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才子眼中的礼乐文化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287315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兰成这位混迹海内外的作家,是公认的大才子。他的一生颠沛流离、争议不断。但不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思考与写作。本书中,他对中西方宗教信仰、中国礼乐文化等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提出了“礼可改但是不可废”的观点。
  《今生今世》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风流倜傥、真性情的胡兰成。然而,在《中国的礼乐风景》中,他的个人情感已经隐藏在理性之后,对中西文化与美学思想的梳理自成一格。他首先是一个作家,其次是一个学者。本书没有专业学者那种无休无止的引论与考据,他将居庙堂之高的思想与智慧写得生动活泼,若无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对中西文化的透彻掌握,自然是无力写出那种不可言说的妙义。
  台湾作家朱天文在本书的开篇语《有风的礼制》中这样说道:他“写理论学问如写诗”。这概括了胡兰成的语言特色,他的文字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好,这也许就是诗意吧。本书由宗教篇、礼制篇、音乐篇三大部分构成。在宗教篇中,他将西方的基督教、印度教与佛教、日本的神道、中国的礼乐进行比较分析。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古代还是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总是需要某种精神作为生存的支撑,而宗教无疑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任何一种宗教的产生,都和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印度,几千年以来产生成百上千种宗教,佛教曾主导这个地区的信仰,但是很快被婆罗门教即印度教所代替,当日之印度,难以看到佛教的影子,而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佛教的衣钵得以保存。
  中国历史上,其实没有出现过像西方那样纯粹信仰宗教的时代,中国人之于宗教,没有罪感,也无忏悔之心,更多的是一种利益诉求。中国人到寺庙烧香作揖,是为了祈求平安发财,而真正的宗教信仰,没有功利目的,完全是出于灵魂的自觉。中国本土虽然产生了道教和儒教,但是道教的玄妙神秘在民间演化成驅妖避邪的手段,儒教并不能算真正的宗教,本质上是一种教人入世的生存法则。实用和工具理性长期左右着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了江山大业的巩固,用一种类似宗教的思想教化民众,被空心化的儒家思想,长期以来是宗法社会治理中的灵丹妙药。
  礼乐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制度,与宗教无关。本书中就礼乐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作了深入分析。礼乐最初之意是指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的统治目的。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为维护有秩序的统治,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作为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这套制度之所以被后世所称道,是因为它以道德为核心,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念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一般以“礼坏乐崩”来形容,比如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神州大地战乱不止,孔子就呼吁恢复“周礼”,他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了“仁”的思想,将中国礼乐制度的内涵引向深入。胡兰成在书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即将消亡之时,都是“礼尚存而乐已亡,新朝将起,都是礼未修乐已先兴。”
  其实,长期以来普通的家庭、家族是礼乐文化的秉承者,比如丧礼、婚礼、冠礼、祭礼等等。中国民间现存的很多风俗习惯,和礼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的礼乐文化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礼可改但是不可废”,胡兰对礼乐持肯定的态度。在以前的乡土中国,很多目不识丁的民众,人前人后都是彬彬有礼,世间道理清清楚楚。他们的常识从哪里来?其实都来自家庭当中的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让人成为文明的种群。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很多新派知识分子大力批判中国礼乐文化和制度,认为礼乐使得中国走向落后保守。当然,中国礼乐文化当中也有糟粕,但不能就此将延续千年的礼乐文化迅速砸毁,这无异于切断了中国古代思想之源。
(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年2月版,定价:29.8元)
其他文献
严格说来,中国传统文化有两支,一支在国内,一支在海外。在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海外”的中国文化传统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较少,加之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对“传统”的认知度要明显高于“国内”,所以说,在此情况下,存活于“海外”的中国传统文化反而比“国内”的可能更为纯正些或地道些。近期笔者到美国几所大学访学,顺便去耶鲁大学东亚系拜访了《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一书的作者苏炜先生。张充和,为著名的“合肥张家
(一)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拥有长江流域第一古城——盘龙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还孕育了宋代理学巨匠程颢、程颐兄弟,又是辛亥革命与大革命风云人物云集的重镇,其人文底蕴十分丰厚,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十余年来,笔者将创作的二十余部古今、中外名人传记作品赴台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09年盛夏,笔者携首部文化专著《无陂不成镇》随武汉作家团赴台交流,引起台湾学术界与文艺界的关注。所以
最近在读刘再复先生《论中国文学》这本结集时,对其中《性格对照的三种方式及其在我国文学史的命运》一文中有关他对中国戏曲人物性格塑造的美学问题有不同意见。  刘先生在论述塑造文学形象丰富性、性格复杂性时,说到了中国戏曲的艺术形象反映在性格刻画上的单一性、极端性、脸谱化、浅俗化方面的问题。刘先生说:“我国戏曲中的脸谱化,其根源也是求其性格的极端鲜明”,而未做到“任何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典型性格,都是性格明
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七点七二亿,互联网普及率为百分之五十五点八;同期,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七点五三亿,其中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为百分之九十七点五,其中微信朋友圈用户使用率为百分之八十七点三,远高于其他社交媒体。又据凯度《2017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微信在网民群体中的总体覆盖率已达百分之九十四点五。截至2017年6月底,微信
所谓身份,一般意义上是指出身和社会地位,如《宋书·王僧达传》:“固宜退省身份,识恩之厚,不知报答,当在何期。”身份一般有两类:指派身份和自塑身份,前者是个人无法选择的,如出身、成分、性别;后者是主体自我选择并自己塑造的,如职业身份。在传统社会,所有人的身份基本上是批派的,个人无法改变和抗拒,如农民的儿子永远都是农民。身份虽然是一种符号,但它是分享社会权益和获得社会资源的惟一依据。从理论上讲,身份一
朱光潜出生于安徽桐城,自幼乐于读诗谈诗,却不肯多做诗,曾对方东美说:“每日必读诗,惟不敢轻尝试。”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朱光潜全集》载朱氏所做之诗,不过《夏丏翁羊毛婚倡和诗》七律一首。对于旧诗的魅力,他承认“是在读过一些西诗之后”,“从西诗的研究中明白诗的艺术性和艺术技巧,学会诗人看人生世界和运用语文的方法”,由此从以往读过的旧诗中发现许多新的意味(《研究诗歌的方法》)。“五四”以后,朱氏多为旧诗
一  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于1858年出生在瑞典西部韦姆兰省(v?覿rmland)莫尔巴卡庄园,在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父亲埃瑞克·古斯塔夫·拉格洛夫(Erik Gustaf Lagerlof)中尉在1852年继承了庄园,母亲露伊斯(Louise)来自富商家庭。起初家里日子颇宽裕,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当地经济每况愈下,拉格洛夫家也难幸免。  喜欢听奶奶讲故事的拉格洛夫,她早期的包括英、法文在内
苏北乡间与“下饭”相关的高频率关键词是“见饭”,也可以写作“见份”、“见吃”。何为见饭?用少量的粮食做出看上去更多的饭,人人都有份,能够经得起吃,是为见饭、见份而见吃。我的家乡乡民一般不肯种糯米,为何?不见饭而已。一碗糯米也就做一大碗的米饭;若是杂交稻,一碗则可做出近两碗的饭来。在乎见饭否,当然是因为穷,粮食糊不了口,也糊弄不了胃。熬粥则最为见份,一碗米而能熬一大锅粥,吃大锅饭而能公平均匀。  大
当人们终于认识到学生上学时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在课堂里完成的时候,探讨课堂教学的文章日渐增多起来,这是一种很值得欣慰的现象,至少说明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当代教育的“中心工作”了。最近读到《探寻课堂“黑箱”的关键属性》(刊《中华读书报》2014年1月22日,以下简称《探寻》)一文,及其推荐的《教学的稳与变》(以下简称《稳与变》)一书,都认为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可谓触到了当代教育的根本问题。《探寻
近日拜读了陈心想先生的著作《明尼苏达札记》(以下简称《札记》),颇有感悟,特写就这篇小文与大家分享。  陈先生对于我,是一位亦师亦友的兄长。我俩虽素未谋面,但几次通讯后已感未见如故、气味相投。陈先生的这本集子是他在美国“逍遥游学”数年的思考结晶,其中很多文章已发表在《读书》、《书屋》、《二十一世纪》、《茶座》等,广受好评。如今读罢此书,掩卷深思,心头不禁涌起一股豪情,我辈当“以思考为业”!  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