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陆小曼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小曼和徐志摩恋爱时的身份是有夫之妇。当时,社会舆论主要对准的是小曼,指责徐志摩的声音却不多。那段恋情和婚姻,即使放在这个时代,社会大众说不定依旧会把指责的对象指向陆小曼,因为她是有夫之妇,还因为小曼是一个女人。虽然那时已经是五四时期,但社会价值观的主流依然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哪怕是提倡婚恋自由的当今时代,大多数人还是会习惯性认为这一切都是小曼的错,更何况那么久远的年代呢?因为徐志摩是才子,而才子本来就是要多情的,这也是传统的道德观念,更何况当时的徐志摩是大多数少女的梦中情人,而陆小曼也是那时许多男性的梦中情人。
  各种显性的和隐形的理由,便是陆小曼备受指责的原因。其实,小曼和徐志摩恋爱没有错,那是她自己的选择,再加上她从小接受的就是西方教育,在那个时代,她无法自主掌握自己的婚姻,她和丈夫王赓的结合便是“父母之命、媒所之言”的结果,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本就是错误的婚姻。徐志摩的出现,只是激起了她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她体会到了自由婚恋的幸福感,于是敢于抛弃身份、名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想让自己真实而自由地活着,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即使生活在今天的女性,也不一定能如小曼这般意识鲜明。
  当社会舆论的压力正大时,徐志摩刚好收到了泰戈尔的邀请,这样的邀请对诗人的前途有益。陆小曼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应该通情达意,支持徐志摩去印度,等风波过去了再谈论他们之间的事。就在这样的风浪口上,徐志摩去了印度,留下小曼一人忍受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徐志摩在去印度的途中不断给小曼写信,在精神上支持她不要放弃,因为一旦放弃,他们先前所忍受的并且连同小曼的清白、名誉等这一切都白付出了,还在信里不断表达对小曼的相思之苦,一再重申想和小曼一起或者愿意代替小曼忍受社会舆论的压力。
  正处于恋爱期的陆小曼,精神状态也特别好,原来总是病愁的身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反而更有战斗力了,于是这时的小曼写信也特别勤快。徐志摩跟陆小曼这一时期的书信作品,还有他们结婚度蜜月时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便成了表达爱意的经典——《爱眉小札》。这本书里小曼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她的才情、文采功底、男子般的豪气以及女子特有的温柔多情,都在那短短的几篇作品中有所体现,这丝毫不逊色于诗人徐志摩,也不输于才女林徽因。林徽因了解徐志摩的性格,心里清楚这样的爱情不会长久,在慎重考虑之后便离开了剑桥,而小曼却不管这些,她和徐志摩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还沉浸于其中。也许你会说这叫冲动,但这是她的可爱之处,和林徽因的理性比,我更偏爱小曼的纯真和浪漫多情。
  扯远了,前面说到徐志摩去了印度,那是因为泰戈尔了解徐志摩和小曼的事,找个借口让徐志摩出去避一下。看到这里,我对泰戈尔有了另外的想法,两个男人一起在国外,把陆小曼一个人丢在国内,对小曼这样一个弱女子来说,实在太委屈她了。当时站在小曼这边的只有几个像胡适这样思想比较开明的人,其余是反对和批判的,小曼当时承受压力所具有的勇气跟毅力,大概一想就知道了。
  陆小曼终于和徐志摩在一起了。他们两个都是不会理财的人,由于徐志摩的父母对这对新人实施经济封锁,婚后不久,这个新婚的家庭便出现了经济问题。当时,徐志摩为了解决经济危机,频繁坐飞机往来于南北之间,他也总催促小曼一起到北方。徐志摩还有他的那些朋友,连同林徽因在内,认为小曼喜欢上海这种糜烂的生活,处于堕落的危机里。陆小曼就是陆小曼,谁也猜测不到她的真实想法,就连徐志摩也不能。
  陆小曼不去北方,不是因为上海的繁华,原因有三,第一,她当年跟徐志摩恋爱时在北方所留下的是是非非还存在,如果此時她回去了,又要忍受别人的白眼;第二,那就是别人一定会拿她和林徽因做对比;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北方有个她最大的情敌——林徽因。陆小曼在南方过得潇洒自在,自然不会去北方了。
  徐志摩虽然爱女人,可遇到问题时不站在女人的角度思考,难怪他一辈子也猜不透陆小曼的心思。徐志摩在北方代课时,林徽因在一个医院里养病,徐志摩经常跑去陪伴林徽因,徐志摩因为林徽因诗情复燃,林徽因也因为诗人的魅力,动笔写了一些诗作为回应。这一时期徐志摩和林徽因写的诗,还在报纸上发表过。徐志摩这时虽然也给小曼写信,尽量不提林徽因,但小曼作为一个女人,还是一个那么睿智的女人,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呢?而且婚后的徐志摩,和女性保持紧密联系的不仅仅只有林徽因。既然徐志摩都无法做到专一,那么像小曼这样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女人,有必要对一个这样的男人从一而终吗?但小曼自始至终只爱徐志摩一个人,小曼后半生的朴素生活便是最好的证明。
  总之,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婚恋,不是陆小曼一个人有错。当徐志摩坠机而死时,社会舆论再一次将矛头对准了小曼。社会大众对诗人之死内心有莫大的悲痛,需要找一个替罪羊来发泄,加上当时浓厚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陆小曼再次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男人们就借此报复小曼不属于己之恨,女人们就报复小曼夺爱之痛,所以徐志摩的死也不能全怪罪于陆小曼。
  陆小曼身为一个女人,只是想追求属于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而已,做了女性千百年来想做却一直都不敢做不能做的,即使放在今天,那些渴望拥有自由和幸福的人,却不一定有她这般的勇气和毅力,更别提她还拥有那些令人艳羡的才情和个人魅力。这样的陆小曼怎能不让我喜欢呢?
  (北方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彭春花(1990-),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西方文论与比较诗学。
其他文献
岩井俊二是中国影迷最熟悉的日本导演之一,“残酷青春题材导演”的标签深入人心,《情书》中藤井树(女)和“自己”展开深刻的回忆昔日恋人之旅,在收到莫名其妙的不知名的信时,对别人的爱恋和欲望一贯视而不见的树(女)产生了一窥究竟的欲望。本文借助精神分析相关理论解读树(女)与“自己”渡边博子之间的自我与他我产生主体建构的过程,共同追忆树(男)。  正是国中的同名同姓的树(女)与树(男)所产生的纠缠让博子恍悟
期刊
“神与物游”说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神思》篇,该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与总论之首——《原道》篇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刘勰在篇中明确地将“神与物游”作为创作构思的起点提了出来,本文将针对创作主体——“神”、创作客体——“物”、构成两者联系的“游”以及主客体得以“游”的条件展开论述。  一、释“神”“物”  诗文写作与外界事物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礼记·乐记》已提出物感说
期刊
张爱玲的小说在字里行间营造出苍凉的情绪氛围,这种情感的传递有一种异样的韵味,尤其在色彩的运用上有着独特的审美。挖掘文字背后的苍凉美感是张爱玲心中特有的“真善美”表达,绿与红的交织,孔雀蓝的情有独钟,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美学意蕴,在平凡人生的真实描摹中上升至对文化和人性的总体关照。  一、绿与红的交织苍凉感尽显  对细节的描写和华丽语言的运用,反衬出苍凉的底色,这是一种交错的对照。红与绿的交织,将苍凉感
期刊
《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并召集门客编撰而成,包罗天地万物的事理。其中集中讲述音乐的有八篇,高度概括了先秦时期的音乐自然观,对音乐的来源、分类、编制、传承等进行了系统描述。由黄帝、尧帝、商汤等君王创作乐曲的史实可以看出,《吕氏春秋》中所涉及的乐论,不仅仅是在描述音乐自然观,其背后具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世间
期刊
约翰·费斯克是西方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对大众文化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他的大众文化研究是对原有理论的突破。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进行分析,首先阐明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界定与定义,其次深入剖析其大众文化理论中主观能动的大众观,最后围绕他的理论核心观点,指出其大众文化研究理论存在的局限。  费斯克是当代著名的大众文化理论家,尝试建立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并出版了
期刊
《人间词话》中存在一些讨论文体的言论,展现了王国维丰富而独特的文体思想。其中文体的“演进”观是通贯王国维文体观的主线。王国维曾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他反对文学今不如古的说法,但是针对一种文学体裁,他赞成今不如古的说法。  一、《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文体观  王国维认为文体与文体之间,因袭创新是文体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一种文体的兴盛与衰落
期刊
20世纪30年代,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活跃在上海文坛,他们主动运用西方全新的观点、主张、方法、技巧来描写都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分析人们的病态心理,表达他们对于都市的全新感受和体验。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们塑造出了一批令人目眩的“摩登女郎”形象,最大程度地表现出现代都市人的异质性和聚居性。其中,以心理分析著称的施蛰存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更是别具特色,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对象系统,塑造
期刊
“七贤”之名源自谢安或其家族之称述,为袁宏所记,孙盛《魏氏春秋》《晋阳秋》遂以称之。魏晋之际,在古山阳(今河南修武县)之地的嵇公竹林里,聚集着一群文人雅士,他们谈玄清议,遗落世事,以其鲜明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处世方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广受争议的群体,也成为魏晋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他们就是被称为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魏晋名士重视友谊的崇高价值,例如
期刊
戏剧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这样的发源时间可谓极早了。从上古至五代,戏剧一直处于发展中,但为何没有像楚辞、汉赋、唐诗那样早早地成为一代之文学呢?每一代之文学,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土壤,而戏曲之所以能在宋元时期发展兴盛,跟它所在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一代文学终将衰落,清中叶的戏剧创作陷入衰退状态,其原因值得深思。基于此,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探究了戏曲盛衰的原因。  一、戏曲在元大盛的原因  戏曲
期刊
近日天气转凉,天上的乌云盘旋着,好像它们把什么东西落在地上似的。我望着被风抽打着的树枝与摇摇欲坠的树叶,不禁想起了外公家的银杏树。  银杏树长得最茂盛的时候,我记得是外婆还健在的那年夏天。一家人忙里忙外,但路过它的时候,只是向上望一眼就匆匆地走了,可能是因为它来到这个院子的时间太久了。据我外公说,在我妈妈小的时候,村里的生产队让每家每户都抽一根树苗,所以现在的家里便有了唯一的绿色。  虽然我没看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