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车尔尼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er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尔尼,(Czerny,1791-1857),以前有人译为“采尼”。车尔尼算不算“冷门”作曲家呢?我不知道,但凡是学过钢琴的人,大概都弹过车尔尼的练习曲吧,这样看来车尔尼绝对不冷门。但是,要是除了练习曲,再谈车尔尼的其他作品——就是那些不作为学生练琴之用而只供欣赏之用的作品——那么,我想即使是学过琴的人也不一定能说出几部来,更不用说纯粹欣赏音乐的爱好者了。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车尔尼的音乐又很冷门。
  我其实很早就注意过车尔尼的其他作品,当然我注意到的主要都是些室内乐作品和协奏曲,还买过好几张车尔尼的CD。当然,他的作品很悦耳,很好听,但是我却并没有足够的激情和冲动想写一写这位作曲家和他的作品。
  那么,这次的激情又来自何处呢?来自最近我买到的一张CD:车尔尼的《夜曲》!
  不久前,有一位朋友问我是否听过车尔尼的夜曲。车尔尼的其他作品我一直很注意,然而他的夜曲却不但没有听过,甚至连他有没有写过夜曲都从未注意过,更不用说知道这些夜曲已经录成CD了。
  我当即在Amazon网站上找了一下,果然有车尔尼夜曲的CD,而且只有一个版本,还是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录制的车尔尼全部夜曲作品,共十七首。我连忙订购,在两周后收到了这张CD。迫不及待地打开一听,简直让我有“美得使人热泪盈眶”之感。我没想到车尔尼竟然有既与约翰·菲尔德(John Field)的夜曲一样明净清高,又同肖邦的夜曲一样温柔甜蜜的夜曲!于是,想写一写车尔尼与他作品的激情就油然而生了。
  车尔尼,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和钢琴教育家。1791年2月21日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捷克音乐家庭。“Czerny”在捷克文中的意思是“黑色”。他祖父是小提琴家,同时又是宁波科(Nymburk,布拉格北部小城)市政府的一名官员,父亲是双簧管、钢琴和管风琴演奏家。车尔尼六个月大时,他家移居波兰,因为父亲在那里得到了一个钢琴教师的职位。1795年,因为战乱,全家又移回维也纳。即使移居波兰和奥地利,他们在家里也还说捷克语,所以卡尔·车尔尼直到十岁还不会说德语。后来,车尔尼的父亲请他自己的钢琴学生教车尔尼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及欧洲文学。
  在音乐方面,车尔尼绝对是一位早熟的天才。他三岁就能弹钢琴,七岁就能作曲。在他日后写的自传中,有一些关于他儿时音乐创作趣事的回忆:
  七岁时,我就能把脑子里出现的音乐写下来。这些曲子在结构上大部分都是十分完美的,因为后来等我掌握了和声与对位法的知识(再回过来看时),也发现这些作品没有什么要改动的……
  1806年(车尔尼十五岁时——作者注),有一次克鲁普赫尔茨(Krumpholz,小提琴家,贝多芬的朋友)把他写的一段主题拿给我看。使他吃惊的是……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我就把这一主题改编成二十首用钢琴和小提琴演奏的音乐会变奏曲。虽然我那时并不会演奏小提琴,但我听过很多首弦乐四重奏作品,所以已经对小提琴的作曲技法十分熟悉了……尽管那时我只有极少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是那些变奏曲却完全正确无误,而且没有人肯相信这是我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独立完成的!
  车尔尼的第一位钢琴老师就是他父亲温泽尔·车尔尼(Wenzel Czerny)。他主要教小车尔尼一些巴赫、莫扎特和克莱门蒂的作品。车尔尼的音乐记忆力超强,据他后来在自传里说:“我的记忆力极佳。我能将贝多芬写的钢琴曲精确地记住,更不用说去记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了。这是一种天赋,我一直保持到现在。”
  卡尔·车尔尼常在家里开的音乐会上演奏钢琴。据说有一次,贝多芬也出席了他们的家庭音乐会,车尔尼弹了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贝多芬非常吃惊一个十岁的孩子能把他的作品阐述得如此完好,当场接受车尔尼为他的学生。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车尔尼是被贝多芬和车尔尼父亲的共同朋友克鲁普赫尔茨介绍给贝多芬的。在以后的三年中,贝多芬免费教车尔尼钢琴,他就这样成了贝多芬的嫡传弟子。车尔尼与贝多芬的“忘年”友谊一直保持到贝多芬去世,车尔尼经常演奏贝多芬的钢琴曲,还写过一篇如何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文章,贝多芬不少钢琴曲在发表之前都让车尔尼先校对错处。
  后来,车尔尼又跟随胡梅尔和萨列里学琴,也在克莱门蒂来维也纳演奏时向他求教。如此说来,车尔尼的几位导师倒真的都是音乐史上数一数二且“货真价实”的大师。
  车尔尼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在1800年,当时他只有九岁,演奏的是莫扎特《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1812年,车尔尼二十一岁,他在维也纳为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举行了首演。但是,车尔尼并不喜欢公开演出。他在自传里坦言自己对钢琴演奏技巧缺乏信心,虽然他被公认为当时的钢琴大师。后来,他就渐渐把工作的重点转到作曲和教学上去了。我想,像车尔尼这样的“大家”之所以名气远不如他的老师贝多芬和他的学生李斯特那么响的原因之一,或许就是因为他这种不喜在公共场合张扬炫技的性格吧。
  车尔尼十五岁就开始教钢琴了。连贝多芬的侄子卡尔也是车尔尼的学生。车尔尼把从贝多芬、克莱门蒂等老师那里学来的技巧教给学生,后来他的教学就在维也纳出了名。他每天在贵族家庭出入,一天要上十二节课。他的收费高得吓人,连有的贵族家庭都付不起,只能中途改换别的老师。
  当然,在车尔尼众多的学生中,最有名的就是匈牙利大音乐家和钢琴家李斯特了。李斯特九岁就开始跟车尔尼学琴,据说头几个月,车尔尼完全不准李斯特弹乐曲,只许他练音阶,以强化传授给他的钢琴技巧,最后终于让李斯特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大师。“维基百科”中文版的“车尔尼”词条中有如下一段话:
  车尔尼在自传中写道:“李斯特当时的演奏很不规范,粗糙而混乱;他的即兴演奏不具备扎实的和声基础,完全凭灵感弹奏。然而,在他的演奏中却蕴藏着一种天生的才气。”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气质,使车尔尼认为此人是可塑之材。车尔尼的精心教授与李斯特的刻苦努力和聪明才智,再加上几个月的练习,使得李斯特在弹奏克莱门蒂、胡梅尔、贝多芬及巴赫的作品时,车尔尼已无需再去重视他的演奏技巧,而只着重于让他了解各个作曲家的写作风格了。车尔尼不断给他浏览新作品,使李斯特有了一种令人震惊的视谱能力。一年后,李斯特举行公演,轰动了整个维也纳。然而,车尔尼并没有把李斯特局限在刻板机械的技巧练习中,而是让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使他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钢琴大师。   李斯特终生感谢车尔尼对他的教诲。他著名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S.139)就是献给他的老师车尔尼的。他还与车尔尼合作创作了《清教徒变奏曲》(Hexaméron, Morceau de concert,S.392)。
  对于车尔尼在钢琴史上的重要地位,“维基百科”也有恰如其分的评价:
  车尔尼作为贝多芬的学生、李斯特的老师,在十九世纪钢琴演奏史上占有独特的承上启下的位置。如果说克莱门蒂的动态演奏技巧风格和李斯特的浪漫主义演奏技巧是钢琴演奏史上两块里程碑的话,那么车尔尼就是这两块里程碑的铺路架桥者。车尔尼的钢琴练习曲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手指基本功训练以及演奏维也纳古典作品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养料,他为钢琴演奏艺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和敬仰。
  车尔尼的作品不少,光有编号的就有八百六十一首。其中有许多是钢琴练习曲、改编曲,还包括二十四部弥撒曲、四部安魂曲、六部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其他室内乐作品。车尔尼是世界上最早写“练习曲”(étude)这一体裁的作曲家之一。可惜的是,就如之前说过的那样,除了他的钢琴练习曲直到现在还在被钢琴学习者弹奏、练习以外,其他非常精彩的作品都已很少能在音乐会或者CD中听到了。
  车尔尼还写过一本自传,叫《我一生的回忆》(Erinnerungen aus meinem Leben,1842)。他在自传里把自己的作品分成四类:1.练习曲;2.供学生弹奏的比较容易的曲子;3.供音乐会演奏用的华丽乐曲;4.严肃的音乐作品。
  车尔尼在1824年给维克(Friederich Wieck,舒曼岳父)的信里说:“(我)请求音乐界原谅我,因为至今为止我写了那么多微不足道的小作品,却还没有写出什么大作品来。作为一个信守诺言的绅士,我保证以后会弥补这一缺点。”在车尔尼去世前十天,也即写此信的三十三年后,他还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他以后将只写“严肃的作品”了,可见这是这位音乐家一直念念不忘的一件事。
  其实,车尔尼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那么巨大,其中精华无数,可惜的是,他也写了大量只供练习之用的所谓 “非严肃音乐”。这当然跟出版商拼命催他写这类作品有关,因为这类作品容易卖。这也正是今天车尔尼在人们的头脑里形成了“只会写写折磨钢琴学生的练习曲的作曲家”的形象的另一个原因。
  直到六十六岁去世,车尔尼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维也纳。因为他一生从未结婚,也并无别的近亲,所以他的财产就由律师和朋友们根据他的遗嘱处理了。他的大量财产除一部分留给他的女管家和她兄弟之外,都捐赠给了一些音乐组织。他的手稿都由维也纳音乐之友社(Vienna’s Society of the Friends of Music)保存着。2002年6月,在加拿大阿尔贝塔的爱德蒙顿(Edmonton, Alberta)举行的世界首次“卡尔·车尔尼音乐节”上,人们从音乐之友社留存的作品中选出了一些从未演出过的作品作了世界首演。
  车尔尼的作品现在不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实在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就像我本文开头所说的那些“夜曲”,我觉得,要是不能说比肖邦和约翰·费尔德的夜曲更好的话,至少也可以与两者并驾齐驱。或者,以我的看法来说,车尔尼的夜曲是费尔德和肖邦夜曲的过渡者,就像他在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上是贝多芬和李斯特的过渡者一样。费尔德的“夜曲”比较清淡,就像泉水一样清净纯洁、晶莹剔透;肖邦的“夜曲”比较华丽娇艳、妩媚甜蜜。车尔尼夜曲则兼具两者的特点。我在听车尔尼夜曲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辛丰年老先生所说的“音乐作品也会听‘腻’”的观点。我从十多岁时开始听肖邦的“夜曲”,听了近六十年,还会不“腻”吗?所以,我以前一直说,我对费尔德的“夜曲”更感兴趣。现在,又新发现了车尔尼的“夜曲”,能不为之雀跃吗?
  说回唱片,我那张车尔尼《夜曲》是2010年法国Editions Hortus公司出品的。钢琴独奏是法国钢琴家伊莎贝拉·欧米申(Isabelle Oehmichen)。
  这十七首夜曲共分为三组:第一组有八首,编号368,作于1830年到1835年,1845年在法国出版;第二组也是八首,编号604,作于1840年到1842年,1842年出版;第三组只有一首,编号647,也于1842年出版。肖邦的《夜曲》作于1827至1846年间,与车尔尼《夜曲》写作时间重合,因此在好几首车尔尼的夜曲中,都可以听到肖邦夜曲的影子,我不清楚是谁影响了谁。不过,这张CD,无论乐曲、演奏还是录音,倒毫无疑问都属一流。
  除了新得到的这张《夜曲》全集,车尔尼作品的CD我倒有不少,加上《夜曲》全集一共有十八张,他已出版的室内乐作品我差不多都搜全了。其中有十三张是专辑,另外五张是跟别的作曲家一起的合辑:
  其中有一张CD是交响曲,是德国Signum公司在1997年出品的,由法兰克福国家交响乐团演奏,Nikos Athin?os指挥,收有车尔尼的两首交响曲:
  1.《C小调第一交响曲》(Op.780)
  2.《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
  钢琴独奏作品有三张CD:一张CD是英国Amon Ra公司1882年出品的,题为《浪漫主义早期钢琴作品》(The Romantic Fortepiano),钢琴独奏是理查德·布尔纳特。这张CD中一共有四位作曲家的四首作品,车尔尼的作品仅收了一首:《五首罗德主题变奏曲》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Rode‘La Ricordanza’)。这张可能是我最早收集的车尔尼作品CD。
  另两张一套,是车尔尼的钢琴奏鸣曲,英国Nimbus Records公司2008年的录音。由马丁·琼斯担任钢琴独奏。我在网上看见这家公司已经出了三套六张车尔尼的钢琴独奏曲唱片了,不知是否已经出齐,但我只有第一套。曲目如下:   1.《B小调第九钢琴奏鸣曲》(Op.145)
  2.《降E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144)
  3.《降E大调夜曲》(Op.647)
  4.《E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76)
  5.《d小调第六钢琴奏鸣曲》(Op.124)
  此外,我还有一张车尔尼的四手联弹钢琴曲,是奥地利Sony公司1991年出品的,钢琴家是泰尔(Yaara Tal)和格罗休森(Andreas Groethuysen),收了四部作品:
  1.《B小调华丽与性格前奏曲》(Op.54)
  2.《C小调大华丽奏鸣曲》(Op.10)
  3.《F小调幻想曲作品》(Op.226)
  4.《F小调大奏鸣曲》(Op.178)
  车尔尼的钢琴和乐队作品我有三张CD,都是车尔尼与其他作曲家的合辑:一张是英国Brana公司2004年出品的,但录音是1963年和1968年的。这张CD中有三位作曲家的作品,演奏的乐队和演奏家各不相同。车尔尼只收了《海顿主题变奏曲》(Op.73)。由菲莉希雅·布鲁曼托(Felicja Blumental)演奏钢琴,维也纳室内乐队协奏,弗洛肖尔(Helmut Froschauer)指挥。
  另一张车尔尼的钢琴和乐队作品是美国VOX BOX公司1996年出品的,一套有两张CD,只收了一首车尔尼的《音乐会嬉游曲》(Op. 204),由麦克·庞第演奏钢琴,西南德室内乐队协奏,保尔·安格勒指挥。
  第三张是德国Christophorus公司1996年出品的,收录了两首作品。由刘晓明(音译)和霍斯特戈贝尔演奏钢琴,法兰克福勃兰登堡乐团协奏,尼克斯·阿廷内奥斯指挥:
  1 .《C大调四手联弹钢琴协奏曲》(Op. 153)
  2.《D大调第二交响曲》
  我还有一张车尔尼的小提琴与钢琴作品,是加拿大CBC唱片公司2002年出品的。由埃里卡·拉伍姆演奏小提琴,安东·库依尔提演奏钢琴。这张CD收了两部作品,第二部就是使小提琴家、贝多芬的朋友克鲁普赫尔茨大吃一惊的车尔尼十五岁时的作品:
  1.《A大调钢琴和小提琴大奏鸣曲》
  2.《二十首D大调克鲁普赫尔茨主题音乐会变奏曲》(Op.1)
  车尔尼的圆号与钢琴作品,我有两张CD:一张是英国helios唱片公司2000年出品的,圆号由安德鲁·克拉克演奏,杰夫雷·高维埃尔演奏早期钢琴。这张CD收了五部作品:
  1.《序曲及变奏协奏曲》(Op.248)
  2.《华丽幻想曲》(Op.339 No.1)
  3.《华丽幻想曲》(Op.339 No.2)
  4.《华丽幻想曲》(Op.339 No.3)
  5.《行板及波拉卡》
  另一张圆号与钢琴作品的CD是车尔尼与其他作曲家的合辑,德国?uk唱片公司2005年出品。圆号由兹比涅夫·祖克(Zbigniev ?uk)演奏,彼得·祖克(Piotr?uk)钢琴伴奏。?uk唱片公司就是这位圆号演奏家于1992年创立的一家录音公司,以出版圆号乐曲的CD为主,也出别种音乐作品。这张CD收录了七位作曲家的八首圆号小曲,其中车尔尼只有一首《行板与波拉卡》(遗作),与上述那张CD中的一首是重复的。
  车尔尼的室内乐作品中,重奏曲作品我收集得最多,共有六张CD:一张是德国MDG唱片公司1994年出品的,由格劳提乌斯·唐斯基演奏钢琴,古典合奏团(Consortium Classicum)成员协奏。共收两首乐曲:
  1.《钢琴九重奏》(1850年)
  2.《小夜曲大协奏曲》(Op.126)
  一张是车尔尼与其他作曲家的合辑,收了车尔尼的《长笛和钢琴二重协奏曲》(Op.129),由意大利Stradivarius公司出品。长笛由露易莎·萨罗演奏,钢琴演奏是约翰内斯·科劳普菲兹。
  还有一张室内乐作品的CD是德国Christophorus公司2008年出品的两位作曲家的两首钢琴三重奏,由柏林戈贝尔钢琴三重奏团演奏:
  《A小调钢琴三重奏》(Op.289)
  另有一套三张加拿大唱片公司Doremi 2011年出版的CD最有意思。这套CD就是上文提到的,2006年6月13日至16日在加拿大举行的世界首次“卡尔·车尔尼音乐节”的现场录音。当然,四天的演出不可能全部录进三张CD,但很明显,出版公司是想把各种类型的乐曲都选进几首,而室内乐则是选择的重点。这些乐曲的演奏者很多,有爱德蒙顿交响乐团、歌唱家、单簧管演奏家、大提琴家、钢琴家,指挥等等,还有我最喜欢的加拿大圣劳伦斯弦乐四重奏团。曲目如下:
  1.两首弦乐四重奏(F小调和D小调)
  2.两首弦乐五重奏的赋格曲(Op.177 No.1 & No.2)
  3.两首序曲(C小调和E大调)
  4.宗教音乐《称颂我们的主》(Op.737)5.《A大调第二大钢琴三重奏》(Op.166)6.《升C小调钢琴练习曲》(Op.399 No. 10)7.五首歌曲
  8.《C小调钢琴四重奏》(Op.148)
  9.《E小调小夜曲形式的大协奏曲》(Op.126)
  10.六手联弹《贝里尼主题辉煌变奏曲》(Op.297)
  因篇幅原因,这十八张车尔尼作品的CD我无法一一介绍。简而言之,我觉得车尔尼的作品,只要是包含钢琴的,钢琴部分都会显得特别突出、丰满、充实,这可能是因为车尔尼自己是位钢琴演奏家的缘故吧。从风格上来说,车尔尼的音乐正是从贝多芬早期的古典主义过渡到肖邦浪漫主义去的一座桥梁。我觉得他的交响乐和室内乐总的来说更像贝多芬和舒伯特,尤其是交响乐,简直处处可以使人联想到贝多芬的某部交响乐。而车尔尼的钢琴独奏曲,以及钢琴与乐队合奏的大型作品,其风格则更像肖邦和李斯特。当然,即使在他的重奏曲中,有很多乐章的音乐也已经将浪漫主义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比如,那首《钢琴九重奏》的第二乐章,一开头用英国管与钢琴奏出的那个二重奏主题,不是就优美到简直能够令人飘飘欲仙、忘乎所以吗?
其他文献
《本杰明·布里顿:音乐的一生》  (Benjamin Britten:A Life for Music)  作者:奈尔·鲍威尔(Neil Powell)  Henry Holt and Company出版社,2013年出版  这本传记最早是为了配合布里顿百年纪念而出版的,现又重新发行。  本书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鲍威尔并不是专业音乐学者,愿意以更多描述性语句而非学术性的措辞来谈布里顿,故而读起来更为
期刊
享誉国际的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签约环球音乐,成为首位与环球签订长期合约的华人歌唱家。她的最新专辑——舒伯特《夜与梦》(Night and Dreams)由Decca发行,于2014年11月率先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出版,收录了十八首舒伯特艺术歌曲,包括听众最为熟知的《小夜曲》和《圣母颂》等。  身为目前国内最具声望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张立萍2001年由加拿大归国,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至今,现任中央音乐学
期刊
1957年是爱德华·埃尔加诞辰一百周年。自这一年起,学界和评论界开始渐渐重新评价他的音乐作品,彻彻底底地再释埃尔加,当然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进程。虽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被人们真正遗忘——比如他的两首交响乐、两首协奏曲、《谜语变奏曲》《为弦乐而写的引子与快板》和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The Dream of Gerontius)常常出现在节目单上,但是这些作品却很少能入英国之外指挥家或演奏家的法眼。 
期刊
除科达伊之外,另一个对我音乐生活有决定性,或者说是像夜空中的灯塔般间接而非直接影响到我的人就是贝拉·巴托克。尽管我已尽己所能地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但他从未在学校里教过我,也从未给我打过分,所以我并不把他列为我的老师。  从本质上来讲,他伴随了我的一生。  起初,他仅仅是个名字,一个从我孩童时代就听说的名字。这个让人敬畏的名字,曾在大人之间引起激烈争议;这个飘于空气中的名字,就像即将袭来的暴雨,瞬间
期刊
该如何创作一部音乐剧的音乐?这也许是当下中国音乐剧界最值得去思考的问题。为音乐剧创作音乐并不容易,这不该是作曲家一拍脑袋就去创作的,也不是仅仅依靠一腔热血或者天赋灵感就能创作好的。世上各类成功的音乐剧,均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随之而来的创作方式。作曲家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搭建所谓的“音乐大厦”,绝非仅仅追求音乐的好听。可惜的是,当下中国的很多作曲家还停留在“写单曲”的创作思维中,对该如何创作音乐
期刊
2015年1月23日下午,联合国和平大使、国际钢琴巨星郎朗携新书《跟郎朗学钢琴》亮相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举行新书签售会,有近六百名琴童及家长到达现场。这次由上海音乐出版社重磅推出的《跟郎朗学钢琴》系列共有五个分册,每册包括八个单元、二十四首作品,侧重钢琴弹奏的阶段性关键技术。其中,每首作品都有郎朗亲自撰写的启发性评语和详细的演奏指导,包括演奏的指法和音乐表情等,尤其是后面两册,关于如何把握作品的风格
期刊
1915年,赵元任先生在一战期间创作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于由康奈尔大学留学生编辑的《科学》杂志创刊号上,成为当今公认的第一首由中国人创作的钢琴曲,由此也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开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钢琴音乐的语言与风格在西方音乐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衍变与发展,从调性音乐到多调性、无调性,从十二音音乐到机遇音乐……钢琴音乐创作始终在“当下”的语境下诉说着“当代”的音乐语言。舞
期刊
早年  我是罗伯特·舒曼,1810年出生在萨克森邦的茨维考(Zwickau)小镇,父亲是奥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母亲是约翰娜·施纳贝尔。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从有记忆开始,我最熟悉、最喜爱的地方就是爸爸的书店。我喜欢安静地坐在角落,翻阅各式各样的书,闻书页间的淡淡墨香。七岁起,爸爸请茨维考高中的音乐老师昆奇(Kuntzsch)先生教我学习音乐。
期刊
2015年伊始,天津交响乐团对外公布了一项宏伟的计划——“贝多芬、马勒交响乐全集”系列音乐会(简称“贝马”系列音乐会)。依照这个目标,乐团要在2015年与2016年以十一场音乐会的形式将贝多芬与马勒这两位交响巨人的全部交响曲演奏一遍。与众不同的是,音乐会将以每场同步的形式演奏两位作曲家的作品,即“贝一”与“马一”“贝三”与“马三”等以此类推。因此,这无疑是一个之前从未有人实践过的宏大工程。  天津
期刊
这是一本作曲家寄给同一位收信人的书信集,此人与古典音乐毫无关联,甚至不通音律。信件的内容除了情感交流以外,更多涉及的是生活琐事,提到作曲家本人创作经历的也仅是只言片语。我想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有此一问:这本书到底和音乐有多少关系?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莱奥什·雅纳切克因为《耶奴发》《卡塔·卡芭诺娃》《狡猾的小狐狸》《马克罗普洛斯事件》《死屋手记》等作品而名垂史册。即使不少中国乐迷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