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性学习浅谈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Dom_BB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性学习简单说来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掌握知识。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一般比较有兴趣,这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实现非常有益。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对老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的学生被动学习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凸显个性,学得主动活泼,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一、自主学习的基本内涵
  
  所谓自主学习,指的是受教育条件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学生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产生自觉探究接受新知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地求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过程。
  
  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核心,其主要的操作程序是:激趣明标、自学生疑、合作探究、导练新解。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原则。从教的层面看,它是一个规范教的稳定结构,也是转变教师角色,实施创新教育的手段;从学的层面上看,它是学生做学习主人的推进器,也是让学生享受丰富课堂生活的催化剂。因此该模式的实施不仅能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能从整体上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
  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应成为其施展自身教学个性,实施创造性劳动,展现自身角色价值的工具;对于学生则是其张扬个性,激发兴趣,学会方法的凭借。建构模式时只有将这两者和谐地统一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自主学习模式,正是沿着授知与启智结合、生动与深刻互补、求实与创新同步的轨道和谐运行的。
  学生在课前必须超前学习,这种超前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设计教的内容;课堂上,学生完成“自学生疑”后,教师引导其交流独立学习的疑难点,然后进行梳理,把一些具有思考价值,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暂且搁置一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助之。
  在自学生疑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疑问”的价值和层次,充分肯定其自学过程中的积极态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由地选择合作对象,把最近发展区相同的学生编在同一小组,这样每位同学都没有心理压力,都有参与合作、交流的欲望。
  在学生主体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搭桥引路。在学生情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以情动情,以境生情,以知育情。在学生行为参与过程中,观察时,精心选择观察内容,按一定顺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时,准备好讨论材料,组织引导、控制讨论过程;质疑时,制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制作时,提供材料,指导方法,教师时时体现主导作用,学生处处感受教师温暖。
  
  三、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条件。然而,学生主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潜在资源,“沉睡着”的力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挖掘,善于唤醒,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把赏识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要充分利用教态、语言、媒体、反馈、目标激励、课堂机智、教学内容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全力诱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主体意识被“唤醒”的明显的标志应该是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表现出外在的亲和、兴奋或沉思的表情,以及内在思维的真正活跃。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自己经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教训,并从中体会到应该怎样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认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成果,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经常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经常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经常向学生示范地展示学习过程,经常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本质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思索,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科学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与探索者。要注重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情境与条件,让学生敢于、善于发问。要注重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课堂上要着力启发诱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努力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良好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今后在相似的学习情境中主动迁移,举一反三,形成独具特点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姊妹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抒情名篇。这首诗最大的特色,是其精妙绝伦的比喻。细味此诗。其妙处在于:  一、妙在新奇独特。诗歌题目叫做“姊妹港”,初读以为是一个港口,仔细玩味之后,不禁拍案叫绝——“姊妹港”是比喻少女两只清澈明净的眼睛。自古及今。关于眼睛的比喻不可胜数:“心灵的窗户”、“宝石”、“寒星”、“自水银里养着的一丸黑水银”。但郑愁予的“姊妹港”可谓别具一格:“你有一湾小小的水域,生薄雾于水
期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鸸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春景》  这首词的大意是:  春天来了,黑色的燕子啄来新泥,忙筑新巢;满树的梨花碎成一片片细白。引来清明。湿润而柔软的绿苔零零散散,愈显慵懒。三四点已是娇媚无限:一两只黄鹂在翠柳间婉转啼鸣。呼朋引伴,求偶育雏。飞絮在明媚的春光中。
期刊
写作能力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程度,要想使这种文化得到提高,写作课既不能作为诸学科中一门孤立的学科来教,也不能作为语文课的一个唯一领域来教。那么。我们如何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写作的需求,让学生产生创作冲动呢?    一、作文命题贴近学生情感,才有真话作文    时常有学生对我说。自己写作文。面对那“硬邦邦”的题目。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些什么。一味照搬或仿造别人的东西(总是爸爸妈妈风雨中接我放学。老师带病
期刊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以意象传情达意。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她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间的月亮,是岁月的见证,是永恒的象征,正所谓“今人犹见旧时
期刊
读闻捷《葡萄成熟了》(下称《葡》)和舒婷的《那年七月》(下称《那》)感受到不同年代青年人的爱情心理和恋爱表情。这两位相距30年的诗人,用各自的视角捕捉到不同的爱情表现,用各自的阅历表达对时代爱情的理解,用不同的艺术的手法,再现青年人的恋爱生活。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两首诗作一比较,以理解对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笔下的两种表达。    一、写作背景    《葡》写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
期刊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祖籍山东济南,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知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李清照生长在这样一个富有浓厚学术氛围和高度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备受熏陶,潜心学习,自小便有诗名。李清照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荡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使她酿就了一颗千回百折的诗心。  李清照的词抒写的是她一生的生活境遇。从她的
期刊
背景分析:  常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又写作文,太痛苦了!写作文真的这么痛苦吗?思前想后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师喜欢把自己的模式定位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现,让他缺乏了主动性。面临着中考挑战,作文的比例让教师和学生心惊肉跳。纵观历年中考作文题目,越来越变幻莫测,越来越充满人文色彩。新颖、个性、真实成了第一类作文的评分标准。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
期刊
大多数人对《师说》的赏析都是认为它讲了两个问题,即从师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从师标准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会发现文章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不这样简单。  解读之另一种:要把金针度与人。    一、为师之道:另一种缺失    读者从《师说》中读到了从师之道的缺失。读者往往从这个方面来理解士大夫或者那些不愿意从师学习的人,即认为他们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证据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期刊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抒写离愁别绪一直是骚人墨客的永恒主题。唐代社会生活丰富,送别诗大量涌现。唐人抒写离愁别绪,可谓风情万种,这些别调短章,或丰神俊朗,或意气豪迈,或宁静淡远,或神寄天外,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如同醇香的美酒,历久弥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唐代送别诗俯拾皆是,由于诗人的地位身份、个性气质和文学修养不同,送别对象、地点、原因以及送人时的处境心情不同,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和艺
期刊
沈德潜有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抓住了诗歌的“炼字”,借一斑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更快捷更准确地鉴赏古代诗歌。  一般说来,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通常这样出题,比如:历代评论家对该词十分赞赏,你认为它妙在何处?或者:这首诗中的某个词很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或者:在某一联中找出传神之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面对这样单个字的鉴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