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佩恩:用相机解剖时尚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573346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文·佩恩(Irving Penn)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在拍摄了欧美文艺界的传奇人物、社会名流之后,在观念上开拓肖像摄影的新风格。最终,他自己也成为传奇的一员。佩斯画廊的香港空间于今年春天展出20余张佩恩具有代表性的时装摄影、人像摄影、人体摄影和静物摄影等,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佩恩的独特美学风格。

被《时尚》挖掘


  1917年6月16日,佩恩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34年到1938年就读于费城博物馆工艺美术学院。俄裔设计师阿列克谢·布鲁多维奇(Alexey Brodovitch)是欧文·佩恩大学期间的导师,也是《时尚芭莎》(Harper's Bazaar)的美术总监。佩恩在毕业后,担任过他的工作助手,在《时尚芭莎》实习,并用画插图的工资买下一台禄来双反。几年后,他又加入了《时尚》(Vogue)杂志,却在1944年又离开,在意大利加入盟军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他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资料寥寥,但那台禄来双反是陪伴他军旅生活的伙伴。
  战后,佩恩再度回到美国版《时尚》。1950年,他与名模Lisa Fonssagrives结婚,并渐将自己的兴趣从时尚摄影转移到肖像拍摄。受到美国摄影师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与法国摄影师尤金·阿杰(Eugene Atge)的作品的影响,佩恩开始大量拍摄肖像作品。此时,他的摄影作品风格趋于成熟。
  佩恩最知名的一组名人肖像照,拍摄于工作室的一角。为此,他在工作室中布置了特别的场景,把模特置入由两面墙构成的一个三角狭小空间:无论是站立姿态优雅的杜尚,还是一脸肃穆、侧耳倾听的斯特拉文斯基,还是穿着对他而言明显不合身的大衣、跪在椅子上动作十分扭曲的卡波特,无一例外看上去都带着警戒和疲惫的神态。在1962到1994年间,佩恩担任康泰纳仕集团编辑总监、其事业导师和好友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形容他的照片有着让人“停驻的魅力”。

拍精英,也拍普通人


  佩恩在1957年为毕加索拍摄过一张照片,明暗对比强烈的肖像让毕加索活似一头愤怒老公牛,直直瞪着镜头,衣服和帽子完美地凝聚了观者的视线,将其集中在那瞪圆的眼睛上,另一只眼则藏在暗处。以这张照片为代表,这个时期佩恩的镜头离拍摄对象更近了,全身照变成了胸像或大头像。
  1969年,名嫒玛丽莎·贝伦森(MarisaBerenson)首次以全裸姿態登上《时尚》杂志封面,造成轩然大波,谈到和佩恩的过往,她回忆道:“与他一起拍摄,你从来不会感到不舒服,因为你会感到好像在为波提切利或鲁本斯当模特,他实在太绅士了,所以你不会觉得自己在拍什么很露骨的照片。”人类学家李奥纳·泰格(Lionel Tiger)则形容被佩恩拍摄的一次经历“就像泥土中的矿物被矿工开采钳出”,另一次则“感觉做自己似乎不够合适——一大波戏剧性向我袭来,而我只是平淡无味的散文。”
  不过,除了上流社会和精英知识分子,佩恩也一直关注普通人群,用同样的风格拍摄了许多照片。他邀请服务生、邮差、面包师、水泥匠、小商贩、窗户清洁工、厨师等这些在城市中卑微、被忽略的人物拍摄黑白肖像。有视频档案显示,佩恩和助理于1971年在摩洛哥的一个广场上搭建了一个影棚,把镜头对准头戴黑巾的舞者、牧羊人、妆容整洁奔赴赶集的老者。摩洛哥民俗服装带来让人敬畏的神秘感,其实从1948年的秘鲁库斯科之行开始,佩恩就带着同样的移动影棚不断踏上行程,在空白背景前拍摄了普通库斯科人、吉普赛人、达荷美人、尼泊尔人、新几内亚人等非西方族裔。

科学家的严谨与画家的趣味


  虽然欧文·佩恩的时装摄影大多是黑白的,但他的静物摄影对于色彩的运用却十分出色,造型上充满了奇妙的矛盾——腐烂的水果、摔碎的盘子、甲虫、生蚝、烟头……组合在一起便呈现奇妙的美。

  “即便是拍攝一块蛋糕,也可以产生艺术。”佩恩说。在他的镜头里,无论多么昂贵的高级时装,都和腐烂的水果一样,要遵从他的法则。包、花、华服构建的画面中,模特的脸是配角、是轮廓,而物品的细节表现,以及用光和构图,都透露着几近科学家的严谨和画家的趣味。
  作为一位美学功底深厚的摄影师,佩恩曾经赴墨西哥,用一年时间磨练绘画技巧,并在这期间形成了自己对光线以及简洁风格的独特理解,这也成为其未来作品最重要的个人特质。佩斯画廊的展览中还展出佩恩一些1987年至2006年期间创作的绘画作品,突出了艺术家对材料、形式和颜色的态度。尽管在他的人生中部分绘画作品也曾被收录在一些画册里,但这些作为辅助理解佩恩的重要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大众所认知。
  1970年代初期,由于时尚行业相对低迷,来自杂志的拍摄任务较少,佩恩关闭了曼哈顿的工作室,回到长岛家中潜心研究铂钯印相技术,本次展览收入的两张放大的烟头,折旧、污渍、商标字母清晰可见,是佩恩杰出的个人项目之一。这些从街头捡来的烟头,被放大被凝视之后,超越了物体的表象,成为1975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的观念艺术作品。那也是佩恩的作品第一次在MoMA展出,而此时艺术家早已远离时尚的喧嚣,向所有人证明,唯有接近本质的事物可以达到灵魂之永生。
其他文献
在相机发展史上,单反相机出现得非常早。1897年,德国人Dr.Hesekiel就在柏林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单反相机Spiegel Reflex No.1(德语“反光镜相机1号”的意思——编者注),比旁轴相机(1916年出现)早得多。然而,单反相机发明后长期无法解决正像取景问题,使用不便,无法与旁轴和双反相机竞争。直到1948年,东德的卡尔蔡司耶拿(Carl Zeiss Jena)和VEB蔡司依康(V
期刊
01《战士中的种子选手》(From the Seeds of Warrior),选自《赤裸的真相》(Bare Truth)系列,2015 Ilan Wittenberg伊兰·威滕伯格(Ilan Wittenberg)  在西方文化中,评价一个男人时用到最大的词是“能力”,也就是他能为你做什么;评价女人时则更看重外表,赏心悦目的女人能够吸引男人的关注和欣赏。这样一来,在西方艺术史上,女性身体的影像远
期刊
01《共享晚霞》,2015年8月3日,市民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玲珑路的一处天桥上,欣赏绚丽的晚霞。刘关关  进入中新社做摄影记者之初,一心想见证大事,记录时代。然而,入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却一直在“扫街”。每逢反常天气,领导总会派新记者到街上去拍摄气象新闻照片。后来,不但具备了拍摄大型活动的能力,也获得了见证历史的机会,并逐渐喜欢上“靠天吃饭”的气象新闻摄影,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千“图”一面的气
期刊
杨晓峰  英国艺术家批评家约翰鲁斯金(John Ruskin)曾经说过:“人类所做过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睁眼看世界。”随着摄影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观看。  这种最早的改变源于大画幅相机的拍摄实践,正是取景影像上下颠倒、左右置换的奇妙,让艺术家在聚焦中改变了对世界影像的认知,为人类的观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观察的预想、物像的明暗反差控制、曝光到最终的影像层次还原,印相术为影像提供了最为
期刊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曼谷。  在这个总人口超过800万的国际都市中,来自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印度、中国等国家的移民也在这里建立了各自的社区。在曼谷街头可以找到多个文化、宗教的标志性建筑或符号。除了海外移民,每年也有大量泰国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曼谷,求学、经商、工作……行色匆忙。  曼谷的发展是泰国发展的窗口。过去几十年中,曼谷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为泰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
期刊
近些年的儿童摄影已经被商业影楼等机构模式化、概念化了,各家孩子拍出来都看着很像。虽然缺乏新意,但很被大众接受,家长们十分认可这种模式的儿童摄影,甚至认为就应该以这种形式展现自己的孩子:满月的孩子都要被摆成蝴蝶、毛毛虫、破壳的鸡蛋等,10岁以下的孩子会扮演各种动画片里的人物,或者穿上成年人的衣服扮演成年人……  俄罗斯女摄影师纳塔莉亚·波洛米纳(NataliaPolomina)却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
期刊
编者按  摄影,是一项需要通过不断实践而逐步提升的技艺,需要通过按动快门、亲手拍摄来学习提高。因此,“多拍”是很重要的。但一味的“多拍”也不过是“量”的增加,想要真正达到“质”的突破,还少不了“多看”和“多思”。  因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全新的栏目“摄影训练营”,希望通过导师“命题作文”和“分析讲解”以及几位同学真实的“拍摄实践”和“作品点评”来为大家呈现一堂完整的摄影课。在对这堂摄影课
期刊
雷磊,凭借展览《周末》成为了2018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并有机会在第50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展出自己的作品,还会获得20万的奖金,这让34岁的他很快成为了摄影界的新焦点。  雷磊于1985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现在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及洛杉矶两地。他是独立动画导演,创作同时涉及录像、绘画、装置和音乐现场演出,2007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动画专业,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硕士
期刊
吴建勋  曾几何时,农村里的年青人,千方百计“跳出农门”,宁可到大城市打工,也不愿留在农村。如今,在浙江湖州,越来越多的年青人选择逆流回乡,成为有志于乡村振兴的新一代“留守青年”。这些年轻人在广袤乡村绽放青春,也给浙北乡村振兴带来了活力和希望。  许明笙就出生于浙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亲许良国是一位民间泥塑艺人。受父亲的影响,许明笙从小就和泥巴打交道,慢慢地也喜欢上了泥塑。父亲培养许明笙学习画画,
期刊
小时候看《西游记》,最令我羡慕的就是孙悟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可这两样看似玄幻的神仙技能,现在依靠科技竟都实现了:无人机和智能电话让人们享受到了足不出户尽晓天下的乐趣。但是,腾云驾雾翻跟头这个技能也许只有会开飞机的人才能拥有。无人机航拍,为俯拍视角拍摄地面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它毕竟还会受飞行高度、电池电量、操控软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做到飞行和拍摄“随心所欲”。来自美国的亚历克斯·麦克林(A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