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头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常见症状。部分患者有恶心感,急性发病时患者不能抬头,少数患者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在体征方面,发病时患者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颈椎病成为社区服务的多发病。2008~2009年对资料完整的256例颈椎病患者DRX线平片进行分析,以增加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256例,男157例,女99例,年龄32~75岁,平均58岁。均为X线检查确诊。临床表现为颈肩痛、活动受限,双上肢或单上肢发麻、发凉、运动障碍,握力减退,头痛或偏头痛、头晕伴颈部面部麻木或出现多汗现象。
方法:使用GE公司的DRX线机,根据患者需求摄取颈椎正、侧双斜位片、过伸过曲位片及张口位片。请有经验的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
X线表现
256例(100%)患者均摄有颈椎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82例(32%),摄过伸过屈位片32例(12.5%)。骨质增生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X线表现,本组病例发生在C1~C3椎体5例,发生在C4~6椎体者251例,可以看出C4~C7椎体发病率最高。见表1。
讨 论
病理及发病机理:颈椎病根据临床病理和治疗方案可分为颈椎病前期、颈椎间盘突出症期、骨源性颈椎病期与脊髓变性期四期[1],首先开始为椎间盘和小关节软骨的退化变性,纤维环增厚,软骨变薄破损,椎体边缘骨质修复,增生并形成唇样骨刺,失去弹性的椎间盘可以破裂,髓核若突入骨内则形成许莫氏结节,椎体周围韧带也增厚和钙化沉着,小关节亦有骨质增生和周围韧带增厚钙化,由于关节软骨的损耗变薄和椎间盘变性,使关节间隙和椎间隙变窄,导致脊柱间韧带褶叠和脊柱曲度改变,變直最多见。椎间盘变狭合并椎体不稳和小关节边缘的骨刺增生,可使相应的椎间孔缩小则临床出现神经根受压症状[2]。
发病机理:国内学者多以为是积累性劳损引起颈椎退行性变、失稳受到外伤后发生颈椎错位,如未经治疗或未自动复位,便产生代偿性颈椎曲度改变,如仍不能完全代偿椎间隙平衡,长久后即造成骨质增生,颈椎结构的外部位置发生变化会参加或压迫周围组织产生各种类型的颈椎病。
发病部位:本组中主要发生在C4以下部位,这是由于颈椎生理前突以C4~C6处最明显,而C5~C7则逐渐后移,颈屈伸运动也是以此为中心,故此处剪力最大,易因负重或应力作用而致软骨退变,所以病变易发生在C4易下部位。
“双边征”、“双突征”[3]:“双边征”是由于椎体后缘呈一浅在凹陷,正常情况下侧位片上椎体后缘呈“一条边”颈椎病患者椎体旋转,位置不正,椎体后缘在侧位片上无法重叠整齐,而形成双边表现,双边为椎体后缘出现两条弧线影。此征像的表现见于患者颈椎骨性表现尚未出现时,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双突征”系指上、下关节突所形成的双突表现为上、下关节突边缘出现双边征称之,也是由于椎体发生旋转。双侧关节突在侧位片上无法重叠一致造成。此征出现在C4~C7有意义,C3有时因C1~C2主管颈部旋转动作,可产生假象,如整个颈椎均出现双边、双突现象则属摄片时摆位或球管不正造成。
颈椎骨质增生:根据颈椎骨质增生的部位基本可以判断颈椎病的分型,如果增生发生于椎体的后缘,压迫脊髓,则为脊髓型,如果增生位于侧方突入椎间孔内,压迫神经根,则为神经根型,如果是钩椎关节变尖,压迫椎动脉,则为椎动脉型。
颈椎病检查的选择及诊断:颈椎病为中老年常见病,也是社区服务门诊中的多发病、尽管医学在不断发展,先进设备检查应用于临床,但X线检查仍然是诊断该病的快速、简便、准确的重要手段,而且随着数字化DR设备的使用,使颈椎X线片的清晰度、对比度明显增高,基本可以明确颈椎病的诊断。本着节省医疗资源、减轻患者负担,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损伤,对35岁以上有颈肩臂痛、双手麻木者、颈椎的脱位应摄取颈椎正侧位片观察病变部位和范围,颈椎的旋转、椎间盘变性疑有滑脱者加摄过伸过屈位片:需观察椎间孔者加摄左、右斜位对神经根型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对疑有椎间盘病变选择CT或MRI。笔者认为以上选择易被患者接受。对于年龄大X线改变明显而无临床症状者,只能诊断为颈椎退行性改变,而不能诊断为颈椎病,“双边征”、“双突征”、颈椎序列不齐或曲度改变为颈椎病的早期X线表现,需临床密切观察随访。
表1 256例颈椎病X线表现
参考文献
1 贾宁阳,王晨光.脊柱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42.
2 荣独山.X线诊断学.第2版第3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30.
3 钱铭辉.颈椎病X诊断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78,12:3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256例,男157例,女99例,年龄32~75岁,平均58岁。均为X线检查确诊。临床表现为颈肩痛、活动受限,双上肢或单上肢发麻、发凉、运动障碍,握力减退,头痛或偏头痛、头晕伴颈部面部麻木或出现多汗现象。
方法:使用GE公司的DRX线机,根据患者需求摄取颈椎正、侧双斜位片、过伸过曲位片及张口位片。请有经验的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
X线表现
256例(100%)患者均摄有颈椎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82例(32%),摄过伸过屈位片32例(12.5%)。骨质增生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X线表现,本组病例发生在C1~C3椎体5例,发生在C4~6椎体者251例,可以看出C4~C7椎体发病率最高。见表1。
讨 论
病理及发病机理:颈椎病根据临床病理和治疗方案可分为颈椎病前期、颈椎间盘突出症期、骨源性颈椎病期与脊髓变性期四期[1],首先开始为椎间盘和小关节软骨的退化变性,纤维环增厚,软骨变薄破损,椎体边缘骨质修复,增生并形成唇样骨刺,失去弹性的椎间盘可以破裂,髓核若突入骨内则形成许莫氏结节,椎体周围韧带也增厚和钙化沉着,小关节亦有骨质增生和周围韧带增厚钙化,由于关节软骨的损耗变薄和椎间盘变性,使关节间隙和椎间隙变窄,导致脊柱间韧带褶叠和脊柱曲度改变,變直最多见。椎间盘变狭合并椎体不稳和小关节边缘的骨刺增生,可使相应的椎间孔缩小则临床出现神经根受压症状[2]。
发病机理:国内学者多以为是积累性劳损引起颈椎退行性变、失稳受到外伤后发生颈椎错位,如未经治疗或未自动复位,便产生代偿性颈椎曲度改变,如仍不能完全代偿椎间隙平衡,长久后即造成骨质增生,颈椎结构的外部位置发生变化会参加或压迫周围组织产生各种类型的颈椎病。
发病部位:本组中主要发生在C4以下部位,这是由于颈椎生理前突以C4~C6处最明显,而C5~C7则逐渐后移,颈屈伸运动也是以此为中心,故此处剪力最大,易因负重或应力作用而致软骨退变,所以病变易发生在C4易下部位。
“双边征”、“双突征”[3]:“双边征”是由于椎体后缘呈一浅在凹陷,正常情况下侧位片上椎体后缘呈“一条边”颈椎病患者椎体旋转,位置不正,椎体后缘在侧位片上无法重叠整齐,而形成双边表现,双边为椎体后缘出现两条弧线影。此征像的表现见于患者颈椎骨性表现尚未出现时,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双突征”系指上、下关节突所形成的双突表现为上、下关节突边缘出现双边征称之,也是由于椎体发生旋转。双侧关节突在侧位片上无法重叠一致造成。此征出现在C4~C7有意义,C3有时因C1~C2主管颈部旋转动作,可产生假象,如整个颈椎均出现双边、双突现象则属摄片时摆位或球管不正造成。
颈椎骨质增生:根据颈椎骨质增生的部位基本可以判断颈椎病的分型,如果增生发生于椎体的后缘,压迫脊髓,则为脊髓型,如果增生位于侧方突入椎间孔内,压迫神经根,则为神经根型,如果是钩椎关节变尖,压迫椎动脉,则为椎动脉型。
颈椎病检查的选择及诊断:颈椎病为中老年常见病,也是社区服务门诊中的多发病、尽管医学在不断发展,先进设备检查应用于临床,但X线检查仍然是诊断该病的快速、简便、准确的重要手段,而且随着数字化DR设备的使用,使颈椎X线片的清晰度、对比度明显增高,基本可以明确颈椎病的诊断。本着节省医疗资源、减轻患者负担,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损伤,对35岁以上有颈肩臂痛、双手麻木者、颈椎的脱位应摄取颈椎正侧位片观察病变部位和范围,颈椎的旋转、椎间盘变性疑有滑脱者加摄过伸过屈位片:需观察椎间孔者加摄左、右斜位对神经根型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对疑有椎间盘病变选择CT或MRI。笔者认为以上选择易被患者接受。对于年龄大X线改变明显而无临床症状者,只能诊断为颈椎退行性改变,而不能诊断为颈椎病,“双边征”、“双突征”、颈椎序列不齐或曲度改变为颈椎病的早期X线表现,需临床密切观察随访。
表1 256例颈椎病X线表现
参考文献
1 贾宁阳,王晨光.脊柱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42.
2 荣独山.X线诊断学.第2版第3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30.
3 钱铭辉.颈椎病X诊断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78,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