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语感适应性能力的实践研究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ta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良好语感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以及思维的发展,在教学环节中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对课文主旨的表达也会掌握得更加透彻。
  一、感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1.欣赏语言美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能从各方面影响和教育学生。语文课程中有许多名家名作,他们诗意的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音乐的乐音吸引了读者。语文不仅仅是字符,更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且不说源远流长的古诗词文化,单取其沧海一粟,已见其韵律之美了。但最具审美价值的还是充满古朴之意、弦外之音的语义。金波先生的作品《做一片美的叶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中的每一句话都爱不释手,每一句话都让他们有感而发。“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朴实的语言传达着深刻的寓意,孩子的心灵也感受了这份震撼。
  2.感受情境美。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表达的语言和日常交际的语言。它既能指称事物,又能表达心灵;既能传达理性的概念和观念,又能表现感性的感觉和感情。台湾作家琦君的作品《桂花雨》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情感的笔触描绘了桂花收获的季节,是孩子、父母共同的节日。孩子們的兴奋、母亲的虔诚、父亲的兴致所至,各占一绝,都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写照。文末,母亲对家乡桂花的怀念更是点睛之笔,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传达了思乡情怀。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中,师生间对话,交流彼此的看法,家乡的桂花雨就真的如临眼前了。
  3.回味过程美。孩子的日记中经常出现学校趣事,特别是课堂里发生的动人故事。《第一次抱母亲》的母子深情震撼人心,反复品读让我们不禁潸然泪下。课后,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谈及这堂语文课,回味着课堂上感人的一幕幕,并把对母亲的无尽感激写进日记。母亲节前夕,孩子们将这浓浓情意写成了一封封信,给远方打工的妈妈送去祝福。我想是文中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孩子,孩子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了真情。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不只要求实践操作,因为语文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如此广泛的领域,仅凭机械的演练和简单的操作,是学不好语文的,从小学到中学,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已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语感的基础上,进行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语文语感适应性能力
  1.诵读诗文,培养语感。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吟哦是古老的文化形式——有节奏的诵读,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声音将书面文字转化为口头语言,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进行了再现,通过朗读获得了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掌握了诗文的语气、节奏、格调,揣摩了诗人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准确的用词、感人的情趣等,使诗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文中的人物情绪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
  2.创设情境,以演促悟。学习贾岛推敲诗句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圈出表现贾岛认真推敲的句子,认真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接着指名男生即兴表演,让其他学生担任长安街百姓的角色。表演中,学生大笑,心情充分放松。见时机成熟,我顺势做起了采访:“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在笑什么呀?”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说出了笑的原因。当学完下一个自然段时,再问:“各位,现在,你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还觉得贾岛可笑吗?为什么?”课堂上,通过营造宽松的氛围,就能使学生进入逼真的教学情境,他们的心灵就能得到解放,表达也就灵动起来。
  3.紧扣“推敲”,品读感悟。在教学中,我紧扣课文的题眼“推敲”,让学生找出相关词句来突显贾岛对文字严肃认真的态度。设计了让学生自读悟写出体会,根据“不知不觉”“闯”等词语来体会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通过比较句子、看图想词语来感受贾岛斟酌文字时如痴如醉的样子,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突显学生的个性。从不同途径感悟“推敲”,贾岛这一人物形象就逐渐地丰满、鲜活起来,人物的品格就充分地显露出来,学生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欣赏、认同、向往、追求“推敲”了。学生学完了这篇课文,不仅感受到了“推敲”是一种写作的方法,更是一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
  语感培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感毕竟是个性化的,强调个人主观色彩,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语感适应性能力,哪有捷径?唯有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优秀的文学作品潜心研读起来,感之于物,受之于心,不断积淀,学生终会羽翼渐丰,自由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其他文献
我是1980年代中期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的。记得新生入校的第一天,我站在图书馆前,激动地看着宣传橱窗里关于中文系的介绍,高亨、高兰、萧涤非、殷孟伦、殷焕先、董治安、牟世金、袁世硕……一连串教授的名字,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令人心潮澎湃。当然,四年本科读完,这些大师们对于我来说,依然只是存在于橱窗里的名字,必修课、选修课自不必奢望,学术讲座好像也不曾开过多少,仿佛是老派人家的镇宅之宝,不肯轻易示人似的,
我的家在溪边,这是一个很小很小得村庄,小得甚至在县域地图上也难以找到它的痕迹。我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溪边和溪边人家的变迁。想起家乡的点点滴滴,用心收集如烟往事,禁不住手随心动。  1  溪边,这个村名可能与村边小河有关系吧。这条现在看来很小的小河,是我们这个地方小县的第二大河流——徽水河。这条河的源头却大大有名,它就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因黄山位于古徽州腹地,这条河就成了徽
我走上三尺讲台已近20年,每学期或多或少都读过一些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本身我来自农村,熟悉农村的生活,乡音乡情已深深融入我的灵魂。陶先生的教育学说,乡土气息浓厚,所以读起来很有亲近感,常常引起我思想上的共鸣。近期再次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感慨颇多,特别是对中职专业教学有诸多启迪。  一、以求真姿态教书,教学生做“真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
牡丹祭  时令暮春  迟来的看花人染上迟暮的味道  可是牡丹睡下了。一刻也不等  哪怕是向我们望一眼呢  这流落民间的奇女子  神农本草里的王牌  武皇都拿她们没办法  在香山香香的衣褶里,我们又能奈何  好吧牡丹姑娘,你睡你的  春天忙春天的  我们失望我们的  下一季,愿你能陪我们一起  排世间瘀堵,安方内心神  香山石头城  抽了泰山的一根尾骨  借了徂徕的一根肋骨  在大汶河辉煌的族谱里 
【摘 要】 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还承担着培养其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的职责。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本文探讨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美术水平。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堂;动手能力;兴趣;培养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能满
色彩丰富、立体感强。能长期保持光泽。作者名字和日期,写在画布背面。  ——关于油画  一  向荣来到法警队第二天,在破旧昏暗的回廊里碰见一个走路慢悠悠的秃顶老头。老头主动打招呼:“新来的?”向荣迟疑了一下:“啊,新来的。”老头说:“我刚找你师傅了,回头见。”向荣赶紧向秃顶老头问好。老头从向荣身边走过去,向荣嗅到浓烈的肥皂味。  向荣走进师傅办公室。  师傅老马说:“刚才老吴跟你打招呼?”向荣懵懂地
引 子  2016年12月22日9时,雾霾后的北京在和煦的冬阳下闪闪发光。笔者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九三学社支社主委王光杰的带领下,走进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大院,在B楼551室的前厅,拜会了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罗福山。他邀来了《赵九章》一书必得采访的关键人物:赵九章的二女儿、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赵理曾,赵九章的同仁徐荣栏和杨俊文……此前,我只希望在偌大的京城,一天能访问一位学者
暑中重读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两首纳凉诗,倍感惬意。好诗共赏析,录于下:  《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宿灵鹫禅寺》暑中带汗入山中,霜满风篁雪满松。只是山寒清到骨,也无霜雪也无风。  上述诗篇均通俗易懂。《宿灵鹫禅寺》“霜满风篁雪满松”句,诗人是通过写自己的错觉来描述山中之清凉的,以此揭示暑热中“山寒清到骨”的有趣生态境界。诗意深隐而婉曲,惹人
品牌有助于组织扩大吸引力和辐射力、提升溢价能力、形成竞争优势,是组织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管理发轫于西方,宝洁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就意识到品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开始实行企业品牌经理制。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有学者、企业家开始真正关注“品牌”,借鉴国外品牌管理研究的成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品牌管理理论和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品牌竞争时代已经到来。 本文在介绍传统品牌管理
我记得2014年的一天,丁力特意开车到我单位,找我喝茶聊天。他这个人很直率,开门见山就说,我写了十几年小说,出了30多本书,但有人对我的作品似乎并不认可,对我这个深圳作家似乎视而不见,我想请你从评论家的角度,谈谈我的作品的一些问题,给我一点意见。没等我搜罗阅读记忆,打好腹稿,他却先侃侃而谈,人生阅历、奇闻轶事、创作历程、文学感悟,一一化在几壶绿茶之中。我只好侧耳倾听,虚心学习,但始终没听明白他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