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月~2007年10月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2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的22例作对照,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有手术史者18例,腹腔炎症4例均有手术史,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部绞痛,腹胀,呕吐,肛门无排便、排气;体征: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听诊肠鸣音亢进和气过水声;X线腹部摄片检查可见肠胀气和气液平面。排除具有手术指征的绞窄性肠梗阻和其他急腹症。
1.2 一般资料。两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治疗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19~75岁,平均(43±3.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96h,平均(17±2.1)h;其中阑尾切除术7例,胆道手术6例,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脾切除术1例,妇产科及其他手术5例。对照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1~72岁,平均(45±2.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88h,平均(19±1.8)岁;其中阑尾切除术9例,胆道手术4例,胃大部分切除术1例,脾切除术2例,妇产科及其他手术6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禁食,进行胃肠减压,有感染者抗感染治疗用三代头孢2.0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并予甲硝唑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静脉营养支持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生长抑素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肠梗阻1号方(药物组成:木香15g、槟榔20g、青皮15g、莪术15g、香附12g、枳壳10g、黄连10g、黄柏10g、桃仁10g、陈皮10g),每日1剂,加水300m1,煎至60ml,分2次(30ml/次)胃管注入:同时给予肠梗阻2号方[药物组成:生大黄15g(后下)、牵牛子15g、厚朴20g、枳实15g、芒硝20g(冲)、赤芍15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党参10g、沙参10g],每日1剂,加水600ml,煎至300ml,分2次(150ml/次)保留灌肠30~60min;一直至大便通畅,腹胀消失为止。
2.2 疗效标准。参加《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标准拟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有排气、排便;X线腹部摄片检查无异常发现,肠腔内无积气、积液。有效:临床症状缓解,X线腹部摄片检查或钡餐造影仍有气液平面。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10软件进行统计,有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结 果
3.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22例,临床治愈19例,有效2例,无效1例(转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22例,临床治愈15例,有效1例,无效6例(转手术治疗),总有效率72.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2 两组疗程比较。治疗组平均疗程为(5.1±2.7)天,其中6天内治愈17例;对照组平均疗程为(7.6±3.1)天,其中6天内治愈13例,两组疗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头晕2例,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头晕、腹痛各1例,恶心、呕吐2例。
4 讨 论
本病属中医学“肠结”、“关格”范畴,是由瘀血内停、肠腑气机阻滞、升降失调、腑气郁结、不通则痛,且郁久化热,属“里实热症”。治疗以行气导滞、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原则。因此,我们采用肠梗阻1号方胃管注入并配合肠梗阻2号方保留灌肠治疗。肠梗阻1号具有行气导滞、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效,方中木香、槟榔行气导滞,消脘腹胀为君药;大黄、牵牛子攻积导滞泻热通便;青皮、香附、枳壳行气化积助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共为臣药;莪术疏肝解郁,破血中之气;陈皮理气和胃;黄连、黄柏清热澡湿,皆为佐药之用;加桃仁、赤芍加强活血化瘀之用。肠梗阻2号方中大承气泻下通腑,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活血通瘀之意,又因泻下多耗气伤阴,故加党参、沙参以补气生津。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承气汤能增强肠管平滑肌细胞的兴奋性,促进肠管蠕动,增强肠道张力和蠕动,使肠功能恢复。故用大承气汤时慎重密切观察,若出现病情加剧,即时手术。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非手术常规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缓解时间明显缩短,中转手术治疗率明显下降,治疗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
1 临床资料
1.1 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有手术史者18例,腹腔炎症4例均有手术史,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部绞痛,腹胀,呕吐,肛门无排便、排气;体征: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听诊肠鸣音亢进和气过水声;X线腹部摄片检查可见肠胀气和气液平面。排除具有手术指征的绞窄性肠梗阻和其他急腹症。
1.2 一般资料。两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治疗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19~75岁,平均(43±3.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96h,平均(17±2.1)h;其中阑尾切除术7例,胆道手术6例,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脾切除术1例,妇产科及其他手术5例。对照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1~72岁,平均(45±2.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88h,平均(19±1.8)岁;其中阑尾切除术9例,胆道手术4例,胃大部分切除术1例,脾切除术2例,妇产科及其他手术6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禁食,进行胃肠减压,有感染者抗感染治疗用三代头孢2.0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并予甲硝唑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静脉营养支持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生长抑素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肠梗阻1号方(药物组成:木香15g、槟榔20g、青皮15g、莪术15g、香附12g、枳壳10g、黄连10g、黄柏10g、桃仁10g、陈皮10g),每日1剂,加水300m1,煎至60ml,分2次(30ml/次)胃管注入:同时给予肠梗阻2号方[药物组成:生大黄15g(后下)、牵牛子15g、厚朴20g、枳实15g、芒硝20g(冲)、赤芍15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党参10g、沙参10g],每日1剂,加水600ml,煎至300ml,分2次(150ml/次)保留灌肠30~60min;一直至大便通畅,腹胀消失为止。
2.2 疗效标准。参加《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标准拟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有排气、排便;X线腹部摄片检查无异常发现,肠腔内无积气、积液。有效:临床症状缓解,X线腹部摄片检查或钡餐造影仍有气液平面。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10软件进行统计,有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结 果
3.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22例,临床治愈19例,有效2例,无效1例(转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22例,临床治愈15例,有效1例,无效6例(转手术治疗),总有效率72.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2 两组疗程比较。治疗组平均疗程为(5.1±2.7)天,其中6天内治愈17例;对照组平均疗程为(7.6±3.1)天,其中6天内治愈13例,两组疗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头晕2例,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头晕、腹痛各1例,恶心、呕吐2例。
4 讨 论
本病属中医学“肠结”、“关格”范畴,是由瘀血内停、肠腑气机阻滞、升降失调、腑气郁结、不通则痛,且郁久化热,属“里实热症”。治疗以行气导滞、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原则。因此,我们采用肠梗阻1号方胃管注入并配合肠梗阻2号方保留灌肠治疗。肠梗阻1号具有行气导滞、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效,方中木香、槟榔行气导滞,消脘腹胀为君药;大黄、牵牛子攻积导滞泻热通便;青皮、香附、枳壳行气化积助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共为臣药;莪术疏肝解郁,破血中之气;陈皮理气和胃;黄连、黄柏清热澡湿,皆为佐药之用;加桃仁、赤芍加强活血化瘀之用。肠梗阻2号方中大承气泻下通腑,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活血通瘀之意,又因泻下多耗气伤阴,故加党参、沙参以补气生津。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承气汤能增强肠管平滑肌细胞的兴奋性,促进肠管蠕动,增强肠道张力和蠕动,使肠功能恢复。故用大承气汤时慎重密切观察,若出现病情加剧,即时手术。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非手术常规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缓解时间明显缩短,中转手术治疗率明显下降,治疗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