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良好语感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以及思维的发展,在教学环节中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对课文主旨的表达也会掌握得更加透彻。
一、感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1.欣赏语言美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能从各方面影响和教育学生。语文课程中有许多名家名作,他们诗意的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音乐的乐音吸引了读者。语文不仅仅是字符,更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且不说源远流长的古诗词文化,单取其沧海一粟,已见其韵律之美了。但最具审美价值的还是充满古朴之意、弦外之音的语义。金波先生的作品《做一片美的叶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中的每一句话都爱不释手,每一句话都让他们有感而发。“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朴实的语言传达着深刻的寓意,孩子的心灵也感受了这份震撼。
2.感受情境美。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表达的语言和日常交际的语言。它既能指称事物,又能表达心灵;既能传达理性的概念和观念,又能表现感性的感觉和感情。台湾作家琦君的作品《桂花雨》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情感的笔触描绘了桂花收获的季节,是孩子、父母共同的节日。孩子們的兴奋、母亲的虔诚、父亲的兴致所至,各占一绝,都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写照。文末,母亲对家乡桂花的怀念更是点睛之笔,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传达了思乡情怀。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中,师生间对话,交流彼此的看法,家乡的桂花雨就真的如临眼前了。
3.回味过程美。孩子的日记中经常出现学校趣事,特别是课堂里发生的动人故事。《第一次抱母亲》的母子深情震撼人心,反复品读让我们不禁潸然泪下。课后,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谈及这堂语文课,回味着课堂上感人的一幕幕,并把对母亲的无尽感激写进日记。母亲节前夕,孩子们将这浓浓情意写成了一封封信,给远方打工的妈妈送去祝福。我想是文中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孩子,孩子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了真情。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不只要求实践操作,因为语文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如此广泛的领域,仅凭机械的演练和简单的操作,是学不好语文的,从小学到中学,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已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语感的基础上,进行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语文语感适应性能力
1.诵读诗文,培养语感。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吟哦是古老的文化形式——有节奏的诵读,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声音将书面文字转化为口头语言,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进行了再现,通过朗读获得了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掌握了诗文的语气、节奏、格调,揣摩了诗人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准确的用词、感人的情趣等,使诗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文中的人物情绪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
2.创设情境,以演促悟。学习贾岛推敲诗句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圈出表现贾岛认真推敲的句子,认真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接着指名男生即兴表演,让其他学生担任长安街百姓的角色。表演中,学生大笑,心情充分放松。见时机成熟,我顺势做起了采访:“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在笑什么呀?”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说出了笑的原因。当学完下一个自然段时,再问:“各位,现在,你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还觉得贾岛可笑吗?为什么?”课堂上,通过营造宽松的氛围,就能使学生进入逼真的教学情境,他们的心灵就能得到解放,表达也就灵动起来。
3.紧扣“推敲”,品读感悟。在教学中,我紧扣课文的题眼“推敲”,让学生找出相关词句来突显贾岛对文字严肃认真的态度。设计了让学生自读悟写出体会,根据“不知不觉”“闯”等词语来体会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通过比较句子、看图想词语来感受贾岛斟酌文字时如痴如醉的样子,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突显学生的个性。从不同途径感悟“推敲”,贾岛这一人物形象就逐渐地丰满、鲜活起来,人物的品格就充分地显露出来,学生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欣赏、认同、向往、追求“推敲”了。学生学完了这篇课文,不仅感受到了“推敲”是一种写作的方法,更是一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
语感培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感毕竟是个性化的,强调个人主观色彩,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语感适应性能力,哪有捷径?唯有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优秀的文学作品潜心研读起来,感之于物,受之于心,不断积淀,学生终会羽翼渐丰,自由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一、感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1.欣赏语言美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能从各方面影响和教育学生。语文课程中有许多名家名作,他们诗意的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音乐的乐音吸引了读者。语文不仅仅是字符,更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且不说源远流长的古诗词文化,单取其沧海一粟,已见其韵律之美了。但最具审美价值的还是充满古朴之意、弦外之音的语义。金波先生的作品《做一片美的叶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中的每一句话都爱不释手,每一句话都让他们有感而发。“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朴实的语言传达着深刻的寓意,孩子的心灵也感受了这份震撼。
2.感受情境美。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表达的语言和日常交际的语言。它既能指称事物,又能表达心灵;既能传达理性的概念和观念,又能表现感性的感觉和感情。台湾作家琦君的作品《桂花雨》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情感的笔触描绘了桂花收获的季节,是孩子、父母共同的节日。孩子們的兴奋、母亲的虔诚、父亲的兴致所至,各占一绝,都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写照。文末,母亲对家乡桂花的怀念更是点睛之笔,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传达了思乡情怀。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中,师生间对话,交流彼此的看法,家乡的桂花雨就真的如临眼前了。
3.回味过程美。孩子的日记中经常出现学校趣事,特别是课堂里发生的动人故事。《第一次抱母亲》的母子深情震撼人心,反复品读让我们不禁潸然泪下。课后,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谈及这堂语文课,回味着课堂上感人的一幕幕,并把对母亲的无尽感激写进日记。母亲节前夕,孩子们将这浓浓情意写成了一封封信,给远方打工的妈妈送去祝福。我想是文中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孩子,孩子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了真情。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不只要求实践操作,因为语文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如此广泛的领域,仅凭机械的演练和简单的操作,是学不好语文的,从小学到中学,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已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语感的基础上,进行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语文语感适应性能力
1.诵读诗文,培养语感。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吟哦是古老的文化形式——有节奏的诵读,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声音将书面文字转化为口头语言,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进行了再现,通过朗读获得了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掌握了诗文的语气、节奏、格调,揣摩了诗人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准确的用词、感人的情趣等,使诗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文中的人物情绪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
2.创设情境,以演促悟。学习贾岛推敲诗句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圈出表现贾岛认真推敲的句子,认真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接着指名男生即兴表演,让其他学生担任长安街百姓的角色。表演中,学生大笑,心情充分放松。见时机成熟,我顺势做起了采访:“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在笑什么呀?”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说出了笑的原因。当学完下一个自然段时,再问:“各位,现在,你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还觉得贾岛可笑吗?为什么?”课堂上,通过营造宽松的氛围,就能使学生进入逼真的教学情境,他们的心灵就能得到解放,表达也就灵动起来。
3.紧扣“推敲”,品读感悟。在教学中,我紧扣课文的题眼“推敲”,让学生找出相关词句来突显贾岛对文字严肃认真的态度。设计了让学生自读悟写出体会,根据“不知不觉”“闯”等词语来体会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通过比较句子、看图想词语来感受贾岛斟酌文字时如痴如醉的样子,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突显学生的个性。从不同途径感悟“推敲”,贾岛这一人物形象就逐渐地丰满、鲜活起来,人物的品格就充分地显露出来,学生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欣赏、认同、向往、追求“推敲”了。学生学完了这篇课文,不仅感受到了“推敲”是一种写作的方法,更是一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
语感培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感毕竟是个性化的,强调个人主观色彩,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语感适应性能力,哪有捷径?唯有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优秀的文学作品潜心研读起来,感之于物,受之于心,不断积淀,学生终会羽翼渐丰,自由翱翔于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