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32例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s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的疗效差异。结果:采用a-2b干扰素的治疗组的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偏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ALT的复常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明显差异性。治疗组32例患者,应用干扰素后,发热25例,占78.13%,流感样,症状17例,占53.13%,白细胞减少14例,占43.75%,但无1例患者因为不良反应严重而停止治疗者。结论: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干扰素;病毒性肝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50-01
  
  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它是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似的低分子糖蛋白。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已有10多年历史,它是目前抑制肝炎病毒复制最有效、最有希望的药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共收治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l0次全国病毒件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且符合下列入选条件:病程6个月~10年;血清HBsAg、HBeAg、HBV DNA均阳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在正常参考值上限2~5倍;治疗前6个月内未使用过抗病毒及免疫调节药物。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乙型肝炎27例,丙型肝炎5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3.6岁;对照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乙型肝炎26例,丙型肝炎6例,年龄17~49岁,平均年龄34.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均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无其他重要脏器病变(心、肾疾病,糖尿病,血液病,精神疾病)。
  1.2治疗方法治疗组32例患者,采用a-2b干扰素安福隆500万单位肌注,前2周每日一次,以后隔日一次。对照组32例患者,不用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剂,仅用常规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苷肽、甘草酸二铵、凯西莱、门冬氨酸钾镁等)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停药6个月各检查1次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HBV血清标记物、HBV-DNA定量,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3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HBsAg、抗一HBs、HBeAg、抗一HBe、抗-HBc,上海科技实业公司生产的HBV ELISA检测试剂盒;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DNA,仪器为罗氏(Lightlycler),深圳市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HBV-DNA荧光定量PCR诊断试剂盒;采用上海罗氏全自动生化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肝肾功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变化结果见表1。表1结果表明:采用a-2b干扰素的治疗组的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偏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ALT复常率比较分析结果见表2,表2结果表明:治疗组给药1个月后的ALT的复常率为59.38%,3个月ALT的复常率为75.00%,6个月ALT的复常率为81.25%,停药后6个月ALT的复常率为78.13%;对照组给药1个月后的ALT的复常率为53.13%,3个月ALT的复常率为65.62%,6个月ALT的复常率为71.87%,停药后6个月ALT的复常率为62.5%;两组患者的ALT的复常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明显差异性。
  


  2.3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分析治疗组32例患者,应用干扰素后,发热25例,占78.13%,且多数患者的发热时间出现在首次注射后24~48 h内,体温一般在38.0℃~39.0℃之间。流感样,症状17例,占53.13%,主要为头昏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持续时间为3~5 d。对于一般的发热和流感样症状,患者均能耐受,不需进行处理,但对于发热和(或)流感样症状较重者,可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物进行对症处理。白细胞减少14例,占43.75%,大多数发生在用药3周左右,大部分很快恢复正常,有1例在加用升白细胞药物后恢复正常。也有极少数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厌食)、失眠、皮疹、脱发、血小板减少,均未作特殊处理,并很快恢复正常。但无1例患者因为不良反应严重而停止治疗者。
  
  3讨论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可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主要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抗病毒能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群身体健康的疾病,仅在中国就大约有1.5亿人口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10%~l5%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会演变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部分更会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丙型肝炎起病隐袭,临床经过慢长,5O%左右的病例可发展为慢性。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肝炎的主要手段已形成共识,尽管慢性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至今仍无满意药物,但干扰素不失为一种目前较为有效的药物。本组资料表明,治疗组的患者半年疗程结束时,干扰素治疗组的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偏高,有显著性差异。显示了HBV指标转移与干扰素治疗有比较明确的关系,从而肯定了a-2b干扰素抑制HBV的作用。治疗组给药1个月后的ALT的复常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性。应用干扰素后,发热25例,占78.13%,流感样,症状17例,占53.13%,白细胞减少14例,占43.75%,但无1例患者因为不良反应严重而停止治疗者。干扰素可以抑制乙肝、丙肝病毒复制,清除其感染,使病人的传染性降低,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生理功能,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的损害,延缓或降低发生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综上所述,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师义才,霍建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延安大学学报,2006,4(3):31-32.
  [2]邱德凯,马雄.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51-53.
  [3]梁旭竞.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进展[J].临床荟萃,2005,20(6):352-354.
  [4]何清,陈守春,王松,等.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反应及疗效预测指标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15-218.
  [5]刘伟,赵伟,罗婵.乙型肝炎病毒负荷和肝超微结构损伤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111.
  (收稿日期:2009.04.0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电波刀(LEEP)治疗宫颈疾病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经妇科检查、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初步诊断为不同类型宫颈疾病的门诊患者93例采用LEEP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组织或行宫颈椎切,手术标本均送病理学检查: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疗效。结果:LEEP手术治疗宫颈疾病一次成功率为96.77%(90/93),平均时间7.0分钟,出血量5.0ml,继发性出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应用B超检测分析,对110例胸腔积液病例的临床与超声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使用日本东芝-550A,探头频率3.5MHz,患者取平卧位肋下斜切、坐位肋间扫查。总结其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果:黏连型胸腔积液为63例。(1)结核性胸膜炎47例,占42.7%;其中15例形成包裹。(2)胸膜非特异性炎性胸水占15%:化脓性胸膜炎16例;非黏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服刑人员肺结核影像特点及临床类型。方法:对普查发现的129例肺结核病例拍摄后前位胸片,部分病例加拍侧位片,分析其影像形成的病理机制,病变特点和临床类型。结果:原发性肺结核10例,占7.8%;血行播散性肺结核2例,占1.5%;继发性肺结核70例,占54.3%;结核性胸膜炎47例,占36.4%。结论:服刑人员肺结核以继发性多见,其次为结核性胸膜炎。  [关键词]:肺结核;平片分析;
期刊
[摘要]:手足口病是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上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其中以CoxA16及EV71型最为常见。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易在夏秋季流行。该病在我市呈小流行趋势的2007年3月-2008年7月部分月份我科共收治,63例手足口病患儿,经精心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取
期刊
[摘要]:将全方位管理模式(OEC)应用于护理管理中,确定护理管理目标,明确护理服务宗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健全护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提高了护理管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OEC管理模式;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5-0155-02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咽炎片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怯,以AichromBond色谱柱为分离柱,乙腈-0.05%磷酸(1:99)为流动相,273nm为检测波长,柱温为室温。结果:没食子酸在(0.5~50.0)μg范围内,峰面积与其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3),平均回收率为102.9%,RSD为0.28%(n=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含量测定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并研究了其病原菌分布和临床抗生素耐药性状况,为治疗及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收治的21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体温异常、黄疸、精神萎靡等为主。21例血标本中分离出2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5株,药敏试验发现大多数菌株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对头孢菌素类也有不同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吉林省餐饮业食物中毒发生原因及规律,为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有效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按时间、地区、季节、场所、致病因素项目对中毒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8年共上报餐饮业食物中毒案件75起,发病2 050人,死亡6人。工地食堂、农村家庭中毒人数18人,分别死亡2人、4人,占死亡人数的33.33%、66.67%。夏、秋季中毒构成较大,分别占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雷尼替丁与麦滋林-S颗粒合用对大鼠胃溃疡的影响。方法:采用乙酸灼烧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及雷尼替丁与麦滋林-S颗粒合用组。造模3天后,连续给药7天,处死大鼠,考察各组大鼠胃溃疡面积的变化及给药组的溃疡抑制率。运用One-way ANOVA进行组间多重比较。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雷尼替丁组及复合给药组均使溃疡面积显著缩小(P<0.01),溃疡抑制率分别为76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大脑表浅肿瘤的CT MRI表现并探讨其影像诊断特征。材料和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大脑表浅肿瘤80例,行CT、MRI检查。结果:少枝胶质瘤47例,间变性少枝胶质瘤10例,节细胞胶质瘤15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5例,多形黄色细胞瘤3例。结论:脑浅表肿瘤存在影像特征,CT及MRI对其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少枝胶质细胞瘤;节细胞肿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