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文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成为日后旅游业扩大发展、深度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国和日本与西方国家的旅游业相比,都属于起步较晚的国家,中日旅游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双方互为客源国,但两国旅游界的业务及文化交流甚少。因此,对中日旅游文化的分析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对发展两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发展我国的旅游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文化;日本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
[作者简介]许向蒲(1975-),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教师,讲师职称,研究方向:旅游文化,英语教育。
一、日本的旅游文化
(一)日本旅游业现状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依靠美国的扶持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其出境游已发展为世界第三大旅游市场。日本旅游业同世界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人文心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旅游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也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坎坷。日本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旅游始发期、旅游转机期、旅游成长期、旅游顿挫期、初次负增长期、海外旅游新纪元和均衡发展的变革期。目前日本旅游业可以说是一个变革期,日本的旅游业发展很不平衡。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日本的出境游人次和国际旅行支出远远超过入境游人次和国际旅行收入。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出境游大国,入境游小国。近期,日本制定了“观光立国”的政策,其内容是:呼吁各大城市的观光部门大力宣传日本的观光资源、吸引游客赚取外汇、刺激国内经济。
(二)日本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
日本有着很好的旅游大环境。旅游大环境是指交通、环境、人的素质等综合因素构成的气氛。这一点从日本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可以很好的看出。
1.日本在物质文化层面。日本在物质文化层面可以说是做的相当不错的,因为日本人注重细节的性格,日本的许多旅游设施都建的很精细,很人性化,也很现代化,尤其是在旅游交通方面。现代旅游交通为旅游增添了新的情趣。快速有序的交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旅游商品的文化特色之一。日本的交通网能按游客不同的需求,将其快速送往各旅游景点。游客乘用交通工具的过程也是体验交通文化的最好方法。
2.日本在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日本在旅游文化的制度方面也是比较规范的。日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修订颁布了《旅游业法》,使旅游业成为了具有了实体性质的产业,并且也从法律上为旅游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3.日本在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日本在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很有特色的,突出表现在日本游客身上。首先是日本游客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带团的导游都明白团队意识对于一个旅游团是多么重要,而在这一点上日本游客是做的最好的,日本团员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着眼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考虑自身所处的空间和地理位置,并以此来审视自己同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能保持一致做到协调统一,也因此日本人愿意参加团队旅游,且能做到步调一致地游玩。其次日本游客在外出时奉行本本主义。在日本凡是大书店都有地图、旅游指南等工具书,其种类繁多、印刷精良、包罗万象,会令你有种大概日本是全球旅游工具书最畅销的国家的感觉,而且日本人无论做什么都要寻求这种工具书的帮助。再次,日本人喜欢“完璧主义”,意思是凡事都要尽善尽美,尽最大努力做好,因此各大旅行社都用这一主义来为游客服务,尽可能想得周到、细致。此外,日本人的环境意识、角色意识和公平意识也很强。在旅游生活习惯中更注重“洗”和“方便”,在交往之中重视礼仪,最怕被人耻笑。
(三)日本旅游的特色
日本旅游业颇具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富士山、樱花、温泉为代表的风景疗养旅游,以日本料理为代表的饮食游以及以艺伎、女优等代表的特色文化旅游。看似极为单纯的温泉旅游,每年却吸引游客达1.4亿人次以上,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市场。作为日本邻邦的中国是日本旅游业的重要客户市场。
二、中国的旅游文化
(一)中国旅游业的现状概述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是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但发展迅速,现已成为颇具生机活力的强劲行业。与日本相比,我国是入境游大国。改革开放20 多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极其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悠久淳厚的人文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但过去大多数情况下旅游文化是作为文化遗产形态而存在,我们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
1.中国在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中国在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较为完备的旅游设施。中国的航空运输在规模和整体素质上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但在细节上还有欠妥贴。在旅游地面交通方面,我国一直在下大力度改善,有计划的进行铁路提速,以方便游客出行。
2.中国在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中国在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有待提高。我国虽然很早就有人提出制定旅游法,但因为种种原因,旅游法一直处于搁置状态,只有一些旅游规范和相关行业的法规,造成旅行社数量众多,质量却参差不齐,导游薪酬混乱等问题。因此我国尽快建立健全旅游法制,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收益体制,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告诉发展。
3.中国在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中国在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也是丰富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在此依托之上的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与现代都市文化迥异的乡土文化,必然会给旅游者带来中国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的。
(三)中国旅游文化开发中的问题
首先是缺乏新的经营理念。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在理论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即先开发后保护;先保护后开发;边保护边开发。这三种方式哪一种最佳,全国各省应该结合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以减少对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的最小损耗为限度。一些地方,片面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认为只要开发就会造成文化资源的破坏。一些地方当地的文化价值显赫,但是现实的贫穷无法解决,他们守着文物没饭吃、没钱花。
其次是重旅游文化资源的原生性,轻商品化。国内的许多省市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但天然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换成为市场优势,大多数旅游资源还缺乏纵深和多样化市场开发,旅游界人士形象地把这一现象比喻为“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很多文化虽然很灿烂辉煌,但由于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深层次的开发,旅游业的发展明显后劲不足。
再者是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一是我国旅游业开发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全国各地遍地开发,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对资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措施不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二是我国一些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的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景区内现代化设施体量过大,破坏了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影响了游客的兴趣。三是高峰期一些重要的文化资源如文物、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特色民居等,景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和限制客流量,造成游客承载量过大。
三、中日旅游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一)中日旅游文化的区别
归纳起来说,在物质层面,日本“细”,中国“粗”;在制度层面,日本与中国相比,更加正规和完善;在精神层面,日本的民众旅游意识要强于中国,但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种类要比日本丰富很多。
(二)中日旅游文化的联系
中日两国旅游文化受历史交流的影响,在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也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中国的园林和日本的庭园,比如茶道,比如礼仪之邦等等,而且很大程度上说中国和日本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日本从中国学习借鉴好的传统与文化,并且结合自身把它吸收、拓展和发扬传播开来。
四、研究中日旅游文化的意义
(一)研究中日旅游文化的原因
在中日大观光时代到来的今天,从世界观光市场的大视角、大思路出发,中日旅游业的交流十分必要,因为各自既是对方的客源国,又是对方旅游的目的国;既是市场的合作者,又是市场的竞争对手。日本现代观光业的发展先于中国,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但是日本旅游是在本国的历史和风土文化上发展起来的,并非全部适用于中国,中国的旅游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如何借鉴和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按照中国自己的国情民风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事业,是我们研究中日旅游文化的目的,也是旅游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二)日本旅游文化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打造旅游大环境。把旅游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是因为现代旅游不只是旅游部门的事情,而是与每个公民有关、与各行各业有关。每个现代人既是潜在的旅游者,又有如何做文明游客的义务;同时每个人也都是潜在的旅游接待者。现代旅游与城市规划、交通布局、环境治理以及商业网点等一切和城市有关的事业分不开。旅游区与非旅游区的界限越来越小。旅游大环境与个人的教养、文明教育等各项事业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旅游大环境的完善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旅游部门要大力宣传该问题,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为打造旅游大环境做贡献。
其次,要加强精细管理和组织,引导和方便顾客。中国正在步入现代交通社会,精细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它对旅游事业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旅游交通上,我们应该注意各种标志要醒目,表达意思要明确易懂,并且要注意使用双语甚至多语。在旅游接待上,我们应该注意“微笑服务”、“服务至上”、“方便顾客”、“人性化服务”。
再次,挖掘文化的内涵,开发深度旅游。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文化的发展不单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在挖掘和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要在文化的研究上下功夫,即在旅游线路上增加中国特有的文化素材,使旅游形式和内容具有深度和民族特色。
此外,加大宣传力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但要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还要加强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其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同世界市场接轨,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放眼世界。还有,横向联合势在必行。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旅游市场正在全面面向世界开放,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旅游业将如何应战倍受关注。如何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实现企业的横向联合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以跨行业的联合势在必行。
结论
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中日交流的文化,需要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开拓,为了两国之间的旅游文化不断努力,争取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曹志伟,陈晏.日本旅游文化[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3]张爱平等.日本文化[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朱路平译.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旅游文化;日本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
[作者简介]许向蒲(1975-),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教师,讲师职称,研究方向:旅游文化,英语教育。
一、日本的旅游文化
(一)日本旅游业现状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依靠美国的扶持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其出境游已发展为世界第三大旅游市场。日本旅游业同世界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人文心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旅游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也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坎坷。日本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旅游始发期、旅游转机期、旅游成长期、旅游顿挫期、初次负增长期、海外旅游新纪元和均衡发展的变革期。目前日本旅游业可以说是一个变革期,日本的旅游业发展很不平衡。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日本的出境游人次和国际旅行支出远远超过入境游人次和国际旅行收入。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出境游大国,入境游小国。近期,日本制定了“观光立国”的政策,其内容是:呼吁各大城市的观光部门大力宣传日本的观光资源、吸引游客赚取外汇、刺激国内经济。
(二)日本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
日本有着很好的旅游大环境。旅游大环境是指交通、环境、人的素质等综合因素构成的气氛。这一点从日本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可以很好的看出。
1.日本在物质文化层面。日本在物质文化层面可以说是做的相当不错的,因为日本人注重细节的性格,日本的许多旅游设施都建的很精细,很人性化,也很现代化,尤其是在旅游交通方面。现代旅游交通为旅游增添了新的情趣。快速有序的交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旅游商品的文化特色之一。日本的交通网能按游客不同的需求,将其快速送往各旅游景点。游客乘用交通工具的过程也是体验交通文化的最好方法。
2.日本在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日本在旅游文化的制度方面也是比较规范的。日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修订颁布了《旅游业法》,使旅游业成为了具有了实体性质的产业,并且也从法律上为旅游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3.日本在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日本在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很有特色的,突出表现在日本游客身上。首先是日本游客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带团的导游都明白团队意识对于一个旅游团是多么重要,而在这一点上日本游客是做的最好的,日本团员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着眼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考虑自身所处的空间和地理位置,并以此来审视自己同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能保持一致做到协调统一,也因此日本人愿意参加团队旅游,且能做到步调一致地游玩。其次日本游客在外出时奉行本本主义。在日本凡是大书店都有地图、旅游指南等工具书,其种类繁多、印刷精良、包罗万象,会令你有种大概日本是全球旅游工具书最畅销的国家的感觉,而且日本人无论做什么都要寻求这种工具书的帮助。再次,日本人喜欢“完璧主义”,意思是凡事都要尽善尽美,尽最大努力做好,因此各大旅行社都用这一主义来为游客服务,尽可能想得周到、细致。此外,日本人的环境意识、角色意识和公平意识也很强。在旅游生活习惯中更注重“洗”和“方便”,在交往之中重视礼仪,最怕被人耻笑。
(三)日本旅游的特色
日本旅游业颇具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富士山、樱花、温泉为代表的风景疗养旅游,以日本料理为代表的饮食游以及以艺伎、女优等代表的特色文化旅游。看似极为单纯的温泉旅游,每年却吸引游客达1.4亿人次以上,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市场。作为日本邻邦的中国是日本旅游业的重要客户市场。
二、中国的旅游文化
(一)中国旅游业的现状概述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是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但发展迅速,现已成为颇具生机活力的强劲行业。与日本相比,我国是入境游大国。改革开放20 多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极其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悠久淳厚的人文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但过去大多数情况下旅游文化是作为文化遗产形态而存在,我们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
1.中国在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中国在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较为完备的旅游设施。中国的航空运输在规模和整体素质上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但在细节上还有欠妥贴。在旅游地面交通方面,我国一直在下大力度改善,有计划的进行铁路提速,以方便游客出行。
2.中国在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中国在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有待提高。我国虽然很早就有人提出制定旅游法,但因为种种原因,旅游法一直处于搁置状态,只有一些旅游规范和相关行业的法规,造成旅行社数量众多,质量却参差不齐,导游薪酬混乱等问题。因此我国尽快建立健全旅游法制,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收益体制,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告诉发展。
3.中国在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中国在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也是丰富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在此依托之上的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与现代都市文化迥异的乡土文化,必然会给旅游者带来中国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的。
(三)中国旅游文化开发中的问题
首先是缺乏新的经营理念。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在理论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即先开发后保护;先保护后开发;边保护边开发。这三种方式哪一种最佳,全国各省应该结合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以减少对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的最小损耗为限度。一些地方,片面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认为只要开发就会造成文化资源的破坏。一些地方当地的文化价值显赫,但是现实的贫穷无法解决,他们守着文物没饭吃、没钱花。
其次是重旅游文化资源的原生性,轻商品化。国内的许多省市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但天然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换成为市场优势,大多数旅游资源还缺乏纵深和多样化市场开发,旅游界人士形象地把这一现象比喻为“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很多文化虽然很灿烂辉煌,但由于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深层次的开发,旅游业的发展明显后劲不足。
再者是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一是我国旅游业开发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全国各地遍地开发,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对资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措施不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二是我国一些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的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景区内现代化设施体量过大,破坏了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影响了游客的兴趣。三是高峰期一些重要的文化资源如文物、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特色民居等,景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和限制客流量,造成游客承载量过大。
三、中日旅游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一)中日旅游文化的区别
归纳起来说,在物质层面,日本“细”,中国“粗”;在制度层面,日本与中国相比,更加正规和完善;在精神层面,日本的民众旅游意识要强于中国,但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种类要比日本丰富很多。
(二)中日旅游文化的联系
中日两国旅游文化受历史交流的影响,在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也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中国的园林和日本的庭园,比如茶道,比如礼仪之邦等等,而且很大程度上说中国和日本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日本从中国学习借鉴好的传统与文化,并且结合自身把它吸收、拓展和发扬传播开来。
四、研究中日旅游文化的意义
(一)研究中日旅游文化的原因
在中日大观光时代到来的今天,从世界观光市场的大视角、大思路出发,中日旅游业的交流十分必要,因为各自既是对方的客源国,又是对方旅游的目的国;既是市场的合作者,又是市场的竞争对手。日本现代观光业的发展先于中国,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但是日本旅游是在本国的历史和风土文化上发展起来的,并非全部适用于中国,中国的旅游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如何借鉴和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按照中国自己的国情民风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事业,是我们研究中日旅游文化的目的,也是旅游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二)日本旅游文化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打造旅游大环境。把旅游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是因为现代旅游不只是旅游部门的事情,而是与每个公民有关、与各行各业有关。每个现代人既是潜在的旅游者,又有如何做文明游客的义务;同时每个人也都是潜在的旅游接待者。现代旅游与城市规划、交通布局、环境治理以及商业网点等一切和城市有关的事业分不开。旅游区与非旅游区的界限越来越小。旅游大环境与个人的教养、文明教育等各项事业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旅游大环境的完善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旅游部门要大力宣传该问题,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为打造旅游大环境做贡献。
其次,要加强精细管理和组织,引导和方便顾客。中国正在步入现代交通社会,精细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它对旅游事业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旅游交通上,我们应该注意各种标志要醒目,表达意思要明确易懂,并且要注意使用双语甚至多语。在旅游接待上,我们应该注意“微笑服务”、“服务至上”、“方便顾客”、“人性化服务”。
再次,挖掘文化的内涵,开发深度旅游。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文化的发展不单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在挖掘和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要在文化的研究上下功夫,即在旅游线路上增加中国特有的文化素材,使旅游形式和内容具有深度和民族特色。
此外,加大宣传力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但要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还要加强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其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同世界市场接轨,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放眼世界。还有,横向联合势在必行。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旅游市场正在全面面向世界开放,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旅游业将如何应战倍受关注。如何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实现企业的横向联合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以跨行业的联合势在必行。
结论
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中日交流的文化,需要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开拓,为了两国之间的旅游文化不断努力,争取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曹志伟,陈晏.日本旅游文化[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3]张爱平等.日本文化[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朱路平译.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