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警钟当作鼓点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来,有关国有资产流失的大案要案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要求加强国资监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防止国资流失的呼声也一再高涨。
  应该说,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工作一直在加强,尤其是国资委成立近两年来,这项工作推进的步伐明显加快,成效也正在显现出来。但是也要看到,国有资产流失的警钟仍然一直在鸣响。如2004年以来的中航油(新加坡)事件、中储棉事件、齐鲁石化两任董事长贪污受贿案、格力集团五高管涉罪落马案、闽东电力董事长被“双规”、中原高速董事长携巨款外逃案,等等,可谓怵目惊心,损失巨大,影响相当不好。
  面对国资流失一次又一次鸣响的警钟,义愤、声讨和见虫捉虫都是不够的,决定的和需要的是把警钟转化为进军的鼓点:大力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健全,从制度上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或“出血口”并保证其保值和增值。
  毋庸讳言,虽然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等喊了多年,但一直未能取得根本进展。由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造成产权不明,权责不清,从而使监管者缺位、越位和错位形成重大的体制性缺口或漏洞。正是这个缺口或漏洞,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体制性流失和交易性流失。可是要做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很难。长期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已形成一种既得利益者的格局,不打破这种既得利益格局,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等是不能真正建立起来的。为什么翻牌公司那么多?为什么有至少60%的上市公司都不合格?为什么监管责任、经营责任写在纸上落实不了?主要就是这个政企不分的既得利益格局在作怪。改革之攻坚克难,实质就是攻克这个利益格局形成的阻力。
  实践证明,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从企业方面、资本方面和经营权方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最终也难以实现。因为在政企、政资二者之间,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方面。企业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转变,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必须要与政府机构职能的改革与转变,或者说政治体制的改革与转变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
  国资委的组建是一个创举。其出资人的定位既为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又为政府机构职能的改革与转变和企业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转变的结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因此,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践进程,从而使国有资产流失的体制性缺口快速地弥合,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制度性保证稳固地确立,就成为各级国资监管机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当然,对广大国有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来说,也要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国资委的监管,主动地自觉地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改革,堵塞本企业各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缺口或漏洞,使本企业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佑护下健康成长,使本人的价值与合法权益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和保障。
  把警钟当作鼓点,加强国资监管和加快国企改革,这是监管和国企机构共同的职责。
  
  守护国资
  策划人语:
  在2004年第四期上,本刊记者以《国资监管:成绩斐然挑战犹存》为题,用近20个版面,对国资委成立一年来取得的重要成绩、面临的巨大挑战等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与评述。全国200多家网站和平面媒体全文竞相转发,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表明了各界对国资监管的极大关注。
  近一年来,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又取得了哪些显著进展,在哪些重点难点问题上又有重要突破?在新的一年里,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将如何谋篇布局,出资人之手将如何挥动才能更有力、更有效、更到位?国资监管和国企改制的种种争论及观点,怎样才能明辨之善纳之,在实践中坚定方向、探索前进,真正当好国资“守护神”?年初召开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对此都有论列。
  下面这组文章也将助您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分为四种:英美国家的市场监控模式、德日国家的股东监控模式、东南亚国家的家族控制模式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内部人控制”模式。  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模式是以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美国公司受到企业外部主体如政府、中介机构等和市场的监督约束,但因股权过于分散,股权结构不稳定,一般股东不可能联合起来对公司实施有效的影响,使股东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监控力度大为减弱,形成了“弱股东
期刊
贵州电网公司是电力体制改革后,于2004年8月由贵州电力公司更名为贵州电网公司的,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经过贵州电力职工40余年的艰苦奋斗,尤其是西电东送战略实施5年来,贵州电力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装机规模和电网规模迅速扩大,电网统调装机超过1300万千瓦,比2000年的512万千瓦翻了一番多;年发售电量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省内已形成500千伏“日”字形环网主干网架,再加上
期刊
自1954年建厂以来,内蒙古一机集团50年的拼搏竞争、50年的春华秋实,都深深地打上了优秀企业文化的烙印。从艰苦奋斗的建厂创业,到转轨变型、保军转民的二次创业;从第一辆“铁骑”的诞生,到军民品多品种、多系列产品的研发;从连续26年盈利的持续发展,到实现三大步跨越的规模化经营;从生产经营转变为市场经营、实现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到锁定更高目标、全力打造“第一机械”企业品牌,实行品牌经营、
期刊
2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企业文明》从创刊,到成长,再到成熟,始终不渝坚持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走过了极其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其功绩可圈可点、可钦可佩、可喜可贺!  首先,《企业文明》起点高、档次高、品位高,以其自身实力亭亭玉立于期刊之林。初创时期的《企业文明》,是一本立足于兵器工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刊物,几载劈波斩浪、披荆斩棘,探试出办刊的成功之路,随之升格为机械电子工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刊物,在
期刊
策划人语:  企业法人治理,被称为当今的一道世界性难题。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称难的问题,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求解起来的难度无疑会更大。  1993年12月,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实施的时候,也许我们对这道题的难度理解还不深,在所谓第一轮董事会建立的时期,许多人以为将国有企业摇身一变,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工厂制就变成了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就建立起来了。  然而,事实证明了这种想法与做法的幼稚和
期刊
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诞生的华能集团,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必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是一个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展示时代风采的舞台。在经历跨越式发展的20年里,华能创造了全国同行业多项第一,为国企改革发展再造传奇神话。在这20年里,伴随物质文化建设,华能人艰苦创业的传统作风积淀起丰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重组以来,在集团领导的培育、设计、实践中,文化理念步步升华、纵深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三色公司”为主要特
期刊
初识《企业文明》,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刚调到厂宣传处干企业报编辑的那当儿。  现在回想起来,依稀记得贵刊名为《兵器政工研究》,由中国兵器工业部主办,是一本纯政工刊物。说实在的,在当时影响力还是挺大的。在那个年代还比较突出政治,因而每个企业都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我们厂(南京江南光学仪器厂)也不例外,并且办得有声有色,在江苏省、南京市乃至全国同行中小有名气。不仅经常召开研讨会,还创办了《江
期刊
转眼在军工企业工作了34年,始终关心着企业的成长,更加关注国企如何发展。从2002年1月第一次看到《企业文明》,每期杂志紧扣时代的精彩文章,使自己以前对国企如何做大做强的迷茫,逐步转为清晰。  百年企业、做强做大,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思想、文化、领导者。《企业文明》紧扣三要素,为企业树标杆、指方向。  2002年第7期“哲学与企业成长”、“好的哲学是指南”的文章表明企业思想正确与否,是由哲学素养所
期刊
结识《企业文明》,是在2002年的5月。  2002年4月12日,我收到企业文明杂志社寄来的通知,5月12日由企业文明杂志社组织在南京召开“WTO与企业发展研讨会”。当时我们公司刚改制不久,如何在WTO中加快企业发展,如何搞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课题无疑摆在面前。于是,我参加了南京会议。会上,我认识了李祖荣总编、胡引定副总编以及带给我们的《企业文明》。  会议给我留下
期刊
有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这时只有一人举起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