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名称:小学中高年级“读写结合”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课题类型: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
课题批号:GS[2011]GHB029
科学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改革、创新的浪潮一次次席卷各行各业。教育改革、创新也早已步入其中,素质教育、特色教育、高效课堂应运而生。
在目前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创新之中,课改首当其冲,各种新型教学模式蜂拥而出。典型的有山东杜郎口的“10 35”模式,山东兖州的“循环大课堂”,江西武宁的“自主开放型课堂”等全国著名十大模式,还有我们熟悉并应用的河南西峡的“三疑三探”,平川教育局正在推行实践的“情境探疑”模式等,不枚胜举。各种模式的探究、运用,能否打造出高效课堂,能否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教育改革、课堂改革的大发展。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呢?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读书,坚持读书。
教师应如何读书,读书的具体作用又体现在哪里?以下五个方面是本人对此的浅显见解。
一、 制定读书计划
读书,坚持读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读书需要时间和精力。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忙,作业多,批阅费力,可能没时间读书,可能盲目读书,也可能因读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所以,首先要制定好读书计划。计划包括书籍的选择、方法的拟定和时间的安排等。
二、 挤时间读书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不挤是没有的。我们既要按计划时间读书,更要挤时间读书,让读书成为习惯,每天坚持读书。如茶余饭后,午睡、晚睡前,晨起及双休日、节假日抽空读书,工作之余读书,利用一切尽可能利用的时间,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 动笔墨读书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都道出了读书“动笔墨”的有效性。为防止读书匢囵吞枣,或边读边忘式的无效或低效读书,应将读书与摘抄、记录结合,边读边记或读完后,立马做回忆式笔记或写读后感等,以帮助记忆、掌握所读书之内容、写法,达到读而有获,读而多获的目的。如此,持之以恒,定会产生“滴水穿石”的读书奇迹。
四、 守住寂寞和清贫读书
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但读书需要静心。要做真正的读书型教师,就要甘于寂寞,安于清贫,不为物欲横流的思想所动摇,坚守自己的三尺讲台,做到“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五、在讀书中,建立“知识大观园”和“精神后花园”
1.阅读“经典”,铸就高尚人格。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能否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铸成的人格,是吸引学生的力量源泉。但教师的人格魅力大多是后天形成的。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的营养和能量。《四书》、《五经》让我们浸润在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繁星》、《春水》让我们沉醉在母爱、亲情的伟大之中,《红楼梦》让我们陶醉在荡气回肠的爱情之中,《水浒传》让我们领悟着做人的侠胆义气之美,《西游记》让我们感受着为人的凛然正气之快。李白的诗歌,让我们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诗歌,让我们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我们立业为人之本;文天祥的诗歌,让我们铭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中国人要有对祖国的一颗赤胆忠心;李清照的诗歌,让我们懂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无论何时,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要有做人的雄心壮志……在一次次阅读中,我们的“精神后花园”一次次得到充实,一次次茁壮成长。
2.广泛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古今中外,无所不涉,无所不容。作为语文教师,知识视野要开阔,文化底蕴要深厚,知识空间要广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切,只能来自于读书,来自于广泛的业余阅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大观园”。要读教育革新的理论,读教育专家、名师的教育教学的履历总结,读哲学、文学、科学等书籍,在与名人、专家的平等对话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从而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孔子一生,以教为业,以书为伴,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累累硕果后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座书山。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终以一介书生的力量铸就巍巍丰碑,一部《论语》彪炳史册。读书,反哺着教书育人,催化着教育教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学习化的时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读书,就不知当今教育观念变革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自己的教育思想落伍到什么地步,但只要一读书,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迷茫的内心也会顿时敞亮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改变结果,读书助人成长。教师,语文教师,让一缕缕书香伴着我们在职业生涯的大道上阔步前进吧!
课题类型: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
课题批号:GS[2011]GHB029
科学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改革、创新的浪潮一次次席卷各行各业。教育改革、创新也早已步入其中,素质教育、特色教育、高效课堂应运而生。
在目前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创新之中,课改首当其冲,各种新型教学模式蜂拥而出。典型的有山东杜郎口的“10 35”模式,山东兖州的“循环大课堂”,江西武宁的“自主开放型课堂”等全国著名十大模式,还有我们熟悉并应用的河南西峡的“三疑三探”,平川教育局正在推行实践的“情境探疑”模式等,不枚胜举。各种模式的探究、运用,能否打造出高效课堂,能否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教育改革、课堂改革的大发展。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呢?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读书,坚持读书。
教师应如何读书,读书的具体作用又体现在哪里?以下五个方面是本人对此的浅显见解。
一、 制定读书计划
读书,坚持读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读书需要时间和精力。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忙,作业多,批阅费力,可能没时间读书,可能盲目读书,也可能因读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所以,首先要制定好读书计划。计划包括书籍的选择、方法的拟定和时间的安排等。
二、 挤时间读书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不挤是没有的。我们既要按计划时间读书,更要挤时间读书,让读书成为习惯,每天坚持读书。如茶余饭后,午睡、晚睡前,晨起及双休日、节假日抽空读书,工作之余读书,利用一切尽可能利用的时间,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 动笔墨读书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都道出了读书“动笔墨”的有效性。为防止读书匢囵吞枣,或边读边忘式的无效或低效读书,应将读书与摘抄、记录结合,边读边记或读完后,立马做回忆式笔记或写读后感等,以帮助记忆、掌握所读书之内容、写法,达到读而有获,读而多获的目的。如此,持之以恒,定会产生“滴水穿石”的读书奇迹。
四、 守住寂寞和清贫读书
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但读书需要静心。要做真正的读书型教师,就要甘于寂寞,安于清贫,不为物欲横流的思想所动摇,坚守自己的三尺讲台,做到“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五、在讀书中,建立“知识大观园”和“精神后花园”
1.阅读“经典”,铸就高尚人格。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能否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铸成的人格,是吸引学生的力量源泉。但教师的人格魅力大多是后天形成的。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的营养和能量。《四书》、《五经》让我们浸润在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繁星》、《春水》让我们沉醉在母爱、亲情的伟大之中,《红楼梦》让我们陶醉在荡气回肠的爱情之中,《水浒传》让我们领悟着做人的侠胆义气之美,《西游记》让我们感受着为人的凛然正气之快。李白的诗歌,让我们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诗歌,让我们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我们立业为人之本;文天祥的诗歌,让我们铭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中国人要有对祖国的一颗赤胆忠心;李清照的诗歌,让我们懂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无论何时,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要有做人的雄心壮志……在一次次阅读中,我们的“精神后花园”一次次得到充实,一次次茁壮成长。
2.广泛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古今中外,无所不涉,无所不容。作为语文教师,知识视野要开阔,文化底蕴要深厚,知识空间要广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切,只能来自于读书,来自于广泛的业余阅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大观园”。要读教育革新的理论,读教育专家、名师的教育教学的履历总结,读哲学、文学、科学等书籍,在与名人、专家的平等对话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从而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孔子一生,以教为业,以书为伴,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累累硕果后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座书山。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终以一介书生的力量铸就巍巍丰碑,一部《论语》彪炳史册。读书,反哺着教书育人,催化着教育教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学习化的时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读书,就不知当今教育观念变革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自己的教育思想落伍到什么地步,但只要一读书,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迷茫的内心也会顿时敞亮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改变结果,读书助人成长。教师,语文教师,让一缕缕书香伴着我们在职业生涯的大道上阔步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