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后,对外贸易主要采取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战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加入WTO之后,这一战略的执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是根据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本国经济,获得经济的腾飞。因此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比较优势原则是我国实现长期经济发展必须要坚持的战略理论。
关键字:比较优势原则 发展战略 长期经济发展
中国于1979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从农村改革到国企改革,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完善,取得了连续30年的快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进步,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学界甚至把中国30年的发展模式称之为“中国模式”。同样在20世纪70年代,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开始经济起飞,并迅速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仅次于美国的发达国家;被人们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人均国民收入大幅提高,也逐步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行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通过不懈努力也逐渐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状况。
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就需要缩小同发达国家在技术、产业、制度安排诸方面的差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段时期,凯恩斯主义是这段时间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市场失灵是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于是,优先推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大工业,建立完整的工业布局,成为这些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主要目标。1953年,中国在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多的恢复建设以后,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的宏偉目标。印度国大党在还没有获得国家独立之前,就成立了国家的计划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工业发展计划(Dhar,2003)。拉丁美洲的政治领导人认为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是使本国免受发达国家剥削,贸易条件不再继续不断恶化的唯一途径。在这样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了一些先进的产业,甚至形成了比较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压抑了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恶化,寻租现象普遍严重,经济绩效不佳。这种战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领导人没有按照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产业政策,而是根据当时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制定了发展目标。
日本在战后首先发展的是纺织业、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冶炼业、造船业等本国的传统产业,在这些产业上日本具有比较优势;在这些传统产业发展成功之后,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形成的产业获得大量经济剩余,资本积累迅速形成。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通产省开始扶植汽车、电子产品等产业,由于日本此时已经形成了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变化,比较优势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绩效显著提高。韩国和中国台湾依据其劳动力比较优势,先是支持劳动密集型初级制造业的发展,对家居制造品的进口进行替代;在完成初级进口替代之后,转向初级出口替代,劳动密集型制造品逐步替代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当劳动力出现短缺、整个经济体内实际工资水平提高以后,其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改变、比较优势发生转变后,转向“次级进口和出口替代”,从而获得了经济长期动态增长。
中国自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丰裕的比较优势,从最初的初级进口替代到初级出口替代,再到“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同样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据统计,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36855.6亿美元,其中,出口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20976.3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地位从1978年的第32位跃居到2016年的第2位,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国。于此同时,我国的出口结构也得到优化,自1986年开始,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产品总额的比例首次超过初级产品,1995年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首次超过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到2016年,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94.95%,这一比重不仅远远超过了发展中国家60%的水平,而且也超过了OECD成员国家80%的平均水平。
在众多的理论解释中,林毅夫教授分析了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并将它们概括为不同的发展战略:(1)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该战略试图鼓励企业在选择其产业和技术时,忽视现有的比较优势;(2)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该战略尝试为企业按照经济中的现存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时提供便利。他认为,不仅仅是中国,还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成功实现了经济腾飞正是因为遵循了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其比较优势,然后根据其比较优势来推行发展战略逐步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动态升级、经济发展。根据比较优势战略,一国的产业发展应该使用其相对丰裕的要素。因此现阶段中国和美国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我国更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战略发展,从而获得在国际分工中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辉文,董红霞.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基准[J].国际经贸探索,2004
[2]熊贤良.比较优势战略与大国的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5
[3]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J]. 中国煤炭工业,2005
[4]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
关键字:比较优势原则 发展战略 长期经济发展
中国于1979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从农村改革到国企改革,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完善,取得了连续30年的快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进步,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学界甚至把中国30年的发展模式称之为“中国模式”。同样在20世纪70年代,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开始经济起飞,并迅速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仅次于美国的发达国家;被人们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人均国民收入大幅提高,也逐步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行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通过不懈努力也逐渐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状况。
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就需要缩小同发达国家在技术、产业、制度安排诸方面的差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段时期,凯恩斯主义是这段时间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市场失灵是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于是,优先推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大工业,建立完整的工业布局,成为这些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主要目标。1953年,中国在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多的恢复建设以后,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的宏偉目标。印度国大党在还没有获得国家独立之前,就成立了国家的计划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工业发展计划(Dhar,2003)。拉丁美洲的政治领导人认为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是使本国免受发达国家剥削,贸易条件不再继续不断恶化的唯一途径。在这样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了一些先进的产业,甚至形成了比较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压抑了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恶化,寻租现象普遍严重,经济绩效不佳。这种战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领导人没有按照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产业政策,而是根据当时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制定了发展目标。
日本在战后首先发展的是纺织业、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冶炼业、造船业等本国的传统产业,在这些产业上日本具有比较优势;在这些传统产业发展成功之后,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形成的产业获得大量经济剩余,资本积累迅速形成。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通产省开始扶植汽车、电子产品等产业,由于日本此时已经形成了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变化,比较优势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绩效显著提高。韩国和中国台湾依据其劳动力比较优势,先是支持劳动密集型初级制造业的发展,对家居制造品的进口进行替代;在完成初级进口替代之后,转向初级出口替代,劳动密集型制造品逐步替代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当劳动力出现短缺、整个经济体内实际工资水平提高以后,其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改变、比较优势发生转变后,转向“次级进口和出口替代”,从而获得了经济长期动态增长。
中国自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丰裕的比较优势,从最初的初级进口替代到初级出口替代,再到“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同样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据统计,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36855.6亿美元,其中,出口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20976.3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地位从1978年的第32位跃居到2016年的第2位,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国。于此同时,我国的出口结构也得到优化,自1986年开始,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产品总额的比例首次超过初级产品,1995年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首次超过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到2016年,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94.95%,这一比重不仅远远超过了发展中国家60%的水平,而且也超过了OECD成员国家80%的平均水平。
在众多的理论解释中,林毅夫教授分析了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并将它们概括为不同的发展战略:(1)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该战略试图鼓励企业在选择其产业和技术时,忽视现有的比较优势;(2)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该战略尝试为企业按照经济中的现存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时提供便利。他认为,不仅仅是中国,还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成功实现了经济腾飞正是因为遵循了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其比较优势,然后根据其比较优势来推行发展战略逐步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动态升级、经济发展。根据比较优势战略,一国的产业发展应该使用其相对丰裕的要素。因此现阶段中国和美国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我国更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战略发展,从而获得在国际分工中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辉文,董红霞.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基准[J].国际经贸探索,2004
[2]熊贤良.比较优势战略与大国的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5
[3]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J]. 中国煤炭工业,2005
[4]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