由此导致在做题时出现错误。这种错误非常容易出现在乘法交换律等规律的应用之中,根据乘法交换律:a × b + a × c = a × (b + c),但是,由于对规律掌握不牢固,很多学生会在做题时,直接对算式进行解答,而不懂得如何使用简便算法。又例如填空题:找规律填数1、4、9、( ) 。在这一题中,前三个数分别是1、2、3三个数的平方。因此,第四个数应是4的平方,但是,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找出这种规律。这表明学生还不懂得如何将规律运用于具体的习题中,也不懂得如何在习题中找出题目下的规律。
1.2技巧方面的原因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意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系。此处,所谓技巧指的是对数学知识运用的具体的方法,很多学生因为知识不扎实,导致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技能,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是对题目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常较弱,特别是对于题干较长的应用题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分析题干要求,寻求题目的正确解题方法。学生对应用题中的定量关系理解不够到位,并且对代表定量关系的某些概念理解不够清楚。这导致他们在解题时,仍处于模仿状态,无法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其次是计算不熟练的问题。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基础,计算能力不过关是小学学生出现错题中最主要的原因。教师通常会将计算问题归咎为粗心等心理问题,然而,实际上计算问题主要还是对计算的一些技巧运用不纯熟。例如,整数和分母的约分中,很多学生就会先用分子乘整数,而不是先约分,这样一来无疑就增加了数学运算的难度,从而提升了错误率。
2. 小学数学解题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两种问题成因,教师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具象化特征改变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则应对学生问题进行分类处理,根据问题的不同种类,传授学生不同的解题策略。
2.1收集错题并对错误进行具体分类
在上文中我们根据学生数学习题错误种类的成因进行了具体的分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做题的结果(如全错、半对半错、结果对但是过程错)、做题的心理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定式、思维不灵活)等方面对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对自己的错误成因进行定位,找准学习中的欠缺和不足之处,由此,减少错误出现的次数,提升做题的正确率。
2.2解决学生概念混乱、规律掌握不牢等问题
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低向高的,是一个缓慢上升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运用视频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多角度帮助学生精准对概念的外延进行定位。同时,还应该将相似概念、相反概念、同类概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通过构造概念线路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顺各类概念间的关系。例如,在解释最小公约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该将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倍数等概念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综合比较,由此,对概念产生更加清晰明确的了解。
2.3克服解题错误的心理成因
针对学生提问时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维定式严重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专心做题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和其他方法,让学生通过触觉、听觉等多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做题中既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同时也得到兴趣的提升。
3. 结论
错题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成长的最好手段,只有在錯题之中,学生才能发现自己能力的不足之处以及知识上的短板。在本文中,我们具体分析了学生错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分门别类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手段。除了这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学生时常不愿看错题,不愿暴露自己的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教育以高分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有关。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暴露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更多地去温习自己的错误,养成时时回顾错误,时时纠正错误的好习惯,最终促进他们利用错题养成自我反思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孙国强.小学数学错题教学的探索[D].聊城大学.
[2] 刘成.直面错误,开启小学数学错题教学的新视角[J].新课程(小学),2015(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错题分析 教学探究
1. 小学数学解题错误成因分析
1.1知识方面的原因
知识问题主要指的是因为对数学课本知识掌握不充分所导致的多种概念相互混淆、数学公理掌握不牢等问题。
首先是概念相互混淆。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特征,小学生抽象分析能力较弱,导致其极容易对一些相近概念产生混淆,由此在做题时出现错误。具体表现为对概念的外延认识不清,将不属于概念的具体对象纳入概念之中,对概念的内涵认识不清,将其他相似概念归属于该概念的子概念。例如判断题:周角是一条射线。在课本上,我们一般用一条射线表示周角,但是实际上,周角是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学生错误地将射线纳入周角的外延中。
其次是对规律掌握不牢。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固有规律掌握不纯熟,不懂得如何对数学规律进行熟练的运用,由此导致在做题时出现错误。这种错误非常容易出现在乘法交换律等规律的应用之中,根据乘法交换律:a × b + a × c = a × (b + c),但是,由于对规律掌握不牢固,很多学生会在做题时,直接对算式进行解答,而不懂得如何使用简便算法。又例如填空题:找规律填数1、4、9、( ) 。在这一题中,前三个数分别是1、2、3三个数的平方。因此,第四个数应是4的平方,但是,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找出这种规律。这表明学生还不懂得如何将规律运用于具体的习题中,也不懂得如何在习题中找出题目下的规律。
1.2技巧方面的原因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意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系。此处,所谓技巧指的是对数学知识运用的具体的方法,很多学生因为知识不扎实,导致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技能,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是对题目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常较弱,特别是对于题干较长的应用题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分析题干要求,寻求题目的正确解题方法。学生对应用题中的定量关系理解不够到位,并且对代表定量关系的某些概念理解不够清楚。这导致他们在解题时,仍处于模仿状态,无法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其次是计算不熟练的问题。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基础,计算能力不过关是小学学生出现错题中最主要的原因。教师通常会将计算问题归咎为粗心等心理问题,然而,实际上计算问题主要还是对计算的一些技巧运用不纯熟。例如,整数和分母的约分中,很多学生就会先用分子乘整数,而不是先约分,这样一来无疑就增加了数学运算的难度,从而提升了错误率。
2. 小学数学解题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两种问题成因,教师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具象化特征改变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则应对学生问题进行分类处理,根据问题的不同种类,传授学生不同的解题策略。
2.1收集错题并对错误进行具体分类
在上文中我们根据学生数学习题错误种类的成因进行了具体的分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做题的结果(如全错、半对半错、结果对但是过程错)、做题的心理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定式、思维不灵活)等方面对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对自己的错误成因进行定位,找准学习中的欠缺和不足之处,由此,减少错误出现的次数,提升做题的正确率。
2.2解决学生概念混乱、规律掌握不牢等问题
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低向高的,是一个缓慢上升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运用视频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多角度帮助学生精准对概念的外延进行定位。同时,还应该将相似概念、相反概念、同类概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通过构造概念线路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顺各类概念间的关系。例如,在解释最小公约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该将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倍数等概念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综合比较,由此,对概念产生更加清晰明确的了解。
2.3克服解题错误的心理成因
针对学生提问时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维定式严重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专心做题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和其他方法,让学生通过触觉、听觉等多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做题中既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同时也得到兴趣的提升。
3. 结论
错题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成长的最好手段,只有在錯题之中,学生才能发现自己能力的不足之处以及知识上的短板。在本文中,我们具体分析了学生错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分门别类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手段。除了这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学生时常不愿看错题,不愿暴露自己的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教育以高分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有关。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暴露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更多地去温习自己的错误,养成时时回顾错误,时时纠正错误的好习惯,最终促进他们利用错题养成自我反思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孙国强.小学数学错题教学的探索[D].聊城大学.
[2] 刘成.直面错误,开启小学数学错题教学的新视角[J].新课程(小学),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