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整体性阅读教学,优选有效策略,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理解、整体把握,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和鉴赏品评能力。
【关键词】整体性阅读教学 高中 语文 探索
整体性阅读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揣摩、整体把握阅读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语言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整体性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作引玉之石。
一、有效切入,整体感知,初步领悟
整体感知,初步领悟,是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学生理解文本的第一步。它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从总体上理解文本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领悟的方式多样,关键是在于找到有效切入点,以引导学生整体性地把握文本中心和主旨。包括:
1.从文章题目切入,顺藤摸瓜,感知全文内容。很多文章的题目常常是打开文章的一把钥匙,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从文章题目切入,顺标题之“藤”摸全文内容之“瓜”,往往可以带动全篇内容的理解,从而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学习苏教版必修1《劝学》时,文章题目即本文的文眼,于是笔者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猜想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劝学”?有何用意?如何学?带着这些问题,自然就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从文本特点切入,把握解读方向。有些文学作品以说理见长,或叙议结合,或情景交融,从文本特点切入,往往有助于学生把握解读方向。比如,教学苏教版必修1《江南的冬景》时,笔者引导学生从文本特点入手进行整体感知: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着引导思考探究:作者本来要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开头又写了其他地方的冬天呢?作者写北国的冬景时选取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的表现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倾向?作者写江南的冬景时选取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的表现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倾向?江南的冬景给作者留下的总体印象又是什么?
二、探究揣摩,局部研读,把握本质
探究揣摩,局部研读是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大致和初步的理解后,接下来,需要在整体感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对文本关键字词、语句、段落等局部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探究、分析,反复揣摩,细细品味,从而建立起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寄托的主旨,把握文本本质内涵。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抓重点字词,反复推敲,咬文嚼字,品味作者用词之精妙,体会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情感意蕴。例如,苏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其语言可谓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恰到好处的美。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细心品味。“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一连串的叠词,给人身临其境之妙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中“泻”、“浮”、“洗”、“笼”四个动词的巧妙运用,化庸常为神奇,可谓恰当精妙。
2.品关键语句或精华段落,多层次探究,细心揣摩,充分挖掘文辞信息,感悟文本传神精妙之笔,把握文章深层次的本质内涵。譬如,苏教版必修2《我与地坛》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在学习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和作用。
三、综合理解,整理把握,鉴赏评价
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是其最后环节和落脚点,是对文本内容的综合性理解。它是在局部研读、把握本质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将所获取的文本信息再还原于整体中,进而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整体意蕴,领会文章主题意义。因此,在这一阅读层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予以整体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写作背景、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特色,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比如,教学完苏教版必修2《最后的常春藤叶》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讨论:(1)全文按照什么样的线索来开展故事情节?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2)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既然贝尔曼老人形象如此高大,作者为何不用浓墨重彩去勾勒他的形象呢?(3)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4)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斯的生命?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才是贝尔曼的杰作?(5)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如果此时的你和苏艾一样都是琼珊的好友,面对已经灰心,已经绝望的琼珊,你会用什么话语来帮助她?这样,通过巧设问题,从情节结构的梳理到人物形象分析,再到主题探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品味鉴赏文本,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和整体把握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彤辉. 也谈“创造性阅读”[J]. 中学语文教学,2005(05).
[2] 曹明海、张曙光.“视野融合”与阅读课程的建构[J]. 语文建设,2005(05).
[3] 李海林.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再论“创造性阅读”[J]. 中学语文教学,2005(04).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关键词】整体性阅读教学 高中 语文 探索
整体性阅读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揣摩、整体把握阅读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语言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整体性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作引玉之石。
一、有效切入,整体感知,初步领悟
整体感知,初步领悟,是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学生理解文本的第一步。它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从总体上理解文本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领悟的方式多样,关键是在于找到有效切入点,以引导学生整体性地把握文本中心和主旨。包括:
1.从文章题目切入,顺藤摸瓜,感知全文内容。很多文章的题目常常是打开文章的一把钥匙,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从文章题目切入,顺标题之“藤”摸全文内容之“瓜”,往往可以带动全篇内容的理解,从而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学习苏教版必修1《劝学》时,文章题目即本文的文眼,于是笔者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猜想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劝学”?有何用意?如何学?带着这些问题,自然就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从文本特点切入,把握解读方向。有些文学作品以说理见长,或叙议结合,或情景交融,从文本特点切入,往往有助于学生把握解读方向。比如,教学苏教版必修1《江南的冬景》时,笔者引导学生从文本特点入手进行整体感知: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着引导思考探究:作者本来要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开头又写了其他地方的冬天呢?作者写北国的冬景时选取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的表现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倾向?作者写江南的冬景时选取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的表现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倾向?江南的冬景给作者留下的总体印象又是什么?
二、探究揣摩,局部研读,把握本质
探究揣摩,局部研读是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大致和初步的理解后,接下来,需要在整体感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对文本关键字词、语句、段落等局部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探究、分析,反复揣摩,细细品味,从而建立起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寄托的主旨,把握文本本质内涵。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抓重点字词,反复推敲,咬文嚼字,品味作者用词之精妙,体会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情感意蕴。例如,苏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其语言可谓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恰到好处的美。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细心品味。“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一连串的叠词,给人身临其境之妙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中“泻”、“浮”、“洗”、“笼”四个动词的巧妙运用,化庸常为神奇,可谓恰当精妙。
2.品关键语句或精华段落,多层次探究,细心揣摩,充分挖掘文辞信息,感悟文本传神精妙之笔,把握文章深层次的本质内涵。譬如,苏教版必修2《我与地坛》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在学习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和作用。
三、综合理解,整理把握,鉴赏评价
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是其最后环节和落脚点,是对文本内容的综合性理解。它是在局部研读、把握本质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将所获取的文本信息再还原于整体中,进而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整体意蕴,领会文章主题意义。因此,在这一阅读层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予以整体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写作背景、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特色,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比如,教学完苏教版必修2《最后的常春藤叶》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讨论:(1)全文按照什么样的线索来开展故事情节?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2)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既然贝尔曼老人形象如此高大,作者为何不用浓墨重彩去勾勒他的形象呢?(3)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4)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斯的生命?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才是贝尔曼的杰作?(5)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如果此时的你和苏艾一样都是琼珊的好友,面对已经灰心,已经绝望的琼珊,你会用什么话语来帮助她?这样,通过巧设问题,从情节结构的梳理到人物形象分析,再到主题探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品味鉴赏文本,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和整体把握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彤辉. 也谈“创造性阅读”[J]. 中学语文教学,2005(05).
[2] 曹明海、张曙光.“视野融合”与阅读课程的建构[J]. 语文建设,2005(05).
[3] 李海林.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再论“创造性阅读”[J]. 中学语文教学,2005(04).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