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中探讨和研究人的行为动力的理论,也是研究怎样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管理心理学认为:要维系人行为的持续性、稳定性和高效性,就必须使人产生能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就是积极性。激励是管理和领导的重要职能,对班级的管理特别是对学生的管理离不开激励。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学生管理又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学生的性格、气质都是不同的,差异很大,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不同的学生组成了不同班风的班级,所以对待班级管理上,教师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所以激励的适当与否关系到班级管理的和谐程度,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激励理论;班级管理;中学生
一、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几种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这本书中。他也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在五个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基础上分为起个: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在同一时期,人的多种需要会同时存在,但他们的行为影响是不同的。人的某一时刻的行为往往是由优势决定的,所以个人在不同时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优势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个体此时所处需要的哪一层水平,然后根据其的需要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其工作或者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工作或者是学习状态。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有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一种需要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或者对激励而言,存在着两种不用的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外部因素,包括政策、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没有这些因素容易产生不满意,降低人的工作积极性。但具有这些因素并不足以使人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态度,即其不具有激励作用。激励因素主要包括成就、对工作成绩的承认、工作本身的吸引力、责任、价值感以及事业发展和前途等。其存在有利于增加人的满意度,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没有这些因素还不至于引起人的不满。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在激发人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方面有着不同的作用。
3、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ERG理论是由耶鲁大学的教授奥尔德弗根据已有的实验和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系统地阐述了一个需要类型的新模式,发展了马斯洛、赫茨伯格的需要理论。他认为,人有三种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ERG理论的特点,表现在它对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可以同时追求不同层次的需要,在某种限制下,人们的需要可以互相转换。
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他主要研究了人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的需要状况。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更侧重于对高层次管理中被管理者的研究。通过这些,他把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权力的需要,二是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三是对成就的需要。不同的人对这三种的需要是不同的,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造就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才,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社会对国家有更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激励理论的方式
1、目标激励方式
目标设置理论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在《走向工作激励和刺激的理论》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来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设置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对于学生的管理,一定要给学生设定一定程度的目标,他们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能够为了这个目標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使自己做到最好。
2、信任激励方式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只有一种途径可以接近学生一就是对他们的信任。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因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也有思想,也有感情,所以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这些都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
3、榜样激励方式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从一方面反应了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谓榜样,就是典型的代表,榜样有好坏之分。榜样激励就是用好的突出的、典型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激励的一种方式。如果对学生进行典型的榜样激励学生时,要选择各类典型的人或物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激励、进行教育。
4、参与激励方式
参与,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的生活之中,形成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近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位学生,不管是何种气质特征的学生,在内心深处都具有表现自己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师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使用民主管理的方式,要么让学生民主选举班干部,要么让全班的同学轮流值日,以此改变以前比较老套的专制型的管理方式,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通过一些班级开展的活动来展现自己、认识自己、锻炼自己。
三、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一)双因素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改善班级管理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班级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一个学校没有好的班级管理,那么学校的管理也就不十分完善。
【关键词】激励理论;班级管理;中学生
一、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几种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这本书中。他也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在五个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基础上分为起个: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在同一时期,人的多种需要会同时存在,但他们的行为影响是不同的。人的某一时刻的行为往往是由优势决定的,所以个人在不同时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优势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个体此时所处需要的哪一层水平,然后根据其的需要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其工作或者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工作或者是学习状态。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有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一种需要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或者对激励而言,存在着两种不用的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外部因素,包括政策、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没有这些因素容易产生不满意,降低人的工作积极性。但具有这些因素并不足以使人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态度,即其不具有激励作用。激励因素主要包括成就、对工作成绩的承认、工作本身的吸引力、责任、价值感以及事业发展和前途等。其存在有利于增加人的满意度,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没有这些因素还不至于引起人的不满。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在激发人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方面有着不同的作用。
3、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ERG理论是由耶鲁大学的教授奥尔德弗根据已有的实验和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系统地阐述了一个需要类型的新模式,发展了马斯洛、赫茨伯格的需要理论。他认为,人有三种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ERG理论的特点,表现在它对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可以同时追求不同层次的需要,在某种限制下,人们的需要可以互相转换。
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他主要研究了人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的需要状况。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更侧重于对高层次管理中被管理者的研究。通过这些,他把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权力的需要,二是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三是对成就的需要。不同的人对这三种的需要是不同的,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造就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才,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社会对国家有更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激励理论的方式
1、目标激励方式
目标设置理论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在《走向工作激励和刺激的理论》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来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设置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对于学生的管理,一定要给学生设定一定程度的目标,他们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能够为了这个目標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使自己做到最好。
2、信任激励方式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只有一种途径可以接近学生一就是对他们的信任。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因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也有思想,也有感情,所以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这些都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
3、榜样激励方式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从一方面反应了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谓榜样,就是典型的代表,榜样有好坏之分。榜样激励就是用好的突出的、典型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激励的一种方式。如果对学生进行典型的榜样激励学生时,要选择各类典型的人或物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激励、进行教育。
4、参与激励方式
参与,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的生活之中,形成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近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位学生,不管是何种气质特征的学生,在内心深处都具有表现自己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师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使用民主管理的方式,要么让学生民主选举班干部,要么让全班的同学轮流值日,以此改变以前比较老套的专制型的管理方式,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通过一些班级开展的活动来展现自己、认识自己、锻炼自己。
三、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一)双因素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改善班级管理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班级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一个学校没有好的班级管理,那么学校的管理也就不十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