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一幅或两幅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丰富、立体感强。能长期保持光泽。作者名字和日期,写在画布背面。
  ——关于油画
  一
  向荣来到法警队第二天,在破旧昏暗的回廊里碰见一个走路慢悠悠的秃顶老头。老头主动打招呼:“新来的?”向荣迟疑了一下:“啊,新来的。”老头说:“我刚找你师傅了,回头见。”向荣赶紧向秃顶老头问好。老头从向荣身边走过去,向荣嗅到浓烈的肥皂味。
  向荣走进师傅办公室。
  师傅老马说:“刚才老吴跟你打招呼?”向荣懵懂地点点头,这才知道刚才回廊里跟他说话的秃顶老头姓吴。师傅老马问:“老吴跟你握手了?”向荣摇头。老马说:“老吴从来不主动跟人说话,今天奇怪了,主动跟你说话,我还以为他会主动跟你握手呢。”
  向荣依旧懵懂。
  老马不紧不慢地解释道:“老吴是市局刑警队的。”向榮“哦”了一声,心中好奇,又怯生地问:“刑警?”老马点上一根烟,笑道:“看着不像吧?搞痕检的,以后你就知道他多有本事了。”
  警校毕业的向荣当然知道痕检工作,第一个走近命案现场的人,就是搞痕检的刑警,警界行话叫“出现场”。听师傅的口气,向荣感觉老吴跟师傅老马很熟悉,想问师傅,老吴为何来法院,刑警跟法警好像没有多少联系,话到嘴边又硬是憋回去。女朋友小宋昨晚还嘱咐过他,到了新环境一定少说话,世间糟糕的事都是嘴巴引起的,小宋用手指头点着向荣脑门说:“明白不”?向荣老实地答应“哎、哎”。
  前不久,向荣才知道小宋为了爱情,毅然放弃去新建的深圳特区,现今委身在一家幼儿园当老师。向荣特别感动,更加在意他们的爱情。
  二
  向荣没想到毕业分配到法院当法警,还是给大名鼎鼎的老马当徒弟。
  老马是法院系统的知名人物,在“公检法”系统也赫赫有名。五十岁了还干法警,全市只有老马一个人。当年跟老马一起驰骋法场的,或是当了行政领导或是辞职转行挣大钱,只有老马一个人坚守法警阵地。向荣在警校时,有一次练习打靶,听两个教官对话,一个教官曾在法院当过法警,向另一个教官吹嘘说,你知道“高法”的老马吧,那家伙三十年的法警生涯,枪毙了二百名死刑犯,全是一枪毙命,没有补过枪。那时向荣就知道老马了,来到法院后,听说师傅是老马,向荣心中特别好奇,早就想问老马“一枪毙命”的诀窍。
  这一天,值夜班。师徒俩吃完饭,老马让向荣陪他大院里散步。
  这是一座三进大院子,清末就是审判犯人的地方,那时叫高等审判厅。此后国民政府时期、日伪时期也都是法院所在地。1949年之后成了人民法院。
  房屋都是青砖平房,屋里也是青砖地面。出了屋子就是木质回廊,三个院落之间也有回廊连接,虽然走上去吱吱作响,但还是能看出来早年回廊的雕刻精细,虽然破旧但下雨下雪,出这屋、进那屋,不会湿了衣服,不会脏了鞋。
  这个三进的大院子,一百多年来建筑格局没有太大变化。房屋老旧,房顶上的小草,好像永远拔不净。走在屋顶长草的院落里,感觉时光特别遥远。向荣第一天来报到就听说法院要拆,要盖一座崭新的大楼。
  老马抽出一根烟,向荣上前一步,赶紧为师傅点上,借机讨教技艺,问:“师傅,您是怎么做到一枪了结的?”老马倚着回廊木柱,笑道:“想学?”向荣脸红了,点点头。老马说话直来直去,就像不会转弯儿的子弹:“刚见你时,我不看好,你像新棉花一样软,可老吴特别看好你,特地打来电话讲,说你……说你是可塑之才。”
  白净面容的向荣被老马说得双颊火烧火燎的,红着脸不言语,手里不住地转动着打火机,其实他心里特别纳闷,老吴说我是可塑之才,师傅就相信?向荣第一天看见老马就感觉他是一个自信的人,但与其他法警好像关系一般,不冷不热的,似乎没有几个贴心人。但老马却佩服隔行如隔山的老吴,向荣从他话语之间能清晰地感觉出来。
  “逗你玩呢。”老马看见向荣走神儿,坏笑起来,八字眉更加夺目。随后又点上一支烟,接着刚才话题说:“送路要想干脆利落,你要尊重他,他是犯了罪、他是杀了人,可也要把他当人看。要从心里这么想,人都是有感应的,要死的人感应更强烈。”
  向荣看着老马纤细的食指。老马脸黑、脖子黑,露在外面的皮肤只有双手白,白得不像男人的手,也不像刑警老吴粗糙而又发皱的手。
  老马继续说:“枪决前,你要跟他讲,要互相配合才不受罪,才能一枪完结。你要告诉他,当射击口令发出时,一定要把胸腔里最后一口气呼出去,还要把胸挺直了,脖子也要梗直了。”
  “为何?”向荣奇怪。这又不是上台领奖,这是奔向黄泉路,怎还挺胸昂头的,做不到呀。
  “胸挺不起来,脑袋容易低。脖子不梗直了,脑袋容易歪。” 老马解释道,又接着说:“对执行死刑的犯人要五花大绑,把双手别到后背上,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挺胸昂头,不能弯腰。”
  老马扔掉烟头,把双手别在后面做示范,让向荣看他挺直的姿态。向荣眨巴着女孩子一样的大眼睛,认真地听,认真地看。
  “你琢磨一下。”老马启发道:“脑袋低着、歪着,怎么打准?”
  向荣又糊涂了:“一米远,打不准?”
  老马语气不屑地说:“工作多少年,都有把子弹打飞的。这样的人大有人在,笨蛋在哪个行业都有!”
  向荣心跳加速,看着师傅老马。老马继续向前走,向荣后面跟着。再后来,向荣紧走两步,两人并排走。法警队在后院,他们向中院走,转一圈儿,再向前院走,然后再转回后院。
  绕了一圈,再绕一圈。三进的大院子,真能绕一会儿了。
  向荣兴趣很浓,又问呼气的事。
  老马停住脚步,说:“按照规定,执行枪决后尸体不能动,只要动,哪怕动一点儿都得补枪。其实人已经死了,因为最后一口气没吐出去,憋在身体里边,身子就会抽搐,没有办法,就得补枪。这是规定。从我当法警那天开始,我就这么听说的规矩。”
  向荣问:“怎么看出来最后一口气……他呼出去了?”   老马哼道:“你以为光是瞄准后脑壳吗?关键要看他的喉咙。”
  向荣更加不解:“喉咙在前面,你站在后面,怎么能够看见前面?”
  老马看着向荣,八字眉向下耷拉,撂下两个字:“感觉!”
  三
  这天是周末,下班时老马让向荣明天去他家,可向荣和小宋约好明天去看电影。老马说,笨蛋,我是让你明天晚上来,你们看你们的电影,看完电影你跟小朋友一起来我家吃饭,看看我的手艺。
  转过天来,向荣和小宋下午看完电影,向荣说了师傅老马请他们去做客,小宋是个通情达理的姑娘,没见过面去人家家里吃饭,有些不妥,于是主动要求回家,让向荣自己去。小宋走之前,犹豫片刻说:“我爸说了,想见你。”向荣乐开花。跟小宋恋爱半年多,还没跟小宋爸妈见面呢,没和父母见面的恋爱,不是真正恋爱。高兴得向荣急问“哪天”?小宋回眸一笑:“回头告诉你”。
  把小宋送上公交车,向荣把单车骑得飞快,欢欣鼓舞地去了师傅家。发现老吴也在。是老吴五十岁生日。巧的是,老马生日跟老吴相差两天。老马拍着向荣肩膀,响亮地说:“今天给老吴过生日,顺便把我后天的生日也过了。”向荣前几天才知道师傅离婚多年,因为独身,师傅总是替人值班,一年到头待在单位。
  老吴、老马谈天说地,最后话题落在老马身上。向荣发现老吴和老马在一起,都是老马在讲,讲死刑犯临终前的各种表现。老吴听得津津有味,生怕落下一个细节。今天两个人一起过生日,也不忘讲这些外人听来不吉利的事。
  “我上个礼拜又送走一个。”老马呷了一口酒。
  向荣知道上礼拜师傅又有送路的事,本来他要跟师傅一起去的,可有个法警家里临时有事请假,请假的法警又有任务上庭,向荣只好顶替那个法警上庭,错过了跟师傅老马一起去法场。现在想来,向荣还是遗憾。尽管以后上法场是常态,但向荣总想早点实现。
  老马说:“这次毙的,是刚从号子出来三天就犯人命案的家伙。这小子一米八,长得帅,姓李,小李子。小李子出来后,当天晚上几个狐朋狗友给他接风,一起吃宵夜。进饭店的时候,看见饭店門口不远处有一对小情侣站在大树下拥抱接吻。小李子过去,告诉那个男的快回家,这么晚了让一个女孩子在外不安全。那男的不理他,女的也不理他,继续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小李子平静地说,我一会儿吃完饭出来,不想看到你们,再看到你们,我可就不客气了。”
  老吴禁不住哼道:“与他何干。”
  “就是嘛。”老马道,“可是小李子认为与他有关。夜宵吃了俩小时,小李子出来,看见那对小情侣还在那抱着,小李子生气了,过去跟那男的理论,男的当然反驳,小李子气不打一处来,四下里寻摸,正好不远处放着一块方砖,整整齐齐的一块砖,小李子说那块方砖好像就是为他准备的,他过去就把方砖抓在手里。照着那男的脑袋使劲儿砸下去,狠狠地砸下去。”
  向荣发现老吴目不转睛地看着老马。
  老马继续说:“小李子大模大样地走了,那男的送到医院,死了。后来小李子就被抓到了,再后来小李子就到我这来了。”
  “小李子杀人是什么心理?”老吴问。
  “去法场那天,他上厕所,我在厕所问过他。”老马吃了一口他最拿手的大拌菜,张大嘴巴嚼着。虽然嘴巴动作夸张,却是没有响声,他说:“小李子跟我讲,警察叔叔不瞒你说,我发现被我砸死的那个家伙不是好东西,我是坏人,所以我能一眼看穿坏人,别看当时黑灯瞎火的,我也能看穿那个男人的鬼心肠,要是不被我砸死,那个女孩子早晚被那男的骗了,我这是为民除害了。”
  老吴道:“歪理邪说。”
  “为自己罪恶寻找解脱。”老马说:“当时小李子砸完那男的,踩着脚下的血,还和蔼地嘱咐那女孩儿说,以后晚上别出来,晚上坏人多,容易出事,快点回家吧,别让你爸妈惦记,一定记住早回家。”
  “阴影会笼罩那女孩一辈子。”老吴说。
  老马呼出一口气,没说话。
  老吴忽然自语道:“说不定那个小李子真是这样想的,也不能完全排除小李子说的是真话。”
  老马一摆手,道:“你是刑警,你怎么判断跟我没关系,反正到我这来的都是命案,杀人是要偿命的,老子绝对一枪一个!”
  老吴叹道:“过去武行有规矩,事过不问因由、摆茶不必说话。可我是刑警,就得问个究竟,否则怎么破案?个性不同,心理不同,在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也会不同。”
  老马道:“你的规矩是你的规矩,我这也有规矩,我才不相信小李子那鬼话呢。”又说:“刑警可以探讨心理,法警就不用了,只要保证他顺利上路就可以,对吧?”
  老吴没回答,用酒杯指了老马一下,一口干了酒。
  老吴、老马说着话,一瓶酒很快没了。老吴似乎还沉浸在老马的讲述中,显得心神不定,似乎今天晚上不是给他过生日,他倒像是在走访、调查案子。
  向荣也喝了点酒,晕晕乎乎地离开师傅家,路上突然想起来,老吴生日怎么不在家过,跑到师傅老马家过,莫非老吴也独身?
  四
  虽说小宋提前给向荣做了工作,告诉他不要紧张,说她爸妈脾气随和,有什么说什么,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可向荣进了门还是拘谨。小宋和她妈妈在厨房忙碌晚饭,向荣面对小宋爸爸老宋。向荣也没见到小宋父母脸上笑容有多灿烂。
  老宋是大学老师,戴着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白衬衣的衣领雪白,难怪小宋每次见到向荣,眼睛都会不由自主瞄向他衣领。小宋说过男人衣领是否干净,能够显示一个男人是否具有一定修养。向荣不以为然,但也没有反驳小宋。
  老宋询问向荣工作情况,又问他业余时间做什么。向荣瞥见老宋身旁沙发扶手上放着一本翻开的书,灵机一动说自己业余时间读书。老宋眼睛一亮,问他爱看哪方面书。向荣立刻满脑子搜索看过的书名,不知为什么,立刻想到了福尔摩斯。
  “福尔摩斯是哪个作家创作出来的人物?”老宋问道。
  向荣一时说不出来,因为福尔摩斯太过有名,他把作者名字给忘了。老宋给向荣面子,他也没说作者名字,顺手拿起沙发扶手上的书,对向荣说:“这个作家的书非常有意思,你可以看看。”   向荣接过去,原来是一个叫罗伯-格里耶的法国作家写的书,书名很神秘,叫《密室》。向荣礼貌地翻看着,这时书房里电话响了,老宋站起来去书房接电话。向荣继续翻看《密室》。
  老宋接的电话似乎很重要,刚开始书房门敞着,飞出来“嗯嗯”或是“哦哦”,再后来老宋把身子拽长,用手指头把门“嘭”地关上了。
  向荣看不下去很长句子的《密室》,放下书,去了厨房,说要帮忙。小宋妈妈说厨房地方小,你还是进屋坐吧。向荣看了看厨房,的确小,两个人都有点挤,三个人根本站不下,又百无聊赖地回了客厅。
  書房的门依旧关着,里面一点响声都没有。客厅里异常安静,向荣闲得慌,只好继续翻看《密室》,没想到慢慢看下去了。
  “首先看到的是一摊红色斑迹,一种深暗的、泛泛有光的红色,带着几乎是漆黑的暗影。”
  向荣觉得这个叫罗伯-格里耶的人写的书,跟他以前读“福尔摩斯”时不一样。到底怎么不一样,他说不出,但就是感觉不一样。
  “这房间的大小很难确定,一眼看去,那个年轻被害者的躯体似乎已占据了房间很大一块地方,但是那与房间相接的宽阔楼梯似乎给人以这样的暗示,这儿并不是房间的全部,在它的左右四周实际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面积……”向荣完全被吸引进去,他感觉自己走进了那个吓人的密室,那个被害者的躯体就在他的眼前,正在淌着血。
  不知不觉间,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不知道从哪里照射进来一束亮光,在客厅角落里晃动,随后一闪,不见了。
  《密室》也是这样写的——“很难说清楚那亮光是从哪儿照进来的。无论是圆柱下还是地板上,都没有迹象表明光线的方向。没有一扇窗,也没有任何其他光源。整个场面似乎是由这具乳白色的躯体照亮的……”
  “什么书,看得这么入迷?”小宋声音在向荣头上响起来,把读得认真的向荣吓一跳。
  小宋把头发用一根胶皮筋束起来,扎到头顶上,样子像是卡通人物。她穿着带有小白兔图案的围裙,张着双臂,让向荣把她两个袖口向上挽一下。向荣赶紧帮忙,小宋扫了一眼沙发上的书,问向荣:“书好看吗”?向荣说:“好像是讲凶杀案的。”小宋说:“我爸正看这本书,给学生讲。”向荣问:“你爸也写小说?”小宋说:“他不写,他是分析小说、评论小说,算是评论家吧。”向荣笑道:“评论家比作家还要高明。”小宋道:“那倒不一定,术有专攻,各有所长吧。”
  向荣和小宋说着话,书房门开了,老宋走出来,脸色不太好看。向荣是个敏感的人,接下来的话语就有些谨慎。
  吃完晚饭,向荣告辞。由于心情紧张,他感觉胃口有点疼。
  小宋送向荣到楼下,向荣着急问小宋:“你爸妈说了啥?”小宋挤眉弄眼说:“我爸妈说你是个规矩的小伙子。”向荣乐开花,心里想,这就算是认可了呀。
  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向荣想着刚刚过去的晚宴。感觉小宋妈妈是个正常的人,小宋爸爸有些问题,似乎心事重重,尤其进书房接了电话,之后神情怪异,似乎正在思考一件颇为严重的事。向荣想,莫非作家、评论家都是这样子?天天看那些怪里怪气的小说,还要评论那样莫名其妙的小说,精神正常那才怪呢。向荣又想起老马和老吴,感觉他们俩也是怪人,凑在一起总是探讨死亡的事。
  街道上行人稀少,路灯有些幽暗。
  向荣又想起那本《密室》,他想哪天让小宋把《密室》拿给他看,说不定以后对他工作会有帮助。向荣心里有个秘密,他的理想是当刑警,不想当法警。向荣想起老吴初次与他见面,态度那么友好,莫非看出来他有想当刑警的想法?真是那样的话,老吴可是不简单,能够把人心里的想法一眼看穿。
  向荣心里琢磨,想当刑警的想法,可不能流露出来,让师傅知道了,他会不高兴的。刚到新单位就想离开,给人印象不好。
  这样想着,自行车蹬得飞快,向荣感觉自己像一颗射出的子弹,遥远的靶心看得越来越清楚。
  五
  向荣有事没事向师傅讨教技法,想知道老吴了解死刑犯人生最后时刻的目的,难道对他现场痕检有帮助?既然老吴这样做,我也这样做,对我将来转行会有帮助。向荣想法已定,老吴感兴趣的事,他也要多加关注。
  老吴又来了。老吴经常来。
  刑警队和法院离得不远,老吴蹬着那辆吱吱作响的自行车,半小时就到。把自行车靠在院子里的一棵大槐树下,然后慢悠悠地走上回廊。
  老马临时有事,出去还没回来,向荣忙着给老吴倒上茶水。老吴摆手不喝,向荣还是热情地倒上,把水杯放在老吴面前。这是上好的太平猴魁,上次去小宋家,向荣带了两盒去,还剩下一盒,现在给老吴沏上。碧绿色茶叶在透明的大号茶杯里煞是好看,像是一幅飘动的水墨画。
  老吴却不看。
  不看水杯的老吴只看向荣。
  老吴问向荣工作适应了吗?向荣说适应、适应,随后又讲法警没有刑警刺激,上法场还有意思,上堂实在乏味,站在堂上,威风不起来。老吴看着向荣,意味深长地笑。向荣赶紧躲过老吴的“意味深长”,问法警工作对刑警工作有何帮助。
  老吴道:“小向呀,你是一个爱琢磨的人,我喜欢。”
  向荣“嘿嘿”的不好意思。
  “一个人做事不琢磨,一辈子没出息。你师傅老马就爱琢磨,单凭这一点,我就愿意跟他来往。”老吴说,“不是夸我自己,我也是爱琢磨,所以我跟老马才能成为十几年的好朋友。干工作不琢磨,那就是一根木头,一个人成为一个木头,实在没意思,对吧?”
  向荣点点头。
  “老马给我讲过一件事,这件事帮我破过案子,我记一辈子。”老吴说,“可是那件事也让老马没了老婆。”
  “是吗?”向荣睁大眼睛。
  老吴慢悠悠地讲起来,老马有一次去法场,下着小雨,枪响后老马觉得嘴唇上好像有雨滴落下,也没当回事。旁边一个法警提醒他,用手指着他嘴唇。老马用戴着白手套的手抹了一下,发现是一滴鲜红的血迹。老马清楚这滴飞到嘴唇上的血来自哪里,老马没当回事,转脸就忘了。后来有一天老马两口子亲热,他吻老婆又逗笑话,不知怎么就讲了那颗飞来的血滴,哪里想到,老婆当时就把他推开了,气得脸色煞白。从那天开始老婆不跟他接吻,后来老婆又让他调换工作。老马不愿意,他说当初我是法警你是知道的。老婆说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两个人越闹越僵,老马脾气也倔,不服软。由这件小事打起了冷战,两口子就怕冷战,吵吵闹闹不怕,就怕不说话,就怕屋子里安静。后来冷战了几年……后来就离婚了。   向荣心里紧了一下,立刻想起自己的恋人小宋,马上回忆小宋与自己相处时的蛛丝马迹,没有觉得不妥之处,这才心里踏实下来。
  老吴深吸了口气,接着说,那滴血让老马离了婚,却帮我破了案子。
  老吴又讲起那个让他记上一辈子的案子:
  “那个案子是我出的现场,现场没有一丝血迹。你也知道,任何案子必须确定第一现场。确定不了第一现场,下面侦破工作无法进行。我在那间屋里硬是没找到一滴血迹。可是所有证据显示,就是在那间屋里发生凶杀的。卧室、客厅、厨房、浴室、储物间……所有地方都仔细查看了,没有,一点儿都没有。我知道屋里重新粉刷过,我就用刀刮墙皮,化验墙皮,还是没有。我是有信心的,只要犯罪杀人,就一定会在现场留下蛛丝马迹,不可能留不下。最后还是老马那飞来的血滴启发了我,我在客厅墙上一幅红牡丹的油画上发现了血迹,喷溅的血正好溅到油画上,肉眼看不见,不拿仪器面对油画仔细查看,也发现不了,颜色完全一致,再加上又过去了一段时间,真是看不出来呀。那次现场痕检令我永远难忘呀。”
  “因为这件事,让我跟你师傅走得更近了。”老吴说。
  向荣非常感慨,主动拿出烟,给老吴点上。
  老吴说:“你抽烟了?”
  向荣说:“抽得少。”
  老吴哼道:“抽吧,男人抽烟也不算大毛病。”
  向荣笑起来。现在他抽烟还不敢让小宋知道。
  过了一会儿,老吴说:“小向,你业余时间做什么?”向荣说:“最近也没啥,看书吧。”老吴又问:“看什么书?”向荣随口一说:“一个意大利作家写的,作家名字我忘了,书名记得,《密室》。”
  “密室?”老吴道:“名字好。”
  向荣陪着老吴聊了好长时间,老马也没回来,后来老吴骑着吱呀作响的自行车走了。
  向荣呆坐在办公桌前,心里不是滋味,还有几分莫名的怅惘,似乎跟那飞溅的血滴有关。
  呆坐很久的向荣站起来,把老吴桌前的水杯拿起来,一时舍不得倒掉,这才猛然想起老吴每次来,从来不喝水,好像师傅老马也从来不给他倒水。老吴对别人的水杯熟视无睹。向荣想着,自己把茶水喝了。
  凉了的茶水,让向荣咂吧了好半天。
  六
  日子过得飞快,眨眼间向荣工作两个多月了。
  这天向荣在单位值班,一个星期值两次班。电话响了,向荣下意识看了手表,已经十点多钟了。他抄起电话,是老吴打来的。
  老吴劈头一句话:“小向,我记得前几天你跟我说过你在看一本书,书名叫什么?”
  向荣吓一跳,问:“出什么事了?”
  “没出啥事。”老吴说,“我记得你看的那本书叫《密室》,对吧?”
  “是呀。”向榮又追问,“到底什么事?”
  话筒里传来剧烈的风声,向荣猜不透老吴在哪儿,后来听见关窗户声音,接着风声就没了,电话清晰了。又听见老吴咳嗽起来,停了片刻,又接着咳嗽,向荣感觉老吴嗓子里堵着厚重的浓痰,隔着话筒听都替他难受。
  老吴把嗓子里的东西解决好了,说:“咱俩见一面,说说那本书好吗?”
  向荣答应下来。可还是想不清楚老吴为何会找自己谈读书的事。
  转天一早老吴就来了,依旧一身浓烈的肥皂味。刚刚坐下,就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向荣立刻想起在小宋家看到老宋的《密室》,不一样的是老吴带来的这本《密室》,用透明塑料袋包着,塑料袋上面还用白板笔写有“客厅——023”字样。
  老马站起来,用细长白皙的手指头戳着桌面,对向荣说:“这是一个灭门案,连两岁小孩子都杀了。”
  老吴对老马道:“案子肯定能破。”
  向荣还在警校上学时就知道在警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谶语,凡是杀死小孩的案子肯定破案,而且案子破得还会很快。老吴说他当刑警三十年,遇到过四起杀害未成年人的案件,最后四起案子全破了。警察们有句口头禅,杀孩子天理不容。
  老马要开会,提前走了,把向荣“甩”给了老吴。
  老吴指着塑料袋子里的《密室》,语调沉重地说:“不瞒你,这是我在案发现场发现的,放在沙发扶手上。沙发前面躺着三具尸体,年轻的父母、两岁的孩子,真是惨不忍睹。”
  “你向我了解这本书,对你破案有帮助?”向荣不解。
  老吴用手捂着嘴咳嗽起来。过了一会儿,说:“这本书不是被害人家里的书,书上没有被害人的指纹。书上的指纹来自哪里?是凶手的还是其他人的?现在不得而知。”
  向荣认真地听着。
  老吴继续分析说:“极有可能是凶手带进来的书。假如是凶手的话,他为什么要带一本书去杀人,还放在沙发扶手上?难道杀完人,坐在沙发上又看了会儿书?这个案子有很多不合常理的细节。”
  向荣回答不上来。
  老吴接着说:“我认识的人中没有看过这本书的,只有你看过,所以想跟你聊聊,说不定咱们会从这本书里聊出有价值的线索来。”
  向荣不好意思,说:“我马上找我女朋友,让她把书拿来,我看完再跟您说?现在我啥都说不上来。”
  老吴说:“案发现场这本书,看也不方便,还要戴上手套。你那本书看完,再借给我看看。当然了,越快越好。”
  向荣点点头。
  老吴前脚刚走,向荣就马上给小宋打电话,没敢提老吴的案子,只说自己想看,那天看了一点,很感兴趣。小宋爽快地说:“我找我爸,你爱看书,我爸肯定高兴,他一直想让我找个知识分子。”向荣听得尴尬,觉得小宋哪都好,就是说话不会绕弯儿,可能整天与孩子打交道有关系吧。
  向荣说:“今晚我就去你家。”小宋:“今晚不成,你明天去我单位,我把书给你带上。”向荣问:“为何今晚不成?”小宋说:“我们还没有结婚,不能什么事都告诉你。”向荣只能说:“好吧好吧。”撂下电话,心里不是滋味,想着早点把小宋娶回家,可是娶小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向荣觉得小宋妈妈“好对付”,小宋爸爸老宋“不好对付”,虽然脸上看着和蔼可亲,目光后面却是莫测高深,让人不敢轻易靠近。   第二天早上,向荣跟师傅老马说了情况,然后直奔小宋工作的幼儿园。
  幼儿园坐落在一条安静的小街上。主体建筑三层小楼,小楼两边还有平房,院子很大,可以改成一个网球场。这里过去是某个下野军阀的大别墅,解放后成了市卫生局的幼儿园。小街上平时没人,只有早晚接送孩子时段才热闹,到处都是等着接孩子的家长,那真是摩肩接踵,比商场还要热闹。
  门卫老者认识向荣,特意让他进门卫室,然后用内部电话找小宋老师。一会儿小宋出来了,向荣赶紧出屋去迎。
  小宋说:“你怎么想起来借书?”向荣说:“看书不好吗?我要变成知识分子。”小宋说:“你看得懂吗?”向荣不高兴了,平时他都礼让小宋,可她现在竟然这样讲话,他吃不下,讥讽道:“你是大教授的女儿,说话应该礼貌一些。”小宋白白的脸庞当即红了,扭脸不理睬向荣。
  向荣感觉这样斗嘴没意思,像是不成熟的小孩子,于是赶紧道歉:“说正事、说正事,书拿来了?”
  小宋说:“道歉不严肃,不理你了。”说完,转身就往回走。
  向荣急了,赶紧上前两步,挡在前面,一再解释自己错了。小宋可能感觉窗户里面有人向外探望,不好继续耍脾气,说:“书没了。”向荣犹豫道:“没了?怎么没了?”小宋说:“我找我爸了,我爸说书丢了。”向荣再问:“怎么丢的?”小宋说:“我哪儿知道,我爸就是这么说的,我原话转告你。你快走吧。”
  小宋快步走向主楼,向荣也不好再追,只得转身回去。
  离开幼儿园,向荣自行车蹬得飞快。进了办公室,马上给老吴打电话。电话那边的老吴沉吟片刻,想让向荣再问小宋她爸,书是怎么丢的。向荣说不好问,主要是小宋不当回事,他又不能直接问老宋。老吴又说,干脆就把案子的事直接讲给老宋,请他帮忙,他是大教授,懂得道理。向荣想了想,答应了,觉得事情说明白可能会更加简单。
  当天下班,向荣又去幼儿园大门外等小宋。
  小宋出来,看见向荣,有些惊讶,向荣干脆讲了案子的事。小宋埋怨向荣,这么重要的事怎么不早说?说完,骑上自行车,在人丛中灵巧穿行,向荣急忙上车,紧跟在后面。
  向荣满头大汗跟着小宋,急匆匆进了她家。
  老宋还没回来,小宋妈妈说是学校里有事,要晚一点回来。小宋妈妈看见向荣坐立不安,不住地用手掌抹汗,忙问有什么事。不等向荣回答,小宋抢先一步,急着讲了案子的事。小宋妈妈满脸慌张,展开双手左右晃着,然后拉住向荣,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小宋看见妈妈这样惊恐表情,自己反倒松弛下来,大笑说:“您还担心我爸爸作案?您就是给他一百个胆子,我爸爸也不会杀人呀。”
  小宋妈妈不高兴,训斥女儿瞎讲,说:“多大的姑娘,嘴巴怎么沒有把门的?一会儿让你爸听见,你看他说不说你?”
  向荣在一旁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尴尬地笑。
  小宋妈妈让向荣晚上在家吃饭,向荣说不麻烦,一会儿就得走,说完又转脸看小宋,小宋也不言语。小宋妈妈对向荣说别看她,听我的。向荣还想再说什么,小宋妈妈去了厨房。
  又等了一会儿,天已经擦黑了,老宋终于回来了。
  小宋妈妈一边用毛巾擦手、一边从厨房里出来,让向荣快点讲。老宋脱着大衣,责怪道,什么事不能坐下来再说呀。小宋赶紧把妈妈推走,然后帮助爸爸把公文包放到书房,又端上来一杯水,坐在爸爸身边,轻靠着爸爸,用目光示意向荣讲。
  向荣一五一十地讲了,老宋听完,有点发愣,随后站起身去了书房,又回转身子,把门关上,还仔细地推了推。
  过了十几分钟老宋才出来,脸色不好看,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小宋瞅了一眼向荣,用目光示意向荣别说话。
  又过了几分钟,老宋这才开口说话,这一说话不要紧,把向荣和小宋都给吓住了,坐在沙发上的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向前探直了身子。
  老宋严肃地说:“难道一本书就把我牵扯进杀人案里去了?”
  小宋急忙拽住爸爸胳膊,问到底怎么回事?向荣也是着急,说:“宋叔叔您怎么可能跟案子有关呢。小宋狠狠白了向荣一眼。”
  老宋喝了一口水,这才讲了《密室》的去向。原来这本书让他学生林晓童借走了。小宋咳了一声,摆摆手说,借走有什么,找他要回来不就成了?向荣也是随声附和。
  老宋忽然面色平静下来,语气坦荡地说:“小向,你是不知道,不久前这个林晓童犯了错误,他去舞厅跳迪斯科舞,与社会上的人闹了矛盾,他打了人,人家也打了他,警察来了,让他蹲了一夜派出所,现在学校准备处理他,他已经好几天没上学了,找不到他,他家里也联系不上,他家不在本市,他会不会做了不该做的事……”
  向荣觉得这件事不可掉以轻心,要马上找到林晓童,问他《密室》在哪儿?看林晓童有何反应。小宋支持向荣的想法,忙问爸爸怎么才能联系上林晓童?
  老宋说林晓童脑子聪明,学习好,但特别贪玩,他既去舞厅跳舞也去图书馆读书。现在舞厅他大概是不敢去了,图书馆有可能找到他。不过,林晓童好几天没来上学了,不可能再去图书馆。
  向荣问老宋,林晓童是个什么情况?小宋插嘴说很帅的一个男生。老宋瞪了女儿一眼。
  小宋好像没看见父亲瞪眼,依旧面向父亲,说是在家里见过爸爸和学生的合影照,合影照上有林晓童的照片,让向荣看看照片不就认识了吗,说着站起来,去书房找。
  “哪有什么照片,把东西翻乱了,瞎找什么?” 老宋断喝女儿,“一个女孩子,毛毛糙糙的,不能稳重一点吗?搞得旁人心烦意乱。”
  小宋没想到爸爸突发脾气,当时眼圈就红了,委屈得扭身去了自己房间。向荣特别尴尬,向老宋“嗯啊”了两声,赶紧追进了小宋房间。
  向荣千哄万哄,终于把趴在床上的小宋哄了起来。他首先责怪自己莽撞,让小宋跟爸爸闹矛盾。小宋眨巴眼睛,说:“爸爸这是怎么了,发这么大火气。”向荣赶紧规劝,解释说:“宋叔叔着急情有可原,自己学生出事了,当老师的肯定着急,不着急那才不正常呢。”   “伯父,您找我……”向荣疑惑地问。
  老宋脸上落满忧愁,头发凌乱,一点儿也不像大学老师,像刚从医院出来的病人。他小声说:“能不能找个清净的屋子。”向荣想了想,把老宋领进大院,借了一间没人的办公室。
  老宋问:“林晓童找到了吗?”
  向荣摇摇头。
  “我也想尽办法找他。”老宋想了想,又问:“你们估计会是林晓童吗?”
  向荣感觉有事,试探地问:“伯父,您有什么事告诉我,我……会保密的。”
  老宋看着向荣的眼睛,终于说了:“林晓童来电话了,他在外地……在深圳……”
  “在深圳?”向荣忙问:“电话打给谁……打给您了?”
  “没有,”老宋话语吞吐起来,“打给她妈妈……”
  向荣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小心地问:“林晓童说什么了?”
  老宋看了看窗户外面,说:“他说人……是他杀的……”
  向荣禁不住“啊”了一声,身子从椅子上弹跳起来。老宋双手捂住脸,身体一动不动。向荣觉得事情复杂了,他感觉老宋还有事瞒着,没说清楚。向荣给老宋沏上茶水,安静地坐在对面。
  过了一会儿,老宋直起身子,忽然语调坚定起来:“小向,事到如今,我也不想隐瞒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个人声誉不算什么了。我和林晓童母亲关系不错……林晓童来电话有个要求,要我把跟他母亲之间的事向社会公布,然后……然后他就回来投案自首。可是……可是这怎么可能,大人的事,跟他作案有什么关系?没有一点儿关系呀,这孩子怎么能……”
  “你确定案件是林晓童所为?”向荣觉得这件事还是怪异,越听越是纷乱,“我怎么感觉有些糊涂。”
  老宋叹口气,说:“我跟你从头说吧。”
  原来那天向荣去宋家,老宋得知案发现场也有一本《密室》,他赶紧关上书房门,给林晓童母亲打电话。林晓童母亲叫计秀敏。计秀敏早就认识老宋。缘起是有一次她去学校找儿子,看见正在讲课的老宋。讲起课来的老宋神采飞扬、魅力无穷,阶梯教室坐满了学生,教室外面都站满了人。计秀敏躲在阶梯教室外面听。后来林晓童打球扭伤脚,计秀敏去学校请假,又恰好遇见老宋……于是两人就这样认识了。计秀敏爱好文学,与老宋很谈得来,一来二去更加熟悉了……关系也就慢慢亲昵起来。那天老宋电话问计秀敏,借给你的《密室》还在吗?计秀敏立刻找,怎么也找不到了,老宋有些慌张。后来计秀敏问儿子,原来林晓童给拿走了。后面的事向荣也是清楚了。
  向荣安慰精神有些恍惚的老宋,让他暂时不要对外人讲。
  老宋握着向荣的手,好半天才说:“林晓童正处青春期,谁知道他不会做出更大的举动?人他都敢杀,还不敢做什么?我真没想到,他竟然下手杀了三个人……”
  向荣安慰眼前这位有可能未来的岳父。老宋脸一会儿红、一会儿白,在有可能的未来女婿面前,大概想要地遁的心思都有。
  尴尬地送走老宋,向荣深深地呼出一口大气,赶紧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了师傅老马,然后抓起电话,又要给老吴打电话。
  老马按住电话机:“情况这么乱,你自己都说不清楚,现在给老吴打电话,不妥。”
  “三条人命,还等什么?”向荣脸膛突然涨得通红,语无伦次地说:“不管是谁,这件事都要告诉老吴,我宁肯不要爱情,也要告诉老吴!”
  老马笑起来:“你怎么沉不住气呢?我帮你捋顺一下,看看哪有不清楚的地方,你不是想当刑警吗,首先要学会分析问题,要冷静才成。脑子乱成一锅粥,还想破案?”
  “我……我……”向荣说不出话来,感觉自己“想当刑警”的想法被师傅老马戳穿,挂不住脸了,来法警队才几天呀,就想着离开,就想着走,怎么对得住师傅老马。
  老马好像没看见向荣表情的变化,耐心地捋清事情过程:老宋把书借给“相好的”计秀敏;林晓童在妈妈计秀敏那里拿走了书;老宋告诉计秀敏案发现场有《密室》,计秀敏又转告了儿子林晓童;林晓童由此威胁宋老师,要是敢于把“丑事”公布出来,他就马上投案自首。
  “林晓童为什么要把书放在杀人现场?为什么命令老宋公布与林晓童母亲之间的关系?林晓童为什么要跑到深圳才打来电话?假如杀了人,跑那么远,是为了躲藏起来,可是又打电话,那不是等于自报藏身之处吗?再说了,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为什么要灭门,他和这个三口之家能有什么深仇大恨?”老马一字一句说,目光始终看着徒弟向荣。
  向荣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正在这时,桌上电话响起来,老马接了电话,“嗯嗯”了两声,然后把话筒递给向荣,向荣接了,原来是小宋妈妈。
  电话里,小宋妈妈焦急地说:“小向呀,小雪要去深圳,机票都买了,你快点拦住她,不能让她去呀!”
  向荣“哦”了两声,慢慢地放下话筒,看著桌子对面的老马,木木地说:“师傅,小雪要去深圳。”
  老马问小雪是谁?向荣这才说:“是小宋,小宋叫宋雪。”
  “她去深圳干什么?”老马问。
  “不知道呢?”向荣张着嘴巴。
  “林晓童在深圳,对吧?”老马提醒。
  向荣“哦”了一声,这才猛然联系起来,杀人的林晓童……现在深圳!小宋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去深圳?而且也没事先讲,听小宋妈妈口气,也是刚知道,她为什么瞒着我?莫非小宋跟林晓童有关系?
  老马站起来,当机立断:“现在就去找小宋,问个明白!”
  向荣转身就走,把椅子都给碰倒了。老马一把拽住向荣胳膊,让他注意,不要毛躁,沉稳下来。向荣站好了,点点头。
  向荣把自行车骑得像是利箭,他来到幼儿园,门卫从窗口探出身子,告诉向荣小宋老师没上班。向荣惊讶,问几天没上班?门卫说昨天也没来。向荣站在窗口,一动不动。门卫特别爱说话,热情安慰劝导,年轻人有矛盾很正常,男同志要多关心女同志。向荣尴尬地笑了笑,谢了门卫,急奔小宋家。   站在宋家门前,隔着门,向荣就听见了小宋跟母亲的吵架声,听了一会儿,大意也听明白了,宋母不让女儿走,小宋一定要去。
  向荣想了想,敲了门。
  宋母开了门,见是小宋,仿佛见到大救星,一把把他拽进来,让他快点做小雪的思想工作。小宋转身进了自己卧室。正要闭门,向荣硬是挤了进去。
  “没经过我同意你闯进来,这是违背妇女意志,我要报警!”小宋义正言辞地讲。
  “你还有我懂法律?我是你邀请进来的,不负法律责任。”向荣说着,双手抓住小宋的肩膀,严肃地说,“妇女同志,你不能去深圳。”
  小宋禁不住笑了,但马上板住脸,说:“你们消息真够灵通呀,你们串通好了。”
  向荣问:“你为什么要去深圳?说明情况。”
  小宋倒是明讲:“林晓童现在深圳,他告诉我,他没有杀人。”
  “既然没有杀人,那就回来嘛。”向荣说,“你为什么要去?有意义吗?”
  小宋沉默不语。向荣预感到了什么,小宋一定和林晓童有关系。
  屋里静寂无声。
  向荣干脆主动挑明:“林晓童追求过你?对吧?”
  “是,追求过,我没同意。”小宋也明说,“舞厅打架后,同学歧视他,学校盯着他,他心灰意懒去了深圳,不想上学了,我觉得可惜,劝他回来。”
  “你去……他就能回来?”向荣说。
  “他是这么说的。只要见到我,他就回来。”小宋说:“我一定要把他劝回来,这样下去,他一定会出事的。”
  “你对他……还有感情?”向荣问。
  “你这样的大笨蛋还想当刑警?看不出来呀?”小宋瞪了向荣一眼,还是做了解释,“我就是救人,哪有心思像你,怎么能想这么多。”
  向荣心里更加清楚明白,林晓童不是杀人犯,绝不是!小宋真的没有必要去深圳,可又不能把老宋找他的事告诉小宋,也不能把林晓童威吓老宋的事讲出来,那样的话宋家可就乱套了,他绝对不能这样做。又不知怎样才能劝阻小宋,情绪激动的林晓童要是把老宋和计秀敏的事端出来,以此挟持小宋跟他好怎么办?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
  向荣说:“我还是劝你不要去。”
  小宋却是坚决,一定要去。看那样子,不去深圳她是誓不罢休的。面对向荣的不解,小宋沉吟片刻:“突然说这也是为我们家!”向荣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不再规劝了。
  向荣走出小宋的卧室,客厅里焦灼踱步的宋母急忙走过来,向荣无奈地摇摇头,宋母拉着向荣胳膊,几乎是在央求他,一定要留住小雪。向荣无奈地苦笑着,走了。他听见身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八
  两天后的黄昏时分,向荣正要下班时,突然接到了小宋的电话。小宋语调平静地告诉他,她现在深圳,林晓童说他没有杀人。向荣“哦”了一声,一时不知道还要再说什么。小宋也不知说什么,两人沉默着。
  小宋似乎在固执地等待向荣说话。
  向荣终于鼓足勇气说:“注意安全,我等你回来。”说完,不等小宋回话,手像被马蜂蜇了一样丢下话筒。向荣感到心脏有一双大手在揉搓,特别疼。他望着窗外,灰色的墙壁上,不知道从哪里反光过来一缕璀璨的晚霞,好像涂抹了一层忧伤的淡红色。
  这时,老马进来了,劈头就说,老吴来电话了,案子破了。
  “谁做的案?” 向荣惊了,“现场那本书是谁的?”
  老马八字眉毛耷拉下来:“我哪儿知道,老吴忙得没时间跟我解释。反正案子破了,真是应验了,只要杀孩子,案子必破!”
  老马见向荣走神儿,又说:“你一会儿下班去看看他,我还有事。”
  向荣说:“好,我去。”
  向荣收拾好东西,马上去老吴家。
  老吴住的那间破屋子已经没人了,墙壁上画了一个大白圈,白圈里面写着奪目的“拆”字,很是凄凉。再看周围,已经没有一户人家了。向荣又隔着窗户向里窥视,黑乎乎看不清,屋里还没搬净,床铺、家具都没动,像是地面上的一座坟墓。
  向荣独自回家,一夜没睡,做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梦。
  转天早上,向荣照例早早到了单位,换上运动装去跑步。只有跑步时,向荣才能感到一种放松的状态。
  法院离河边不远,小河经过改造,变成没有围墙的大花园,到处都是锻炼的人。秋季的早上,空气异常清新,向荣跑完步,一般情况下,都会到河边小树林里锻炼一下,伸伸胳膊、踢踢腿,筋骨就都松开了。但是今天向荣跑得心不在焉,想要锻炼时,发现已经跑过了小树林,到了热闹的河边。
  河边有许多旧书摊,每个摊位前都会围着好多人,向荣走过去,随意看着一个个摊位,忽然停住了脚步,他发现一个书摊上有一幅非常醒目的红牡丹油画。向荣赶紧挤进去,仔细看那幅油画,再往下看,发现油画下面还有一本书,竟然是《密室》!
  向荣让卖书老者把《密室》拿过来,他恍然想起小宋说她爸爸有个习惯,每本书都有记号,在书的第九十九页上会有老宋的印章。向荣快速翻到第九十九页,果然有“宋宏图”的印章。宋宏图就是老宋。但是在“宋宏图”三个字上面,被人用钢笔划了一个大大的叉,由于用力过猛,把那页纸都给划破了。这带有恶狠狠地画了叉的印章,让向荣心情彻底舒缓下来。现在可以清晰了,老宋借给林晓童的《密室》,不是案发现场的那本《密室》。向荣懊悔不已,怎么就忘了小宋曾告诉他,她父亲在书上有做记号的习惯呢?要是早告诉老吴,也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事了?也省得小宋跑去深圳了!还有老宋,大概也是忙昏了头,竟然也忘了自己的书是有标记的!早把这个标记讲出来,还用得着那么费事吗?
  向荣问书摊老者,油画和书怎么卖?
  书摊老者说油画已经有买主了,有个遛弯的人要买,没带钱,回家拿钱去了。书可以卖。向荣赶紧掏钱,原价买下《密室》。
  回到单位,大汗淋漓的向荣,一边用干毛巾擦脸,一边把在旧书摊遇见《密室》还有红牡丹油画的事讲给老马。   老马原本耷拉的眉毛,马上立起来,着急地说:“小向呀,你怎么不把油画也买下来呀?”
  向荣为难地说:“书摊老板讲已经有人买了?”
  老马埋怨道:“你出高价呀,走,我跟你去!”
  向荣、老马骑着自行车来到河边书摊,已经收摊了,河边上空空荡荡。两个人只得遗憾地回单位。
  刚进屋,还没坐稳,向荣就说昨晚去找老吴了,他没在家,屋里乱糟糟,说不定搬家了。
  老马没说话,转过身子。
  向荣奇怪,也转过身去,发现师傅泪流满面。向荣吓坏了,从来没见过师傅老马这个样子,忙问师傅:“老吴……出事了?”
  老马低声道:“昨天下午老吴在刑警队摔倒了……送医院了。”
  “怎么回事?”向荣都要哭了,“怎么犯得病?”
  老马嘴唇闭得紧紧的,似乎要把嘴里的牙齿嚼碎,过了一会儿终于说:“脑出血,还查出来肺癌晚期……”
  向荣站起来,马上要去医院,老马一把拽住他:“傻呀?去了你也看不见他,在重症室了。”
  向荣还要去。
  老马怒了:“你现在是法警,不是刑警!你是我的人,老实给我待着!”
  向荣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老马沉闷不语,过了好一会儿,忽然自语起来:“老吴呀,你不会就这么走吧?这么多年,你从来没跟我握过手,也没用过我水杯。你呀,倔头……”
  向荣前几天问师傅,给老吴倒水,他连水杯都不看一下。老马才跟向荣讲,老吴不用别人的水杯、水碗,也不跟人握手,这是他养成多年的习惯。很多年前郊区发生一起命案,杀人犯把被害人尸体扔到了白菜窖里,三个月后才被人发现,当时已经夏季,尸体高度腐烂。老吴一个人下到菜窖痕检,戴了三层口罩,在下面待了四个小时,上来后差点晕倒。后来老吴曾跟老马讲,别说三层口罩,就是再来三层也没用。菜窖空间窄小,转不开身子,只能紧紧挨着尸体。还有蝇子捣乱,它们围着尸体,怎么轰都轰不走。地上、尸体上爬满了白色的蛆。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老吴难受的是,他从菜窖上来后找老乡要水,老乡端了满满的大碗水,他一口气喝完,客气地还给老乡,老乡却不接碗,让他放在地上。地上还有一个大碗,那是老乡家一条大黑狗喝水的破碗。从那以后,老吴不管去哪儿,从来不用人家的水杯、水碗,也不跟人握手。就是跟老马这样的铁哥们他都这样。后来老吴还改用肥皂洗手洗脸洗身子,从来不用香皂。老吴说选来选去,还是肥皂最能去污。
  “他不恨别人。”老马说,“不喝人家的水,不跟人握手,他就是怕别人不舒服。他一点儿不恨别人,真的。”
  “老吴有家吗?”向荣悄声问。
  老馬告诉向荣,老吴十几年前就离婚了,当初老婆让他调工作,说是凭他的学历、资历、年龄,完全可以申请去科研所,没必要在队里。可老吴没答应,他就是愿意出现场。后来老婆提出离婚,老吴脾气倔,二话没说就把婚离了。过了几年,老婆又想复婚,老吴说啥都不成,嘴里总是嘟囔那句经典名言“好马不吃回头草”。
  老马看着向荣,有些动情,说:“我知道你喜欢当刑警,我帮你。也算是帮助老吴了。”
  老马又说:“他喜欢你,想让你当刑警去。这家伙有本事,局里领导都给他面子,他要是出头,你还真能调去当刑警。”
  老马见向荣想要说什么,举手拦住他,说:“别管什么警,都是警!我肯定帮你!”
  向荣眼泪下来了。
  向荣咬着牙说:“师傅,我想让小宋给老吴画幅油画,就画红牡丹。”
  老马惊讶:“小宋还会画画?”
  向荣骄傲地说:“会画!”
  “画吧。”老马说:“别看老吴天天跟死尸打交道,他心里高雅着呢。好好给他画一幅。”
  老马又说:“画两幅,也给我一幅。”说完,捏了一把向荣的肩头。
  这是师傅老马第一次捏他肩膀,向荣发现,虽然师傅手小,劲儿可是真大,把他肩膀都给捏疼了。
  向荣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他有信心,小宋一定会回来,一定会再回到他身边。让她给警察画幅画,她一定不会拒绝的。
其他文献
于三秋由副局长升任正局长,不到半年,被人举报了两次。   一次电话举报,举报他违规宴请上级来人,喝茅台酒,陪餐人数超标准。经查,茅台酒是他从家里带的,没记公家的账;陪餐人数超了,是因为来人是自己的中学同学,他就把本市的几个同学叫去了,这是不应该的,被纪委约谈了。一次写信举报,举报他和女下属出发,一去一星期。经查,这是上级业务局安排的学习活动,通知要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参加,分管领导是女的,于是两
我是个写诗的,小说读得少。在上鲁院之前,对于写小说的吴君,连性别也分不清楚。   我们那个班挺逗,前面的日子,大家都比较爱装,或许矜持是必需的吧,甚至有人私下称呼我们是个拧巴班。这也就增加了同学之间擦肩而过的机会。吴君表面上属于沉默寡言型,热闹的场合里绝少见她,即使是集体活动,她也主动隐身。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从鲁院毕业后,我曾经整理期间的照片,居然找不到一张吴君的“正面形象”。几张必需的全班合
刚认识东紫那几年,正是我社交恐惧症严重的时候,见到一个小区的邻居,都怵头是不是要打招呼,坐火车让个座得犹豫很久,做好事都像是做亏心事。所以我对社交一概的态度就是,节制社交以获得内心的平静。我和东紫见面,她主动跟我打招呼,我就接茬儿,她不打,我就装看不见。有限的几次饭局,都是人多的场,一个饭局下来也说不了几句话,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我用方言说错了胶东的一个地名,东紫笑得花枝乱颤,揶揄我半天。有次和一
林子枫给老友马老师送完葬回到家,心里不是滋味。  葬礼自然很隆重,马老师的许多学生如今都是当地政商两界的要人。马老师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的殊荣都在死后得到了。  那林子枫为啥还是觉得遗憾呢?  棺材。林子枫遗憾的是给马老师送终的那口棺材。那是一口薄薄的柳木板打就的棺材,那柳木也不是好柳木,上面有许多圪节。虽然是火化了,骨灰盒里装着骨灰,民间的风俗还是要在骨灰盒外面套上一个棺材才显得庄重。马老师下葬的
向一丝波纹 探寻月光的潋滟  暗流已在水面下遁走  今夜无风  浪平靜地安睡 宛如婴儿  岁月交替  一片叶子的绿 在下降的温度里向黄色过渡  无可逆转  终究要进行这场盛大的交接仪式  也只有容纳百川的气势和胸襟  承天载地的壮阔和辽远  才敢于拥抱这江浩瀚  还并不因此而改变蔚蓝  放下泥沙 立地入海  即使回头就是岸  也能如此  从容转身
我是1980年代中期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的。记得新生入校的第一天,我站在图书馆前,激动地看着宣传橱窗里关于中文系的介绍,高亨、高兰、萧涤非、殷孟伦、殷焕先、董治安、牟世金、袁世硕……一连串教授的名字,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令人心潮澎湃。当然,四年本科读完,这些大师们对于我来说,依然只是存在于橱窗里的名字,必修课、选修课自不必奢望,学术讲座好像也不曾开过多少,仿佛是老派人家的镇宅之宝,不肯轻易示人似的,
我的家在溪边,这是一个很小很小得村庄,小得甚至在县域地图上也难以找到它的痕迹。我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溪边和溪边人家的变迁。想起家乡的点点滴滴,用心收集如烟往事,禁不住手随心动。  1  溪边,这个村名可能与村边小河有关系吧。这条现在看来很小的小河,是我们这个地方小县的第二大河流——徽水河。这条河的源头却大大有名,它就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因黄山位于古徽州腹地,这条河就成了徽
我走上三尺讲台已近20年,每学期或多或少都读过一些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本身我来自农村,熟悉农村的生活,乡音乡情已深深融入我的灵魂。陶先生的教育学说,乡土气息浓厚,所以读起来很有亲近感,常常引起我思想上的共鸣。近期再次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感慨颇多,特别是对中职专业教学有诸多启迪。  一、以求真姿态教书,教学生做“真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
牡丹祭  时令暮春  迟来的看花人染上迟暮的味道  可是牡丹睡下了。一刻也不等  哪怕是向我们望一眼呢  这流落民间的奇女子  神农本草里的王牌  武皇都拿她们没办法  在香山香香的衣褶里,我们又能奈何  好吧牡丹姑娘,你睡你的  春天忙春天的  我们失望我们的  下一季,愿你能陪我们一起  排世间瘀堵,安方内心神  香山石头城  抽了泰山的一根尾骨  借了徂徕的一根肋骨  在大汶河辉煌的族谱里 
【摘 要】 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还承担着培养其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的职责。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优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本文探讨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美术水平。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堂;动手能力;兴趣;培养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能满