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师傅和他的那挂大车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仲秋季节,我从外地出差回林业局,突然得知老于师傅病故了,真遗憾未能亲自为他老人家送葬。
  于师傅是我在林场二十多年的老邻居,他很平凡,很普通,以至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然而,他又极不平凡,极不普通,甚至应该永载史册。因为,他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一名早期创业者,是林业企业的一位奠基人,是数百名支援林区开发建設荣转革命军人的优秀代表。他虽然长眠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绵绵群山之中,只有那满山的苍松与他常年相伴,我想,从他登上这高高的大兴安岭山脉,他就将根牢牢地扎在了这茫茫的林海雪原里,就将全身心的挚爱和血汗都倾注给了这里,“献了终身,献子孙”,“老死青山不留坟,终有青山伴我眠”,如果在天有灵,于师傅他不会感到孤独和遗憾。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处在开发创建时期,生产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当时我与于师傅同在距局址约八里路的林场居住。林场当时没有机械运输车辆,全场千余口居民的衣食等日用品,全靠仅有的一挂由三匹马拉的大板车,负责从局址往林场运输。
  于师傅从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部队转业,同许多战友一起来到林区。由于在部队时就同马打交道,对摆弄马有一套业务,自从采伐作业砸伤了腰以后,他就被安排当上了林场的车老板。
  当年,于师傅才二十多岁,风华正茂,血气方刚,为人直率,干活干脆利落。他把三匹马装扮得十分漂亮,马缰绳、笼头、搭腰一律是铜环花腰双穗,每匹马头上都戴着铜铃。于师傅赶车大鞭子的鞭梢上,总系着鲜红的棕绳鞭穗。夏天,他穿一身劳动布工作服,胳膊上套着套袖,胸前扎一件很长的灰色帆布围裙。冬天,他头顶貉皮棉帽,脚蹬一双黑色长筒毛毡靴,身披白茬大皮袄,穿着厚厚的粗布棉裤,最惹眼的是他腰里别着的一尺多长的旱烟袋,红玛瑙的烟嘴,黄铜的烟锅,黑羊皮带穗的烟口袋,一年四季不离身。那时候,于师傅的大车每到一处,他都会抽空来上一口关东烟儿,招引许多路人驻足观赏。
  于师傅的大车,曾给林区小镇带来无限欢乐。那时,林区文化生活非常贫乏,没有秧歌没有戏,也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山场居民最大的文化享受,就是盼望每月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于师傅接放映队的大车还没有进村,全村的人们都已经知道了,孩子们都早早在村口等候了。
  林场场部大院一侧有一个“井”字形的木架子,那是挂银幕的地方。天还没黑,孩子们已从家里搬来板凳、木墩、板皮等占座位,各家也都早早吃完晚饭,陆续来到大院里等着,大人们借此机会唠唠家常;孩子们聚在一起乱耍,整个大院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天完全黑下来了,人们的眼神都凝聚在银色的映幕上,夜幕中星光闪烁,远处的群山密林已经隐去,影片的声音引发出群山和谐的回响,大家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故事之中,时而欢笑,时而悲愤,时而窃窃私语,时而欢呼雀跃。每次,无论刮风下雨,人们一直到“剧终”还迟迟不肯离去。
  电影放映完以后,当人们已经进入甜蜜梦境的时候,于师傅正在夜幕中,赶着他的大车往局址送放映队,大兴安岭的夏天夜很短,等到大车再返回林场时,又一个黎明已经来临了。
  于师傅的大车,也曾给林场小镇送来物质享受。当时林场居民所用的油盐酱醋茶,一律靠大车从局址往林场运送。林场人多车少,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天天马不停蹄,越是过节越忙乎。
  记得有一年秋季,连阴雨足足下了五天,还没有停的意思,林场粮店已无米可售了。于师傅只好赶着大车,冒着雨到局里拉粮,那天正赶上跟车的徒弟家里有事没上班,在拉粮回来的路上,有一座涵洞被从山上下来的洪水冲垮了。车上装有五十多个大麻袋,每袋都装有180斤的玉米米查子,天生倔强的于师傅,硬是把麻袋从车上卸下来,一袋一袋背过涵洞,又一袋一袋重新装回大车上,星夜赶回了林场。
  于师傅自部队转业来林区,就将根牢牢地扎在了大兴安岭的山林中,成家后,相继养育了两儿两女,遗憾的是次子生下来就患小儿痴呆症,不仅有语言障碍,而且走路也一瘸一拐的。于师傅对呆儿子特别关爱,每次到局里出车回来,都为呆儿子捎点好吃的。谁知“船破偏遇顶头风”,呆儿子长到13岁那年,寒冬腊月的一天傍晚,突然走失了,正当老两口焦急寻找的时候,林场突然有一少妇难产,急需到林业局局址大医院抢救,当场领导找到于师傅时,他二话没说,就冒着漫天大雪,赶着大车向局址奔去。等到半夜返回林场后,于师傅又急匆匆同邻居们在村子四周深一脚浅一脚地继续寻找他的呆儿子。第二天早上9点多钟,于师傅在距林场十多里运材路的一个涵洞里终于找到了走失的呆儿子,孩子当时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手指和脚趾都冻成了冰棍,后来在医院做了截肢手术,呆儿子旧疾未除又添新患。
  据熟人讲,在于师傅去世时,呆儿子一直守在于师傅身旁,一连三天都没有吃东西。还听说,在为于师傅穿寿衣的时候,人们发现于师傅因长年从事重体力劳动,积劳成疾,受伤的腰椎严重变形,身上还始终穿着在天津医院配的“铁支架背心”。
  于师傅离我们而去了,他就像在寒风中赫然倒下的一棵枯老的落叶松树,只有山林中那厚厚的植被才感觉到他的存在,才领悟到他对青山绿树的实在意义。于师傅的那挂大车,也满载着主人的毕生情感和希冀,驶离了那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时代……
  在于师傅去世的第一年春节前,我到山场抚育伐小队去慰问一线生产职工,遇到了于师傅的长子,真没想到,他也干起了同马打交道的差事,在用马爬犁为小队集材。紧握着“小于师傅”那双粗壮且布满老茧的手,看着他那憨厚黝黑的面孔,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老于师傅,我一时不知道用什么话语去安慰他,看着那渐渐远去的马爬犁,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老于师傅的那挂大车……
  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但愿“小于师傅”他们这一代,别再像老于师傅那样苦。
其他文献
去年的记忆消融  泥泞了  今朝的旅途  希望的季候风  轻轻送暖收藏  风干的昨天  舍得舍不得  都是匆匆过往  今日艳阳  莺飞草长  无限春光  你在花開的季节  开花  我在开花的季节  守候  一树繁花轻轻绽放的  清吟  书法  凝神走笔的瞬间  为文字赋予生命  一模一样的是临摹  独一无二的是创作  撑起颜筋柳骨的  是自己的魂魄  篆刻  刀与石的摩擦  实实在在的较量  去与
期刊
说来也怪,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大兴安岭竟然没有下雪。而且,随着气温转暖,这老天就像跟谁较劲似的,仍然瓦蓝着天,一点白云都不飘。树林里、草甸子上,一片灰一片黄的,草尖上挂满了灰尘,走在上面直冒烟。大风也一天比着一天地刮。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的心一直悬着,为啥,春防难防啊!  对于生活在大兴安岭林区的人来说,春季森林防火就是每年的一道关。说它是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也不为过。  话说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的长青
期刊
人类不知道多少次吟咏抒写天空、大地、河流、野草、花朵……那是赞美之声、感恩之声,可是——还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自然是万物之母,我们是子宫里的婴儿,并且永远是婴儿,即使成长了千年万年——也是。爱或不爱,她永远是我们的母亲。你会不爱吗?然而不可忽视的,还有人类从未有过的强力破坏,在凡有价值必有所图的贪欲之下,山河大地无不遭受染指。人类的智慧的确让人惊叹,而其昏聩也常常让人错愕。  幸运的是,美好山
期刊
在美丽的西拉木伦河上漂流  ——评杨瑛散文集《河流》  有人说,人生所有的邂逅都是重逢;读杨瑛的散文集《河流》(作家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以至想起《红楼梦》中的一句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杨瑛是蒙古族作家。《河流》是“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工程”推出的作品,主要讲述北方草原故事,展示草原文化。如从地域来说,内蒙古隔山隔水;但从文化来说,内蒙古并不遥远。  小的时候,就读
期刊
1  穿过喧嚣的八咏古街,徜徉窄仄的市井街巷,抬望眼,只见一座巍峨的古楼,矗立于数丈高的石砌台基之上,依势而建,气势夺人。  这就是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  站在八咏楼下,仰望高筑石台之上的重楼叠宇,那巍峨屹立的台基,高耸入云的楼阁,翼角腾空的重檐,在晨光的映照下,更显雄伟壮观。那一墙葱茏的藤蔓,爬满了斑驳的台基,又给古老的城墙泼染了一层绿意与生机。  知道八咏楼之名,是早年在一册《宋诗选》上,
期刊
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感都是在攀比中失落的。譬如,私家车在我们这座三线城市里没有普及之前,我走路的感觉还是蛮好的。可是,待到私家车普及后,我则是越走越憋屈了。  我本来压根儿就不想开车,内心深处、潜意识里,我都不爱车。而且在这座小城里中速步行,从城南走到城北用不了两小时,从城东走到城西也用不了一百二十分钟,公交也很方便,私家车真的不是刚需。可现在不管开公车还是开私车,几乎人人有车了,我也被
期刊
啊,故乡,故乡,又踏上了你幽深的林间小道。  晨光熹微中,我伫立在村口,旅游车、小轿车在眼前交错驶过。浓荫如冠的杨树林滞阻了双眼;昔日难遮风雨的“撮罗子”,换成整齐和谐的“木刻楞”,“木刻楞”又换成红砖瓦房,红砖瓦房又换成别具一格的北欧风格新居;晓风中传来乡亲们阵阵开怀的畅笑,飘来花草与松脂浓郁的芳香;迎出来了,迎出来了,是谁家的乌娜吉①,晨风掀动那绚丽的裙角……  黄昏,我漫步攀上驯鹿场。鹿背上
期刊
懒洋洋的日头在午后向西挪动着,天空无精打采地静止在那里,成团的云杂七乱八地堆积。  我和妹妹坐在院子里,地面有些潮湿,角落处生了墨绿色苔藓,或大或小的蚂蚁从这里经过,我们就这样沉默地拿砖块磨着砖粉,中间已经有了很深的凹陷,砖粉深红、细腻,染得整个手都通红,背对的黑漆木门插得紧紧的,大人不在的时候,时间总是漫长又沉闷。  一排房子沿着南山脚下,向上环山腰,伸进茂密的杨树林。有树的地方,人家就稀稀拉拉
期刊
我们沿着第一道沟塘子进山走了快两个小时了,不知道穿过了几片白桦林,几片松树林,几片混交林。雪地上早已不见行人痕迹,各种小动物的足迹却渐渐多了起来。  山林里很静,似乎连鸟儿的鸣叫都消失了。耳畔只有我们行走时咯吱咯吱踏雪的声音,和自己呼哧呼哧的喘息声。  这片林子似乎怎么也走不到尽头。白桦林里很清爽很明快,连同皑皑白雪,衬得树梢上的天空瓦蓝瓦蓝的,格外透彻干净。但与别处见到的不一样,这里常见到一种同
期刊
这里是你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最佳胜地;是你脱离城市喧闹、寻求清静的天然氧吧;是你体验户外生活,净化心灵的人间仙境!莫日格勒河如同一位美丽的少女藏在深闺之中,如果不是亲自见识莫日格勒河,你是无法想象这里到底有多美!在呼伦贝尔十万平方公里的大草原范围内,有三千多条河流纵横交错,有五百多个湖泊星羅棋布,还有号称亚洲第一的额尔古纳湿地、辉河自然保护区等,虽然每个景区都各有特点,但是,莫日格勒河无与伦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