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三,在这一特殊的学段,脱离考试谈语文教育是不切实际的。作为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要运用学生喜爱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关键词】独到见解 合作 给力指导
高三学生,很多只把语文当成高考的一门课程,语文素养基本缺失,缺乏学习热情。高三语文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用独到的见解点燃学生的激情
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情绪波动明显。所以,适时给学生减压是赢得学生喜爱,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首要举措。这里所说的减压不仅仅是指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更在于依靠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认为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最能使学生敬佩老师的一点是教师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你可以不幽默,你可以不是标准的男中音,但是你必须要有自己独到新颖的见解,而不是照本宣科。每年高三新接班的第一節语文课上,我惯例会解释一下我对语文的理解:“语”即“言吾”,是指“说自己的话”;“文”指“文字”、“文章”、“文化”、“文明”;所以说语文既是“小语文”,也是“大语文”。小语文立足课堂,放眼考试,我们知道了遣词造句,解题得分;大语文立足人生,放眼社会,知道了兴衰荣辱,用舍行藏……把握好、学习好小语文,培养自己对学习语文的热情,积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树立好大语文观,风声、雨声、家事、国事无一不是语文,这才算真正领悟了语文学习的真谛。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神采飞扬,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用合作的方式挖掘学生的潜力
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不可能只用一种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如果一成不变,就会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高三阶段,复习课与新授课是不一样的,各个考点的复习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绝不能局限于哪一种固定的模式。必须选择适合本学科的、本节课特点的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不可模式化、固定化,这既是语文实际教学的需要,也可使学生觉得新鲜,充满兴趣。而其中合作探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只要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落到实处,就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要做到预设生成。这种预设不是教师的主观臆断,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我在语文复习课之前都会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针对以往学生自主学习时出现的难点,针对考试大纲中教学的重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给学生讨论。
二要做到过程控制。在学生讨论陷入困境时给予适时的点拨,在学生组织凌乱没有逻辑时要帮助学生适时总结。何时点?点什么?在教学预设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要关注全体,充分肯定。语文课既不能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也不能变成老师和少数优秀学生合唱的舞台,而应是一堂全员参加的盛会。作为教师要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一个智慧的火花。表扬和认同容易拉近师生的距离,批评和否定容易造成学生的消极回避。
三、用给力的指导增强学生的信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一般都将语言文字运用题放在最后去做,有的甚至干脆放弃,认为答案是没法把握的。教师这时就得加以给力的指导,使学生觉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是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
例如江苏南京2011届三模: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和研究程序,开始认真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家长知悉,以高考不考为由,要孩子敷衍了事。如果你是这位学生,将如何劝说家长?很多学生只得了1分,答题角度都集中在了“高考考不考”这一个方面。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答案,究其原因是对题干的解读不到位,忽视了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没有领会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我要求学生重新读题,并圈划出每一个分句的要点。学生很快就划出了如下这些:“学校要求”“认真搜集”“工作进行到一半”“高考不考”“劝说家长”。这样答题的三个角度、四个得分点就出来了。学生们恍然大悟,在后来的练习中明显加强了对题干的阅读。在讲解典型例题时,在学生丧失信心、感到困惑时及时给予学生给力的指导,很容易打通知识界限
,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高三的学生是迷茫的,紧张的,慌乱的,这样的语文观和教学方法使我的语文课少了一点沉闷,多了一点灵动;少了一点战场的硝烟味,多了一点人间的烟火气;少了一点知识的传授,多了一点人生的感悟。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语文课。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226400)
【关键词】独到见解 合作 给力指导
高三学生,很多只把语文当成高考的一门课程,语文素养基本缺失,缺乏学习热情。高三语文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用独到的见解点燃学生的激情
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情绪波动明显。所以,适时给学生减压是赢得学生喜爱,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首要举措。这里所说的减压不仅仅是指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更在于依靠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认为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最能使学生敬佩老师的一点是教师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你可以不幽默,你可以不是标准的男中音,但是你必须要有自己独到新颖的见解,而不是照本宣科。每年高三新接班的第一節语文课上,我惯例会解释一下我对语文的理解:“语”即“言吾”,是指“说自己的话”;“文”指“文字”、“文章”、“文化”、“文明”;所以说语文既是“小语文”,也是“大语文”。小语文立足课堂,放眼考试,我们知道了遣词造句,解题得分;大语文立足人生,放眼社会,知道了兴衰荣辱,用舍行藏……把握好、学习好小语文,培养自己对学习语文的热情,积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树立好大语文观,风声、雨声、家事、国事无一不是语文,这才算真正领悟了语文学习的真谛。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神采飞扬,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用合作的方式挖掘学生的潜力
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不可能只用一种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如果一成不变,就会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高三阶段,复习课与新授课是不一样的,各个考点的复习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绝不能局限于哪一种固定的模式。必须选择适合本学科的、本节课特点的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不可模式化、固定化,这既是语文实际教学的需要,也可使学生觉得新鲜,充满兴趣。而其中合作探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只要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落到实处,就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要做到预设生成。这种预设不是教师的主观臆断,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我在语文复习课之前都会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针对以往学生自主学习时出现的难点,针对考试大纲中教学的重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给学生讨论。
二要做到过程控制。在学生讨论陷入困境时给予适时的点拨,在学生组织凌乱没有逻辑时要帮助学生适时总结。何时点?点什么?在教学预设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要关注全体,充分肯定。语文课既不能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也不能变成老师和少数优秀学生合唱的舞台,而应是一堂全员参加的盛会。作为教师要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一个智慧的火花。表扬和认同容易拉近师生的距离,批评和否定容易造成学生的消极回避。
三、用给力的指导增强学生的信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一般都将语言文字运用题放在最后去做,有的甚至干脆放弃,认为答案是没法把握的。教师这时就得加以给力的指导,使学生觉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是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
例如江苏南京2011届三模: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和研究程序,开始认真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家长知悉,以高考不考为由,要孩子敷衍了事。如果你是这位学生,将如何劝说家长?很多学生只得了1分,答题角度都集中在了“高考考不考”这一个方面。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答案,究其原因是对题干的解读不到位,忽视了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没有领会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我要求学生重新读题,并圈划出每一个分句的要点。学生很快就划出了如下这些:“学校要求”“认真搜集”“工作进行到一半”“高考不考”“劝说家长”。这样答题的三个角度、四个得分点就出来了。学生们恍然大悟,在后来的练习中明显加强了对题干的阅读。在讲解典型例题时,在学生丧失信心、感到困惑时及时给予学生给力的指导,很容易打通知识界限
,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高三的学生是迷茫的,紧张的,慌乱的,这样的语文观和教学方法使我的语文课少了一点沉闷,多了一点灵动;少了一点战场的硝烟味,多了一点人间的烟火气;少了一点知识的传授,多了一点人生的感悟。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语文课。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